脑性瘫痪日常生活的护理
脑性瘫痪日常生活的护理
1.日常生活护理
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正确护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2.饮食护理
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喂食时应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患儿头后仰进食可致异物吸入。要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儿进食的热量无法保证,可进行鼻饲。
3.皮肤护理
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4.功能训练
瘫痪患儿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如不早期进行恰当治疗,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会固定下来,同时还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进而加重了智力障碍。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还可配合推拿、按摩、针刺及理疗。严重肢体畸形者5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声、矫正发声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以增强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势力。
小儿易出现脑瘫的几大原因
早产儿如今,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孩子都得到抢救成活。 但是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了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
新生儿窒息目前仍然是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黄疸黄疸是大部分孩子出生后都可能经历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黄疸都致病。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黄疸诊断为病理性后,只要及时处理,绝大多数可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尾状核等部位堆积,就可能导致核黄疸,而出现智力障碍或脑性瘫痪。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医学高度发达,目前已经没有该原因所致脑瘫的现象。我国近年由于预防意识的提高,该因素也逐渐减少,但仍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双胎、多胎、从事有毒物质工种的孕妇、孕妇居住环境严重污染、饮用不合格水等原因可以导致脑瘫,一定要引起重视。
小儿脑性瘫痪的简介
脑性瘫痪,如能及早发现,也能挖掘出患儿潜在的能力.如能这样做,一些脑性瘫痪患者,就会独立生活.
因此,脑性瘫痪应及早发现,这是做母亲的义务.如有造成脑性瘫痪起因事故,必须注意婴儿的运动发育状况.
造成脑性瘫痪原因有:妊娠中多次出血,妊娠中做过麻醉手术,难产,出生后患核黄疸,生后体重在2.5公斤以下,长期放在保育器里,生后1--3周患脑膜炎等等.
根据脑性瘫痪状态和发现异常时间不同,大致分类如下:
最多见的是痉挛型(也叫做强直性),约占脑性瘫痪的70%左右.多数是因早产和缺氧,使脑皮质的活动中枢受损所致.
由于肌肉过度紧张,通过病理性反射,使关节突然作伸展运动,或者使脚后跟微微颤动.有的是两侧上肢同时受损,有的是仅仅上肢受损,或仅仅下肢受损,或仅一侧的上下肢受损等等.
患上脑瘫以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一、健康和体力障碍:脑性瘫痪患儿身长一般较正常儿童矮,重者更为明显,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响健康和体力,阻碍身心发育。还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都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对症处置。
二、智力障碍:根据分析7个国家6572名患者资料得知,脑性瘫痪智能分布,几乎半数为智能低下(IQ不到70), l/4在边缘(IQ在70—89之间),余下1/4为平均(1Q为90—109)或在平均以上(IQ高于110)。
三、情绪及行为障碍:不少脑性瘫痪患儿有多动、情绪不稳、自闭(孤独)倾向,运动受限,智商测定困难,加上发育期中生活实践比健康儿童差,自然会影响精神发展。当做某件事情时,常容易受挫折或发怒,容易放弃,不再去尝试。
情绪障碍儿童的异常行动,可有由于环境因素促成的情绪不稳定,和知觉障碍难以控制行动的异常,促成脑性瘫痪患儿的情绪不稳定。因此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才能达到理想要求。
四、学习障碍:由于脑部损伤,视力、听力、语言、智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强,常闹情绪,学习能力受到影响。据美国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术欠佳,只有25%学习上是正常或优异。
脑性瘫痪患儿还可以有感觉、行动、情绪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如触觉的异常性,在识别物品,把握概念上难以促进正常智力的发展;视觉方面的眼球运动异常,视野狭窄、视力障碍也可影响对外界认知和行动。不少脑性瘫痪患儿表现有集中性差、行动散漫,其原因和脑的器质性缺陷,以及父母抚育态度有关。
五、癫痫:脑性瘫痪的合并症中,癫痫常常以各种惊厥而引人注目。癫痫不仅妨碍脑性瘫痪的疗育,并且反复的惊厥有增强脑损伤的危险。尤其是在婴幼儿期有婴儿痉挛。如不重视,在脑性瘫痪患儿出现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时可有致死危险。故必须重视脑性瘫痪患儿的惊厥,予以恰当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六、感觉障碍
1.知觉、认知障碍
2.眼和视功能障碍
3.听力障碍
七、语言障碍: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障碍发病率为65%—95%,其中四肢瘫患儿发生率较高,往往以吸吮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为先导,表现为发音不清、构语困难、语言表达障碍、甚至失语症等。
语言障碍之所以多见,一是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二是因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活环境等原因促成。正常婴儿受吸乳、吮指、给离乳食品喂食等锻炼,口唇、舌、咽喉等早期的运动练习,为以后发言、说话已作了准备。因此,父母一定要对脑性瘫痪患儿早做适当训练。语言矫治是综合康复的一项重要项目,可由语言治疗师协助进行。
八、牙及牙馈问题:儿童容易患牙齿和齿龈疾病,而且治疗困难。一是由于实际上牙齿病多,另外因为小儿不易合作和异常运动、紧张等,很少接受齿科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牙齿疾病中多见的为龋齿,以及由于使用抗痉挛药而致的齿跟增生、牙服炎、齿列及咬合异常等。
玩玩具能够帮助脑性瘫痪患儿恢复吗
1 、玩具可以促进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发展:许多玩具可以让脑性瘫痪儿童饶有兴趣的投入到运动性的活动中,通过玩具的玩耍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四肢肌肉的发展,获得功能 上的培养与满足,如皮球、平衡杠、蹦床等。这些能让脑性瘫痪患儿做多方面的训练,包括上肢控制、四肢协调、肌力提高、身体平衡、注意力及对空间的和时间的判断 力,通过这些能让脑性瘫痪患儿复各种动作模式和各种动作技巧的玩具,能有效地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提高。
2、玩具可补偿脑性瘫痪儿的感知缺陷:脑性瘫痪患儿由于受到其身心特点的影响,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不少玩具对儿童的触觉、视觉等感知器官的发展都 具有良好的作用。由于脑性瘫痪引起的儿童智力低下、视力减退,可以选用颜色鲜艳的玩具、卡片等对其进行视觉训练,用各种不同质地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大小、重 量的玩具进行触觉训练,用各种形状的拼板进行视觉动作协调训练。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在感受外部刺激时缺乏主动感受的积极性,因此,丰富多彩的玩具能够增强其感知觉 活动的主动性,使其在主动运用感知器官的过程中发展感知觉能力,丰富其感知觉表象。
3、玩具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语言、情感的发展:玩具是脑性瘫痪患儿世界的一部分,许多玩具能促进其听说能力的提高,将现实生活中的喜乐和感受通过玩具表达出来,从而获 得一份满足,如会发声音的各种玩具模型等可刺激脑性瘫痪患儿说话、激发想象力,患儿一面操作玩具,一面自然的发声,以此来增进语言情感的发展。通过玩玩具可以满 足其兴趣,同时可以宣泄自己的烦恼,使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得到平衡。
小儿脑瘫形成的原因
小儿脑瘫形成的原因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
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
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⑴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⑵ 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⑶ 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与早期症状
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小儿脑瘫可通过5种症状早期发现:
1、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
2、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
3、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
4、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5、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专家提醒,如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筛查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智力测试。
小儿脑瘫运动疗法
儿童脑瘫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
(1)儿童脑瘫运动疗法的共同目标
①尽量使用正常方式运动。
②使用双侧身体。
③在卧、坐、跪和站立时保持伸直位。
④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和活动。
⑤预防畸形。
(2)各型儿童脑瘫的训练目标
①痉挛型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预防畸形。
②手足徐动型用手抓握动作训练以稳定不自主的动作,如果异常体位变化不定,按痉挛型的目标做。
③共济失调型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稳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稳定的抖动,尤其是双手。
先天性脑瘫会有遗传性吗
先天性脑瘫即先天性脑性瘫痪,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母体因素
母亲智力低下是脑性瘫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母亲患癫痫、孕前患甲亢、或有2次以上死胎者与脑性瘫痪明显相关。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性瘫痪及智能低下中的2种因素者占脑性瘫痪很大比例。也有人认为,虽然遗传因素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但存在着与脑性瘫痪有关的易感因素,例如:有些婴儿在严重损伤后即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而另外一些婴儿中虽有同样损伤并不引起明显的神经系统障碍。故此,仅提示有遗传因素的可能。
引起早产儿脑瘫的原因
早产儿脑瘫患者每年以惊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不但对家庭和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也给社会增加了压力,早产儿脑瘫是种脑部神经疾病要及时的治疗,否则就可能给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困扰。家长们要及时掌握早产儿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发现做好早期的治疗,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给孩子的危害和影响,那么引起早产儿脑瘫的原因是什么呢?
1、母体因素引起早产儿脑瘫。母亲妊娠的年龄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母亲年龄在25~34岁的产妇其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低为0.092%,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最高为0.33%,母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是25~34岁母亲组的两倍。
2、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引起早产儿脑瘫。胎儿期缺血、缺氧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病因,在胎儿期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子宫血流进行气体交换以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凡影响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均可造成胎儿缺氧,而胎儿较长时间的缺氧会影响脑组织的发育引起脑损伤,轻度缺氧时母体多无明显症状,但对胎儿则会有影响。
3、遗传因素引起早产儿脑瘫。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重要,有明显产前因素的脑性瘫痪中1/6为遗传因素所致,虽然遗传因素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但存在着与脑性瘫痪有关的易感因素。
小儿易出现脑瘫的几大原因
△早产儿如今,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孩子都得到抢救成活。但是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了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
△新生儿窒息目前仍然是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黄疸黄疸是大部分孩子出生后都可能经历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黄疸都致病。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黄疸诊断为病理性后,只要及时处理,绝大多数可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尾状核等部位堆积,就可能导致核黄疸,而出现智力障碍或脑性瘫痪。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医学高度发达,目前已经没有该原因所致脑瘫的现象。我国近年由于预防意识的提高,该因素也逐渐减少,但仍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脑瘫的发病与什么有关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⑴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⑵ 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⑶ 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引起脑瘫的三大病因是什么
1.新生儿为什么会脑瘫,新生儿窒息目前仍然是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2.新生儿为什么会脑瘫,黄疸是大部分孩子出生后都可能经历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黄疸都致病。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黄疸诊断为病理性后,只要及时处理,绝大多数可很快恢复正常。
3.新生儿为什么会脑瘫,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孩子都得到抢救成活。但是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了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尾状核等部位堆积,就可能导致核黄疸,而出现智力障碍或脑性瘫痪。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医学高度发达,目前已经没有该原因所致脑瘫的现象。我国近年由于预防意识的提高,该因素也逐渐减少,但仍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早产儿容易脑瘫的原因是什么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
脑瘫儿童的日常护理方法有哪些
小儿脑瘫日常的护理方法一、卫生宣教
指导家属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大小便后清洗会阴部,防止湿疹,适当户外活动是小儿脑瘫护理之一。
小儿脑瘫日常的护理方法二、健康教育
小儿脑瘫护理包括指导家属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定期接种各种疫苗。
小儿脑瘫日常的护理方法三、日常生活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儿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要注意培养患儿独立更衣能力。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
小儿脑瘫日常的护理方法四、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也是小儿脑瘫护理办法。
小儿脑瘫日常的护理方法五、儿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
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