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诊断便秘的标准
中医辩证诊断便秘的标准
中医认为便秘的病位在大肠,系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肺燥热移于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而便秘;脾虚运化失常,糟粕内停,大便难行;肝气不疏则郁,气郁化火,火邪伤津,肠道失润;肾精亏耗则肠津涩少,肾命火衰可使阴寒凝结、传导失职而便秘。大肠的传导,须赖津液懦润和阳气推动。胃腑津液充足、脾脏输布津液功能正常。津液下润肠道,肾阴不虚,精血充则津液足、肾阳充足、阳气运行、肺气正常宣降则大肠腑气血通。若气机失调,津液不足,则传导失常,腑气不通,而形成便秘。
中医辨证便秘要点依舌质、舌苔而辨虚实寒热,如有苔多实,无苔多虚,舌红无苔为津血枯,舌淡苔少为气弱血虚,苔白滑多寒,苔黄厚腻多为热。大便秘结腹胀拒按属实,大便秘结腹胀喜按属虚。
1、冷秘证
主证:排便努挣不下,大便并不干硬。
次证:①神疲气短;②面色胱白;③身寒肢冷;④小腹冷痛,小便清长;⑤舌胖而淡;⑥脉沉细迟。
具备主证和次证各2项即可确诊。
2、实秘证
(1)气秘:大便涩滞不行,胸膈痞满、嗳气纳呆、腹胀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属肝胃气滞,传导失职。
(2)热秘:大便干结,腹胀满痛,面赤身热,口干思饮,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此属胃肠实热,灼津伤液,致肠道失润,腑气不通。
3、虚秘证
(1)血虚便秘:大便干结,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此属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
(2)气虚便秘:大便多日一行,临厕努挣,难于排出,挣则汗出短气,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此属脾肺气虚,传导无力。
(3)阳虚寒凝便秘:大便艰涩,面色白,腹胀痛,四肢不温,喜热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此属脾肾阳虚,阴寒凝结。
中医辩证诊断胃疼
1.痞满:胃疼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疼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疼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疼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疼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疼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疼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疼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疼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疼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疼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疼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疼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疼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疼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疼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疼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疼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便秘有什么诊断标准
由于个体差异,不能以排便周期和次数作为便秘诊断标 准。需根据以下三个标准,结合本人平时排便习惯,明确诊断。(1)排便周期延长,秘结不通,排便频率减少,在不使用泻 剂的情况下,每3~4天或更长的时间排便一次。(2)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燥,量少且硬,排出艰难,常有直 肠胀感。(3)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常有排便不净感。
肩周炎是怎么引起的
肩周炎是怎么引起的(西医理论)
1
肩周炎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潮湿或者肌肉在外力作用下的损伤,导致局部仍然组织包括关节囊、肩袖、韧带、滑囊、肌肉肌腱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
肩周炎是怎么引起的(中医理论)
2
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肩周炎中医辩证诊断
3
1、风寒湿阻证:肩关节冷痛,活动受限,患处沉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2、血虚寒凝证:肩关节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肩部活动受限,头晕眼花,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
3、瘀血阻络证:肩关节刺痛固定,疼痛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胆囊癌的中医诊断标准
一、分型
胆囊癌分为腺癌及鳞状细胞癌两型,其中前者约占71%90%,后者不到10%.而腺癌又分为以下几种:
1.乳头状腺癌可能由乳头状或息肉恶变而来,肿瘤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有溃疡,易引起感染。肿瘤如果阻塞胆囊颈,可使胆囊肿大,胆囊壁变薄,类似胆囊脓肿或积液。
2.浸润型腺癌较多见,约占腺癌的70%,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壁变硬且增厚。
3.硬化型腺癌可同时伴有胆道硬化,导致胆道任何部位发生梗阻。
4.粘液型腺癌肿瘤松软,容易破溃导致胆囊穿孔。
二、临床分期
(Nevein与Maron根据侵犯胆囊壁的深度及扩散范围所作的分期,1976)
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Ⅱ期:侵及肌层。
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三、TNM分期
T1:肿瘤侵犯胆囊壁。
T1a:肿瘤侵犯粘膜。
T1b:肿瘤侵犯肌肉组织。
T2:肿瘤侵犯肌层及周围组织。
T3:浆膜和(或)1个器官被累及(肝脏浸润≤2cm)。
T4:2个或多个器官累及,或肝脏肿块>2cm.
N1a:胆管、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
N1b: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四、转移与播散
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有人通过手术发现在已有转移的胆囊癌患者中,约占25%-75%经淋巴道转移;有半数以上癌种可直接浸润到邻近器官,按其转移顺序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
胆囊癌是常见的转移途径是经淋巴转移和直接播散到肝。当癌种广泛生长超过粘膜时,也可发生神经周围和血管转移。
胆囊癌肿可以向下扩展并造成胆管梗阻。大约25%的胆囊癌可穿透播散到邻近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结肠和腹膜。血行的远隔转移,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胆囊癌的病人常可在锁骨上发现增大的Virchow结节。
中医如何辩证诊断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锥孔或椎间隙变形、狭窄,刺激并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症状复杂多样,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明显临床症状者,不易被确诊。当然,对于颈椎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以四诊八纲为宗旨,通过望、闻、问、切,结合患者证候予于确诊,并正确分型,依型立法施治。
从中医临床实践上认识,颈椎病证候固然多样,但主证无外乎颈项疼痛,僵硬滞涩,窜痛不定,四肢麻木,头沉目弦,视力模糊,以及持物无力等,大凡具有主证几项内容,脉象弦紧而舌淡苔薄白及恶寒风者,多为风寒型湿型颈椎病。脉象滑而舌暗红苔厚腻并形体肥胖者,多为气滞血瘀型颈椎病。脉弦而舌质红且少津及房事不节、年老体衰者,多为肝肾不足型颈椎病。此外,脉细弱而舌淡苔少并面色苍白者,则多为气血亏虚型颈椎病。中医的四诊八纲,运用得法,审证细致,对于颈椎病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中医诊断颈椎病的手段
望:因颈椎病证候在颈部,故对颈椎病的诊断以望颈部为主,并应兼及整个脊柱和两肩。望诊内容主要为颈部是否居中,左右是否对称,有无凸凹、肿块、淤血和僵直等。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正侧面观是否正常,以及两肩是否平衡对称,是否存在牵强受限等现象。此外,亦望其气色、舌象、行走与持物之态等。
闻:闻其颈部转动时有无筋腱、骨节之声等。
问:主要问患者自觉证候,诸如疼痛性质,窜痛何处,麻木与否,有无外伤、扭伤,以及发病时间等。
切:切诊以辩脉象,判别八纲归属,结合患者证候予于确诊,并正确分型,依型立法施治。
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诊断
1、气阴两虚夹瘀型: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2、寒湿阻络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3、脾肾阳虚夹瘀型: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4、气血两虚夹瘀型: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温馨提示:在确诊之后,患者就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家属要用颈托支撑脖子,控制颈部运动。平时还可以采用温热疗法,促进血管舒张,加快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退。同样,消炎止痛剂,肌肉松弛剂和神经营养剂,这些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对颈椎病的治疗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如何辩证诊断玫瑰糖疹
中医认为,玫瑰糖疹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证明有风的特性。“风胜则痒”,“风者,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故疹无定形,有母、子斑。“风胜则燥”,肤干起屑,本病又有热的特征,属阳症,“阳胜则热”,热为火之征,性炎上,色为有形,故有炎症红斑。以下是中医诊断玫瑰糖疹的方法介绍:
1.风热
证候:皮疹鲜红不整,上覆糠秕鳞屑,分布上身为多,瘙痒明显,溲赤,口干,脉弦数,舌绛苔薄白。
辨析:①辨证:以皮损鲜红不整,痒甚,上身为多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疹色鲜红,并有舌红苔白,脉数则为血热之象。皮损干燥脱屑,痒甚,口干,属风燥之因。故病机为血热风燥。
2.热毒
证候:皮疹暗红或紫红,上覆少量鳞屑,布于躯干四肢,痒轻,病程长,多伴咽红痛,溲赤,便秘,脉弦数,舌绛苔黄。
辨析:①辨证:以皮损暗红或紫,鳞屑少,痒轻,病程长,多伴咽红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血分热盛,复感风邪,毒入营血,热毒凝结,闭塞腠理,疹暗或紫,病程绵长为热毒伤血所致。
中医辩证老年人便秘
中医辨证便秘要点依舌质、舌苔而辨虚实寒热,如有苔多实,无苔多虚,舌红无苔为津血枯,舌淡苔少为气弱血虚,苔白滑多寒,苔黄厚腻多为热。大便秘结腹胀拒按属实,大便秘结腹胀喜按属虚。
1、冷秘证
主证:排便努挣不下,大便并不干硬。
次证:①神疲气短;②面色胱白;③身寒肢冷;④小腹冷痛,小便清长;⑤舌胖而淡;⑥脉沉细迟。
具备主证和次证各2项即可确诊。
2、实秘证
(1)气秘:大便涩滞不行,胸膈痞满、嗳气纳呆、腹胀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属肝胃气滞,传导失职。
(2)热秘:大便干结,腹胀满痛,面赤身热,口干思饮,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此属胃肠实热,灼津伤液,致肠道失润,腑气不通。
3、虚秘证
(1)血虚便秘:大便干结,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此属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
(2)气虚便秘:大便多日一行,临厕努挣,难于排出,挣则汗出短气,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此属脾肺气虚,传导无力。
(3)阳虚寒凝便秘:大便艰涩,面色白,腹胀痛,四肢不温,喜热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此属脾肾阳虚,阴寒凝结。
中医如何辩证诊断颈椎病
望:因颈椎病证候在颈部,故对颈椎病的诊断以望颈部为主,并应兼及整个脊柱和两肩。望诊内容主要为颈部是否居中,左右是否对称,有无凸凹、肿块、淤血和僵直等。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正侧面观是否正常,以及两肩是否平衡对称,是否存在牵强受限等现象。此外,亦望其气色、舌象、行走与持物之态等。
闻:闻其颈部转动时有无筋腱、骨节之声等。
问:主要问患者自觉证候,诸如疼痛性质,窜痛何处,麻木与否,有无外伤、扭伤,以及发病时间等。
切:切诊以辩脉象,判别八纲归属,结合患者证候予于确诊,并正确分型,依型立法施治。
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诊断
1、气阴两虚夹瘀型: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2、寒湿阻络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3、脾肾阳虚夹瘀型: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4、气血两虚夹瘀型: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黑便中医辩证
① 肠道湿热:便盅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方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等,每天2次。
②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
少寐,舌质淡,脉细。
方剂: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仙鹤草、木香、槐花、阿胶等,每天2次。
③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
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方剂:黄土汤加减。常用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三七等,每天2次。
不孕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么样的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气虚证)
可见不孕,月经不调,经量异常,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等症状。中医认为系因肾气不足,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补肾益气、填精益髓为原则,方选毓麟珠。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阳虚证)
不孕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是怎么样的?可见不孕,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白带增多,伴有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面色晦黯等症状。中医认为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温肾助阳、化湿固精为原则,方选温胞饮。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肾阴虚证)
可见不孕,经期延后,量少色淡,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认为系肾阴亏损,精血不足,冲任空虚,不能凝精成孕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为原则,方选养精种玉汤。
中医辩证治疗不孕症(肝郁证)
可见不孕,经期延后,经量异常,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中医认为系情志不舒,则肝失条达,气血失调所致,在治不孕症时应以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为原则,方选百灵调肝汤。
中医辩证诊断更年期依据
人进入更年期的时间是有差别的,但对个体来说,进入更年期的时间是不可调控的,因此出现更年期症状一定要积极诊治。更年期综合症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如月经情况,来进行辩证诊断,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辩证诊断更年期依据
1、心脾两虚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心悸气短,健忘失眠,或烘热汗出,面色萎黄,面目虚浮,倦怠乏力;脘腹作胀,纳少便溏,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证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适断经之时,肾气渐衰,脏腑失养,致心脾益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肤失养则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少;脾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崩漏;舌脉为心脾两虚之象。
2、心肾不交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健忘易惊,神志异常,月经紊乱,舌质红少苔,脉沉弦细或细数。
证属肾精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致心肾不交,故而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则见月经紊乱;舌脉为心肾不交之象。
3、肾阳虚
主证;绝经前后面目肢体浮肿,尤以下肢明显,腹胀便溏,腰腹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夜尿增多,小便清长,月经紊乱或崩中漏下,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舌质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而润,脉沉迟弱。
本证多由于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药等致肾阳虚惫,命门火衰,虚寒内生,经脉失于温养则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肾阳虚,上不温脾阳,下不暖膀胱则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见浮肿;肾阳虚,冲任不固则月经异常;舌脉为肾阳虚之象。
4、肾阴虚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皮肤干燥,麻木刺痒,或阴部干涩,瘙痒,小便黄,大便干结,或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或周期紊乱,崩漏交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本证多由于素体阴虚或数脱于血,多产房劳致肾阳虚,精亏血少,天癸虚竭,冲任亏损,肾精不能上荣于头目脑髓,则头目眩晕耳鸣;阴不维阳,虚阳上越则头面烘热汗出;阴虚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瘙痒;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虚热扰及冲任,冲任不固,则月经异常;舌脉为阴虚之象。
5、肾阴阳两虚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四肢欠温,时或怕冷,时而烘热,自汗,盗汗,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细。
证属肾精亏损,天癸竭,肾气不充,或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致肾阴阳两虚,故而见上症。
6、肝郁
主证:绝经前后精神抑郁,闷闷不乐,胸闷叹息,胁腹胀痛,多愁易怒,烘热汗出或无故悲伤,甚或哭笑无常,月经紊乱,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数。
本证由于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扰乱神明,则见情志异常症状;气机不畅则胸闷叹息,胁腹胀痛;肝热上炎于面,则烘热汗出;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肝郁克伐脾土,则大便时干时稀;舌脉为肝郁有热之象。
温馨提示:更年期的起点及期限没有明确的时间标志,是难以预测的。一般说平均在45岁左右。因为一旦察觉到自己进入更年期,就应该积极和家人沟通,并且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确保能早期控制更年期综合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