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干燥天气要防五种皮炎
秋季干燥天气要防五种皮炎
1、皮肤瘙痒症
指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和色素沉着,而无原发性皮损。对于长期瘙痒者应排除内脏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存在。
2、神经性皮炎
主要发生于暴露易摩擦部位,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秋季多发或者加重。在中医属于“皮疴”等范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见于颈后、两侧、肘后、骶尾以及外阴等处。病起之初有瘙痒而无皮损,以后因瘙抓出现抓痕、脱屑、血痂,以后逐渐苔藓化,形如皮革,坚厚无比。
3、急慢性荨麻疹
急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瘾疹”等范畴。起病先有皮肤瘙痒,后有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略高出于皮肤,呈散发性,可融合成环状、地图状;几团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不等,消退后不留痕迹,时隐时现。进食鱼虾等可加重。
4、急慢性湿疹
急慢性湿疹是一种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湿疮”、“湿疡”等范畴。本病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脱屑等多种皮损为特征,并且常呈对称性分布,伴有剧烈瘙痒和心情烦躁,容易并发感染,对患者精神、心理、工作和学习影响极大。
5、手足皲裂症
手足皲裂症是发生于秋冬季的一种物理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皴裂疮”、“干裂疮”、“皲裂疮”等范畴。多发于工人、农民、渔民和手工行业(如饮食业、理发业和环卫业者等)。主要表现为手掌、足跖部位皮肤增厚、干燥、粗糙、皲裂、出血,容易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局部严重疼痛不适,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秋季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1、秋燥伤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湿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2、肺燥伤肝要吃酸: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 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因为许多酸性食物,如 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
3、秋瓜坏肚少吃寒: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坏肚子,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肺脏。
4、适度饮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节要多饮水,秋天干燥季节更要多饮水。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防燥不 可少的保养措施。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饮大量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 乃至气管产生更大的滋润作用。
5、养阴益气是关键: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立秋养生之道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湿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肺燥伤肝要吃酸: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因为许多酸性食物,如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
秋瓜坏肚少吃寒
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坏肚子,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肺脏。
适度饮水最重要
夏天多汗季节要多饮水,秋天干燥季节更要多饮水。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防燥不可少的保养措施。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饮大量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气管产生更大的滋润作用。
养阴益气是关键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秋冬时节,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选用温补中药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秋季你需要知道的小常识是要根据个人体质来辩证进补。
女人秋季如何保养皮肤防秋燥
秋季防燥先养肺
月经失调、乳房肿块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而皮肤、黏膜干燥、便秘等是受秋季干燥的气候影响。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耗伤人体的阴液和阳气;到了秋天,气候又比较干燥,会进一步耗伤阴液造成秋燥,对于女性来说更容易耗伤气血,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以及秋燥症状。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五气属燥,在五脏属肺,因此调理秋燥带来的不适,应从调理肺着手。中医讲“肺主一身之气”、“肺主皮毛”,秋季保养好肺气,防止燥邪伤肺,不但可以精力充沛,而且对于保养皮肤还有很大作用。秋季容易出现咳嗽感冒,调理好肺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咳嗽感冒。脾胃是后天之本,一年四季都应该调理脾胃;调理肺的同时调理脾胃,可以更好地防秋燥。
调畅情志莫悲伤
秋风瑟瑟,黄叶飘落,触景生情,难免忧伤。“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对应,具体到秋季就是心情容易悲伤,悲伤容易伤肺。再加上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更容易因为情绪问题引起内分泌失调,出现月经失调、乳房肿块、脸上出痘痘等等症状。因此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多做户外运动,外出旅游,登高望远,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保持豁达开朗的胸怀,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保养肺的好方法。
时令水果多品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常用硕果累累来描述秋季的景象。其实,一些秋季的时令水果是养肺的宝贝,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多多品尝。
梨是秋季最常见的水果,脆甜可口、肥嫩多汁,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生吃、榨汁都可以。脾胃不好的人可加上甘蔗、蜂蜜煮着吃,既养肺又养脾胃。梨肉养阴,梨皮清肺,梨核通腑防便秘,因此最好煮全梨,喝水吃梨肉。白梨性偏凉,适合在属温燥的早秋时节吃;红梨性偏温,适合在晚秋时节吃。
大枣也是秋季的当令水果,可以润心肺、滋脾胃、补五脏,治肺虚咳嗽、烦闷不眠。大枣有“天然维生素之王”的美称,平均每100克含维生素C600~900毫克。维生素C有预防胆结石、降胆固醇、降血压的作用,新鲜红枣和鲜芹菜根同煎水服用有良效。枣还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自由基功效,对防衰老、防癌有一定的作用。
收敛肺气对秋季保养肺气很有帮助。酸味可以收敛,辛味化燥伤阴,因此秋季吃水果要少辛多酸:多吃葡萄、石榴、山楂等酸味水果,少吃芒果、龙眼等偏辛温的水果。有的人认为吃橘子可以止咳,其实橘肉辛温容易加重咳嗽,橘皮可以清肺化痰止咳、醒脾开胃。因此健康人秋季可以吃橘子,而咳嗽的人可以用橘皮泡水止咳。
吐纳按摩常保养
秋季很多朋友常觉得皮肤干燥,嘴唇干、起皮,涂唇膏也不管用。其实秋季保养皮肤还是要从调理肺脾入手,由内养外。吸入清气,呼出浊气,称为“吐纳”。常做这样的肺部运动对于保养肺气有好处。吸气:闭嘴用鼻尽可能地吸气,速度要慢;呼气:口鼻同开,大口吐气,速度稍快。行走、坐时都可以做,次数和力度都要量力而行。还可以进行自我按摩。先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翼两侧上下摩擦60次,再按摩迎香穴1分钟,每天1~2遍。如此既可保养面部皮肤,还可保养肺气,内外同养。
秋季防疾病 老年人三个坚持要做到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 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凉。
立秋之后,气清风寒万物变色,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此时,应顺应时令,重视养生,特别是老年人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即 秋冻、秋防、秋练,以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即机体的自身免疫力。
1、坚持秋冻
俗话说 “春捂秋冻”,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增强身体抵抗力。但秋冻也不能过头,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防止旧病复发。
2、坚持秋练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常言道 “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应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浇花、登楼、做操、打太极拳户外散步、慢跑、跳交谊舞、短程旅游等,达到通血脉、利关节、丰肌肉、延缓各脏器组织的衰老的目的。
3、坚持秋养
秋养指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祖国医药著作《素问》中指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适当休息同样也是老年人养生良方。白天工作劳动锻炼要适度,晚上娱乐更不能搞至深更半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时。
小编温馨提示: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以上的老年人养生三个坚持,是从运动、饮食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给老年人的全面合理的养生方法。
冬季乃补肾旺季如何补肾最有效
冬天正是补肾的好时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冬季进补是以肾为中心的,通过适当的补肾、养肾,使肾精更为充盈,来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这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季,五行属金,五味属辛,五脏属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秋季易伤肺气,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因秋燥伤阴,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秋季常见各种“干”,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咳”也是常见病,如经常有咳嗽、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唿吸系统问题。此外,胃肠道功能紊乱,容易脱发,也是秋季常见病。
冬季则五行属水,五味属咸,五脏属肾,冬季养生,一要养藏,二要养肾。冬季是闭藏季节,人体生理上也处于藏精的最佳时刻,而藏精是肾脏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李剑明指出,肾喜温,而冬季气候寒冷,故要给肾以温补。这个季节,需要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要少吃凉拌菜,避免对胃形成刺激。
秋天天气干燥养肺防秋燥
朱启堂医生告诉记者,“秋天天气干燥,空气中含水量降低,人体也特别容易失去水分,人在秋天特别容易感受燥邪而发生秋燥,极易伤人肺的脏气功能,从而引发上呼吸道疾病。在秋季养生中,专家提倡,早睡早起、收神“蓄阴”;饮食清润,补益“滋阴”;适量运动,内敛“护阴”;适当秋冻,防病“养阴”;巧用药物,辩证“补阴”的理论。
防秋燥可以喝一些以百合、雪耳、生地、熟地等这些润肺养肺的材料的汤水,如煮一些天葵瘦肉汤、川贝瘦肉汤、冬瓜、绿豆汤、川贝雪梨炖冰糖、白菜炖猪肺、南北杏川贝炖瘦肉等,都可以在秋天适当多喝。中医认为,解除秋燥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等;另外,张仲景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肺、羊肺为好。秋季应尽量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
膳食养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医学里,人被分为气虚、阴虚、湿热、特禀、气郁等十种体质。中医讲究以人体论调,什么体质的人该喝什么汤不一样,体质不同的人,保健方法也不一样。膳食养生,多喝秋燥汤水具有普遍性。对于一些出现病理体征的人应该及时找一些有资格、经验的医生就医。
滋阴润肺预防秋燥
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保健最重要的是养阴。那么,在秋季到底要如何养阴,才能提高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呢?要安然渡过这个多事之秋,一定要遵循秋季养生的6个法则。
一、动静适宜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所以要注意三防:
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二防运动损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防运动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做操等,使周身微微汗出即可。
二、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多在长时间睡眠之后。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流速变慢,血栓容易形成的原因。
三、滋阴润肺
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
秋季气候干燥,而多数蔬菜、水果等有滋阴润燥、清热通便之效。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芝麻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清肃之功。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
四、预防秋燥
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皮肤内水分蒸发很快,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
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为防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膏。
五、调达情志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或悲愁伤感,所以秋季养生更要注意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以温顺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六、增强抗病能力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但是秋冻也不要过头,尤其是对有呼吸系统疾病、胃病、关节炎等病史的人,要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此外,秋季,一些花卉开始干枯,在大气中有很多微小的漂浮物,过敏体质的人对这些会非常敏感,易引起过敏反应。这些人就要注意不要到农村、公园、花卉多的地方去。同时也要忌食辣椒、鱼虾、羊肉等辛发食品,以免加重过敏症状。
慢性咽喉炎是否分季节发作
一般慢性咽炎多在气候变化的四季交接时期比较容易活动,另外天气冷,气候干燥等情况可能会加剧症状。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
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
急性咽喉炎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的话,就容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的咽喉炎。另外,各种鼻病,鼻窍阻塞,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也是导致慢性咽喉炎的原因。
患有慢性咽喉炎的患者会感觉到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天气变化,气温下降的时候,症状会有明显的加重。所以进入了秋天是咽喉炎多发的季节。
秋季养生保健六大法则
中医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保健原则。
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但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多在长时间睡眠之后。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流速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滋阴润肺
秋燥易伤津液,秋季以肺脏当令,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素问》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秋季气候干燥,而多数蔬菜、水果等有滋阴润燥、清热通便之效。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芝麻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清肃之功。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伤阴。
预防秋燥
空气中的湿度小,气候干燥,皮肤内水分蒸发很快,易使人出现皮肤紧绷、干裂、脱屑、毛发脱落、口唇干裂、咽痛、便秘等症状。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适当补充体内水分,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以养阴润燥。饮用时要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为防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口唇干裂者可涂润唇膏。
动静适宜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所以要注意三防: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要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二防运动损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做操等,使周身微微汗出即可。
调达情志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或悲愁伤感,所以秋季养生更要注意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以温顺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增强抗病能力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要加强防寒锻炼。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但是秋冻也不要过头,尤其是对有呼吸系统疾病、胃病、关节炎等病史的人,要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一些花卉开始干枯,在大气中有很多微小的漂浮物,过敏体质的人对这些会非常敏感,易引起过敏反应。这些人就要注意不要到农村、公园、花卉多的地方去。同时也要忌食辣椒、鱼虾、羊肉等辛发食品,以免加重过敏症状。
为什么要在秋季养肺
1、秋季养肺顺应自然精气内聚
自然界阳气将日衰,阴寒日生,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风瑟瑟,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
“燥”是秋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这时,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阴虚内燥多由机体阴精亏虚而所致。
2、秋燥易致咳嗽 防治久咳伤肺
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咳嗽是一个症状,常因于外感寒、热、燥邪所致。但《内经》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内脏原因也可导致咳嗽,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原因虽多,都不离肺。
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把握好养收之道。
3、秋风秋雨愁煞人 凋零情志防伤肺
秋风、秋雨、落叶、凄凉,常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令人生愁。故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
因此,用无忧无虑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利用秋高气爽的时机,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秋季丰收的美景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这样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
冬季如何补肾
冬天正是补肾的好时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冬季进补是以肾为中心的,通过适当的补肾、养肾,使肾精更为充盈,来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这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
原解放军第155医院主任医师李剑明博士介绍,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季,五行属金,五味属辛,五脏属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秋季易伤肺气,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因秋燥伤阴,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秋季常见各种“干”,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咳”也是常见病,如经常有咳嗽、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唿吸系统问题。此外,胃肠道功能紊乱,容易脱发,也是秋季常见病。
冬季则五行属水,五味属咸,五脏属肾,冬季养生,一要养藏,二要养肾。冬季是闭藏季节,人体生理上也处于藏精的最佳时刻,而藏精是肾脏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李剑明指出,肾喜温,而冬季气候寒冷,故要给肾以温补。这个季节,需要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要少吃凉拌菜,避免对胃形成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