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诊断胆囊癌的方法
有效的诊断胆囊癌的方法
一、超声检查。
胆囊癌患者进行B超检查,非常的简便易行,并且对身体没有任何的损害,可以作为胆囊癌的首选检查方式。这种检查方式是通过高频率的探头隔着胃和十二指肠对胆囊进行全面的扫描,不仅能够全面的进行观察,还能够对癌肿细胞的浸润程度进行精确的分析。
二、CT扫描。
进行CT扫描后,能够发现,壁厚型的胆囊癌,常常表现为胆囊壁受到局限,并且出现弥漫不规则的增厚。结节型的胆囊癌,常常表现为乳头状结节通过胆囊壁向腔内的胆囊腔进入,并有存在感。而实变型的胆囊癌则会出现,癌肿细胞侵犯胆囊壁,并向腔内填充,从而形成了实质性的癌肿细胞。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这种诊断方法可能对大家而言较为陌生,这种检查方法是在胆囊内的癌肿细胞以及胆囊壁中测得异常的动脉血流信号,呈高速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原发癌和转移癌或良性肿瘤的区别。
如何诊断胆囊息肉
如何诊断胆囊息肉?对于这个问题,由于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只有通过检查的方法才能确定,那么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呢?
如何诊断胆囊息肉?诊断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1、B超检查
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
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王连生等报道用三维超声成像检查18例胆囊内病变,最大直径为5.5cm,最小直径0.3cm,其中5例为多发性息肉,9例为单发性息肉,4例胆囊癌均为多发占位病变。三维超声成像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3、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您对如何诊断胆囊息肉?有了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发现外科疾病要引起重视。要及时去外科医院检查治疗。
胆囊癌如何鉴别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 早期的胆囊癌主要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相鉴别,胆囊癌的直径均大于1.2cm,蒂宽,胆囊壁增厚,至于胆囊的腺瘤性息肉恶变与良性腺瘤的鉴别则很困难,因考虑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故不影响外科治疗决策。
2.胆囊结石 国内的胆囊癌患者,约有57%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较长时间的胆道疾病症状,此类病人最容易被忽略,或将胆囊癌所引起的症状用胆囊结石来解释,在鉴别诊断上主要是对老年,女性,长期患有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充满型结石,腹痛症状加重和变得持续时,均应考虑有胆囊癌的可能,应做深入检查。
3.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 晚期胆囊癌需要鉴别的尚有原发性肝癌侵犯至胆囊,在胆囊部位形成一肿块和胆囊出口的阻塞,侵犯胆囊的肝细胞癌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上发生大块的淋巴结转移,类似晚期胆囊癌时的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可直接侵犯或通过淋巴转移发生高位胆道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肝门部胆管癌,有时原患有癌的胆囊已行手术切除,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病理诊断,术后由于肿瘤局部复发和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会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
胆囊癌侵犯肝脏与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
(1)胆囊癌伴有胆管扩张的几率高于肝癌。
(2)胆囊癌在CT增强扫描后显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3)如软组织肿块内见到结石影,支持胆囊癌诊断。
(4)胆囊癌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的几率明显低于肝癌。
(5)临床资料如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检测等也有助于两者鉴别。
4.萎缩性胆囊炎 当超声发现胆囊较小,囊腔狭窄,黏膜粗糙,不应急于诊断为萎缩性胆囊炎,尚需考虑有浸润型胆囊癌的可能,如注意到囊壁增厚,不规则,黏膜线破坏,中断,胆囊壁外有肿瘤浸润的低回声区,即可诊断为胆囊癌,反之,应考虑萎缩性胆囊炎的诊断。
胆囊癌与胆囊炎的鉴别两者都可以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smathens等认为,以下CT征象可作为胆囊癌诊断时的参考:
(1)胆囊壁不均匀性,特别是结节性增厚。
(2)胆囊壁增强明显。
(3)出现胆管梗阻。
(4)直接侵犯肝脏,表现为邻近肝组织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5)肝内出现结节状转移灶:下列征象则支持胆囊炎的诊断:
①胆囊周境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为胆囊壁的水肿或胆囊炎所致胆囊周围的液体渗出所致。
②胆囊壁增厚而腔内面光整。
5.单发的胆固醇结晶,炎症性肉芽组织,息肉和腺瘤 早期外生型胆囊癌,病变局限时,常需与之鉴别,胆固醇结晶附着于黏膜表面,回声较均匀,多呈颗粒状堆积,炎症性肉芽组织常有慢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病变自黏膜面向胆囊腔内突起,轮廓线较平滑,黏膜及胆囊壁无破坏,息肉呈乳头状,均匀中等回声,有蒂与黏膜线相连,胆囊癌呈低中回声,分布欠均匀,形态不规则,黏膜及壁层破坏,中断。
6.节段型或局限型腺肌增生症浸润型胆囊癌早,中期常需与之鉴别,节段型者声像图上表现为一段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中部呈环形狭窄;局限型者常在胆囊底部探测到病变回声,表面中间常可见一浅凹,胆囊癌晚期整个胆囊壁受侵,不规则增厚,常需与弥漫型腺肌增生症鉴别,后者囊壁明显增厚,回声不均,内有针头大小无回声区。
7.肝门区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及肝门区肝实质占位病变 胆囊颈部癌常需与之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低回声病变在肝脏轮廓线以外,呈圆形,椭圆形,胆系回声多无异常,黏膜及管壁均不受破坏,但病变以上肝胆管可有增宽,扩张,肝门区肝内占位性病变回声在肝轮廓线以内,胆囊颈部及邻近胆管均明显受压,并使受压处以上部分肝胆管扩张。
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第一、超声诊断胆管息肉的经验表明,胆管内息肉样团块,不伴声影且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是胆囊息肉的病变较具有特征性的声像表现。但胆管息肉的症状应与胆道蛔虫残尸、胆管癌、胆管结石等病变的胆管内声像相鉴别。
第二、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比较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假如胆囊息肉患者伴有结石时,会有可能出现胆绞痛。但是有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患者没有症状,只要在健康体检或诊断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胆囊息肉的症状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第三、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目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以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进步。
胆囊癌需要做什么检查
1、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为诊断胆囊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仪器的不断换代,目前不但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胆囊病变的大小,而且通过对病变组织血流的观察有助于判定是否有癌变的发生,并且可以观察到是否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脏是否受累,有经验的检查者甚至可以判定病变累及到胆囊的哪一层。
2、 CT扫描:CT扫描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超声检查。但对于已经超声检查发现高度可疑胆囊癌的患者,增强的CT检查是有必要的。胆囊癌的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在增强扫描时一般均可见到病变组织有丰富的血供。如果肿瘤侵犯肝脏或有相关的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 核磁共振检查(MRI):MRI一般不做为胆囊癌的首选或者必要检查项目,只是在需要判定病变是否累及肝脏或者当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时可以考虑做MRI。其准确率与CT相似,但具有无射线损伤的优点,可以多次重复检查。
4、 PET-CT:做为相对定性的检查项目,在排除急性胆囊炎的前提下,该检查有助于对胆囊占位性病变做出定性诊断,并有助于判定是否有胆囊以外的病变存在,但是价格较昂贵,而且当合并有急性胆囊炎时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一般不做为常规检查。
5、 实验室检查:当胆囊病变出现癌变时一般会伴随着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升高。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Ca724、Ca153 等)是否升高有助于对胆囊癌进行定性诊断,但早期的癌变可能并不表现出升高,或者当合并有其它消化道疾病及某些肿瘤时该检查会有假阳性结果出现。肝功能检查一般表现正常,仅在有胆道梗阻时会有相关的异常表现。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有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有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受胆囊内结石的影响,往往是发现了结石,遗漏了病变。也有因病变太小而未被发现者。
超声内镜检查(EUS)可清楚地显示出胆囊壁的3层结构,从内向外显示,回声稍高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和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和浆膜层。在胆固醇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用EUS检查有效。胆固醇息肉为高回声光点组成的聚集像或多粒子状结构,胆囊壁3层结构清楚。胆囊癌为乳头状明显低回声团块,胆囊壁的层次破坏或消失,并可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此法对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显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B超检查,但对于胆囊底部病变的检查效果较差。
2、X线胆囊造影: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等,是一项有用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主要为大小不等充盈缺损。但是大多数报道认为胆囊造影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一般约为50%(27.3%~53%)。检出率低受胆囊功能不良、病变过小或胆囊内结石等因素的影响。
3、CT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检出率低于B超,高于胆囊造影,检出率为40%~80%不等。其影像学特点与B超显像相似。如果在胆囊造影条件下行CT检查,显像更为清楚。
4、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点,可区别胆囊肿瘤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肿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哪些是胆囊癌和胆道息肉的区别
1.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有哪些相似之处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
2.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有哪些区别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3. 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胆囊息肉和早期胆囊癌
目前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较为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治疗。
胆囊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试验室诊断指标。
1.超声检查 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有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有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受胆囊内结石的影响,往往是发现了结石,遗漏了病变。也有因病变太小而未被发现者。
超声内镜检查(EUS)可清楚地显示出胆囊壁的3层结构,从内向外显示,回声稍高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和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和浆膜层。在胆固醇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用EUS检查有效。胆固醇息肉为高回声光点组成的聚集像或多粒子状结构,胆囊壁3层结构清楚。胆囊癌为乳头状明显低回声团块,胆囊壁的层次破坏或消失,并可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此法对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显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B超检查,但对于胆囊底部病变的检查效果较差。
2.X线胆囊造影 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等,是一项有用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主要为大小不等充盈缺损。但是大多数报道认为胆囊造影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一般约为50%(27.3%~53%)。检出率低受胆囊功能不良、病变过小或胆囊内结石等因素的影响。
3.CT检查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检出率低于B超,高于胆囊造影,检出率为40%~80%不等。其影像学特点与B超显像相似。如果在胆囊造影条件下行CT检查,显像更为清楚。
4.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 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点,可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腺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都有哪些方法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实很多的胆囊癌的病人都是由胆囊结石转化而来的。因此,胆囊癌所有的症状基本上都是胆囊结石的那些症状,并没有胆囊癌的具体特殊症状。由于癌肿发展快,等到做出胆囊癌的诊断时,多数胆囊癌已是晚期了。
大多数胆囊癌病人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即以右上腹部隐隐作痛伴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此外,还有皮肤、巩膜发黄、右上腹部可摸到肿块、低热、食欲差,体重减轻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应当高度怀疑是不是得了胆囊癌,并且要做进一步检查。
在各项诊断检查中,应首先选择做b超。b超扫描可见胆囊里充满着实质性肿块,胆囊壁增厚又不规则。许多病人的胆囊里有结石并且胆囊壁局部有不规则性增厚,这些都提示有胆囊癌的可能。目前常用的各种化验检查中,如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对诊断胆囊癌帮助不大,大多数胆囊癌是依靠B超首先做出诊断的。据资料报道,b超对胆囊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65%-70%。
至于还有其他一些检查方法,但因其诊断价值有限而应用得不多。如口服胆囊透影,因胆囊不显影而无法看清胆囊病变情况,价值不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同样也因造影剂不易进入胆囊,致使胆囊显影不好,不易看清病变而应用不多。
胆囊癌不能做出早期诊断还有病人方面的原因:一是病人多为中老年,症状不重,未引起病人和医生的足够重视;二是因长期有胆囊结石,病人和医生容易把症状归咎于胆石症、胆囊炎;三是检查方法虽多,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假阴性,会使病人和医生满足于“正常”的结果。
胆囊造影术的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口服法胆囊造影是测定胆囊浓缩功能的方法,可利用本法诊断胆囊疾病,特别是诊断胆囊炎的理论根据:
1.既可观察胆囊的形态及胆囊病变,又可判断胆囊功能。
2.疑有胆石症而胆囊区平片无阳性发现者。
3.口服法的胆管显影率为50%~70%,可与胆囊同时显影,也可在脂肪餐后20~40分钟显影。
需要检查人群:疑似与胆囊有关病症者
胆管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正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断结石布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题目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进步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断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断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 腔存在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假如肿瘤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海内文献讲演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肿瘤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4、ERCP:有人讲演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 (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壅塞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5、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皮胆囊镜检查)经腹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PTCD胆道子母镜等文献讲演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6、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讲演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 CA19-9CA125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做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