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饮食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饮食
饮食清淡,戒烟酒,忌浓茶,咖啡,宜以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饮食为主,辅以新鲜疏菜。
高蛋白质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大豆,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由于动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较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心慌心悸是什么病
心悸其实它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因为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症。西医没有心悸这个病,它跟西医相对应的一般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这些。
心房扑动的治疗方法
心房扑动的治疗主要分为两方面:
1、病因治疗:由于心房扑动大多系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因此,治疗原发病很重要。有时当原发病未能纠正,心房扑动虽用药物控制但很易反复发作。
2、对心房扑动的治疗:心房扑动时心室率常增快,尤以活动时更明显,这对原发病患者影响较大。故原则上除了对极短阵发作的心房扑动且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可以观察外,对其他患者均应及时纠正,使心房扑动转为窦性心律,即使变成心房颤动也比心房扑动要好,最起码也应将其心室率下降。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扑动的治疗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终止发作:A.直流电转复;B.食管心房调搏术;C.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②维持治疗:当药物或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时,需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药物以维持疗效。③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外科手术可达根治目的。
(1)终止发作:
①直流电复律术:心房扑动电复律是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率可高达94%~100%。最适用于持续性心房扑动而药物治疗无效者。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或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需要紧急复律的心房扑动,宜首选电复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扑动者由于心室率过快也应用电复律。通常应用25~50J即可成功转复心房扑动。
电复律的缺点:复发率高,约有20%的患者在复律后数天内又复发。文献报告转复后又复发者,在3个月内者约有20%,在3个月后约有50%,在1年后者为66%。复发率与心房扑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持续时间长的复发率高。故在复律后应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服7天;再以200mg/次,2次/d,服7天;然后以200mg/次,1次/d,维持下去。或服奎尼丁0.2g/次,3次/d,可使复发率明显地减少。
②心房程控调搏术:心房程序电刺激转复心房扑动的成功率达70%~80%。为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A.适应证:
a.不宜麻醉的心房扑动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老年等。
b.对于正在用洋地黄又不能停药的患者。此时如给予电复律可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
B.方法:
a.将起搏频率调至150~160次/min:如果起搏的搏动抑制了环形激动,或心房扑动的扑动通路时即可转为窦性心律。在转复时有的可见先有一短暂的心房颤动,然后再转为窦性心律。
b.将起频率调至400~600次/min:此一频率可产生心房颤动,当停止起搏后数分钟即转为窦性心律。当转不成窦性心律而仍为心房颤动时,则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用洋地黄等亦较易控制。
③药物转复:
A.胺碘酮: 按5mg/kg剂量将胺碘酮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不得短于3min。无效15min后再给予上述剂量1次。如有效可改用维持量10~20mg/kg,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24h。从静脉注射的第1天起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次,3次/d,服7天,然后200mg/次,2次/d,服7天,最后200mg/次,1次/d。维持下去。
B.普罗帕酮:常规首剂70mg,稀释于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10min后如不复律可重复1次,静注总量不超过210mg。
C.索他洛尔:按1.5mg/kg剂量将索他洛尔稀释于生理盐水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10min。观察3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该剂量一次。转复率为40%,比转复心房颤动要高。口服转复法:每次40~80mg,2次/d,通常日总量在160mg以下。不良反应:半衰期长,随剂量增加,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上升。低钾、低镁加重索他洛尔毒性作用。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电图变化,当QTc≥0.55s时,应考虑减量或暂时停药。窦性心动过缓、心力衰竭者不宜应用。
D. 伊布利特(ibutilide):转复成功率为53%。剂量成人体重≥60kg者用1mg溶于5%葡萄糖液50ml内静脉缓慢推注(10min),若心律失常仍未终止,10min后可重复1次。成人体重60kg患者推荐剂量为开始0.01mg/kg,按上法应用。如心律失常终止或出现非持续(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明显QT(QTc)延长均需立即停药。应监测4h以上。静注至少4h以后才能应用ⅠA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E.洋地黄:转复成功率为40%~60%。有报告第一次发生的心房扑动用洋地黄转复成功率为90%。是既往常用的首选药。尤其适合伴发于心力衰竭时的心房扑动。不足之处为起效慢,对体力活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的心室率控制不满意。用毛花苷C(去乙酰毛花苷丙,西地兰)0.4~0.8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以后再追加0.2~0.4mg,24h内不应大于1.2mg。
上述5种药物如能转复则应改用相应药物口服至少1~4周。或更长时间。
(2)药物维持治疗:在应用上述5种药物转复时,如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但总会有一定的降心室率的作用,可改为口服。
此外还可选用地尔硫
静脉推注负荷量15~25mg(0.25mg/kg),随后5~15mg/h静脉滴注。如首剂负荷量心室率控制不满意,15min内再给负荷量。有效率达95%,可减少心室率20%以上,用药5min之内可明显地减慢心室率,应监测心电血压。维拉帕米(异搏定):口服80~120mg/次,每8小时 1次,可增加到160mg/次,每8小时 1次,最大剂量为480mg/d,老年酌情减量。β受体阻滞药与地高辛合用:如阿替洛尔(氨酰心安)12.5~25mg/次,1~3次/d及地高辛0.125~0.25mg/次,1次/d。
(3)抗凝治疗有关问题:虽然有报告心房扑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但尚未证实在电复律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增高,所以抗凝治疗仍有争议。
(4)根治疗法:
①外科手术:手术分隔病灶心房,维持窦性心律下传心室,或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之后安装心脏起搏器,以达到控制心室率的目的,此方法已极少用于临床。
②导管射频消融术:典型心房扑动(Ⅰ型心房扑动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率90%,复发率为10%左右。消融靶点在下腔静脉开口和三尖瓣环之间的峡部,即是心房扑动折返环的解剖关键部位,行线性消融。实现峡部双向性传导阻滞。非典型心房扑动(Ⅱ型心房扑动、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率低,常需新型的三维标测系统进行标测。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生病,都需要面对心房扑动,那你就是白费力气了,不过我们可以做到预防,只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每天运动,调整饮食,就有可能活的长久。
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
大家都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据调查估计,中国现有心房颤动患者900万。心房颤动对患者主要有两大危害:
(1)一方面由于心房同步收缩性丧失,心室反应不规则及过快的心室率,造成患者的心功能损害;
(2)另一面由于心房内血流缓慢,并产生涡流,内膜受损,形成左房血栓,血栓脱落形成周围血管栓塞,造成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因此加强对心房颤动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调查发现,心房颤动的发生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40岁以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5岁以后房颤的发生率陡然增加,而各年龄段男性的发生率均比女性高。据国内最新报道,男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女性要高。心房颤动的性别差异有:
(1)男女性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是不同的:男性心房颤动与冠心病有关;而女性心房颤动与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相关:
(2)女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过程更为复杂。据研究:
①心房颤动发作时的心率女性比男性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②女性非风湿性心脏病发生的心房颤动比男性更易引发栓塞。
③阵发性心房颤动经电复律或药物复律后,女性更难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据人群普查结果提示,女性绝经期前极少发生心房颤动,至65岁以后才明显增加,而且女性由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术者多在45岁左右,这味着在这一年龄由于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而症状较多,故有人推测雌激素(“雌二醇”)可能有对抗房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作用。
总之,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心房颤动发生的情况与男性有所不同,无论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是预后均与男性不同,提示在处理女性心房颤动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那么,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病史、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体检发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也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
房颤的原因是什么
房颤病因1、房颤可继发于其他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这类心律失常源于心房的某一区域,可逐渐进展为房颤。
房颤病因2、房颤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可以并发于许多其他的心脏病,可以说所有的心脏病都可以发生房颤,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非心脏原因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甲状腺疾病、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嗜酒、迷走神经刺激(饮食或锻炼后),也可以发生房颤。
房颤病因3、引起房颤的另一重要因素与心房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关。如三尖瓣环或下腔静脉形成的自然障碍,会显著影响心房内传导电流的方式和速率。我国目前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发生房颤。如果病人只有房颤的现象而没发生心脏病,就属于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
心悸心慌气短是什么情况
当出现心悸心慌气短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还有心功能不全,就是慢性的心力衰竭或者是急性的心力衰竭,有部分的神经官能症它也可以出现。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区别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发生房颤的可能。房颤根据发作时间的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种,根据分类不同对于治疗手段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房颤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微创消融治疗。
心房扑动大部分没有基础心脏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出现心房扑动波。频率在250-300次左右,很少超过350次。房扑不管是心房波还是心室波都是比较规则的波形。房扑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心室率150次/min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min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二)房颤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 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扑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房颤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心室性心动过速。仔细辨认房颤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三)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个别QRS波群畸形有时难以作出鉴别。下列各点有利于室性异位搏动的诊断: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有固定配对间距,其后且有较长间歇;V1单相或双相型QRS(非rSR′型)波群,V5S或rS型QRS波群。以下各点有利于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的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间距,大多为一个较长的R-R间距后第一个提早的QRS波群,其后无长间歇;V1rSR′型QRS波群,V6中有小Q波;同一导联上可见不同程度的 QRS波群增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