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觉得安全宝宝却会害怕的事情
大人觉得安全宝宝却会害怕的事情
怕打针
打针是大多数人都害怕的事情,不仅是宝宝,有些成年人也害怕这项挨痛的事情。所以几乎所有宝宝碰到打针都会大哭大闹,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痛苦事。连带着,当宝宝看到枕头、穿白大褂的医生,甚至一进入医院那个似曾相识的环境就开始感到恐惧了。
其实,宝宝这些恐惧都来源收到针扎的肉体疼痛,所以害怕打针很正常,妈妈要做的是帮宝宝减少对打针的恐惧,比如给宝宝买一套有体温计、针头、针管、听诊器的医疗玩具,然后让宝宝给心爱的玩具娃娃打针、量体温,让宝宝降低对这些医疗器械的恐惧感。
分离恐惧
当妈妈离开宝宝去上班时,宝宝便开始哭闹,产生分离焦虑,显然这是因为宝宝还不适应跟妈妈短暂的分离,小宝贝的心里可能在想“妈妈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妈妈不应该偷偷的离开宝宝,这样只会增加宝宝的恐惧感,让宝宝更粘着妈妈,害怕妈妈又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的“消失”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妈妈每次要离开之前都要跟宝宝说明自己的去处并跟宝宝开心的道别,告诉宝宝自己什么时候会回家。有的宝宝可能太小听不懂妈妈的意思,但还是得坚持,或者跟宝宝玩一些分离的游戏,比如再出现在宝宝面前时带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对妈妈离去后再出现感到兴趣,期待妈妈会有玩具或其他惊喜给他。
怕陌生人
很多妈妈都反映自家小宝宝在家里跟个“小霸王”似的活蹦乱跳,童言童语非常多,但是一出家门看到陌生人就变“斯文”了,当有叔叔阿姨想抱他时还躲到妈妈身后,甚至看到陌生人就哭了。
宝宝2岁左右都有一个怕生的阶段,对于怕生的宝宝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斥责宝宝“不懂事”、“没礼貌”之类的话,要尊重宝宝的选择,等到他适应陌生人的面孔,自己愿意主动接近陌生人为止。为了减少宝宝这种恐惧,父母业余时间要多带宝宝出门玩耍,每次碰到熟人都主动打招呼,让宝宝接触更多陌生人,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怕黑
宝宝怕黑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3岁左右的宝宝,他们有一种“泛灵心理”,对黑暗的环境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鬼怪、猛兽的形象,然后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家长对不听话的宝宝还会威胁说“晚上抓到黑漆漆的地方让鬼怪抓去”这种话,增加宝宝对黑暗的恐惧。
宝宝如果非常怕黑,妈妈晚上时间就应该尽量陪在宝宝身边,并且在宝宝睡觉的房间亮一盏小夜灯,等宝宝稍微长大些,再锻炼宝宝克服怕黑的心理,比如和宝宝在黑暗的房间玩找东西游戏,让宝宝忘记怕黑的情绪。
小婴儿最怕这8件事
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二.怕打针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恐惧背后: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三.怕水
“妈妈,我要你温暖的怀抱,别把我放到冰冷的地方,别不要我……”
恐惧背后:怕水是较小的婴儿会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特点。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经验,即每当给婴儿洗澡时,他会挣扎,会哭泣。这是因为,虽然宝宝出生前是生活在子宫羊水的环境里,但是出生以后,他已经习惯了成人的拥抱和温暖的床,对水难免会感到不习惯和陌生。
尤其是妈妈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犹如是对宝宝做一件他根本不熟悉的事情。宝宝害怕失去妈妈的怀抱,这种环境对他来说是不安全的。但是等宝宝稍大些,他可以意识到这不是和母亲分离,而只是一项活动,那么便可以慢慢地把兴趣转移到在水中玩乐的乐趣中了。
赶走恐惧:不要对婴儿的怕水做出过度反应,要知道,你的大惊小怪和惊惶失措都会增强婴儿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时不要强制婴儿接触他恐惧的事物,这样会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宝宝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里游戏一番,表现出对水的兴趣。
重要的是,在给宝宝洗澡时边抚摸宝宝,边用温和的语言跟宝宝说话,或者让宝宝感觉你是紧紧跟随在他(她)左右的。如果宝宝长大一些仍然表现出对水的恐惧和排斥,那么可以让宝宝先从站在盆边玩水开始,逐渐让宝宝到盆里去玩,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里吸引宝宝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惧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绪。
四.怕高
“好高啊,我会不会掉下去摔死?摔破头也很疼的……”
恐惧背后:6-9个月的婴儿对高度已经有了感知,所以他们对高度也会产生恐惧。到了9个月,宝宝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因为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但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赶走恐惧:在婴儿期,父母应该避免让宝宝面临这种高度恐惧,尽量让宝宝待在安全的环境。等宝宝稍大一点后,可以告诉宝宝一些安全知识。
对于胆小的女宝宝来说,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那个高度是很安全的。这个时候父母要让宝宝多尝试,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宝宝身边保证她的安全。这样,以后宝宝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尝试各种安全高度范围内的活动了。
五.怕和妈妈分离
“妈妈,你在哪里?你不要我了吗?你快回来啊……”
恐惧背后:这是宝宝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特别害怕和妈妈分离,有的宝宝会因妈妈短暂的离开而哭闹不停。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母亲和宝宝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总是担心妈妈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而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也会觉得不安全,因此会出现恐惧的情绪。和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明显减轻很多。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在妈妈离开期间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赶走恐惧:解决宝宝这一恐惧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比如,婴儿期的妈妈要及时关注宝宝,对宝宝的需求(因为还未发展语言,所以一般以哭来表示各种需求)要及时满足,而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宝宝拥抱和爱抚,增强母子感情和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感。
宝宝一岁后,妈妈在离开前要事先跟宝宝说明,而且尽量在许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在学龄前也可以训练母子分离,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分离时间,但注意也要在向宝宝保证的时间内回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六.怕陌生人
“我不认识这个人,他会不会把我带走,让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恐惧背后: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因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对宝宝也是一种刺激,而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气质的宝宝对陌生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胆小内向的宝宝会比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场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边时,宝宝面对陌生人会不知所措,于是就会通过哭泣和躲避来发泄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绪。
赶走恐惧: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可以事先告诉宝宝有客人要来,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抱着宝宝、与宝宝有部分身体接触或者出现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这样宝宝才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
七.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
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
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八.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
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
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最能让孩子牢记一辈子的5件事
生病时宝宝在生病的时候心灵最脆弱、敏感,他们会容易哭闹、使小性子,而这时候家长的陪伴就像一个放大镜,宝宝可以感受到的家长的爱也是翻倍的,照顾的细节会成为宝宝以后回忆的温暖,也会影响宝宝今后和家长的感情。如果宝宝生病时家长不在身边或者冷漠相对,这样宝宝会感觉家长不爱自己,从而产生的负面心理会生长宝宝心里。放学时宝宝放学回家的时候,是宝宝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家长看到宝宝的时候,不要问作业之类的,这时先给宝宝一个拥抱,这样可以让宝宝忘记所以的不开心,还可以感受到家长的爱意。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发宝宝的思维,问他在学校遇到的有趣事情。犯错时宝宝犯错的时候是他们内心最恐慌、害怕的时刻,如果家长看到就一顿批评,这样不会让宝宝减少犯错的行为。如果家长蹲下来保持和宝宝一样的高度听孩子的解释,这样孩子会从惊吓中感受到安全感,而且会从心里反思自己的错误。生日时过生日对宝宝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天他是主角,宝宝可以感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爱意。但是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总会忘记宝宝的生日,当再想起来的时候送多少礼物宝宝都不会原谅你了。遇到害怕的东西很多宝宝都会怕黑、打雷,家长不要责备说“打雷有什么好怕的,胆小鬼才会害怕”你越是这样说话他就会越害怕。这是家长应该保持心态平衡,陪伴在宝宝身边,让他知道有爸爸妈妈在不用害怕,还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害怕打雷,长大后就不怕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心理负担,还会拉近彼此的情感。
正确胎教要适度避免这些误区
1、胎教不能用高分贝
听着舒缓的钢琴曲,宝宝在妈咪的子宫里特别地乖巧,似乎陶醉其中。于是有些家长自作聪明地播放一些强分贝音乐,觉得这样子更有益于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强分贝对成人的耳膜都会存在损伤,宝宝正处在发育之中的听力又怎么可能逃得了受损呢?胎教绝对不可以使用高分贝的音乐,也不要用话筒或麦克风直接对着孕妇的肚子,这样不止是起不到胎教的作用,还会给宝宝带来无形的伤害。
2、不要用强光刺激
现在流行的胎教中有一种是光教,据说可以促进孩子的视神精发育。就是用手电筒在孕妇腹部进行间断性地光照。有些孕妇怕小功效的手电筒的光线不足以穿透肌肤对胎儿形成影响,于是改换大功率的充电式强光手电筒,却不知道这样的强光会伤害到宝宝正在发育中的视神精,导致婴儿视力受损。所以在进行光教时,应该向有经验的育儿机构咨询相关事宜,不要自己盲目使用强光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情绪波动的影响
今天进行胎教时音乐温柔得像天使,明天进行胎教时可怕得像女巫,有时人的情绪变化真的很可怕。这样子的事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有些孕妇身上,因为怀孕期所至的各类孕期反应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再加上女性在孕期的敏感度很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这样子的情况下对腹中的胎儿是非常不好的,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来自母体的情绪波动,给他们造成不安,没有安全感,营养吸收不良等,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4、过度胎教
有些父母对胎教的期待值非常之高,想把所有的事物都通过胎教全部灌输给腹中的宝宝。目前据有关医疗机构跟踪调查显示,宝宝进行胎教是能对宝宝起到一些帮助,但并不是说进行了胎教的宝宝就能变成神童或是超能儿,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度胎教,这样只会让大人和宝宝都心神疲惫,完全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大人和孩子才能愉快地进行胎教,而不是有目的性地狂输乱灌,这样的胎教不是胎教而是一种折磨。
宝宝很胆小怎么办
认可宝宝的恐惧感。在大人看来可能宝宝害怕的东西很可笑、很没必要也没道理,然而对宝宝来讲却是非常严重、真实的问题。所以家长在面对宝宝告诉自己邻居的狮子狗或者床底下有妖怪那种恐怖的东西时,千万不要笑宝宝,应该表现得让宝宝觉得安慰和放心,让他知道感到害怕没什么,但是一定要去战胜害怕。威廉•科尔曼,美国北卡罗纳大学行为儿科医生表示,宝宝有害怕的事物要让他自己说出来,然后家长再客观处理宝宝的恐惧感,如果家长忽视宝宝的恐惧感,那么宝宝可能无法消除心中的那些恐惧。
此外,也不要试图说些“好啦,小狗不会咬你的,没什么好怕的。”之类的话让宝宝认识到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样只会火上浇油,让宝宝心里更加烦躁,认为大人不明白自己的恐惧。相反,家长可以告诉宝宝“我知道你害怕小狗,我们一起从他旁边走过去,好吗?”或者“你如果不敢从小狗旁边走,那等小狗走过来,妈妈再抱你起来”。
倘若家长认为宝宝的害怕时由于新环境带来的焦虑或者生气导致,那就要让宝宝表达出来,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或者猜测下宝宝的想法,但不评论对错。比如,当家里增加了一名小成员,宝宝很不习惯,那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你可能会希望小宝宝离开我们家,不够,你不是想有人陪你玩吗?过不了多久,小宝宝就能和你玩了”
用宝宝喜欢的东西转移恐惧。当宝宝觉得焦虑时,妈妈不妨拿出宝宝那些玩久了的旧玩具或者从小一直盖的小毯子给宝宝,这样可让宝宝得到安慰,拥有持续的安全感,尤其是当宝宝刚被送到幼儿园的那段过渡时期,都可以利用宝宝喜欢的东西来缓解宝宝的焦虑。
宝宝喜欢的那些东西让宝宝更有勇气去面对他们觉得可怕的事情,比如去幼儿园、去看医生、见到陌生人等,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家长应该允许宝宝粘着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毯子。不要觉得宝宝黏那些东西是什么“怪癖”或者“小孩子气”的表现,甚至坚持让宝宝把东西留在家里。等到宝宝4岁以后,他就不会再带着他那些脏兮兮的玩具到处走了,宝宝那时也有自己克服恐惧的方法了。
小宝宝喜欢吸吮手指的心理原因
1、寻找安全感
2~3个月的宝宝处于口腔敏感期,他喜欢含一些东西在嘴巴里才能得到安慰和满足,如果吸吮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变得很不安,这个时候,宝宝自己的小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吸吮手指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的情绪,能让宝宝变得安静,如果家长强行制止宝宝的这种行为,反而会让宝宝产生逆反的心理。宝宝口腔敏感期的这种正常需求,爸爸妈妈是没有必要过分阻止的。
2、满足需求
宝宝在某种需求达不到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小手当安慰剂,通过吸吮自己的手指得到适当的安慰。如宝宝想喝奶了,可暂时妈妈不在身边,除了会哭,他也会吸吮自己的手指来暂时代替妈妈的乳头。这是一种重复出现的习惯动作,是很正常的现象,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自然消失。
3、得到的关爱不够
如果宝宝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抚和安慰,当他生气、紧张、饿了的时候,家长都没有及时给予安慰或帮忙解决问题,或者当宝宝觉得孤独、寂寞的时候,家长也没有马上腾出空来陪伴他,宝宝也会用吸吮手指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4、害怕和焦虑
宝宝也会觉得焦虑吗?当然!他会害怕爸爸妈妈离开他,担心爸爸妈妈不爱他了,或者他没有看见父母而害怕了,这种心里焦虑的情况下,他也会吸吮手指减少自己的不安。不要低估宝宝察言观色的能力,你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脸部表情,都有可能让他不安。
虐童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儿童遭受暴力后父母如何与宝宝沟通
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过分强烈的被害者情绪,如无法控制的痛苦、愤怒、仇恨等。
因为你们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有时,父母的焦虑、恐惧、愤怒会带给孩子二次伤害。
如果孩子在遭遇暴力伤害后表现出来各种情绪和躯体症状,父母科学的陪伴和支持就特别重要。
如果宝宝表达了自己的害怕,可以抱着宝宝告诉他/她:如果爸爸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害怕,现在我们陪着你,保护你。
当宝宝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温柔地告诉宝宝:妈妈会陪着你,别担心,我们都爱你。
短时间内尽量回避宝宝不喜欢的人和环境,允许怕黑的宝贝随时随地在柔和光线中活动。
给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有助于减缓心理上的影响。
如果孩子已经能明确表达对施暴者的恐惧和愤怒,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直面这个事件,并且明确地告诉宝宝,施暴者的行为是错误的,爸爸妈妈也很生气,现在警察叔叔已经把施暴者带走了,他们不能再伤害你了,妈妈和爸爸以后会保护好你,你会很安全宝贝不用害怕。
宝宝打针不哭正常吗 宝宝为什么会怕打针
针头扎进身体,当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这种感觉别说是对宝宝,即使大人也不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宝宝会害怕、会抗拒,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预防针的环境跟平时的生活场景有巨大的差异:来往的人群、哭泣的宝宝们、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消毒水的味道。这种氛围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无论多么勇敢的人,即使是大人,到了陌生的环境,也一定会变得比平时更敏感。更何况,宝宝在医院是体验过疼痛这种糟糕的感觉的。
有的大人带宝宝打针前就各种担心,其实,情绪是会传染的,朝夕相对的宝宝,也会感知到大人的紧张和担忧。如果大人都不能淡定,宝宝怎么可能泰然处之。宝宝面对种种压力无处释放,一到医院就哭闹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揭秘:宝宝成长的标志
窍门1:给宝宝一个神奇的安慰物
当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妈妈们不妨给他们找一个神奇的安慰物。例如有段时间,每当桐妈安顿桐宝睡下要离开时,桐宝都会表现得很恐惧,哭闹着说自己的床下有妖怪。后来桐妈给他买了一个长着翅膀的马驹玩偶,并告诉他:“这只小马有神奇的力量,是专门来保护你的。”果然,自从来了这个“保护神”后,桐宝变得 “勇敢”了许多,又敢独自睡觉了。
窍门2:不要吓唬宝宝
有的妈妈会使用吓唬的方法让宝宝听话,如:“再不吃饭,大灰狼就把你叼走了!”这样做可能会达到不错的短期效果,但同时也会给宝宝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增强他们的恐惧感,得不偿失。
窍门3:告诉宝宝你也曾恐惧过
当桐宝从噩梦中惊醒,哭泣着告诉桐妈他看到一个巨大的怪兽时,桐妈分明感受到了他的无助和惶恐。桐妈把桐宝紧紧抱在怀中,尽可能地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并告诉他:“这只是一个梦,不是真实的,妈妈也会做梦,有时也会像你一样感到害怕,但只要醒来就好了。”当宝宝们感到害怕时,妈妈除了给予安慰外还要让他们知道他不是唯一需要面对恐惧的人,妈妈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这会让宝宝安心很多。
窍门4:帮宝宝弄清事情的真相
宝宝们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物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让他们真正弄明白真相,恐惧自然就会消除了。桐宝害怕床下的怪物,桐妈便拿着手电和他一起进入“恐怖之地”进行探险,陪他接近恐惧,帮他“脱敏”。另外,要注意的是学习勇敢地面对恐惧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宝宝对一件事物感到特别恐惧时,妈妈们也不要强求他们立刻克服。
专家支招
法宝1:用行动告诉宝宝“别怕”
当宝宝对一件事物充满恐惧时,妈妈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别怕”。比如,宝宝害怕黑暗的走廊,你可以拉着他的手一起走过,并轻松地为他唱歌,用你的情绪感染宝宝。另外,妈妈们不要轻易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恐惧,因为这会让宝宝感到更加害怕。
法宝2:不要嘲笑宝宝的恐惧
宝宝的恐惧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们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胆小,或指责他们不够勇敢,这样会让宝宝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另外,对于宝宝们的恐惧行为,妈妈们应及时给予安慰,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
法宝3:建立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
消除宝宝的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所以父母一定要努力为宝宝营造一个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让他们生活得快乐且安心,恐惧自然就会变少了。
家长需引起注意的4种孩子胆小的情况
情景1: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在妈妈让宝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宝宝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妈妈会想,是不是有谁吓着宝宝了,或是有谁给宝宝讲了恐怖故事。确实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宝宝产生怕黑的感觉。
帮助方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宝宝自我封闭,纠缠在恐惧和不安中。妈妈要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没有什么好怕的。"通常宝宝能够得到大人的支持,就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就最好给孩子装个方便开关的小灯,嘱咐他在快要睡着前自己关灯。或者给他一个玩具小手电,这样在黑暗中,他也会感到自信。
情景2:遇见小动物惊恐不已
在感觉方面,其实成人和孩子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成人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哪些东西是软的、带刺的、光滑的,或者是坚硬的……但宝宝不行,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判断会不会伤害自己。
帮助方略:对于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肯定会感到惊恐,会大声呼叫妈妈保护自己。这时妈妈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故意避开,不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不妨对宝宝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的毛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摸一下,它很乖,不会咬人的。"
情景3:见了生人就会哭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与生人交往时就不安。有时梦里也会无缘无故地抽搐、呜咽或哭泣。
帮助方略:先不要把陌生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陌生人。同时要抱着宝宝,通常宝宝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才会愉快和平静。还可向宝宝解释,来人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以后可以跟你一起玩,使宝宝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人与事,不会发展成不可抑制地恐慌。
情景4:见水就想逃出来
当妈妈把宝宝放到浴缸里,或者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会挣扎着离开。这是因为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舒服,譬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刚下水时宝宝会觉得水冷等。
帮助方略: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怕水,就不妨从小环境开始,譬如宝宝拒绝去浴池,就换在卧室里洗。可以在水盆里放个玩具,让宝宝蹲在外面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把孩子放进水里。游泳时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到舒服而不再怕下水。
宝宝睡觉前大哭是怎么回事
小宝宝从出生之后,刚开始在妈妈的肚子当中一下子到了外面的环境,这个过程起码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很多的小孩子睡觉之后总是会闹情绪,大哭大闹变得非常的不安分,这让家长朋友们非常的头疼,那么一岁宝宝睡觉突然大哭,家长朋友们却不明白什么原因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怎么办?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白天所看到听到的东西,对他都是一种刺激,所以宝宝会兴奋地大喊大叫。
晚上又会觉得害怕,会哭闹。建议妈妈在白天可适当地给宝宝多做些全身按摩,或者放些轻松的音乐,让宝宝保持放松的心情。晚上睡觉前可给宝宝洗澡,听轻音乐,让宝宝在安静的环境内入睡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白天所看到听到的东西,对他都是一种刺激,所以宝宝会兴奋地大喊大叫。
晚上又会觉得害怕,会哭闹。建议妈妈在白天可适当地给宝宝多做些全身按摩,或者放些轻松的音乐,让宝宝保持放松的心情。晚上睡觉前可给宝宝洗澡,听轻音乐,让宝宝在安静的环境内入睡
上面的文章我们了解到了一岁宝宝睡觉突然大哭,其实呢,宝宝睡觉哭是有原因的,孩子身体不舒服也会引起孩子哭闹的主要因素,还是很情绪化,加上家长朋友们睡觉给孩子养成了含着奶嘴或者是抱着睡觉的主要因素,所以适当的给宝宝安全感是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