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湿热积滞泄泻是什么意思 湿热泄泻可以艾灸吗

湿热积滞泄泻是什么意思 湿热泄泻可以艾灸吗

可以。

如果只是单纯的泄泻的话是可以艾灸的,因为艾灸有很好的温经补阳、散寒温通的作用,对于泄泻的人来说,艾灸能帮助改善脾运化不周而导致的泄泻症状,

但如果是因为湿热而导致的腹泻,有肛门灼热、口干舌燥的话,就不适合艾灸,因为艾灸会反而会生热,进而加重湿热泄泻的症状;而如果是寒湿导致的泄泻,就可以进行艾灸。

培根的禁忌

1.脾胃虚寒的泄泻下痢之人,不宜多食;

2.老年人、胃肠溃疡患者禁食;

3.患有急慢性肾炎者忌食;

4.凡浮肿、水肿、腹水者忌食;

4.感冒未愈、湿热泄痢、积滞未尽、腹胀痞满者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忌食。

小儿泄泻湿热泻推拿 小儿湿热泄泻主证

泻下黄糜垢腻,粘稠臭秽,或有粘涎,窘迫不爽,日泻数次,甚则十余次,午后发热,口干不饮,食少,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腹泻怎么艾灸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月子里腰酸的调理方法

从中医理论而言,“湿”的一种征兆。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也是一种失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

-祛湿十五章经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了解到了月子里腰酸,首先这种现象我们上面也介绍了很多的食疗方法,可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来调理自己的身体,加快湿气尽快地排出体内。

小儿湿热泄泻怎么推拿

推拿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止泻。

推拿处方:清脾土,清胃经,横纹推向板门,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肠,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运土入水,清大肠,下推七节,揉涌泉。

推拿方解析: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肠,清脾土以清利脾胃湿热;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能调气通滞;运土入水有以土制水之意,以利水湿;清大肠,下推气街,揉涌泉能引湿热下行,湿热既去则泻自止。

月子里腰酸的调理方法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艾灸治疗泄泻 寒湿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寒湿体质吃什么食物

1、南瓜 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 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火腿鸽子汤怎么炖最营养 鸽子汤不适合哪些人喝

脾胃虚寒的泄泻下利之人,不宜多食;老年人、胃肠溃疡患者禁食;患有急慢性肾炎者忌食;凡浮肿、水肿、腹水者忌食;感冒未愈、湿热泄痢.积滞未尽、腹胀痞满者忌食。怀孕中期、出现发烧、燥热者、消化不良、食积胃热者、高血压、有痔疮的人群平时不能吃鸽子。

湿热泄泻有哪些症状

湿热腹泻会伴有泄泻清稀、肠鸣腹痛,脘闷少食,还会伴有头痛发热、困倦乏力、小便短少,舌苔白腻等等,而导致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气机受阻。

湿热腹泻还可能是因为湿热内盛导致的,一般会有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等症状。

如果湿热泄泻是因为食积腹中导致的话,还会有泻下臭秽粘腻,同时会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腹痛到不能按,但是泻后疼痛就会减少,舌苔也会比较厚腻、脉滑数。

湿热积滞泄泻是什么意思

湿热积滞泄泻是指体内湿热过重导致的一种腹泻症状,是中医里泄泻病的一种类型,具体表现为泻而不爽,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烦热口渴、小便赤黄、舌苔腻、脉数滑等等。

因为外感寒湿导致暑热之邪伤及脾胃,空耳导致脾脏的运化能力下降,所以导致泄泻,一般湿热泄泻的人通过止泻的方法可以得到改善和恢复,如果症状严重的话,还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还可以配合中医拔罐来辅助治疗,但注意治疗期间不能吃油腻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 治疗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多选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慢性泄泻,治疗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多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寒湿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植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

治则:健脾益气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取脾俞,大肠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间隔3天。

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命门,关元,百会。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相关推荐

儿童泄泻怎么办

风寒致泄泻推拿手法 小儿若由于感受风寒所导致的泄泻,可选择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揉脐各1分钟,逆时针摩腹2分钟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各2分钟。 推拿好处:推三关,揉外劳宫能温散寒邪,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补大肠,揉脐,揉龟尾能促进止泻。 湿热型泄泻推拿手法 小儿若湿热泄泻,可选择清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各1分钟,退六腑,揉脐及天枢,顺时针摩腹揉龟尾各2分钟。 推拿好处:清补脾经,清胃经能清除脾胃的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大肠,退六腑能清除肠道的湿热,揉龟尾能止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白的功效

太白脾经的原穴,按揉或艾灸该穴位可以补脾,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和胃,祛湿止泻,降逆止呕,消食化滞,通腑泄热的功效,对脾虚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此外按揉太阳穴还可以调节血糖。

到底怎么了——春天头晕恶心

春天这种湿润的天气,很容易滋生细菌的,特别这个季节的湿度特别高,很容易引起头晕、恶心现象的发生,我们的身体即将受到挑战了,很多体质差的人就很容易患上季节病的。 不过,这种湿漉漉的环境,对于我们的身体养生就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福建省药膳研究会会长叶锦先教授就提醒大家:《黄帝内经》谓之“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这一时节,若雨水过多,湿气过盛,不仅浑身会有沉重感,湿邪还易困扰脾胃,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

艾灸治疗泄泻 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命门,关元,百会。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

火腿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产妇、儿童及瘦弱者更宜食用。 1. 适宜气血不足者食用;适宜脾虚久泻、胃口不开者食用;适宜体质虚弱、虚劳怔忡、腰脚无力者食用; 2. 患有急慢性肾炎者忌食;凡浮肿、水肿、腹水者忌食; 感冒未愈、湿热泄痢.积滞未尽、腹胀痞满者忌食; 3. 脾胃虚寒的泄泻下利之人,不宜多食;高血压患者、老年人、胃肠溃疡患者禁食。

腹泻艾灸的方法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天枢如何针刺 天枢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下脘,梁门,璇玑,腹结,梁丘,上巨虚,针刺平补平泻法,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胃肠之绕脐痛,腹胀,呕吐,不嗜食。 2.配二间,上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理肠导滞,治疗积滞内停之腹痛肠鸣,或腹泻,或便秘,或里急后重,下利不爽。 3.配风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针刺泻法,至阳穴针后加灸,散寒化浊,和胃止泻,治疗寒湿中阻滞脘闷腹痛,肠鸣泄泻。 4.配曲池,上巨虚,大肠俞,关元,针刺泻法,针灸兼施,温经散寒,和肠止泻,治疗感受寒邪或内伤生冷不洁食物之腹痛,腹泻。 5.配下巨虚,合谷,足三里,公孙,合谷针刺

腹泻刮痧怎么调理 腹泻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以感受湿邪泻者最多,因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损伤脾胃,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

酢浆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

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淋病,带下。酢浆草性寒,有清热利湿之功,可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等证,单用或配伍其他清热利湿之品同用,以增强疗效。如治泄泻、痢疾,可单味煎服或加红糖蒸服;治黄疸,可配茵陈、金钱草、平地木、土大黄等以清利退黄;

寒湿泄泻病因

一般来说,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寒热虚实的不同。至于具体原因,则要看大便形状、病程长短等具体的症状。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这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泻,泻下急迫,这由于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泻证。 如果大便呈水样,突然发病,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这多由于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如果大便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秽,或如败卵,或伴有呕吐、口臭、舌苔腐腻者,这由于食积不化,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