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有哪些
三伏天艾灸好处是比较多的,主要有调和阴阳、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等作用,具体如下:
三伏天期间人体阳气最旺盛,中医认为,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三伏天的时候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其次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三伏天的时候进行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等功效。
最后艾灸的时候身体血液循环会加快,因为人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三伏天的时候适当艾灸,具有一定、行气活血、消瘀散等作用。
头痛艾灸哪个部位
百会穴
取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
行间穴
取穴:在足背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
艾灸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熄风镇惊。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涌泉穴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主治: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痛艾灸取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由此向下数4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主治胃痛,呕吐,胸胁胀痛等症。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往下数1个胸椎棘突,往旁边1.5个拇指指间宽度)。艾灸功效:和胃调中,祛湿消积,主治脾胃虚弱,脘腹胀痛,翻胃吐食,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等症。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神阙(肚脐)与左右两侧肋骨在胸前交汇点连线的中点处。艾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左右各一个。艾灸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艾灸该穴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利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
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头痛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痛艾灸常用穴位
取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主治: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在足背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
艾灸功效主治:清肝明目,熄风镇惊。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取穴:足背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取穴。
艾灸功效主治:燥湿生风,主治头痛,失眠,腰痛,全身胀痛,甲状腺肿大, 肝炎,闭经,胆囊炎,胆结石。
取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恩凯,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手食指搭在另一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主治头痛,咳嗽气喘,感冒,咽喉痛。
落枕了艾灸有用吗 落枕艾灸治疗方法
主要症状:晨起颈项酸痛,活动不利,头部歪向患侧,活动室疼痛加剧,局部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硬结,舌暗。
艾灸疗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取阳陵泉,三阴交,大椎穴及患部阿是穴施灸。
艾灸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要症状:颈项背肩酸痛,拘紧麻木,可见头痛,恶风怕冷等风寒表证,舌淡苔白。
艾灸疗法:1.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取风门,列缺,患侧凤池,肩井,大椎,落枕及患部阿是穴施灸。如疼痛牵及肩胛,腋后者,与俯卧位加灸天宗,后溪穴,牵及肩头,上臂者,加灸外关,中渚穴施灸。2.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天柱,大椎,风池,阿是穴。3.患者取坐位,取双侧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舒筋活络止痛。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艾灸灸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艾灸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艾灸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艾灸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艾灸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食,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三阴交养胃理气
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胃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
艾灸功效:该穴位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故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对腹痛,肠鸣,腹胀,便溏,泄泻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梁门穴消食化滞
取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艾灸功效:该穴位归足阳明经,居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滞,祛湿止泻之功,协助旁边的中脘穴能更好的发挥对胃的保健治疗作用。主治胃痛,呕吐,不欲食,泄泻等症。
梁丘穴理气和胃
取穴:屈膝,从膝盖骨右端,量约3个手指的上方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该穴归于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有理气和胃,止痛,泻胃火之功效,艾灸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痉挛,胃痛,腹泻,不欲食等症状。
消化不良艾灸哪里最好
艾灸中脘健脾益胃
取穴: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艾灸功效: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胃痛,腹胀,腹痛,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肠胃功能紊乱症。
艾灸天枢通调肠腑
取穴:采用仰卧姿势,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两三指即为该穴。
艾灸功效:健脾和胃,通调肠腑。
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
取穴: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手的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即是。
艾灸功效: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了,强壮身体,增强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疾病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主治: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便秘,痢疾等症。
补脾艾灸哪里
艾灸脾俞调和脾胃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处,宜采用俯卧取穴,也可以采用坐位。
艾灸方法:俯卧,按照要求找准穴位,取燃着的艾条在手,悬于脾俞穴上方,感受脾俞的灼热质感,注意施灸者不要将灸灰掉落在被灸者身上,以免烫伤,每次灸5-10分钟为宜。
艾灸功效:脾俞是脾反应在背部的腧穴,灸治这个穴位能调和脾胃,消除体内湿热之气,缓解肢体乏力,背部等症状。
艾灸血海补脾益血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艾灸方法:取燃着的艾条在手,燃端对准血海,以感到温热为度,注意燃端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每次灸3-5分钟。
艾灸功效:血海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灸此穴位能补脾益血,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在饭前灸治不但能起到控制食欲的功效,还有预防雀斑的作用。
艾灸三阴交健脾除湿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呈直角取穴。
艾灸方法:屈膝正坐,取燃着的艾条在手,燃端对准三阴交,以感到温热我梅毒,注意燃端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每次灸5-8分钟。
艾灸功效: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足部的三条阴经气血经气在本穴交会,是可以经常灸治的保健穴。经常灸三阴交穴,除了健脾除湿,消除虚胖外,还能起到美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