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至阴穴。
攒竹的定位在哪里
攒竹的准确位置图
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目视前方,在眉毛内侧端处有一隆起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按压有酸胀感。
按摩攒竹的功效
攒竹穴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经常按摩该穴能使膀胱经的经络畅通,从而起到疏理肝气,和胃降逆,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静之功,气通则血行,通过按摩后,头面部气血畅通,人也变得轻松。这个穴位不但是治疗打嗝的主要穴位,还可以治疗眼疾,对急性腰扭伤也有帮助。
攒竹的正确按摩手法
正坐,轻闭双眼,两手肘支撑在桌面上,两手手指交叉,指尖向上,两个大拇指的指腹向上,由下往上向眉棱骨按压,轻按有痛,酸,胀的感觉,每次左右两穴各按揉1-3分钟,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压。
注意:一般人取穴是由面部直接按压在眉棱骨上,正确的应该是由下往上按。
风门可以拔罐吗 风门的作用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同时也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的作用。且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主一身之阳,故本穴还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
正确的后背刮痧手法图 后背刮痧手法一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征中线旁开0.5时。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畅,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
膀胱经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特效穴位图
攒竹:正坐或仰卧,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跳动,头痛,面瘫,呃逆。
睛明: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各种眼病,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可缓解头痛,鼻塞,腰痛等。
大杼: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头痛,目眩,咳嗽,鼻塞,颈项强急,肩胛酸痛,中风,癫痫,喉痹等。
气海俞:俯卧,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痛经,崩漏,痔疮,腰痛,肠鸣腹胀等。
关元俞 :俯卧,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泄泻,小便不利,遗尿,腹胀,腰痛等。
委中:俯卧,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自汗盗汗,疟疾,遗尿,小便难等。
承山: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腹痛,便秘,疝气;鼻衄,痔疾,癫疾等。
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惊痫,难产,疟疾,腰骶疼痛,脚跟肿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共134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项部,和腰背部督脉的两侧,剩下的18个穴位则分布在下肢后正中线上及足外侧部。
风门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取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2个突起,即为第2胸椎棘突,其下左右旁开1.5寸即是风门穴。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因此本穴有祛风解表,疏散风热之功的作用。且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主一身之阳,故本穴还有祛风通络,通阳除痹之功。
魄户准确位置在哪里
魄户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快速取穴法: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3个椎骨(第3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处,平肺俞,按压有酸胀感。
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背部,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关之温煦照耀,气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该穴有肃降肺气,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安心神,补肺滋阴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肩背痛,肺痨,项强,上臂疼痛或麻木,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等症。
膀胱经的作用
膀胱经的治疗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因为它属于膀胱及其与其他脏腑有联系,还因为它位于人体后背的两条平行循行路线——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2横指处。这条线上分布着十二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穴位,这些穴和脏腑本身的分布位置相反,是脏腑器官的反应点,背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疾病。如痔疮患者大肠俞穴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丘疹,这可辅助诊断病症,治疗也很简单,按压或刺破出血点或丘疹就可以了。
足太阳膀胱经不仅能治头、目、项、背、腰及下肢部疾患,而且还能治脏腑病和有关的组织病症,甚至甚至神志病、筋脉病等。
经络分布,主治所及
足太阳膀胱经脉入络脑,又入于心,因此可以治疗癫疾,如承山、委中等穴。
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因此可治疗腰背痛病症,如秩边、承山等穴。
足太阳膀胱经贯端内,因此可治疗腿疼转筋、脚气等病症,如承筋、承山、昆仑等穴。
足太阳膀胱经“别入于肛”,因此可利用承筋、承山等穴,治疗肛门疾患,如痔疮、便秘、脱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筋结于鼻,因此可治疗鼻出血、鼻炎等病症,如通天、天柱等穴。
眼明穴与攒竹穴
眼明穴位于内眼角稍靠上的凹陷处,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这两个穴位是治疗眼病和呃逆(俗称打嗝)的常用穴。因此穴位靠近眼球,在针灸临床上此穴属于慎针穴位,但却是按摩常取之穴。在保健按摩中,我们可以用手按揉这两个穴位,以缓解眼睛疲劳。因此,眼明穴与攒竹穴是治疗眼病和呃逆的灵药。
通天穴
通天穴位于巅顶,上通天气,天气通于肺,肺气通于鼻可宣肺气、通鼻窍,是治疗鼻病之要穴。另外,通天穴还有疏散风热以及治疗头痛、头重、眩晕等症的功效。
风门穴
太阳主一身之表,为风邪侵入之藩篱,风门穴乃风邪侵入人体之门户,又主治风疾(故名风门)。对于风邪袭表所致的咳嗽、发热、头痛、多涕、鼻塞、项强等都可取风门穴疏风解表以治之。可以说疗风疾的首选穴位就是风门穴。
八髎穴
八髎穴,就是两侧骶后孔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个穴位的总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八髎穴可治泌尿生殖疾患。其中次髎是用来治疗腰痛和痛经的特效穴位,尤其对痛经疗效较佳。妇女分娩时,按摩八髎穴可减轻或消除疼痛,增强宫缩,缩短产程(但对难产无效)。
至阴穴
肾主生殖,膀胱与肾相表里,而至阴穴又是膀胱经气交会于肾经之处。因此,温灸至阴穴有益肾气、顺胎产的作用。可见,至阴穴为转胞要药。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
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腘窝中(殷门,委中)。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附分,魄户,膏肓,身体,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除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