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急救 将病人防止适当的体位
心脏骤停急救 将病人防止适当的体位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的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置于躯干两侧。如果病人摔倒是面部向下,注意要小心转动病人,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扭转,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
心脏骤停急救 建立人工循环
胸外心脏按压术是较为常用也较为方便的一种人工循环法,具体方法如下: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按压方法:将一只手的掌根紧贴在在按压去,另一只手的掌根重叠放于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注意按压应平稳,有规律的进行。
按压频率:成人及小儿均为100次每分钟。
按压深度:成人4-5cm,儿童为2-3cm。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按照15次胸外按压和1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
心脏猝死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以心脏猝死为代表,最及时,最有效的抢救,可概括为应用“生命链”中的四个“早”,即早期通路(打急救电话),早期心肺复苏(现场第一目击者所为),早期心脏除颤(专业急救人员所为,有条件的现场第一目击者所为)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由于猝死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因此,要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知识,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抢救措施,一旦发现猝死则能立即就地抢救,对挽救病人生命有重要的意义.往往根据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心跳停止即可判定心跳骤停.抢救是否能成功,受诊断是否及时,开始复苏术的时间,心脏骤停的时间的影响,掌握正确的复苏术亦很重要.一般认为,超过6分钟,即使心脏复苏,也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害.
对于猝死的预防,目前缺乏有效措施.对冠心病病人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及时发现,如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来发现有发展为心室颤动可能的室性过早搏动(多源,连发,落在T波易感期上,落在P波上等),或通过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室晚电位,并及时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应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预防猝死的发生有帮助.对冠心病的高危病人,及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以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术等.对于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可口服β?阻滞剂或作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因心脏猝死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这对预防和急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做为患者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生活中的调养,出现问题马上服药。一方面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心情,这都有利于缓解病情,使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心脏骤停急救要怎么做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与启动急救系统
(1)观望四周,确保环境安全。
(2)检查反应和呼吸(轻拍患者肩部,在患者左右耳交替呼叫,看患者有无反应)
(3)起动急救系统(拨打20)(拨打后,告知患者的地点、患者的情况、自己的联系电话。)
2.尽早心脏复苏
先进行 胸外按压 ,在进行人工呼吸
3. (1)胸外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2)掌根放在两乳连线的中点 ,然后另一只手扣上去(十指相扣,指尖上翘) (3)按压深度:至少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 分钟
(5)按压时,手臂一定要持垂直状态,并报数“一压、二压、三压、四压、五压、、、、、、”
4.胸部按压30次以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前提:仰头抬颏法 开放气道(一只手让患者头仰起来,另一只手抬患者下颏)
5.进行人工呼吸。
(1)。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只手让患者头仰起来,另一只手抬患者下颏)
(2)。吹气时,捏闭患者鼻腔,口要完全封闭患者口腔
(3)要求【1】吹气的时间:1s以上
【2】每次吹气量;要引起胸廓起伏
【3】胸部按压30次后 人工呼吸两次(30:2的比例)
【4】如果有两名以上施救者,每5个循环轮换按压和吹气人员
6.如果有除颤仪,请尽快进行除颤
7.除颤后,立即恢复徒手cpr 2min后 再检查脉搏和心率
8.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悲剧会发生的少一点!!!
突发心脏病怎么治呢
心脏病突发一般有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两种情况。心肌梗塞是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如果已经确诊冠心病,若发生胸闷、气短或胸部压榨性疼痛等症状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先让病人保持一个舒服的体位,如半卧位,一定不要乱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其吸氧。心绞痛病人发病时可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一般30秒到1分钟就能见效;如果无效,3~5分钟后可再含服1片,最多3片;倘若心绞痛15分钟以上不减轻,排除了消化道溃疡和其他出血情况,可一次口服阿司匹林3片(150~300毫克)。
在等待急救车时,如果病人突然倒地,意识不清,面部、四肢抽搐,脸色难看,说明可能要发生心脏骤停了,此时电击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如果没有专业的除颤器,家属可迅速让病人仰卧,进行一次胸部叩击(拳头距胸部正中上方20~30厘米,用力向下叩击1次),接着进行心肺复苏,先做心脏按压,再做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采用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1]。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急救的技术。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 min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
步骤
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注意
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因此当发现身边有心脏病人突发心脏病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及时的给他口服药物,尽量不要随意的搬动病人,然后根据以上的急救方法来对病人进行急救,同时还应该要及时打不打电话寻找救护车的救助,尽量不要拖延,以免影响到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的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
有人昏倒了怎么急救
一、低血糖昏厥的急救
大多是困饥饿、营养不良所造成,昏厥后也应使病人乎卧。如神智尚清醒,可给产糖水、食物,不多时病情即可迅速好转。低血糖较严重,处于昏迷状态的,只要注射适量高渗葡萄糖,也可很快地清醒。
二、心源性昏厥的急救
系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心排血量突然减少引起。心源性昏厥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凶险,应争分夺秒全力抢教,否则,有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危险。急救宜采用拳击胸前区或胸外心脏挤压术。并迅速护送病人去医院抢救。
三、血管性神经昏厥的急救
血管性神经昏厥的急救多由于疼痛、精神紧张、恐惧、焦急、疲劳、悲伤、愤怒和气候闷热等原因,使患者全身小血管扩张,造成血压下降,大脑缺血所致。病人在昏厥前有预兆,如感乏力、气闷、心慌、头晕、眼花,然后突然晕倒。对这类昏厥病人,应让其迅速平卧,保持头低足高体位,以改善其脑部血液供应。并解开患者的衣领和腰带等,使其保持呼吸畅通。
心脏骤停有哪些表现
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心脏骤停期
迈克尔·杰克逊死于心脏骤停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抑心室停顿);④在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肿),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复苏成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