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
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
1、前列腺隐匿癌
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
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2、前列腺潜伏癌
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3、前列腺临床癌
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4、前列腺偶发癌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前列腺疾病的常见类型
1)前列腺炎:即前列腺的炎症。大致可分为急性及慢性前列腺炎,但致病原因由细菌和非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尿痛、尿白、尿灼、尿频,小腹会阴部胀痛不适;较严重时,甚至会发烧或发冷。
2)良性前列腺增生:另一较常见的前列腺疾病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它的症状有时会与前列腺炎很相似。注意:良性前列腺增生并不会引起前列腺癌,两者是独立的疾病;然而两者可以同时并存。
3)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早期多无特别症状,当癌细胞生长时,前列腺体肥大,挤压尿道而引起排尿困难。这些癌细胞可随着血液扩散到身体其它部分。一般病程呈缓慢时展,晚期可引起膀胱颈口梗阻和远处转移等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常见的前列腺疾病的介绍,现在我们了解了前列腺疾病的常见类型有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前列腺方面的知识,远离前列腺病痛。
老年人前列腺癌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病因不明。虽然前列腺癌不在去势者发生,自幼睾丸发育不良者几乎无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可于睾丸切除后显著缩小,但至今尚无客观资料证明体内雄激素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同样也无足够证据说明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之间存在有因果关系。另外,性生活过度、前列腺反复感染或慢性炎症、吸烟、工业致癌物质镉等病因假说,均不能解释欧美发病率高而亚洲发病率低以及不同种族、不同地区发病率悬殊的现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过程中,细胞的遗传学损伤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如放射、化学物质、物理损伤所致DNA突变或其他类型异常,即原癌基因(如Ha-ras、C-erbB-2、myc)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如P53)的丢失或突变,可在敏感细胞中产生致癌作用。
(二)发病机制
前列腺恶性肿瘤的分类按细胞类型和起源可以分为:①起源于上皮的有腺癌、移行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②起源于间充质(stroma)的有横纹肌肉瘤和平滑肌肉瘤;③继发癌可来自膀胱癌或结肠癌的直接迁延,亦可为血行转移(如肺癌,黑色素癌),淋巴癌少见。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5%,其余部分中有90%为移行细胞癌。
1.腺癌起源的解剖部位 前列腺可分为中央带、外周带和两个亚区即移行带和尿道周围带,靠近前列腺部尿道的近段。前列腺癌大多数起源于移行带之外,即所谓“外前列腺”处。外腺体有两组不同的管,在组织学和生物学上分为两个不同区域:①外周带;②中央带。前列腺癌起源于中央带的只占5%~10%,发生于此处的位于前列腺基部的肿瘤并不少见。一半以上的癌起源于外周带,外周带占正常前列腺腺体的70%,直肠指诊时容易触到肿瘤。而外周带的前外侧翼也像移行带一样,只在肿瘤相当大时才可望能够触到。移行带肿物往往与前列腺增生关系密切,因此不容易确定对癌的易感性,估计有20%的腺癌起源于此部位。文献报道前内侧前列腺癌或移行带癌存在于BPH发生的地区,通常在切除增生腺体时发现,临床上称偶发癌(TA期)。
2.先驱病变 癌前期病变的确定最好是像体表和空腔器那样,对可疑病灶进行长期观察,直至发生浸润,才予以确定。但前列腺是实质性器官,无法遵循上述方法确定癌前期病变。伴随前列腺癌发生的两种增生病变被认为是癌前驱病变:
(1)腺瘤病(adenosis):是一种与腺性前列腺增生结节相类似的“非典型腺瘤样增生”或“腺瘤病”,腺细胞为高柱状,细胞质为正常苍白色,只是核的增大和异形不是恒定的,另一些病灶显示腺大小不均,在较大腺体中其形态奇异。
(2)管-腺发育不良(duct-acinar dysplasia):许多学者如Andrews和McNeal等描述了另一种癌前期病变,特点是在预先存在的管-腺单位内有细胞增生、存在腺瘤病通常没有的异形细胞和核异常。“管-腺发育不良”亦称“前列腺上皮内新生物”(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发育不良常是有明显界线的小病灶,上皮染色深,在没有癌的前列腺内病灶很少超过4mm,但在有癌的前列腺内,尤其是在靠近肿瘤浸润处却常见到,通常,提示为浸润癌过渡阶段。
3.组织学特征 临床上能查出的很小的前列腺癌其组织学最少是中分化的。McNeal报道尸解发现的前列腺癌体积大约70%是小于1ml,而此类小肿瘤是占人群中前列腺癌患者的绝大多数。相反,临床上发现的前列腺癌患者大约有80%体积大于1ml,尸解癌和临床癌之间的生物学关系仍有争论。癌存在的时间可能是其中因素。大约有一半临床癌患者前列腺内存在未被查出的癌是多灶性。前列腺癌的细胞形状呈多形性,细胞分化程度通常不用作分级的依据。免疫组化检查以PSA和PAP作为标记物,根据其染色深度可用以区分癌细胞的高、中或低分化,但在分化较好的癌中染色往往深浅不一,根据染色深浅分级亦不十分可靠。
浸润型前列腺癌胞质多深染失去像正常细胞所含的无数小空泡。高分化的癌细胞胞质内可保存透明、苍白弥漫性的空泡,即所谓“透明细胞癌”,被评为Gleasonl和2级,它几乎都起源于移行带。此类患者预后较好。
前列腺癌的细胞核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增大,但仅部分见于高分化癌的细胞内,核增大常伴有染色加深和核仁增大。
4.结构类型 惟一能够表达肿瘤组织学差异的是前列腺癌的结构类型,这些类型是按照不分化进程分级排列,用以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在所有分级方法中,较常用的有两种:
(1)Mostofi分级系统Mostofi系统共分3级,既考虑腺体结构,又考虑细胞学特征。Ⅰ级:腺体分化良好,核轻度变形;Ⅱ级:腺体结构存在,但核中度改变;Ⅲ级:显著核变形的腺体以及未分化的肿瘤组织。此种分级较简单,但不完善。
(2)Gleason分级系统Gleason根据在低倍镜下所见的腺体形态予以分级,将肿瘤镜下形态占优势的主要结构(主级)和次要结构(次级)从分化最好至分化最差的共分成5级:
1级:肿瘤由含有均一性、单个、分离、密集而有边界的结构构成。
2级:肿瘤虽有边界,但有少数肿瘤腺体侵入邻近非肿瘤的腺体内。腺体仍为单个、分离,但排列较松散,不像1级那样均一。
3级:肿瘤浸润至正常前列腺,腺体大小和形态不一。边缘平滑的筛状癌结节也属3级。
4级:腺体不呈单个、分离,而是互相融合浸润,边缘不整齐。
5级:肿瘤不分化成腺,呈实体细胞团,散在的细胞浸润或伴有中心坏死的癌细胞巢。
前列腺癌有哪些类型
1、前列腺潜伏癌: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0%。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2、前列腺偶发癌: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3、前列腺隐匿癌: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4、前列腺临床癌: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炎的类型
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因与急性者相似,主要为大肠杆菌,多有泌尿系感染病史,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细菌的定位培养技术。
2、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较易诊断,加之致病菌明确,故疗效较好,但此型临床少见。
3、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的炎症各型中最多见的一种,病因可能与前列腺长期充血、沙眼衣原体、病毒感染有关。前列腺痛也非经常见,病因一般以为与尿液反流有关。
4、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痛临床表现相似,以疼痛及排尿异常为主,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心理障碍及严重焦虑。治疗上α-肾上腺受体阻滞剂被以为是最重要的药物,宜少量长期服用。
前列腺癌有哪些类型
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之一、前列腺隐匿癌
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
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之二、前列腺潜伏癌
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5%~50%。中国北医大泌尿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 伏癌的发病率为34%。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之三、前列腺临床癌
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癌的四大类型之四、前列腺偶发癌
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的具体表现,它主要分为4种类型来突出自己的不同症状表现,大家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前列腺癌的症状表现,才能够在生活当中做到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存在,也才能更好的治疗这种疾病,避免它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危险。
前列腺癌四种类型要知道
1、前列腺潜伏癌: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I5% - 50%。我国北医大泌尿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率为34%。
2、前列腺偶发癌: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3、前列腺隐匿癌: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4、前列腺临床癌: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癌晚期症状
1.前列腺癌是50岁以上男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2.前列腺癌具有独特的自然病史,多数患者的肿瘤可以潜伏很长时间,甚至终身不被发现。
3.前列腺癌中约97%为腺癌。
4.前列腺发病隐匿,部分患者快速广泛转移,部分患者终身不被发现,常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80%的前列腺癌通过指检可以确诊。
5.中晚期患者可出现骨、肺、肝转移等。
6.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随访等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7.前列腺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早期发现、综合治疗、特异性抗癌、全身用药、个体化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始终。
8.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详尽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放疗剂量、手术时间、排尿功能等,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大部分前列腺癌可获得理想的远期疗效。
9.每三月检查一次前列腺X光片、CT等。10.前列腺癌的预后与发现早晚、病理类型、患者年龄、个体差异、治疗方法选用等因素有关,长期生存和带瘤生存应是每位前列腺癌患者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