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西医理论不同但能结合互补

肝病的概念甚广,包括病毒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等几十种,目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病主要是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由此引发的肝硬化、肝癌等。按照中医理论,慢性肝病多属于黄疸、胁痛、鼓胀、积聚、虚劳等疾病范围。

中医同西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中西医之间可以结合互补以增加疗效。中医在调节免疫、改善症状及处理疑难病证方面均有很大优势,中医疗效慢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中药目前也没有什么“特效药”或“祖传秘方”,凡有类似宣传都是虚假广告。

2、 中医对肝病的治疗概况

中医一般将慢性肝病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若干证型。但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即虚寒和实热,或者命名为“阳证”和“阴证”。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对虚寒证则需要用补法,用热药;对实热证就应该用用清法,用寒凉药。最常见的热药如: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等;最常见的寒凉药如茵陈、黄连、板蓝根等。患者应该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才不至于被误诊误治,否则常出现“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的情况。现在市场上治疗肝病的中成药大多偏于寒凉,如果服用后出现便溏、胃痛等情况就是误治的后果。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少,一般出现不良反应均由药物使用不当所致,而非来自药物本身。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食补

治疗肝病方法,从现代医学角度,相信很多肝病患者,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其实,《唐本草》等,中医药典中,就对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进行“食补”,就有很好的建议。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食补”一、鱼腥草

一些肝病患者,在中医看来,是“湿热”的表现。《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可祛除湿热,理气补血。对肝病患者来说,鱼腥草的食用,不失为中医治疗肝病方法中,不错的选择之一。

在方法上,中医一般以鱼腥草入药。一般肝病患者,可在医生建议下,用鱼腥草带茶。冲水服用,治疗肝病。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食补”二、沙参

“参”的作用,在中医中,广泛的体积。对于中医治疗肝病方法中,除了“人参”外,沙参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像是一些肝病患者,因为肝气不足、肝源损耗过度、肝气亏损等问题,导致的肝病,沙参就可进行“食补”。

像是在熬粥时,加入切碎的沙参。对肝病患者来说,就是很好的“食补”方法。对肝病的患者,出现肝脏疼痛,腹部积水、肝脏门脉高压等,沙参的“食补”效果,是十分可喜的。

中医治疗肝病方法怎么“食补”?肝病的患者,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不过即使是“食补”,也是有一定药性的。因此,肝病患者,一定要询问医生后开始。

梅尼埃病中医治疗方法

1、中医疗法

治疗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 半夏、白

1.治疗原则:髓海不足型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上气不足型宜补益气血,健脾安神。寒水上泛型宜温肾壮阳,散寒利水。肝阳上扰型宜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痰浊中阻型宜健脾燥湿,涤痰息风。

2.治疗方法

(1)髓海不足型:用枸杞15g,菊花10g,熟地30g,白芍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0g,山茱萸10g,山药20g,石决明15g,首乌15g,牡蛎15g,鹿胶10g。水煎,分3次服。

(2)上气不足型:用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茯苓15g,白术10g,首乌15g,熟地30g,白芍15g,陈皮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寒水上泛型:用附子10g(先煎),生姜10g,茯苓20g,白术10g,川椒5g,细辛3g,桂枝10g,巴戟天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4)肝阳上扰型:用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20g,牛膝10g,杜仲10g,桑寄生10g,黄芩10g,山栀10g,龙骨10g,牡蛎15g,丹皮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5)痰浊中阻型:用茯苓15g,白术10g,天麻10g,法半夏10g,泽泻15g,黄芩10g,竹茹5g,枳实10g,厚朴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术各12g, 天麻15g, 钩藤、陈皮、茯苓各10g , 夜交藤

30g , 大枣9 枚, 生姜15g , 甘草6g。加减: 若眩晕较重、

呕吐频繁者, 加代赭石、竹茹以镇逆止呕; 若脘闷不适,

加白蔻仁、砂仁等芳香和胃; 若耳聋重听, 加葱白、郁

金、菖蒲通阳开窍; 若头目胀痛、心烦口苦加黄连、黄芩

以化痰泄热。上药可制成胶囊、丸剂口服, 也可作汤剂

煎服。每日1 剂。30d 为1 个疗程。

中医治疗肝病

疏肝宜柔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彭勃认为,慢性肝病多兼有气郁之证,治疗用药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一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一要避免养阴碍胃。同时彭勃还认为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取药应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者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药性平和,为常用之品。疏肝汤剂若久服,药方不宜过大,药量不宜过多,更须注意柴胡升散之性。

健脾宜早

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治疗应将顾护脾胃放在首位。彭勃一般选用党参、砂仁、山药、扁豆等益气升阳、醒脾健中。

中国自古就有对中药的研究,就是靠着中医的显着成果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中医治疗肝病具有西医不能达到的疗效,另外为了预防肝病的发展,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烟酒的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杜绝肝病的再次发生。

I型糖尿病中医治疗

(1)燥热炽盛

【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麦门冬汤、消渴汤、玉泉丸、玉液汤、千金黄连丸、增液承气汤、竹叶黄芪汤、五味消毒饮。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方药】:黄芪汤、增液汤、玉液汤、生脉散、六昧地黄汤、降糖甲片、降糖合剂、自拟益气养阴汤。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润燥。

【方药】:一贯煎、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天花粉散、枸杞汤、大补阴丸、生脉散。

(4)阴阳两虚

【治法】:温肾滋阴,调补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汤、二仙汤、秘元煎。

(5)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温肾,阴阳并调。

【方药】: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促脾补肾降糖汤、益气扶阳饮、右归丸。

(6)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方药】: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活血降糖方、润燥活血方、五香散。

颈椎病中医治疗法有哪些

体针

(一)取穴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二)治法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78例(44.7%),显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无效46例(2.6%),总有效率为97.4%。 另250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电针

(一)取穴主穴:夹脊颈2~7。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

(二)治法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

拔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配穴:天宗、肩井、肩贞。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0例,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及有效21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7%。

在古代的书籍当中,就已经对颈椎病有了比较明确的讲解。传统的按摩方法、针灸治疗方法,以及拔罐等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缓解疼痛,而且还不容易发作。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学习以上的治疗方法,希望以上的治疗方法能为您带来好的借鉴。

肝病中医怎么治疗

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饮酒过量、暴饮暴食等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肥胖、饮食油腻会导致出现脂肪肝,中医可以治疗脂肪肝吗?中医对脂肪肝的治疗是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因为不健康生活习惯导致的脂肪肝更有针对性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怎么发现是否有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

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

脂肪肝的病人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由于患者转氨酶常有持续或反复升高,又有肝脏肿大,易误诊为肝炎,应特别注意鉴别。

脂肪肝不治疗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1、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3、降低人体免疫与解毒功能

4、伴发胆囊炎

念珠菌病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或热病后期,气阴两伤,邪毒乘虚侵入,邪毒与气血相搏,虚火上炎而致。因此中医在治疗念珠菌病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

念珠菌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1)胎热上攻型:

临床表现:口腔白色斑点,如乳渣积滞,尤其以两颊、舌面上附着白色厚膜,剥离后见底,烦躁,拒奶,吮乳啼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滑而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藿香,栀子,生石膏(先煎),防风,知母,柴胡,甘草。

加减变化:口燥咽干,啼哭不止者,加银花、玄参、桔梗。小便短赤者,加生地、竹叶、木通。

(2)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口腔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明显,颜面色红,五心烦热,形体虚弱,精神倦怠,舌体瘦小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党参,黄芪,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甘草。

加减变化:虚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加木香、砂仁、白术。心悸怔忡者,加麦。

心血管病中医治疗方法

补阳还五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一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近代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意义、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血管疾病等,尤其具有气虚血瘀证者。

〖药理研究〗

1·黄芪同宅中汤之药理研究。

2·川芎同血府逐瘀汤之药理研究。

其实,心血管堵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疏通血管中堵塞的垃圾。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幅汤药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血管出现堵塞的朋友。希望血管堵塞不再成为困扰大家的心头难题。专家提醒年轻的朋友们,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相关推荐

痛风性肾病中医治疗怎么做

痛风肾又称尿酸性肾炎。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当尿酸长期沉积于肾脏,可造成肾实质损害,即尿酸性肾病。痛风肾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有显著的的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常并发尿酸性结石,引起肾绞痛、血尿。 初期临床上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往往未能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导致肾脏的病理损伤持续进展,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一但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肾功不全脏的终末期,望引起高度重视,把握住治疗时机。那么,痛风性肾病中医治疗怎么样呢? 对于此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 关元穴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即四横指处。 操作:直刺0.5~2寸;可灸。双手搓热后快速按摩关元可滋补肾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哪些中药能治疗白血病

白血病中医治疗(邪热亢盛型) 壮热口渴,肌肤灼热,皮现紫癜,小便黄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 凉血 生地 黄芩 知母 玄参 连翘 栀子 金银花 丹皮 水煎服日一剂 白血病中医治疗(热郁脾虚型) 面色苍白,乏力气短,腰膝酸软,自汗,低热。食少纳呆,皮肤时现紫癜。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补脾益气 清热 薏苡仁 莲子 芡实 扁豆 玄参 生地 连翘 知母 黄芩 栀 子 金银花 紫草 丹皮 黄连 水煎服日一剂

乙肝治疗时常见的三种误区

1、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不重要,肝功能治疗最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肝功能治好了就是乙肝治疗的最好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如何。乙肝的治疗原则是以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两大类)为主的整体综合治疗。因为引起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的 主要原因就是乙肝病毒,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则肝功能会反复异常,肝纤维化会持续进展。 2、中草药治疗 现在都是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乙肝单纯依靠中医治疗是行不通的。民间有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说法,特别是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后,这一观点在部分患者中持续发酵,甚至有些患者

吃狗肉致寄生虫传染病中医治疗

北方天气逐渐寒冷,我国部分城市吃狗肉的市民越来越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中医专业人士提醒说:吃狗肉可导致多种传染病,尤其是寄生虫传染病更应该做好预防。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指出:吃狗肉致寄生虫传染病并不少见,曾有报道如:一老伯老伯平时特别喜欢吃狗肉,经常趁家人不注意偷偷跑出去吃。有一次老伯一天吃了4碗狗肉,随后即感到不适,反复呕吐,当地的医院以“肝功能损害查因”诊治了一个多月。后由于无法确定病因,老伯病情越来越严重。随后,家属紧急将其转入大医院。 具介绍,老伯入院时持续出现反复呕吐、双下肢浮肿伴巩膜黄染,生命

中医治疗肝病有3大疗法

1、清肝疗法 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

肝病中医食疗

中医认为,肝病的初起,不外乎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多由于时邪湿热侵袭和饮食不洁;内因多由于情志不和、劳倦内伤而削弱了机体抵抗力。在预防保健上,首先要注意饮食营养和食品卫生,摄取充足的糖、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供给充足;忌食生冷不洁食物,并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传染的机会。祖国医学的脏腑理论也认为,肝胆与人的情志有密切的关系,有“怒则伤肝”之说,所以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开阔,也是预防肝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肝硬化的饮食调养 肝硬化是由于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营养不良、药物毒物作用等一种或多种

中医治疗乙肝

中医治乙肝,主要是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中医还认为,湿性黏腻,缠绵难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长,形成慢性病。所以说湿邪不去,肝炎是无法痊愈的。虽然如此,但不是每个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黄草、茵陈蒿祛湿的。郁就是肝气郁结,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不开心。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其性刚暴,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脏,首先会抑制肝气的疏泄。此类患者,饮食调理的作用不大,关键还是要解决如何客观看待乙肝治疗的问题。一般说来,虚证多见于久病、得不到很好治疗的患者;也有

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有哪些

1、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肝郁脾虚型:多属早期肝硬化患者,并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入暮可有足趺微肿,舌色或暗红或淡,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2、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水湿内阻型: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症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 3、滋补肝肾,育阴利水。 肝肾阴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灰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

中医治疗肝癌

治疗上,按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四型: 1、肝癌的中药治疗肝气郁结,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川芎10、杭芍20、陈皮10、青皮10、香附10、郁金15、八月扎30、苡米30、砂仁10、玫瑰花6、谷芽20、甘草 10。 2、气滞血瘀,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弦涩。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积。选用复元活血汤化裁: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