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管瘤中医治疗
汗管瘤中医治疗
皮肤针灸疗法
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用针具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针具的检查,可用干脱脂棉轻沾针尖,如果针尖有钩或有缺损时则棉絮易被带动。
针具在使用前应注意消毒,一般可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
针刺方法
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叩刺分为三种:轻刺、重刺和中等刺法。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针刺部位
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
各部位叩刺顺序如下:
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主要的常见适应证有如下几种:
头痛、偏头痛,胸痛、胁痛,失眠,上下肢痛及腰扭伤,口眼歪斜,痹证,呃逆,痿证,胃脘痛、呕吐,腹痛,哮喘、咳嗽,遗尿,遗精、阳萎,心悸,眩晕,痛经,小儿惊风,目疾,鼻塞、鼻渊,瘰疬。
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
(2)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
(3)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汗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汗管瘤的发生会对患者的容貌产生影响,也有些患者会发生瘙痒的症状,那么在发生汗管瘤以后要怎样才能尽快摆脱患者的苦恼呢,对于汗管瘤患者来说,应该知道可以治疗汗管瘤的方法都是哪些,下面就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介绍。
管瘤在中医学中尚未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病名。本病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足在下眼睑,其次是面颊上部、颈例和前胸上部,亦有发生在外阴生殖器部位。皮疹特征是栗米至绿豆大的硬实丘疹.表面正常皮色或棕褐色,散在或群集分布, 一般不融合。皮疹数目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面部的汗管瘤多无自觉症状,外阴生殖器部位的汗管瘤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瘙痒。
中医认为汗管瘤的发生或因肝郁气滞血瘀,或因肝经湿热聚结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外洗,适用于外阴部汗管瘤伴有瘙痒者。药用:苦参30克、大枫子30克、紫草30克、大黄30克、枯矾20克、
荆芥20克,每日1剂水煎微温外洗患处。
二五妙水仙膏,局部皮肤消毒后,将五妙水仙膏直接点涂于皮疹上,反复多次,直至皮疹周围出现水肿性苍白环。然后用牙科砂轮磨除皮疹。
三水晶膏的使用方法同五妙水仙膏。
汗管瘤是一种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发生于额面部者有碍于外观美容。发生于外阴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瘙痒。中医治疗本病多以外治为主,配合中药内服。外治法除了局部外洗和用五妙水仙膏、水晶膏点涂外,诸如二氧化碳激光、冷冻、电灼等物理性治疗方法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汗管瘤的发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患有汗管瘤以后应该找到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治疗汗管瘤,希望以上所介绍的可以用来治疗汗管瘤的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
汗管瘤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众所周知,汗管瘤是一种病程较长的皮肤疾病,甚至有的患者在经过数十年治疗后仍不愈,其发病原因多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对皮肤损害较为严重,若不能及时治疗易留下难看的色素沉淀及瘢痕,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是相当大的。
汗管瘤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汗管瘤的形成多数是由很多的因素引起的,但总体讲是由于小汗腺管堵塞,汗液不能正常代谢,刺激汗腺管表皮增生增厚引起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的,汗腺导管外壁细胞的过度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凸起的丘疹。汗管瘤根部生长在皮肤表皮基层与真皮乳头层交界处,一般的药物很难准确渗透到这个地方,因此治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经过长期的对汗管瘤患者的观察发现,汗管瘤发病与内分泌、妊娠、月经、使用激素类药物、情绪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汗管瘤是都由肌肤腠理毛孔不密,风热邪毒侵入皮肤后人体肝虚血燥,筋气不容,淤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
汗管瘤的发病原因与遗传有关,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中医将皮肤上的赘生物大多都归于肌肤腠理毛孔不密,风热邪毒侵入皮肤,人体肝虚血燥或筋气不荣,郁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所致。西医对汗管瘤的病理切片显示汗腺酶出现了异常,这些酶是控制细胞分裂生长的,因此一些细胞获得错误的遗传信息,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无法实现其原有的功能结构,堆积在一起形成这种瘤状结构。同时造成这种汗腺酶分泌异常的原因还很复杂,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汗管瘤严重影响了人的面部眼睛周围的外观,给患者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和情绪影响。有的汗管瘤多年长那没有变化。时间一长,当人们失去信心,导致精神创伤,过度劳累,加上月经期或是内分泌失调等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时候,皮疹会逐渐增大或形成一个大的结节性汗管瘤,使治疗难度增大,治疗时间加长。
温馨提示
汗管瘤拥有所有皮肤病都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易复发,患者咋治疗汗管瘤后若没有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会极易复发,反反复复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专家建议患者在治疗汗管瘤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汗管瘤的护理工作。
汗管瘤中医治疗怎么样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指出:眼周汗管瘤是皮疹当中最为难治的一种,有的迁延数十年而不愈。由于靠近眼睛,又在面部,常常影响患者美观,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可经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临床康复。
中医治疗眼周汗管瘤的方法是什么?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介绍中医认为眼周汗管瘤多由肌肤腠理毛孔不密, 风热邪毒侵入皮肤, 或人体肝虚血燥,筋气不荣,郁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治则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除汗管瘤丘疹为主。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解释说:眼周汗管瘤的治疗须长期坚持,不可盲目断药,因其与妇女月经、妊娠、情志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常常需要配合中药外洗、外敷进行综合治疗,只要方药对症,临床疗效显著。
近年来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中医专业人士采用祖传秘制中药在治疗汗管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配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中医诊疗方法在去除汗管瘤治疗中,收效显著。纯中药制剂,凉血通脉,清热解毒调理,无毒副作用,使多数眼周汗管瘤患者得以康复。
汗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蛋白凝固法”
包括三个步骤:
1主要由医师美容师亲自掌握使用牛黄晶汗管瘤牛黄皮炎灵进行冷蛋白凝固法治疗。
2 服用中药银花败毒汤,清除热毒,疏肝理气、舒经活血,增强体质,调理内分泌。
3外用牛黄清毒膏和牛黄皮炎灵等可防止皮肤感染,加快痊愈过程。
2、汗管瘤外用组合
中药治疗可选择近远堂汗管瘤外用组合:由僵蚕、蜈蚣、制草乌、五灵脂、白芍、紫地丁、地龙、乌梢蛇、鸡血藤、五叶草、当归、三七等成分组成。可以祛腐生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也可以用平盖灵芝、松针层孔菌各30克,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操作方法:
1 常规消毒患处后,左手绷紧皮肤,固定汗管瘤丘疹。用牙签将药液调匀,再右手持蘸有药液的牙签,将药液精确点涂于汗管瘤体上。范围不超出瘤体边缘约0.01mm。药物迅速将汗管瘤凝固,形成蛋白样变性。数分钟后,瘤体开始萎缩,患处皮肤变平,汗管瘤消失。
2 掉痂后加涂修复霜。每日1-3次。
3、智能分子疗法
汗管瘤的治疗要点就是在去除瘤体的同时去除瘤体的难度并不大,尽量减少对正常皮肤细胞组织的伤害,由于汗管瘤是深入皮肤表皮,传统的方法难以避免 “误伤”其他正常皮肤组织,而智能分子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用药缺点,其原理是利用瘤体细胞对某些药物的特殊吸附作用,将中药精华素只作用于汗管瘤中异常病变组织,而正常皮肤对这种药物有排斥的作用,并不吸收该药物成分而影响到正常皮肤,这种药物有选择的反应原理,称之为智能用药,这种方法叫做智能分子疗法。智能分子疗法的治疗特点就是利用药物有选择的反应原理智能用药,只作用于汗管瘤本身病变的组织,不损伤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因此不会产生疤痕,成为当前治疗汗管瘤的首选方法。
4、微针治疗法
微针治疗法或微针导入治疗,微针美容治疗法近来来被广泛运用到暗疮、雀斑等的美容治疗,对汗管瘤是否有明确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明确的例证。
微针治疗法针对汗管瘤的治疗原理为:用微针将凝固剂通过微细入口迅速导入汗管瘤基底部达到治疗目的。因为是微细入口,无需去除皮损表皮,所以不会产生疤痕。而且可以实现连续皮损的治疗。
5、皮肤针灸疗法
汗管瘤应该怎么护理
汗管瘤(syringoma)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病损好发于眼睑及颊部,以硬韧的小丘疹为主要表现。很少自行消退,但不恶变。可不治疗。
汗管瘤目前的现状:
目前未发现特效的治疗汗管瘤的方法或药物,快速去除更不可能,但是事在人为,任何疾病相信都有一定治疗方法的,不过汗管瘤的治疗,可能更多的是依靠民间土方以及患者试验,因此广大汗管瘤患者应该团结起来,分享治疗汗管瘤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在治疗自身疾病时,推动汗管瘤治疗方法或药物的前进。
专家认为汗管瘤的治疗主要应该研究三个问题:一是去疽瘤,二是不留或尽量淡化少留疤痕(色素沉淀),三是不复发。
1、去疽瘤
汗管瘤是一种慢性病程、多数持续几十年,很少自行消退。所以去疽瘤应该是首要和必须的,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内服药对去汗管瘤疽瘤有作用的,所以去疽瘤应该是选用外用擦拭药物。
2、不留或尽量淡化少留疤痕(色素沉淀)
因为外用去疽瘤的治病原理应该是破坏皮肤的皮层组织,因此任何外用去疽瘤药物应该都会有一定的疤痕或色素沉淀(色素沉淀还和治疗过程中吃酱油有一定关系),100%不留疤痕或色素沉淀的应该没有,关键是尽量少留疤痕或色素沉淀,还有就是色素沉淀是否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3、不复发
汗管瘤的复发应该和汗管瘤的产生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本质上是一致的。汗管瘤是怎么发生的?目前专家认为本质上应该是中医的“认为多由肌肤腠理毛孔不密,风热邪毒侵入皮肤,或人体肝虚血燥,筋气不荣,郁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或者可以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主要由于脾虚湿盛导致。
所以,综而言之,汗管瘤的治疗,应该是外用去疽瘤药物和内调理好内分泌相结合,不然这边一边去疽瘤,那边一边复发或长新的。
脂肪粒和汗管瘤的区别 治疗方式不同
脂肪粒在西医看来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并且也没有治疗的必要性,除非本人认为影响了美观可以通过激光、手术等进行清除,一般可不予治疗。
中医治疗脂肪粒可从脾虚痰湿调理体质入手,以健脾利湿,化痰祛痰为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搭配药物等进行治疗。
汗管瘤一般可不治疗,如果由于影响外貌等原因需要治疗,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治疗,电解治疗,激光治疗,液氮冷冻治疗等方法去除。
中医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辨证判断下,再以祛风清热或滋阴润燥为主,进行相应中药等搭配调理治疗。
汗管瘤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汗管瘤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汗管瘤的形成多数是由很多的因素引起的,但总体讲是由于小汗腺管堵塞,汗液不能正常代谢,刺激汗腺管表皮增生增厚引起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的,汗腺导管外壁细胞的过度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凸起的丘疹。汗管瘤根部生长在皮肤表皮基层与真皮乳头层交界处,一般的药物很难准确渗透到这个地方,因此治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经过长期的对汗管瘤患者的观察发现,汗管瘤发病与内分泌、妊娠、月经、使用激素类药物、情绪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汗管瘤是都由肌肤腠理毛孔不密,风热邪毒侵入皮肤后人体肝虚血燥,筋气不容,淤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
汗管瘤的发病原因与遗传有关,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中医将皮肤上的赘生物大多都归于肌肤腠理毛孔不密,风热邪毒侵入皮肤,人体肝虚血燥或筋气不荣,郁积皮肤生成丘疹而发病所致。西医对汗管瘤的病理切片显示汗腺酶出现了异常,这些酶是控制细胞分裂生长的,因此一些细胞获得错误的遗传信息,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无法实现其原有的功能结构,堆积在一起形成这种瘤状结构。同时造成这种汗腺酶分泌异常的原因还很复杂,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汗管瘤严重影响了人的面部眼睛周围的外观,给患者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和情绪影响。有的汗管瘤多年长那没有变化。时间一长,当人们失去信心,导致精神创伤,过度劳累,加上月经期或是内分泌失调等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时候,皮疹会逐渐增大或形成一个大的结节性汗管瘤,使治疗难度增大,治疗时间加长。
温馨提示
汗管瘤拥有所有皮肤病都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易复发,患者咋治疗汗管瘤后若没有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会极易复发,反反复复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专家建议患者在治疗汗管瘤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汗管瘤的护理工作。
中药治疗汗管瘤
也许有人听过脑瘤、血管瘤等经常被提起的肿瘤疾病,但是说到汗管瘤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个疾病的病发率已经开始有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除了遗传外还与内分泌、月经和精神等方面有关,中医针灸在治疗这个疾病主要是帮助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
西医认为汗管瘤是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人体表皮小汗腺导管的一种痣样肿瘤,切片显微镜下症征为腔内含有无定形碎片,部分导管为小的上皮细胞索构成逗点状或蝌蚪,其病变在皮肤,所以汗管瘤选用针刺方法治疗极为恰当。
中医治疗汗管瘤针灸疗法:
针刺可有轻刺、重刺和中等刺三种,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的部位选择:
针刺部位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
中医根据汗管瘤发病机理,认为主要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临床多采用中医中药内调外治治疗汗管瘤,达到临床治愈。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症候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安全没有副作用,效果理想,避免了西医治疗汗管瘤的种种风险。中药治疗汗管瘤没有禁忌症,只要有此需求的患者均可治疗,长期坚持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的步骤:
针具使用前做好消毒工作。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各部位顺序
依次是: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以上治疗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中医针灸治疗汗管瘤以外,西医也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创伤性较大的镭射治疗。可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