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要多少温度才能消灭
肝炎病毒要多少温度才能消灭
肝炎病毒常用的家庭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与药物消毒法两种。
(1)物理消毒法:
1)高压蒸汽消毒法:通常采用98.066千帕压力与121-126°C温度10-15分钟,可杀灭各型肝炎病毒;采用蒸笼蒸煮或家用高压锅,待冒气盖阀后2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2)煮沸消毒法:在100°C的温度下煮1分钟,就能使乙、丙、丁、戊型及甲型肝炎病毒失去活力和传染性;煮沸15-20分钟以上,可将各型肝炎病毒杀灭。
本法适合于食具、护理用具及棉织品的消毒。至于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及皮毛制品则不适合。新洁尔灭、氯已定(洗必泰)不能肯定,度米芬、来苏、石炭酸、米醋、熏醋对乙型肝炎病毒无作用。此外,肝炎患者的剩饭剩莫须有最好也要煮沸消毒后再弃去。
3)阳光曝洒法:凡不能蒸煮的物品,则宜采用本法,一般曝晒6小时以上。
4)焚烧法:患者污染并丢弃的杂物、一次性医护用品、垃圾(包括月经纸、手纸)等均应焚烧掉,以达彻底消毒之目的。
(2)药物消毒法:
1)厕所、马桶、垃圾可用3%的漂白粉或2%氯酸钠上清液喷酒消毒,便具应浸泡1小时;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用1%-20%双量的漂白粉充分拌匀后入置2小时。
2)房屋地面、门、窗、家具、玩具、运送工具等,可用0.2%-0.5%的过氧乙酸(过醋酸)喷雾或淋洗消毒;并按0.75-1克/立方米喷雾后密闭30分钟熏蒸。可作为居室和暴露物品表面及空气的消毒。3)患者家属及接触者的双手可用0.2%过氧乙酸液浸泡2分钟,或用肥皂、流水冲洗数遍。4)衣服、被褥、书籍、报纸、体验单、病历、人民币等均可用100毫升/立方米的甲醛密闭熏蒸12-24小时。
5种肝炎病毒的抵抗力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目前公认的有5种,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病毒。此类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但均可引起病毒性肝炎,其抵抗力各不相同。
(1)甲型肝炎病毒(HAV):HAV对乙醚、60℃1小时及pH3均有抵抗力。在4℃可存活数月,—20℃可存活数年。100℃5分钟或常用消毒剂(如甲醛、乙醇、次氯酸、漂白粉、碘伏等)处理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高压蒸汽灭菌或100℃加热、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及2%戊二醛等可灭火,失去传染性。HBV不能被70%酒精灭活。
(3)丙型肝炎病毒(HCV):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5分钟或60℃1小时可将其灭活。20%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4)丁型肝炎病毒(HDV):对热、酸、核酸酶、糖甙酶稳定,能被碱和蛋白酶灭活。
(5)戊型肝炎病毒(HEV):HEV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但在液氮中保存稳定。
打了新冠疫苗还需要核酸检测吗 打了新冠疫苗还会携带病毒吗
要看个人情况。
打了新冠疫苗还会不会携带病毒要看个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如果在接种疫苗前就已经感染新冠肺炎的话,即使后面接种了新冠疫苗,也不能消灭身体中的新冠病毒,除非是后续进行了治疗完全治愈了,不然的话,身体中还是会携带新冠病毒的。
如果之前没有感染,打了新冠疫苗在疫苗保护作用建立起来之前又没有做好防护措施,被新冠病毒入侵了,也是有感染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身体中也有可能会携带新冠病毒。
如果之前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打了新冠疫苗后做好了防护措施,身体建立起了免疫,一般不会再携带病毒了。
乙肝疫苗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乙型肝炎疫苗由经过特殊处理过的乙型肝炎病毒制成,进入人体后可生成相应的抗乙型肝炎的病毒抗体,这些抗体会在人体内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以后侵入的乙肝病毒无法生存和繁殖,从而起到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
乙肝全称叫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危害很大的疾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过程是乙肝病毒通过输血、打针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都在人体肝脏繁殖后代。
乙肝病毒身上有一种特殊信号叫抗原性,可被人体免疫系统查觉到,免疫系统马上生产出一种蛋白质--抗体来消灭这些入侵病毒,可是这些抗体识别不出哪些是病毒,哪些是肝脏细胞,结果两者全都被消灭了,这样肝脏也就被破坏了。
先杀死乙肝病毒,但还保留它的抗原性,然后注射到人体内,这种被杀死的病毒所带的抗原性,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就事先在血液中巡逻,一旦有活的乙肝病毒进来,立即在它们进入肝脏前消灭它,这样,就会既保护肝脏,又消灭病毒,人体会获得预防肝炎的免疫力,达到预防肝炎的目的。这种被杀死的乙肝病毒即乙肝疫苗。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1、急性丁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型肝炎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偶尔可见分别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两次转氨酶高峰,最后可痊愈。此类患者的肝组织内丁型肛炎抗原仅一过性出现,血清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呈低滴度短暂上升,不继发产生相应的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与单纯的急性乙型肝炎相比,发生慢性肝炎的危险性较低。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2、暴发性肝炎: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这是因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血症时间延长,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增多,为丁型肝炎病毒复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丁型肝炎抗原血症时间短暂,先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随后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在这种情况下,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程度严重,加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可诱发暴发型肝炎。
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
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攻击的目标,丁型济炎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内出现丁型肝炎抗原,随后出现丁型肝炎抗原血症,血清中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高滴度而持久的丁型肝炎。
夏秋之际,七个金点子让你再也不怕风热感冒 金点子四
清洁口腔坚持早晚刷牙,用淡盐水或茶叶水漱口,有利于消灭口腔内的细菌病毒。口腔清洁能很好的阻碍细菌病毒进入体内,有利于身体健康。金点子五:添衣预报根据不同时令、气候或天气温度增减衣物。不能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要不然吃亏的可是自己哦!
肝炎病毒的种类
医学上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类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 肝炎
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但并不是每个感染病毒的人都会成为乙肝患者,这与患者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出现下面结果:不发病且产生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长期慢性无症状带毒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甲肝病毒的定义: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为肠道病毒72型,呈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系对称的20面体,直径约27-32纳米,含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基因组,长度为9487个核苷酸,仅有1个血清型。甲肝病毒含有3个主要的结构性多肽,分子量从32736-21824原子质量单位,后来证实尚有第四个多肽,约24800原子质量单位。这些多肽形成紧密的蛋白质衣壳,并含有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此核糖核酸具有传染性。甲肝病毒在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必两种颗粒,在免疫学上二者无区别。氯化铯中主峰密度1.33克/毫升,沉降系数为156-160S。 由于甲肝病毒的体外培养不产生细胞病变而且人体感染甲肝病毒,肝细胞的病理损害与病毒抗体几乎同时出现,并伴有排毒量减少,因此认为肝脏损害主要由于免疫病理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直接的细胞病理作用。 甲肝病毒可感染狨猴和猩猩,恒河猴和红面猴也可受染。福尔马林、氯、紫外线及加热煮沸,均可使其灭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亚于乙型肝炎。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现认为属杯状病毒属。应用免疫电镜(IEM)技术观察到 戊型病毒性肝炎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
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
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
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素养、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等。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在我国,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由于婴幼儿时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功能尚未建全,因此免疫系统不识别乙型肝炎病毒,不能清楚它,而把它当成是自己本身的东西,允许它在人体内生存,这时期叫免疫耐受期;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建全,免疫细胞识别乙型肝炎病毒,并清除它,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肝细胞内,因此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一些抗病毒物质破坏肝细胞,使病毒释放出来而消灭病毒,这时候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转氨酶增高,这时期叫免疫清除期;但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免疫功能强者,很快就能清除乙肝病毒,但有些并不十分强,因此在肝脏造成持续慢性炎症、纤维化,时间长了,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经过这段时间后,病毒被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活动减弱或停止,这时临床上表现为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V DNA阴性,肝功能正常,这时叫非活动携带期(免疫控制期);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如劳累生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化疗等时,免疫功能受抑制,病毒又活动,HBV DNA变阳性,这时叫再活动期。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显的四期经过,有的人可以两期重叠在一起,有的人没有某一期等等。
目前尚未有直接杀病毒的药物,消灭和清除病毒主要靠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病毒药物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当机体免疫功能尚未识别并启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时(如免疫耐受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不合适,只有在进入免疫清除期时(如转氨酶异常,酒精、药物等引起的转氨酶异常除外),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