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误区有哪些
冠心病的误区有哪些
1、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经 达到约8%,当然这其中部分是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但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还是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 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
那么,冠心病怎么样呢?其实,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其实早就在青年、甚至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 的症状。
2、好不容易活动一下,运动量要大一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不得已超负荷运转,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偶尔的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 的明言,于是乎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以为这样就算是运动了,身体就健康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可能更大。
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这些人平时长期工作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 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常的做法是,每周保持2~3次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比如快走、慢跑、 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则主要指力量训练,如举重、角斗等)。那么运动强度要多大才能够算合适呢?判定运动的强度的公式如下:最大心率=(220─年 龄)×85%;最低心率=(220─年龄)×70%。
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 (220─60)×85%之间,即112次~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了136下则表示运动强 度太高,可能会导致各种意外。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有微微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如果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 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3、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药如果经常吃,以后可能就没效了,其实不然,一方面,心绞痛急救用药最常用的 是硝酸甘油,这类药物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频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每天偶尔吃一次,甚至一天吃上3、4次也不会形成耐药性,以后吃药也就不 会不管用;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早地给药治疗,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甚至可以减 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如果发作心绞痛且含服硝酸甘油,半小时后症状仍没有缓解,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早去医院救治,以最大程度 地减少心肌坏死,说“时间就是心肌”一点也不为过。
4、急性心肌梗死宁可保守治疗,也不愿意手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它的出现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外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了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患者外,对急性 心肌梗死治疗效果尤佳,血管再通机会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急性期的死亡率由原来的30%下降至5%以内,并且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有些冠心病患者 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仍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造成救治良机错失甚至危及生命。
有资料表明,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人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 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要尽早就医,在有作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如经济条件许可,采用急诊介 入手术治疗方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房颤误区你知道多少
误区一、房颤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
这部分患者由于错误认识往往忽视治疗,但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导致总死亡率增加、心脏逐渐扩大和心力衰竭及脑血栓发生率增加。房颤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不取决于患者症状的轻重,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到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性接受及时治疗。
误区二、房颤发作不频繁目前不急于治疗
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认为房颤患者应该早期接受治疗。
误区三、房颤即使药物治疗仍然反复发作而丧失信心
长期以来药物一直是房颤治疗主要方法,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也会复发。目前随着三维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进步,房颤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复发率正日渐减少。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慢性房颤目前的成功率虽然较低,复发率偏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发率逐渐降低。
误区四、房颤等同于冠心病
有时房颤可以与冠心病合并存在,多数患者的房颤和冠心病并无必然联系,冠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排除了冠心病的患者,房颤有时很严重;但是不要因为两者症状相似,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应该在全面系统心脏检查后有的放矢,接受正规的房颤治疗。
冠心病的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冠心病的治疗误区一:装了支架以后就要终生吃药,太麻烦!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冠心病是一种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冠心病的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不论您是否植入了支架,只要是冠心病的患者就要终生服用诸如阿司匹林、消心痛等药物,而植入支架后可以大大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进而减少服药的种类和药量。
冠心病的治疗误区二:支架要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装!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未雨绸缪”。住过平房的朋友都知道,在房子刚刚开始漏雨的时候,我们只要到房顶上换几块瓦,就不会漏雨了。但如果等到房顶已经塌下了的时候,没准就得重新盖一栋房子了。况且,冠心病有些时候根本就不给我们医生以救治的机会。
冠心病的治疗误区三:装了支架以后,再也不能干任何体力活动,成了废人!我们进行介入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回归社会,重建美好的生活。当堵塞的血管被“疏通”通畅以后,心脏恢复了良好的血液供应,从而可以从事比治疗之前更多、更强的体力活动。一些人,在植入了支架以后感觉自己“不行了”,完全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左边肩膀疼痛持续不缓解要警惕心脏病
也许你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肩膀疼痛为什么会跟心脏病扯上关系呢?的确,一般的肩膀疼痛考虑外科疾病比较多,或者是颈椎病压迫神经所致,但是如果左侧肩膀持续疼痛不缓解的话,就要考虑到是否是冠心病心绞痛了,因为冠心病的疼痛也会放射到左部肩膀。如果疏忽了,有可能给自己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总是在电脑跟前伏案工作,脖子和肩膀经常疼痛,宋先生也不会太在意,以为是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原因,昨天工作的时候感觉左边肩膀不舒服,起初没在意,后来一直疼,怎么都不缓解,发展到后来还有些胸部憋闷的感觉,他隐隐感到不是简单地劳损,于是来到医院,经检查,是冠心病惹的祸,幸亏宋先生来的及时。
医生提示:长期在办公室电脑跟前工作的一族,由于工作压力大,平时缺少运动,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对心脏是一个负面的刺激,这类人群需要多加注意,心脏病引起的肩膀疼痛在左臂和左肩最为常见,但严重时也会放射到右臂。尽管疼痛不太严重,但要举手抬臂也很困难。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也不会扩散到腕部和手指,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切不可把心脏病误以为是颈椎病发作。
冠心病治疗的误区
多学习冠心病常识是为了大家形成治疗误区,很多人由于对疾病的病因病理不十分了解,往往在治疗中或是护理过程中无从下手。对于冠心病,大家不可盲目就医,不可任由病情发展。
中医专家告诉我们,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大家都知道运动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一些人便错误以为运动量越大越好,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因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其实疾病已“悄然而至”。当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按医生的要求服药。
此外,大家要注意用药的合理,私自用药是不好的。同时有人误认为能不吃药还是不吃的好,很多患者在发病时,都尽量忍着不吃药,认为如果常吃药以后就没效了。如冠心病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以上向大家讲解了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相信大家对于不可对冠心病治疗形成误区都了解了吧。冠心病时而发生,要在第一时间治疗,以免其持续发展之后危及病人生命。
冠心病支架术后的三大误区
平时有些患者对自己的冠心病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冠状动脉已经植入支架了,以往经常出现的胸闷、胸痛的症状改善了,自认为万事大吉,不需要再吃药了。这种想法应该纠正的。专家认为冠心病是发生于心脏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脏内有3根主要血管,它像树杈一样发出很多分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只是把其中病变比较严重的一小段血管给处理好了,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如果不好好吃药,原来没有病变的地方,或者病变很轻的地方,都可能进行性加重而引起新的狭窄;同时已经植入支架的地方,也会因为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而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所以,对于冠心病的患者一定要明白,药物治疗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支架植入术只是药物治疗的一个补充,千万不能本末倒置,用支架植入术来代替药物治疗。
其次,有些患者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自己冠心病血管病变很重,已经植入支架了,以后就只能以休息为主,什么事都不能做了。其实冠心病的治疗和糖尿病类似,专家非常强调三驾马车并进,即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相配合,完全不运动对冠心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大可不必对自己的冠心病过于担忧。支架植入术后首先的好处就是改善生活质量,植入支架后你的活动至少不该比做以前少。当然每个患者的血管病变不一样,心功能状况也不一样,所有每个人的活动量要量体裁衣,个体化,一定要咨询你的主诊医师,详细询问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所能承受的活动量。不管如何,保持一定量的活动,既能改善生活和治疗,又能够减少冠心病的复发,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很多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对术后的多种口服药存在疑虑,认为自己没有高血压、没有高血脂,为什么一定还要吃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物呢?其实这些药物除了降血压、降血脂以外,还有改善和保护心脏血管作用,比如降压药物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Beta-受体阻滞剂、降血脂药物中的他汀类药物,能够软化血管、稳定斑块,长期应用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所以它是冠心病药物治疗方案中的基石,即使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只要血压、血脂不低,这些药物都是要求长期服用的。
综上所述,冠心病好比是一条发生了塌方的公路,支架植入术只是把它暂时的疏通好了,而要让这条路不再发生新的塌方、保持长久的畅通,细心的呵护是必不可少的,愿患者朋友珍爱自己,健康生活。
人们常见的风湿病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不单是老年人,儿童也是风湿病的高发人群,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而青壮年人群常常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误区二:风湿病的分类
风湿病的病因主要以是一种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疾病,风湿病会影响患者的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风湿病的发病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百余种疾病。不仅局限于人们了解的风湿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误区三:风湿病是治不好的
由于风湿病的病因错综复杂,多数风湿病是难以根治的,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风湿病情仍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合理的使用药物,风湿病患者是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延误病情,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误区四:风湿病是因为潮湿所致
风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寒冷和潮湿只是风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能够导致风湿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使患者全身的各个脏器受损。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
冠心病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不重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防控
很多人都认为年龄越大越容易罹患冠心病,年轻人不会患冠心病,其实不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了年龄外,还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精神压力大、不爱运动等,而那些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更应该注意。有些人仗着自己年纪轻,平时大量吸烟,大量饮酒,摄人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平时不规律运动,这些都为冠心病发病埋下了隐患。
误区二:刚做完健康体检,近期不会得冠心病
目前,一般的健康体检只是涉及机体代谢、脏器功能以及肿瘤筛查等,尚不能够对冠心病进行早期诊断,所以即使是刚刚做过一般健康体检,也不要忽视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发病时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只要感觉自己能忍受,就尽量不吃药,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误区二: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有些冠心病患者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不愿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失救治良机甚至失去了生命。其实,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服用降脂药
血脂化验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另外,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他汀类调脂药可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能够保护心血管。
误区二: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因。因此,即使这一部位疏通了,其他部位仍然存在发生狭窄的危险。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必须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长期乃至终生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