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川崎病要复查几年

小儿川崎病要复查几年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1%-2%的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于出院后一、 三、六个月及一到两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六到十二个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导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何及早识破小儿川崎病

川崎病在医学上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位名叫川崎富作的日本人于1967年首次发现的。川崎病大约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小儿,大多数是1~2岁的婴幼儿。通常来讲,男孩多于女孩。

川崎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每年的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时发病率最高。病变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累及皮肤时出现皮疹、手指和脚趾脱皮、肛门周围脱皮;累及黏膜时出现白眼球充血;累及淋巴结时出现颈部、腋下等淋巴结肿大。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即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过分反应,造成了人体组织的自身损伤。近几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

川崎病感染后,表面上看是引起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病变。其实,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全身急性中、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血小板继发性增高。最严重的危害是在患病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大、中动脉损伤,尤其是引起冠状动脉瘤。另外,血管内膜损伤会使血小板继发性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血管栓塞形成,严重时甚至造成心、脑栓塞。因此,川崎病是小儿最严重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川崎病看哪个科室

川崎病是一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可能会跟自身免疫然后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者是其他的一个家族遗传易感性是有可能会有关系。一般川崎病他的发病就是会出现有高热还有淋巴结肿大,皮肤的一个多形红斑。

这种疾病在儿科一般属于儿内科的范畴,如果分得比较细,有可能会在小儿血液科或者是免疫疾病科。一般建议复查是去住院的医院,要挂就是用它的一个出院的一些资料,定期去复诊。然后最好是对病情比较清楚的,因为它主要要复查一些他有没有合并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冠状动脉的损伤。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它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是有发热五天以上,伴有下列五项临床表现中的四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第一就是四肢的变化,急性期长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趾、指甲端膜状脱皮。

第二,多形性红斑。第三,眼结合膜的充血,这种充血是非化脓性的。第四,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第五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五项临床表现中不足四项,但是超声心电图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条件

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5公分。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川崎病的皮疹特点是什么 川崎病挂什么科

川崎病有可能会有一些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消化道感染的一些前驱症状,像有流鼻涕,咳嗽,腹泻,呕吐等一些症状,常见的反应还有反复的高热,一般可能建议挂儿内科,如果是分科比较细,川崎病要看儿童免疫科,如果是没有分那么细,就看普通的儿内科就行了,像一般普通的医院最常见的就是挂呼吸科。

小儿川崎病吃什么好 川崎病的食疗方推荐

食材:白茅根20克(鲜茅根50克),马蹄250克。

做法:白茅根洗净,马蹄去皮拍裂。上两味同放入锅内,加清水慢火煲1小时,约煎成1碗半,分次代茶饮。

食材:绿豆50克,生苡仁25克,大米50克。

做法:上三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煲粥,粥成后以糖或盐调味,便可食用。

食材:红萝卜200克,马蹄250克

做法:红萝卜洗净切片,马蹄去皮拍裂。上两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4碗后慢火煎1小时,约煎成2碗,分次代茶饮。

食材:冬桑叶12克,杭菊花9克,夏枯草12克,罗汉果1/3个。

做法: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3碗,浸10分钟,煎20分钟,约煎成大半碗,分1-2次服。

食材:生地15克,麦冬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瘦肉50克,蜜枣1枚。

做法: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4碗,慢火煎成1碗半,分两次饮用。

食材:黑木耳10克,丹参6克,大枣3枚,猪瘦肉100克。

做法:黑木耳浸泡洗净,大枣去核。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约煎成1碗半,便可食用。

食材:猫爪草12克,风栗壳12克,夏枯草12克,猪瘦肉50克,蜜枣2枚。

做法:猫爪草、风栗壳洗净。上料同放入锅内,加清水4碗慢火煎成1碗,分两次饮用。

食材:山楂20克,淮山20克,兔肉300克,大枣3枚。

做法:兔肉飞水去血腥味,大枣去核。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2小时,约煎成1碗半,以少许食盐调味便可食用

川崎病易被误诊为麻疹

“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染性疾病,而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 1967 年首次报道病例,至今不过5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

两种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川崎病中80%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麻疹通常是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和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临床上也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亦有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诱 因之一。

在临床上,川崎病和麻疹都会造成多脏器损害。川崎病患儿几乎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而麻疹患儿除皮肤、黏膜受损外,也常有肺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并 发症。两种疾病均可出现典型皮疹,以面部、四肢为多。奇特的是,川崎病会有麻疹样皮疹等,大约持续4天后消退。治疗用药方面也有所重合,川崎病主要治疗药 物为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麻疹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重症麻疹可应用丙种球蛋白。

“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在考虑川崎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排除麻疹的可能;在不能排除麻疹的情况下,亦需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任榕娜提醒说,临床上既有 川崎病误诊为麻疹的病例,反之亦然,而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也时有发生。两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相似之处太多,但典型川崎病的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 损害,这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典型麻疹患儿,在发疹前一两天,常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即麻疹黏膜斑,需引起警惕,以便鉴别。

川崎病吃什么好 川崎病不能吃什么

川崎病要避免吃过热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像辣椒、胡椒等食物都是不能吃的,以免加重病情。

小儿川崎病吃什么好 川崎病吃水果怎么吃

材料:苹果,刺梨,柚子,芦柑,香蕉,沙拉酱,炼乳,蕃茄沙司,巧克力

做法:

1、苹果、刺梨削皮挖心切块,柚子、芦柑把皮和籽全部剥去,香蕉切段,放入一个大碗。

2、拌入沙拉酱、炼乳,巧克力切碎撒在沙拉上面,在点缀几滴蕃茄沙司即可。

材料:菠萝、刺梨、龙眼肉、银耳、橙子(桔子也行),粳米,薏仁米,圆糯米,冰糖。

做法:

1、泡好的粳米以及薏仁米,加一定比例的圆糯米以增加粘稠度(根据自己喜好加),放入锅中加入约十倍以上的水熬。

2、待米粒已经烂的时候,可以先放冰糖再加入龙眼肉及银耳、菠萝,因为这几种有点点难煮,后加入刺梨和橙子,再熬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材料:各种水果,红茶包一个,柠檬一个(用两片),蜂蜜适量。

做法:

1、准备各种水果,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准备什么。

2、水果洗净,该去皮的去皮,该去蒂的去蒂,切成小丁,柠檬切片(两片)

3、水果丁、柠檬片和红茶包都放茶壶里。

4、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焖三分钟,让红茶释放出来,然后取出红茶包(放一边,下一泡的时候再放入茶壶中泡几分钟取出)。

6、等水果茶凉到不烫手的温度,加入蜂蜜搅匀即可饮用。

材料:芭乐适量,香蕉1根,养乐多1瓶,爱玉冻1小块,诺钙C发泡锭1锭。

做法:

1、诺钙C锭放入碗中,放300CC冷开水。

2、放入切好适合自己食用大小的水果。

3、倒入养乐多一瓶。

4、倒入柠檬和爱玉冻,增加口感即可。

小儿川崎病的并发症

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肠道假性阻塞。无菌性脑膜炎。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相关推荐

川崎病可以彻底治愈吗

川崎病又称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以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但是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有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的狭窄。 川崎病也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川崎病如果是发现了

川崎病临床表现中的主表现

皮疹 川崎病患者在发热后不久会出现多形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无水疱或结痂,主分布于躯干、四肢等部位。 四肢症状 川崎病患者会的四肢末端会出现明显变化,主表现为手掌、足底早期充血、潮红,而后手足呈硬结性水肿。 结膜充血 在发病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的症状,但是眼部没有分泌物,这种症状会随着体温的下降而逐渐消退。 口腔粘膜改变 在发热后不久,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口唇红、干裂、有血痂或痂皮形成,口腔及咽部粘膜充血,舌乳头隆起呈草莓舌。 淋巴结变化 川崎病患者在发热初期会出现短暂的颈前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好治吗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它是一个急性全身血管炎,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它的主临床表现有颈部的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的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如果川崎病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是15%-25%,川崎病成为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有川崎病及时治疗的,一般是主通过抗炎、免疫支持及对症处理。如果没有合并冠

川崎病与麻疹到底谁模仿的谁

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发生在小儿时期,是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这个患儿最终确诊为麻疹,但从症状和体征现来看,也有符合川崎病的表现,两者的临床表现是如此的相似,容易相互误诊。那两个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仔细研究,发现麻疹和川崎病确实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家注意,在患儿持续发热超过5天以上,经抗生素治疗仍然后无效,同时又有以下表现时,就考虑是川崎病的可能: 1、在出现发热后的2-4天里,出现以躯干和四肢为主的弥漫性充血性红斑,其中胸、后背最为多见,面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一般来讲,

请问何为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故以他的名字命名本病为川崎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有特异性的表现,构成一组综合征,由于它可以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

什么小孩容易得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病因未明。川崎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中国大陆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的川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亚裔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川崎病发病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岁以下的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四到百分之八十六,在香港占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7到2.5岁,十岁以上的发病者较少见,川崎病以男孩多见, 男女之比为1.5~1.8:1。 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

川崎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吗

川崎病曾经又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是很明确的一种疾病,主病理表现是产生血管炎性改变,川崎病不一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川崎病容易合并病毒、细菌感染,所以病毒感染可能是川崎病的一种合并病,并不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川崎病

川崎病由什么引起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五岁的婴幼儿。随着许多国家对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的清楚。 从近年来的研究有提出川崎病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以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一样的效应,最后引起的全身炎症的反应。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有可能会被人类最终揭开,所以暂时的话医疗界的话,对于川崎病的一个发病病

小儿川崎病家长需注意些什么

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舌头出现杨梅样、甲床皮肤交界处有大片状脱皮等症状。据专家分析,如果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就有可能患有川崎病川崎病也就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专家表示,该病病因尚未明确,相关研究表明该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作用。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

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是啥原因引起的

目前来说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从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来看,引起川崎病的原因可能是鱼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免疫系统异常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