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5种手语究竟代表什么
婴儿的5种手语究竟代表什么
1.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
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2.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
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3.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
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4.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
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的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5.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
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婴儿手语的最佳学习时间
婴儿手语适用于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说话的孩子,但主要学习对象多集中在3岁以下幼儿。6—8个月期间是开始学习婴儿手语的最佳时机,此时爸妈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处理育儿事务,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导孩子,而孩子也已经渐渐能够坐稳,学习手语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生理发展已逐渐成熟(包含手眼协调、理解、记忆能力),可以应付学习手势的需求。
如何判断宝宝健康状况 婴儿的哭啼
婴儿不会说话,因此会用哭声来代替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婴儿是突然剧烈的用尖锐的声音哭泣的时候,这种情况通常是要表达自己哪儿疼痛;双腿紧缩剧烈哭泣时,大多是肚子疼;一边哭泣一边用手摸耳朵和眼睛时,可能是中耳炎或眼睛有毛病;婴儿在饥饿时,可能表现为激烈的哭泣,或反复哭泣等,这个时候宝宝不管什么,只要是嘴巴能触到的东西都会吮吸。如果是不明原因的一直哭泣不止,应当及时清医生诊治。
幼教专家建议小宝宝学手语
日前,举办的一场宝宝手语展示活动现场,一些小宝宝学起手语来像模像样,却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用上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专家发现,一般来说,婴儿在12个月到1岁半间就会开始学说单个的字,而显然太小的婴儿不可能完成复杂的手语动作。这样看来,宝宝手语的施展空间十分有限。那么,宝宝手语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呢?苏珊·古德温博士对此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可以开始学习手语!”只不过,在0-8个月的阶段,宝宝手语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到了8-12个月,宝宝就可以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手语,而父母也会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的自我表达。到了12 个月以上,宝宝就会开始混合使用手语和语言,并且随着发音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专家告诉家长,手语学习要从少数几个单词开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尽量从名词以及宝宝每天都会做或者接触到的词语下手,比如吃、喝、牛奶等。这是因为宝宝更容易接受常见的或对他们有帮助的手语。要灵活多变地使用手语。在教宝宝手语的时候,父母要灵活掌握,不要强求某个词必须要用某个特定的手势。只要父母能够明白,完全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宝宝有自己独创的表达方式。需要提醒的是,每一个手语都需要父母重复演示并且同时要说出来。这样宝宝看到的和听到的次数越多,也就越容易掌握。
博士等一些幼教专家表示,经研究调查发现,学手语不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必担心宝宝会手语了,将来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他们认为,因为学手语的宝宝长到24个月大的时候,语言能力相当于27个月大的普通宝宝。
宝宝十一个月了怎样教他学说话
十一个月宝宝的说话特征:开始用单词,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自言自语,说出听不懂的由2~3个字组成的短语或一句话。能听出一些常见物体的名称,如“灯”、“门”、“车”。
训练方法
(1)认图片:先取出婴儿认识的实物,如苹果、香蕉取出画有该物的图片,将实物与图片对比让婴儿学习。婴儿很快就理解图片代表实物。待婴儿认识4—5张图片后,可将这几张图片放进其他图片中,再让他在这些图片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几张。一旦准确找出来,家长就要鼓励婴儿,抚摸和搂抱。
(2)看画册:让婴儿看有动物、水果、玩具的画册。在看画册的过程中,家长用准确,清晰的语音给婴儿一边看,一边讲,讲的时候,可以学动物的叫声,汽车火车的鸣笛声。
(3)学“押韵”:选一首常给婴儿念的儿歌,而且每句最后一个押韵的字要容易发音,如“小娃娃,甜嘴巴,喊妈妈,喊爸爸”,念时故意加重每句最后一个字的语气,并将前边的字音拉长,念成“小娃——娃”,以强调最后那个押韵的字。然后再念一遍“小娃——”故意不念出后边“娃”字,等着婴儿念出后边的“娃”字。如此反复进行,使他逐渐能跟着把最后一个押韵的念出来。
评估:能发一个字音,表示特定的意思或动作,能自言自语。
注意:
①婴儿自言自语,带用一个真正的词开头,然后便富有节奏地说出一大堆自己发明的“词”、“短语”,同时还打出许多手势。这时成人最好不要打断,而要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寻找加入与婴儿说话的机会,教婴儿说出真正正确的词来。
②多给婴儿一些模仿的机会,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语言的音词变化。每天给婴儿有感情地朗读1~2个优美的童话故事或诗歌,或给放录音带听。
③给婴儿看的书要大一些,图片要清楚,色彩要鲜艳,人物对话要简单生动,并多次重复出现,便于婴儿模仿、理解、记忆,对学说话感兴趣。
④给婴儿提供一个能顺利把语言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促进学习语言的环境。不能脱离环境说一些婴儿无法感知的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
婴儿11种哭声代表的含义
1.饥饿
宝宝常在喂奶后2~3小时啼哭,哭声较短,声音不高不低,长短均匀,平坦而富有节律。
与此同时可见宝宝转动头部并张开嘴巴左右觅食。吸入奶头后,宝宝立即停止啼哭,吃饱后便可安然入睡。
2.尿布浸湿
常在吃完奶或睡醒后,宝宝的哭声长短不一,高低不均,没有规律,常常边哭便活动小屁股。
待父母为其换上干净的尿布后,便停止哭闹,或玩耍或入睡。
3.烦躁不安或孤独
这种哭泣常在宝宝吃饱入睡前或玩耍前,哭声长短不一,无节奏感,常哭哭停停,断断续续,并且时不时会睁大眼睛左顾右盼。大人抱起安抚后即停止哭泣,放下后又开始哭。
4.环境太吵
如果宝宝的哭声里带着烦躁不安的情绪,你应该检查一下周围环境是不是过于喧闹,比如强烈的灯光、嘈杂的声音、搬动物体等,甚至只是你摇晃宝宝的幅度太大了。
如果是这样,先尽可能地让周围的环境平静下来,把灯光调暗,让屋子里的声音降低,减小手臂的摆动幅度等,可以先把让宝宝躺在床上任其发泄一会儿,然后看看能否安抚好宝宝。
那些比较敏感的宝宝会倾向于有规律的生活,家长应尝试建立一个作息时间表,努力使每天的喂奶、洗澡、散步、睡觉的时间固定下来,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安心。
5.温度太高或太低
宝宝常在室温高或衣服被子太厚时啼哭,哭声较高,并且四肢乱蹬,伴有面部及全身出汗,自己蹬开被子后,哭闹即停止。
可用手去摸摸宝宝的额头、脖子和耳朵等暴露在外面的部位,如果宝宝脖子和耳朵后面有汗,那表示太热了,如果这些地方很凉,则温度太低,需要给宝宝添加衣被。
6.太疲惫,需要睡觉
累了就睡是婴儿大多数时间的本能反应,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安抚,他们很快就能睡着。
疲惫的宝宝会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没有发现他的这些暗示,还是一相情愿地哄他、逗他、抱他,那可就不妙了,抗议的哭声也就越强烈。
宝宝会发脾气也是难免的,他没有力气抵抗,当然要用哭声来表示了。
此时宝宝的哭声一般很强烈,而且还略有颤抖和跳跃,这时明智的做法是赶紧让周围安静下来,把他放到他熟悉的小床上去,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
7.身体不舒适
宝宝卧位不舒服、衣服过紧、蚊虫叮咬等,此时宝宝的哭声烦躁,皱眉,四肢扭动。
处理舒适后即可停止啼哭。如果你听到宝宝突然尖声哭闹,就要马上检查是什么让他不舒服或受伤了。
看看是否床栏卡住了他的腿或脚,或者有灰尘迷住了眼睛等等。在确认没有问题后,适当地安慰安慰宝宝,等他情绪稳定了再离开。
8.受到惊吓
宝宝受到惊吓或打击时,哭声高而尖,回声长而短,要迅速找到原因加以处理。
9.感到疼痛
此时宝宝的哭声无规律性,声音较高且长而有力,多为阵发性,忽缓忽急,不觅食,身体活动没有特异性。
这时喂奶不会让宝宝安静,宝宝会吐出奶头继续哭闹。有可能是肠绞痛、胀气、外耳道疖、皮肤感染等,应及时请医生诊断。
10.病情严重
此时宝宝的哭声没有规律,声音低沉,短而无力甚至呈呻吟状,同时全身反应淡漠,不吃奶,发热或体温不升高,发现这种情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11.生理性啼哭
宝宝出生后真正成了一家人的宝贝,许多人围在宝宝身边,怕热着、怕冻着、怕撑着,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只要一哭,马上就把孩子抱起来哄着。
时间一长,孩子根本就不能在床上躺,甚至睡觉也要抱着,使大人和孩子都休息不好,其实,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不利的。
虽然宝宝需要多关心和照顾,但不是说不让孩子哭,因为适当的哭闹可以锻炼孩子的心肺功能,促进胸廓、心、肺的发育,还能促进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育。
这种哭属于宝宝的生理性啼哭,声音抑扬顿挫,很响亮,宝宝的进食、睡眠及玩耍都很好,每次哭的时间很短。此时妈妈只要轻轻触摸他、对他笑,或把他的两只小手放在腹部轻轻摇晃两下,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宝宝的身体语言在说啥
婴儿不同的啼哭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
婴儿常常会哭个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们为何而哭,因而总是被闹得精疲力尽。其实,新生儿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来向家长传递信息的。
法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婴儿的啼哭声强劲有力、富有节奏但又不太响亮时,他们往往是要求家长给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饿了需要喂食,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太热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拥抱,睡不着心里烦闷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准确地猜中他们的意图并予以解决,啼哭声自会渐渐停止。
但要是啼哭显得异常“顽强”,虽经过各种照料和护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声反而更响亮更尖利,并伴有顿腿、舞手、翻滚等身体动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适”的表示。此时家长须特别注意辨别不同时间、不同声音并伴随不同症状的啼哭所传达的不同意义。
一般来说,大声哭嚎并用手护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哭声嘶哑可能是喉部出现炎症,哭声时而尖利时而低沉并拒绝进食可能是身体出现感染,夜间反复低低啼哭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作怪,高烧时哭声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惊厥,边大声啼哭边摇头抓耳可能是头痛中耳炎,阵阵高声号哭,喉声音渐小并不再伴随身体猛烈动作,特别应引起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须尽快急救……需要强调的是,“听懂”宝宝的啼哭只是发现有问题,为安全起见应及时去看医生,而不宜自行单凭哭声盲目为宝宝开药方。
专家们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哭声的电脑系统
日本明治大学研究者发现,婴儿的哭声尽管听上去似乎大同小异,但其实从频率到节奏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哭声就是不同的言语,表达的意思也随之有所不同。
为帮助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减轻烦恼,热衷于发明仪器的日本科学家就着手开始了一项有关“破译婴儿哭声”的工程。为查明婴儿不同哭声的特点和区别,研究者们在产科医院收集了1000多名婴儿在不同场合中和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哭声总共约1万余例。
由于录音往往可能混有其他婴儿的哭声或杂声,故收集和整理工作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大功告成。然后在电脑的帮助下,专家们对收集到的数据做了归类、比较和分析,证实婴儿不同的哭声确实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如:当他们因饥饿而想吃奶时,发出的哭声频率较高(可达15千赫),而且节奏也较短促;相反当他们想睡时,发出的哭声频率则低至6千赫以下,而且节奏也较为舒缓。
根据这些收集和分析出来的数据,专家们最后终于设计出一种能破译婴儿不同哭声的电脑系统。实际应用也十分方便:家长只须把小型麦克风放置在婴儿身边———当婴儿发出哭声时,电脑屏幕上即会显示分析图:竖轴表示哭声的高低频率,而横轴表示的则是每次哭声持续的时间(即其“节奏”)。接着系统会自动分析出哭声表示的“具体”意思或要求,其中包括饥饿、痛苦、困倦、孤单、不安、过热、过冷等等,由此家长便可迅速地采取“准确”行动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
而英国研究者还证实,小于2岁的婴幼儿在不太会说话的情况下(尤其在刚学会说话前),相互之间其实也能进行交流,只不过使用的是大人们难以解读的“身体语言”(即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表述自家的情绪或要求)罢了。据研究,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最常见的有:长时间不眨眼地紧盯着一件物体是企图占有的表示,盯着一个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对你有兴趣或好感”的代义词,瞟一眼后目光随即离去意味着“我对此无所谓”或“我对你并无兴趣”。
如果两个婴幼儿在目光对视一会儿后其中一个将其视线转至上方或左右侧,那就是说:“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将视线转至下方,那就是说:“不妨让我们友好相处吧!婴幼儿的笑也可能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而并非单单表示快乐。如:当他噘起下嘴唇发笑时,他的“笑外之意”是对对方作出威胁;当他脸上堆笑但眼神里并无笑意时,他很可能是在对对方作嘲笑或讥讽;甚至他还可能会作出冷笑———通常笑声低哑、神情木然,与成人的冷笑极为相似。
在正常情况下的突然俯身也许是“侵犯”、“挑衅”或“即将自卫”的潜台词。专家们认为,这种“身体语言”可能源自人类祖先———类人猿以及今天的许多动物在与敌手搏击前往往会俯身或弓身:对家长或保育员来说,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是成人们以这种姿势和他们说话或游戏,他们便会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惊吓。
每个婴幼儿都拥有其独特的“身体语言”
在和婴幼儿谈话或游戏时经常轻微偏动脑袋往往会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偏动脑袋是“我们是朋友”的友好信息。据此,有专家曾做过一次试验:先后对10名2-3岁的幼儿不时偏动脑袋地说话或游戏,结果其中9个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紧握的苹果或糖果。
研究者们还发现,婴幼儿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能力显然也有强弱之分。通常,那些较熟练地经常使用“身体语言”的宝宝智力发展较快,较容易受家长或老师的宠爱,较有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情较丰富,学说话较早且较快。如此看来,家长或保育员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婴幼儿在牙牙学语之前多多使“身体语言”,对宝宝身心也起积极作用。
须说明的是,婴幼儿的“身体语言”还可能因人而异。美国研究者还认为,既然婴幼儿拥有其“身体语言”,那么大人们理应可以利用一种特殊的“手语”,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主动和他们作交流。美国有研究人员撰写了一本《和婴儿用手语》的书,介绍了北美所使用的标准手语。但父母们即便未能熟练掌握“婴儿手语”,也可早至婴儿8个月大时,借助一般的手势与孩子进行交流。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平常而又非常简单的手势,它可以告诉父母,婴儿是否受到了伤害。此外专家们还在研究中发现,会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学会说话的年龄也更早,而且以后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孩子一旦提前学会了说话,他们往往有更多的话要说,因为在应用手语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的结构。
巧用手语与宝宝搭建亲子沟通
一、手语好处
研究显示,越早让宝宝接触手语,越能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说话,更能提高他们的智商。同时婴儿手语还有以下3点好处:
1、减少挫折感:手语有利于还不会说话的宝宝表达自己的需要,让父母明白,从而减轻父母和宝宝因沟通失败造成的挫折感。
2、明确需求:宝宝会因为无法表达而哭闹不止,父母往往通过猜测来寻求答案:是尿布湿了?还是肚子饿了?婴儿手语会帮助父母给宝宝最及时、最准确的帮助。
3、融洽亲子关系:在婴儿手语的“面对面”沟通过程中,父母会和宝宝有着身体、心理、眼神等多方面的交流,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二、手语法则
婴儿手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宝宝提前接触与人交流,并没有专门刻板的手势,但是在和宝宝学习手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法则:
1、越早越好。手语也是一门语言,年龄越大,学习越难,所以要尽早地让宝宝接触手语,有助于更好的接受。
2、基础起步。婴儿日常的生活基础就是吃喝拉撒,所以应该从这些常见的教起,宝宝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或者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3、配合语言。手语是宝宝说话的基础,在渐渐熟悉手语的同时,让宝宝有意识地将手语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感知两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宝宝更快地开口说话。
4、多多赞扬。婴儿手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发火的状况,要多多表扬宝宝,让他在积极的环境中更加配合你。
三、手语姿势
婴儿手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可以在日常接触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手势,只要你和宝宝之间彼此懂得,就OK了。
四、下面我们向你推荐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手语姿势,给新手爸妈们做些参考。
饿了要吃东西——拿着奶瓶,用食指轻轻接触嘴巴。
拉臭臭——用手捏着鼻子,做出皱眉头的动作。
换尿布——轻轻拍拍自己的臀部,再拍拍宝宝的小屁屁。
洗澡——双手摩擦自己的身体,再做出擦后背的动作。
冷——夹紧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伴随脸部颤抖。
热——用手扇风,不停地吹气,就像要把水吹凉时所做的动作一样。
用手语与宝宝做快乐的亲子沟通
谢谢——将双手握在一起成一个拳头,上下晃动。
看书——用两只手掌做出翻开、合上书本的动作。
打电话——做出“六”的手势,然后放在耳边说“喂”。
出去逛逛——做出穿衣服戴帽子的动作,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朝向门口做出走的动作。
海冻菜的地理分布
石花菜的分布很广, 属于世界性的红藻。它属于喜阴性植物, 生长在水深 10m 以内的海底岩石上。我国沿海石花菜资源很丰富, 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沿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台湾省等地。我国产的石花菜有十几种。在不同的海域生长着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以下 5种: 石花菜( Gelidium amansii Lamx. ) 多年生, 喜暖温, 黄渤海常见, 东海也有。小石花菜( G. divarica -tum Martens.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在我国各海域都有分布。大石花菜( G. pacificum Okam.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浙江、 福建沿海。中肋石花菜( G.jaonicum Okam.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福建、台湾各海域。细毛石花菜( G. crinale Lamx. ) 属于亚热带性海藻, 主产于福建、 台湾等地。
宝宝几个月才会不哭闹
1、从出生到2-3月后,婴儿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在2-3个月的后,婴儿才能发出回答大人引逗的喉音。
2、5-6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发出妈爸的单音,但这些仍然只是无意识的随口喃喃。能够真正表达婴儿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还是哭丧着脸。
3、直到8人月后,婴儿才开始懂得语意,然而在3岁以前,哭丧着脸作为婴儿的语言仍然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不过从1岁半到3岁这段时间内,幼儿当作语言的哭将随着能够表情达意的双音节词的增加面减少。
总之,婴儿到8个月都会哭闹的,婴儿爱哭闹是正常现象,不让婴儿哭闹特别是8个月前的婴儿哭,实在就如同禁止成年人说话、发表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毫无道理的。那种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倒是更让人担忧。
宝宝十一个月了怎样教他学说话
训练方法
(1)认图片:先取出婴儿认识的实物,如苹果、香蕉取出画有该物的图片,将实物与图片对比让婴儿学习。婴儿很快就理解图片代表实物。待婴儿认识4—5张图片后,可将这几张图片放进其他图片中,再让他在这些图片中找出他熟悉的那几张。一旦准确找出来,家长就要鼓励婴儿,抚摸和搂抱。
(2)看画册:让婴儿看有动物、水果、玩具的画册。在看画册的过程中,家长用准确,清晰的语音给婴儿一边看,一边讲,讲的时候,可以学动物的叫声,汽车火车的鸣笛声。
(3)学“押韵”:选一首常给婴儿念的儿歌,而且每句最后一个押韵的字要容易发音,如“小娃娃,甜嘴巴,喊妈妈,喊爸爸”,念时故意加重每句最后一个字的语气,并将前边的字音拉长,念成“小娃——娃”,以强调最后那个押韵的字。然后再念一遍“小娃——”故意不念出后边“娃”字,等着婴儿念出后边的“娃”字。如此反复进行,使他逐渐能跟着把最后一个押韵的念出来。
评估:能发一个字音,表示特定的意思或动作,能自言自语。
注意:
①婴儿自言自语,带用一个真正的词开头,然后便富有节奏地说出一大堆自己发明的“词”、“短语”,同时还打出许多手势。这时成人最好不要打断,而要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寻找加入与婴儿说话的机会,教婴儿说出真正正确的词来。
②多给婴儿一些模仿的机会,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语言的音词变化。每天给婴儿有感情地朗读1~2个优美的童话故事或诗歌,或给放录音带听。
③给婴儿看的书要大一些,图片要清楚,色彩要鲜艳,人物对话要简单生动,并多次重复出现,便于婴儿模仿、理解、记忆,对学说话感兴趣。
④给婴儿提供一个能顺利把语言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促进学习语言的环境。不能脱离环境说一些婴儿无法感知的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
婴儿手语的起源
提起手语,可能大多数人都认定它是听力障碍人士进行沟通的一种特殊语言,不过流行于早教圈子的婴儿手语,可与这种手语概念不甚相同。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具备依靠某些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用食指指向他们想要的东西,拥抱他们喜欢的人等,很容易凭借直觉了解其含义,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婴儿手语考虑了婴儿的学习能力,所以全部采用简单的手势,并且很多符合成人的日常习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能掌握。
婴儿手语的好处
好处1·提升沟通便利性
婴儿手语可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享受沟通乐趣,减少因互动不良造成彼此的焦虑与挫折情绪。
好处2·增强口语能力
经研究证实,凡是学过婴儿手语的孩子,所能说出的辞汇数量、语言理解力及词汇组句能力都比同龄孩子要好一些。
好处3·增强幼儿自信心
当孩子通过手语表达心意时,如果他人能够正确满足其需求,将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信心,促使他今后更加乐意表达自身想法。
好处4·快速正确表达
从小让孩子学习婴儿手语,有助日后语言的发展。根据相关研究及实际教学发现,凡是学过婴儿手语的孩子,已经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当进入语言学习阶段时,就能快速正确表达心中意念。
自闭症的症状
1.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突出,难以正常语言交流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
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