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地黄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长。茎高约20厘米,斜上或倾斜。
叶三角状心脏形或近圆心脏形,长1~6厘米,宽1~4厘米。
先端锐尖或圆,基部心脏形,边缘具锯齿,齿尖有腺,两面有棕色点,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
边缘栉齿状;茎基部通常有宿存托叶;根生。叶的叶柄较长,茎生叶渐向上而叶柄渐短。
花梗从根部抽出或由茎分枝,长6~10厘米;花淡紫色,径约2厘米,萼片5,绿色,披针形,基郎附属体半圆形。
花瓣5,狭长,有棕色点,下面一片有距,长囊状稍曲;雄蕊5;子房上位,柱头尖,稍弯曲,不分裂。蒴果,无毛。花期4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水边草丛中或林下湿地。分布华东及西南等地.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化瘀。治咽喉红肿,疔疮肿毒,刀伤出血,跌打损伤。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疔毒。治黄水疮,无名肿毒,又可止刀伤出血。"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红肿疮毒。"
③《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止血,化瘀,消肿。"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内服:煎汤。
附方
①治慢性喉痛红肿:地黄瓜捣烂,调蜂糖水含咽。(《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无名肿毒:地黄瓜(新鲜全草)捣烂,包在疮上。(《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黄水疮:地黄瓜(烧存性)一钱,枯矾五分。研成细末,混合,敷布患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④治刀伤:地黄瓜拌淘米水,捣烂,敷于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疝气:地黄瓜,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跌打肿痛:鲜地黄瓜一两,捣绒,加酒少许拌匀,包患处。(《贵州草药》)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地黄瓜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地黄瓜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化瘀的功效,地黄瓜针对咽喉红肿,疔疮肿毒,刀伤出血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冬瓜药用价值
一、冬瓜全身可入药:冬瓜肉清肺排毒 冬瓜子化痰利湿
冬瓜,古时称水芝、地芝,又因其体形长圆,类似过去的枕头,故又被称为枕瓜。中医认为,冬瓜性凉味甘淡,入肺、大肠、膀胱经。有清热解暑、利尿通便的功效,有助于人体的清肺排毒,且适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喘、痔疮等症。
冬瓜全身都可入药: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常用于水肿和体虚浮肿等,还可用于催乳;冬瓜子功效为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应用于肺热咳嗽、带下白浊等;冬瓜肉有利水、清热、消痰、解毒的功效,可治水肿、咳喘、暑热、消渴、泻痢、痔漏等,还可解酒毒、鱼毒等。
营养学研究发现,冬瓜中钠含量很低,故对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冬瓜子含葫芦巴碱等,可清肺热,排脓,化痰,利湿,适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肺脓肿等。
冬瓜的显著特点是体积大、水分多、热量低,可炒食、做汤、生腌,也可浸渍成冬瓜条。今天教的橙汁冬瓜条就是一个例子。
二、冬瓜利小便 被称为减肥瓜
冬瓜是瓜菜中唯一不含脂肪的蔬果,被称为“减肥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久服轻身耐老”。陶弘景《本草别录》说:“冬瓜利小便,治腹水肿胀。”后世本草亦多云其有消肿胀、清热毒、利小便的功效。冬瓜中含有丙醇二酸,对防止人体发胖、增进形体健美有很好的作用。冬瓜所含的B族维生素能加速将糖类、淀粉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体内脂肪,有利于减肥。春夏季经常吃冬瓜,对于人体健康尤其是体型偏胖的人群是十分有益的。
需要注意的是,因冬瓜性凉,久病不愈者与阴虚火旺、脾胃虚寒者慎食。再加上冬瓜解热利尿,服滋补药品时忌食冬瓜。
木瓜的药用价值
宣木瓜不仅有营养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像很多人群利用宣木瓜来治疗消化不良或者是风湿性关节炎。以下是关于宣木瓜药用价值的介绍。
宣木瓜含有皂苷、黄酮类、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鞣质、果胶等有效成分,临床上常用它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脚气肿胀、小腿肌肉痉挛等症。宣木瓜还能消食,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但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宣木瓜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它的药用价值被李时珍,苏颂等古代医学家给予较高的评价。宣木瓜尤其是在抗菌方面效果会更好。
黄瓜的药用价值
1.慢 性 结 膜 炎:老黄瓜1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挂阴处,待硝透出刮下粉末少许点眼。
2.烫 伤:鲜黄瓜洗净,捣烂以汁涂患处。
3.耳 疔:黄瓜子加冰片适量,共研为末,吹入耳内。
4.暑 热 症:黄瓜1500克洗净去瓤切成条,放锅内加水少许,煮沸后去掉多余的水,趁热加入100克蜂蜜调匀,煮沸即可食用。随意食用,每天数次。
5.噤 口 痢:黄瓜根捣烂贴肚脐上。
6.高 血 压:黄瓜藤90克,水煎服,每日1剂。
7.热 痢:嫩黄瓜洗净去皮,鲜吃,每次约250克。
8.胆 囊 炎:干黄瓜藤30克,烧水喝。
9.乳 腺 炎:黄瓜根捣烂敷患处。
10.癫 痫:黄瓜藤60克剪短,入清水3杯,煎取约2杯,分2次服。
11.去 皱 纹:用切断的鲜黄瓜横断面涂擦面部。
南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别名
麦瓜(《滇南本草》),番南瓜(《群芳谱》),番瓜(《本草求原》),倭瓜(《植物名汇》),北瓜、金冬瓜、冬瓜(《广州植物志》),伏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瓜(《陆川本草》),饭瓜、老缅瓜、窝瓜(《中国药植图鉴》),番蒲(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藤本。茎长10馀米,全体被刚毛。茎呈五角棱,中空,节略膨大。单叶互生;通常阔卵形,近于圆形或心脏形,或有时浅裂作五角形,长约15~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脏形,叶缘略呈波状弯曲,具不规则的小齿牙,叶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稍硬的茸毛;叶柄比叶片稍长,圆筒形,中空,叶腋侧边生一卷须,长与叶柄相等,上部5歧,卷须腋生一幼枝条。花单性,腋生,雌雄同株,黄色;雌花柄比雄花柄短粗;雄花的萼管短或几缺,多毛,萼片长,直立,常于顶端扩大而成叶状,先端反卷,花冠钟状漏斗形,裂片具皱纹,向外反卷,花丝顶端连合,蜜腺盘肥厚;雌花萼管在子房上部平出,花冠漏斗四形,有假雄蕊3,蜜腺盘肥厚,子房下位,花柱直,柱头二纵裂。瓠果大型,扁圆形、长圆形或卵形,形状大小每因品种不同而异;果皮一般暗绿色或绿白相间,成熟时赤褐色;果梗坚硬,呈五角形,表面有深纵沟,基部稍膨大。种子多数,扁平,椭圆状卵形,淡黄白色,边缘粗糙或不粗糙。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地黄药用价值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食疗价值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地笋的应用价值
1.食用价值:地笋每1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4.3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粗纤维4.7克、胡萝卜素6.33毫
地笋图册克、烟酸1.4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1、B2、C以及各种矿质元素、挥发油、鞣酸、酚类、泽兰糖、水苏糖、半乳糖、氨基酸等。春、夏季可采摘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出的地下膨大的洁白色匐匍茎鲜食或炒食,或做酱菜等,口味堪称野菜珍品。食用地笋有防治肝癌、胃癌、肺癌等作用。
2.园林用途:植株直立整齐,可植于湿地沟边观赏。
吃白萝卜后能吃螃蟹吗 白萝卜不适合与什么一起吃
白萝卜不适合与黄瓜、橘子、黑木耳、猪肝、蛇肉、梨、党参、黄芪、熟地黄、制何首乌等食药材一起食用,以免降低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地笋的应用价值
1.食用价值:地笋每100克鲜品中含蛋白质4.3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粗纤维4.7克、胡萝卜素6.33毫地笋图册克、烟酸1.4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1、B2、C以及各种矿质元素、挥发油、鞣酸、酚类、泽兰糖、水苏糖、半乳糖、氨基酸等。春、夏季可采摘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主要食用晚秋以后采挖出的地下膨大的洁白色匐匍茎鲜食或炒食,或做酱菜等,口味堪称野菜珍品。食用地笋有防治肝癌、胃癌、肺癌等作用。2.园林用途:植株直立整齐,可植于湿地沟边观赏。
马泡瓜药用价值
马泡瓜,又名马宝蛋、小野瓜、小马泡、毛皮瓜、绿锒铛瓜,是一年生葫芦科匍匐或攀缘草本植物。马泡瓜的藤蔓枝叶和普通甜瓜的几乎是一样的,在没有结果之前很难把两者区别开,只有在黄色的小花凋谢,结出一个个圆溜溜玛瑙似的小果,才知道是马泡。马泡是很难长大的,最大也就青核桃般大小,再大的,就没有见过了。
马泡常野生在玉米地和菜地里,虽然是野草,但是人们给予了它很大的宽容。很少会像对待其它野草那样无情地拔掉,而是会小心翼翼地留下它,给予它充分的生长空间。我想是因为马泡瓜可爱的样子吧,像玻璃球一样圆圆的,摘下来放在手里把玩着,很有意思。
成熟了的马泡瓜瓜皮变得微黄,远远就可以闻到那股瓜熟蒂落的香甜气息,会让人感觉非常甜蜜,美好。玲珑可爱的马泡瓜虽然闻起来味道香甜,但是却并不好吃,它的果皮和果肉非常薄,里面包裹的全是种子。而除了极个别的吃起来是香甜的,绝大部分都是苦涩难当。
那时候摘到的马泡瓜,偶尔会解馋尝上两个,其他的大都是留着把玩了。小小的马泡瓜可是我们的珍宝,有的藏在枕头底下,睡觉的时候把它放在鼻子旁稳着它香甜的气息入睡。有的放在书桌里,上课的时候也有它丝丝香味传到鼻子里。等到下课的时候拿出来,几个小伙伴玩着,抢着,不亦乐乎。直到它慢慢的蔫了,瘪了,才不舍得扔掉。那时候没有空气清新剂,小小的马泡就充当了空气清新剂的角色,纯天然的。
马泡瓜味甘、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解毒、除热、清热、利水、利尿等功效;主治烦渴、火眼、咽喉肿痛、烫伤。据说也是糖尿病者的最佳食品;水肿患者、癌症患者、热病患者、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嗜酒患者可以多食;不过马泡瓜性凉味苦,不适合腹痛腹泻、脾胃虚弱、肺寒咳嗽的人,因其性凉,胃寒的人吃了有可能腹痛泄泻。
生地黄的药用价值
生地黄又名干地黄,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如清营汤;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症状,如四生丸、犀角地黄汤;用于热病伤阴,舌干口干或口渴多饮以及消渴症的烦渴多饮等症状,如益胃汤、玉泉散;此外,还可用于热甚伤阴劫液而至肠燥便秘,如增液汤。常用剂量为10g~30g。生地黄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药理作用〗: 生地黄有一定的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作用。生地黄的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小鼠口服生地炭,能缩短出血时间。地黄煎剂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
熟地黄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熟地黄
别名
熟地(《景岳全书》)。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干地黄"条。
生境分布
主产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
制法
取干地黄加黄酒30%,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内外黑润,取出晒干即成。或取干地黄置蒸器中蒸8小时后,焖一夜,次日翻过再蒸4~8小时,再焖一夜,取出,晒至八成干,切片后,再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采生地黄去白皮,甆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铜铁器。"
②《本草图经》:"取肥地黄三、二十斤,净洗,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捣绞取汁,投银铜器中,下肥地黄浸漉令浃,饭上蒸三、四过,时时浸漉转,蒸讫又暴,使汁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须甆锅内收之,以其脂柔,喜曝润也。"
③《纲目》:"近时造法,拣职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哴干,再以砂仁酒拌蒸哴,如此九蒸九哴乃止。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窜,合和五脏冲和之气,归缩丹田故也。今市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性状
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炮制
熟地黄炭:取熟地黄放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台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熟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熟地黄炭:取熟地黄放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
性味
甘,微温。
①《珍珠囊》:"甘苦。"
②《纲目》:"甘微苦,微温。"
③《本草新编》:"味甘,性温。"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足三阴经。"
功能主治
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
③《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4~1两;入丸、散,熬膏或浸洒。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沦》:"勿令犯钢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③《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附方
①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烘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②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饮食,噏噏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末后,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③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宫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④治骨蒸体热劳倦:热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末,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⑤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寐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热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⑥治小便数而多:龙骨一两,桑螵蛸一两,熟干地黄一两,栝蒌根一两,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调下二钱。(《圣惠方》)
⑦治小儿肾怯失音,顖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⑧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景岳全书》贞元饮)
⑨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书》玉女煎)
⑩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