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前的11个征兆
宝宝生病前的11个征兆
1、手足心热,常有病痛。正常婴幼儿手心脚心温和柔软、不凉不热,若手心脚心发热,往往是要发病的征兆,这时要注意宝宝的精神状况和及时调整宝宝的饮食穿着。
2、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若宝宝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表明宝宝肺、胃燥热,需要让宝宝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宝宝发生高热、咳嗽。
3、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正常时婴幼儿舌苔薄白清透,呈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或胃有宿食不化,此时要着眼消食化滞,可使用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药,以促进婴幼儿消化。
4、食欲不振。如果宝宝饮食过量,或者吃了生冷的、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宝宝肚胀不舒服、饮食不畅,导致食欲不振,在睡眠中常常翻动不安、磨牙。
5、大便干、呈羊屎状。正常婴幼儿的大便为软条状,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呈羊屎小球状,且干燥难以排出,或2~3日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热气过重。内热过久,宝宝不仅容易出现上火症状,而且容易感冒发烧。
6、脐的残端:是断脐时的创伤,要保持创伤面的清洁,否则成为细菌入侵体内的门户,轻症为脐炎,重者可发展败血症。
9、宝宝胃肠道屏障机制差,肠道内的细菌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尤其牛奶喂养的宝宝(母乳喂养时,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可增加肠道的免疫抗病功能)。宝宝血脑屏障机制亦差,得了败血症后细菌容易进入脑部,发展为脑膜炎、脑脓肿。
8、宝宝出生时血液中有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IgG,使宝宝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但另一种免疫球蛋白ZgM,不能通过胎盘到胎儿,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的主要抗体,因此宝宝容易患大肠肝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脑膜炎、败血症)。
7、宝宝患感染性疾病:体温非但不高,反而下降,还有不吃、不哭或哭声低下,反应迟钝,体重不增,出现黄疸等非特异性的症状、体征;遇到上述情况应去医院诊治,否则会贻误病情。
10、宝宝抽搐时除了比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体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体或几个手指)的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外,更多见的是眼球震颤、双眼凝视、反复眨眼、面肌颤动、前臂来回摆动等轻微的动作,有的宝宝表现为反复的、短暂的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
11、睡眠姿态。正常的婴幼儿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且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宝宝入睡时若出现以下状态,则是不正常。
宝宝出牙前的6个征兆 宝宝出牙前征兆
1.宝宝牙板痒,手里有东西就会喂嘴巴里,会比此前更喜欢咬东西。
2. 脸颊会发红,即便没有日晒的情况也会很红,甚至是红色的斑点。不要单纯的觉得是宝宝皮肤太敏感了噢。
3.流口水特别多,宝宝出牙的时候唾液会分泌的更多,口水比之前会更多。
4.莫名其妙半夜哭闹,最近经常半夜莫名其妙的哭闹不睡觉,即便是刚喂完奶,此时的宝宝会烦躁不安,睡不踏实。
5.宝宝体温稍微升高,可以测量一下,如果比正常温度高一点点就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吃药。
6.宝宝屁股会疼痛,据很多宝妈反映宝宝出牙的时容易患上尿布疹,而且大便会比较稀,目前还不清楚为何因。但是各位宝妈可以多留意下。
小宝宝生病前的六大征兆
精神状态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吴力群告诉记者,精神状态的变化往往是反映孩子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健康的孩子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但生病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异常。比如,平日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萎靡不振,或平日安安静 静的孩子突然烦躁不安,而且特别怕冷,总想睡觉,眼睛发红,这可能是发热的前兆,最好及时去看医生,还要给孩子多喂水,防止着凉。
莫名持续哭闹。当孩子还小,无法表达不适时,常用哭闹来发泄情绪。所以,当孩子莫名地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时,父 母就要提高警惕了。吴力群告诉记者,孩子身体的任何地方感到不适,比如瘙痒、头疼、腹胀等,都可能通过哭闹来表达。如果孩子莫名地哭闹,父母应给孩子做一 个简单的全身检查,看看孩子哪里不舒服,也可以测测体温,看看是否发烧。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持续哭闹不止,必须去医院就诊,有可能出现肠梗阻等急 腹症。
食欲明显减少。健康的孩子能按时进食,食量也比较稳定。如果孩子平时吃饭比较正常,突然不爱吃饭,或者饭量明显减少或增加,则有可能是患病的前兆,应及时查明原因。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
大便干燥。正常孩子的排便为软条便,如果突然大便干或大便稀,都可能是疾病征兆。如果大便特别干燥,难以排出, 而且臭味大,说明肠道内有不消化的食物,出现了内热、积食。如果内热持续过久,孩子就容易感冒发烧。此时,可以适量给孩子多吃些蔬菜泥,或服用鲜梨汁、白 萝卜水等,以清热通便。
睡觉时翻动不安。正常的孩子一般入睡较快,睡得比较安稳,而生病的孩子通常睡不好,且容易醒。中医上讲“胃不和 则卧不安”,如果孩子饮食过量,或吃了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则会引起肚胀,肠胃不舒服,使得孩子晚上睡不安稳,辗转反侧。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 痛等也会使孩子夜间睡眠不好。此外,吴力群提醒,如果孩子的睡眠突然变得比平时多,比如平时不睡午觉,现在突然需要睡午觉,或者总想睡觉,也有可能是生病 的前兆,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怕冷等症状。
嘴里有口气。健康的孩子口气清新,舌头粉嫩清透,舌苔薄白。如果孩子的口气中有酸腐味,舌苔白而厚,嘴唇发红, 眼屎多,不思饮食,一般是体内有未消化的食物,出现内热,引起了积食。积食的原因基本是因为某一次或某段时间吃太多造成的。如果孩子长期积食,不愿吃东 西,摄入营养不够,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吴力群说,此时应控制孩子的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否则会导致腹痛、腹泻,加重消化不良。
宝宝生病类型
1.感冒
2.耳鼻喉发炎
3.玫瑰疹
4.打预防针
5.败血症
6.尿道感染
7.脑炎、脑膜炎
8.穿太多、发牙热、夏季热
9.肠胃炎合并脱水
10.川崎症
宝宝爱出汗怎么办
一、为什么宝宝比大人爱出汗
相对于成人来说,婴幼儿的皮肤含水量较大,皮肤表层微血管分布也较多,并且活动量又大,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多。再者,由于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经来调节的,宝宝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相对较差,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的抑制功能差,所以,宝宝对冷热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时,植物神经依然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宝宝刚入睡时也很容易出汗。
宝宝多汗两大原因
引起宝宝多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等父母不必担心。
小儿病理性多汗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宝宝生病的5个征兆
宝宝生病原因
1.感冒
不论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细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医师会给予“症状治疗”药物,加上多休息与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但若照顾不当,并发中耳炎、脑炎、脑膜炎等,就会有高烧39℃以上的危险
2.耳鼻喉发炎
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
症状多变,常见的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
医师会给予“症状治疗”药物,加上多休息与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该疾病容易并发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会有高烧39℃。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1岁前后的宝宝最容易得。
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家长不必担心。
4.打预防针
因施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宝宝很多,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
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则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症状混淆。
72小时内是注射预防针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家长要另外做判断。
5.败血症
它是一种细菌侵蚀到血液中的疾病。
通常是近亲联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剂量类固醇的结果。
有败血症的患者会有1/3几率合并脑膜炎,所以危险性排第二。
6.尿道感染
1岁以下男女宝宝是好发年龄。女宝宝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男宝宝则是膀胱输尿管回流所致。
除了容易发烧至38.5℃以上外,外观不易察觉。
因属细菌感染,所以就医通常给予抗生素的药物治疗,大约需要2周才可痊愈。
可能的合并症是肾功能受损和肾化脓。
7.脑炎、脑膜炎
6个月至3岁的宝宝是该病好发年龄。
最典型也最受威协的症状就是容易高烧至39℃以上。而且伴随精神倦怠、眼神呆滞、食欲欠佳,甚至有抽筋现象出现。
尽快就医是惟一的方法,目前惟一的检查方法是抽脊髓。(由专业人士进行,是安全的医疗行为,家长不必担心。)
脑炎住院的患者通常给予降脑压以及抗病毒的药物。脑膜炎住院的患者则需要以抗生素来治疗,约需要2~3周才能痊愈。
因为会有侵害性的合并症,如听力、视力变差;智能不足;神经功能障碍(脑麻痹),甚至死亡,所以危险性排第一
8.穿太多、发牙热、夏季热
这类原因所引起的发烧通常是短暂而无危险,但确是许多家长容易疏忽的。
只要宝宝活动力和精神状况均佳,食欲也不错,宝宝身体有发热现象,可能只是穿得太多或室内温度太高了,只要改善现况,通常就不会再有过热的问题了。
9.肠胃炎合并脱水
分为细菌(沙门氏杆菌)感染和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两种。症状有:呕吐、拉肚子、尿步、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发烧38.5℃以上(会合并脱水)。
此病一定要就医住院,需给予注射添加电解质的点滴,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别隔离。
状况轻微的3天可以痊愈,但通常7~14天才好。
10.川崎症
1岁~1岁半的宝宝是该病的危险族群,而且原因目前仍不详。
症状颇多,例如持续多日高烧39℃~40℃以上;眼红;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脚四肢肿;颈部淋巴肿;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会红肿等。
一定要住院治疗,医师会先进行心脏超声波检查(检查冠状动脉有无扩大),然后给予免疫球蛋白的治疗,通常需要10~14天才有可能痊愈。
愈后,四肢和肛门口周围会有脱皮的现象产生。
宝宝生病先喝水
宝宝一生病,很多年轻父母就开始慌乱,马上给孩子用药,生怕用药晚了而耽误病情的恢复。其实,儿童与大人不同,肝肾以及消化器官还未发育完整,太早用药可能破坏其正常的机能,也影响自身免疫的发展。
婴幼儿解毒排毒功能弱
一岁以内的小孩,我们称之为婴儿,再将其细分,0-1个月的叫做新生婴儿,而2-6个月的叫做小婴儿。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肾脏还未发育成熟,肾皮层的肾单位会继续发育,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增强。另外,新生婴儿的许多消化酶还不全面,一些淀粉类的食物尚不能消化,若此时添加米汤、淀粉糊等食物,可能会引起小儿腹泻。
到了婴幼儿时期,其肝脏解毒功能还很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此时服用药物,即便剂量很小,也可能造成肝肾损伤。加上婴幼儿胃中胃酸和酶的分泌量较少,肠壁薄且通透性高,药物毒素难以消化,还易被肠道吸收。
(孩子生病要多喝水)
生病喝水好处多多
儿童生病的时候,多多少少带有炎性症状,这其实是其免疫系统在与体内的病毒、细菌等外来不良物质作斗争。孩子只要一生病,家长就给药,久而久之就阻断了免疫机能的强化,还会使孩子对药物产生依赖,导致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
水是人体重要的养分,儿童生病的时候多喝水,可以稀释体内的毒素,并且能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机体以自身的能力将毒素排出体外,这同样对儿童消化和免疫机能的成熟有很大帮助。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每天的排尿次数、尿量和尿的颜色判断其饮水量是否足够。若孩子每天排尿6-8次,尿色呈淡黄无异味,嘴唇不干燥,则说明饮水充足。
宝宝生病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用药,不妨让孩子多喝些水观察一段时间,若病情未得到好转,再向医生求助。
宝宝生病护理
服用阿司匹林、退热净、布洛芬等退热药时,就不能同时进食甜食,因为甜食中的糖分会抑制这类药物的吸收。
服维生素C时,忌食猪肝,因猪肝中丰富的铜会使维生素C氧化失效。
服用红霉素、灭滴灵等消炎药时,不应与牛奶、豆制品、乳制品、猪骨汤、蟹、鳖、海带、咸鱼、花生、核桃仁、葵花子等一同食用,因这些食品中含有的钙、铁、磷会与药物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化合物,从而降低药效。
服用痢特灵、异烟肼时,则应忌食巧克力、酸奶及腌制品等含酪氨酸的食品和饮料。
服用地塞米松、强的松、保泰松等激素类药物时,就要尽量少吃盐,以免引起水肿。
用氨茶碱止喘时,同吃乳制品、豆制品及鸡、牛、鱼虾、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食物,会降低药效。
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息斯敏、开瑞坦等抗过敏时,奶酪、鱼、猪肉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就不宜同吃,否则,食物的代谢产物会妨碍抗过敏作用。
用西米替丁等抗酸剂时,要忌食过酸或过甜的食物,以免增加胃酸,令药效削减。
给贫血宝宝补铁时,同服含脂量过高的食物,会影响铁剂吸收,而花生仁、芝麻酱、葵花子、核桃、海带、动物肝脏等含钙、磷较多的食物,也会削减铁的吸收,故均应错开或避免食用。
宝宝上火的6个征兆
1、眼角有眼屎——肝火
眼角眼屎的出现,说明宝宝有肝火,这时候宝宝可能会容易发脾气、脾气急、不听话。
灭火对策:可以榨些芹菜汁给宝宝喝或者将芹菜煮粥喝;还可以吃一些酸味食物补肝阴,平衡阴阳,例如葡萄、火龙果、梨等等;同时要注意作息时间,不能太晚入睡。
2、舌头发红——心火
如果宝宝舌头、舌边发红,说明宝宝有心火。这时候宝宝通常白天很爱口渴,晚上睡觉爱折腾、不安稳,往往很难睡好觉。
灭火对策:祛心火的食物很多,比如夏天的鲜莲子,可以直接给孩子吃。另外,茭白和茄子也可以降心火,最好是素炒、清蒸,不可过于油腻。
3、嘴角泛白——脾火
宝宝有时嘴角会有些“白茬儿”,这是由于宝宝口内干燥引起的,说明宝宝有脾火。
灭火对策:宝宝要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还可以买一些杨桃、枇杷、苦瓜等给宝宝吃。如果口舌生疮、舌苔发黄,需及时就医处理,给宝宝吃些相应的药物。
4、肛门颜色变深——体火
正常宝宝的肛门应该是粉红色的,但当肠内有热时,肛门的颜色就会呈红色。如果颜色很深的话,妈妈可要注意了,这说明宝宝体内的火很大。
灭火对策:及时调整宝宝的饮食,给宝宝吃些祛火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西红柿、甘蔗汁,或是喝点淡竹叶水、淡藤茶等。另外,还可以用梨丝、白萝卜丝、藕丝滴上蜂蜜,沁出汁来给宝宝服用,十分有效果。注意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特别是不吃热量高的食物。
5、大便变硬——胃火
如果宝宝大便痛苦且很硬,不是软黄便性状,同时还伴有口臭,说明宝宝有胃火。
灭火对策:尽量给宝宝清理一下肠胃,不要再给宝宝吃很多食物,尤其是不爱消化且油腻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以喝点小米粥、绿豆百合粥等。
6、手心干热——虚火
如果宝宝手心是凉凉的、潮潮的,则是正常的;如果是干热干热的,晚上还容易出汗,说明宝宝有虚火。这样的宝宝体质较弱,不能吃寒性较大的食物。
宝宝生病前的五大征兆
一、情绪反常
从情绪变化能看出宝宝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宝宝在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而且容易适应环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绪往往异常。
宝宝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常是发热的征兆;而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以上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父母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对于宝宝因疾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父母一定不要对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爱护他。因为疾病和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宝宝疾病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病情。
二、食欲变化
健康的儿童能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如果发现食欲降低、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话,往往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或D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如果婴儿平时吃奶、吃饭很好,现在突然拒奶或无力吸吮,或不肯进食或进食减少,则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
生病宝宝的食欲改变并不仅仅体现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还会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儿童糖尿病,多饮多食,吃不饱,即使吃得多,体重也还是不升反降。
对于由进食习惯不好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家长千万不要对之用哄骗、打骂的方式来强迫孩子进食。
三、睡眠不佳
正常的婴儿一般入睡较快,睡得安稳,睡姿自然,呼吸均匀,表情自如。
生病的宝宝通常夜间睡眠状况都不好,如: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痛等都会使宝宝夜间睡眠不好,瘙痒、肠胃系统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会使宝宝从夜间睡眠中惊醒。
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可能是发热;若入睡前爱用手搔抓肛门,可能是患了蛲虫病;患佝偻病的宝宝也常会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容易激怒;而睡觉前后不断咀嚼、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
四、多汗
生理性的小儿多汗常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厚等,还有的在吃饭或吃奶时全身出汗或额头冒汗,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且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也比成人多。
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现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如:平卧或睡眠时,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状,如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于此类多汗;而空腹多汗应该警惕低血糖。
专家提示:给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和被褥,以保证皮肤的清洁,尤其是腹股沟、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要多清洗。母亲在哺乳的同时应适当多喂水,年龄稍大的孩子应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间温度要适宜,防止过冷或过热。
五、排便异常
排便异常也是宝宝生病的征兆,便秘和腹泻都预示着宝宝身体不适。95%的便秘属于功能性原因,这并非身体本身异常,通常给宝宝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纤维食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活动,增强参与排便肌肉的肌力,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但如果是新生儿出现便秘,最好还是要找一下儿科医生,以排除身体本身的异常。
病理性腹泻可从大便的性质来分析腹泻原因,如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而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专家提示:腹泻宝宝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肠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少吃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泻。同时,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