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警惕十大症状预示老年痴呆来袭

警惕十大症状预示老年痴呆来袭

1、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例如记不住人名,记不清事情,老是”丢三落四“,什么事情“转身就忘”,可把水壶烧干,把饭做糊了等。

2、难以处理以前熟悉事务

难以胜任日常家务,做家常小事也颠三倒四,如炒菜放两次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不会穿衣服、忘记饭菜如何做。

3、语言及学习新东西方面出现问题

忘记简短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字让人无法理解;学习新东西能力下降,比如手机、电视遥控器等。

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不记得几号、星期几和不记得自己的居住地。

5、判断能力日渐减退、计算能力下降

烈日下穿棉袄,寒冬时穿薄衣,算错账、付错钱,买东西越来越困难。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例如不能像以前那样下棋、打牌;跟不上他人交流的思路,或不能支付各种账单。

7、常把东西放在不恰当的地方

例如把熨斗放在冰箱,把手表放在糖罐里。

8、情绪不稳定及行为较前显示异常

例如情绪快速涨落,变得喜怒无常;老发呆,乱怀疑,或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前面开心后面发火,翻箱倒柜,乱放东西,忙忙碌碌,不知所为;爱藏废物,视为珍宝,怕被盗窃;不注意个人卫生,衣服不洗,晨不洗漱等。

9、性格出现转变

例如变得多疑、冷漠、焦虑或粗暴等。

10、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和业余爱好失去兴趣

终日消磨时日、昏昏欲睡,或对以前的爱好性味索然。

​9大症状警惕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对于这种疾病其实有很多征兆,比如老人脾气变差、记忆力变差等,9大症状警惕老年痴呆症。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1、性格变化

患者的性格可能会发生剧烈的不合情理的变化,如疑神疑鬼、猜忌别人等。

2、时间和地点概念混乱

患者可能在住所附近的街道、门栋迷路。

3、顾前忘后

患者会忘记将饭菜端上餐桌,甚至忘掉已做好的饭菜。

4、词不达意

患者可能连一些简单的字词也会忘记,或者不会使用适当的语句表达。

5、判断力降低

患者有可能彻底忘记由其看护的儿童而离家,或是轻易受骗上当。

6、抽象思维能力丧失

患者常常忘掉自己设置的存折密码,自己的存款数额也忘得一干二净。

7、随手乱放物品

患者常会将物品放在不恰当的位置,或将很多废品如废纸、布头当作宝贝珍藏。

8、失去主动性

常会变得比原来懒惰,不愿参与任何活动,甚至是原来喜欢的活动。对人也不热情。

9、脾气和行为变化无常

在短时间内,行为、情绪可能从平静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或者拍案而起。

​警惕五种征兆预示老年痴呆

警惕预兆:

1、 头晕、头昏昏沉沉、睡眠增多。

2、 头痛、头重、头胀不适、头鸣。

3、 心烦、易急、易怒、耳鸣、听力下降。

4、 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遗忘。

5、 全身乏力、沉默寡言、判断能力失常。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流的供应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且临床表现多样:如头晕、头痛、头重、头昏、耳鸣、头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由于体征很少,症状隐袭,发展缓慢,头颅CT、MRI阴性,很少引起人们重视,但确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后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经有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便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脑血管病在威胁人体健康方面仅次于恶性肿瘤,成为第二杀手。在我国城市居民已居死因首位。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又是脑梗死、痴呆的前阶段状态,极需阻止其发展,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由于起病隐匿,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才是重中之重。

警惕预示老年痴呆的征兆

1、头晕、头昏昏沉沉、睡眠增多。

2、头痛、头重、头胀不适、头鸣。

3、心烦、易急、易怒、耳鸣、听力下降。

4、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遗忘。

5、全身乏力、沉默寡言、判断能力失常。

多吃鱼和干果可防早老年痴呆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神经学文献》杂志上报告说,大量食用含有多环不饱和脂肪酸的鱼和干果能够预防早老年痴呆症。

来自芝加哥的研究人员对疗养院的815人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至少一周吃一次鱼的人与几乎不吃鱼的人相比,患早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下降了60%。研究人员说,鱼和干果中发现的多环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医学专家说,科学食用鱼类能预防很多疾病,不仅仅是早老年痴呆症。但他也提醒人们,对于那些被汞污染的有毒鱼类要提高警惕。

老年抑郁和老年痴呆有什么区别

一、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二、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三、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四、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病人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塞的表现。

五、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期抑郁症病人会病去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而对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当然,有部分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可出现抑郁症状,颇像“老年期抑郁症”,到了病程的中、晚期,才露出老年性痴呆的“庐山真面目”。对此尤需警惕。

老年痴呆症的基本介绍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在当下,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几率已经变得很高,很多老年人都被这一问题所困扰着。另一个不认同忽视的要点就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而这就意味着,面对老年痴呆症威胁的人也会增加。所以对于老年痴呆症一定要提高警惕哦!

调查发现:我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

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们不认识配偶、子女,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觉,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老年痴呆症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成了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痴呆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四五十岁就痴呆的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不只是老年人,50岁的女儿陪同80岁老母亲看病,竟然双双被诊为老年痴呆;47岁妇女丢三落四,同样是老年痴呆惹的祸……这些都在显示,患老年痴呆的年龄在提前。老年痴呆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血管性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事实上,老年痴呆在中年就开始有症状和反应,如果不提早发现和治疗,等发展严重了就无法治愈了。 痴呆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专家说,早期的痴呆能治好,可要真等到六七十岁时就无法治疗了。

老人嗜睡是病吗

1、老人嗜睡要警惕脑梗塞

进入老年后,由于血管壁受到损伤,因此非常容易患有脑梗塞的情况。虽然说平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但在发作前会表现为睡眠量明显增加或出现嗜睡的现象,因此家人在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2、老人嗜睡要警惕痴呆症

在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前期,老年人也多半都会出现嗜睡的情况,所以家人在平时要多关注老年人,出现这一情况时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了。

3、老人嗜睡要警惕脑动脉硬化

如果老年人患有脑动脉硬化或者血管脂质沉积等脑血管疾病时,大脑中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就会降低,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嗜睡。

相关推荐

别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痴呆

1、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性痴呆则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 2、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持续较久,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 3、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4、老年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CT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而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情况不是这样,他们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不少病人还有 高血压 、动脉硬化或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小同程度的脑

老年痴呆年轻化如何预防呢

老龄化趋势让老年性痴呆患者数量增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变得年轻而又充满了活力。但是请不要忘记: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调查发现:我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 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们不认识配偶、子女,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觉,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尽

得了老年痴呆应该如何治疗才好

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遵循对症治疗才可以,如果患者有失眠、焦虑等疾病症状,可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使用量不易多,但同时也要保证基础药量,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过度镇静、语言不清等副作用的发生。 对于有轻度老年痴呆的患者来说,可先进行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劝导,通过改善环境来减轻患者的发病症状,必要时也可使用抗抑郁药物来治疗此疾病,用药期间,家属一定要根据医生所指定的治疗计划严格执行,不可给老年痴呆患者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 如果老年痴呆患者有紊乱、攻击性或是幻

承认痴呆才能治痴呆

据统计 ,我国 60岁以上的老人中 ,老年痴呆患病率约为 5%,而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 1. 2亿 ,那就是说 ,我国约有 500多万老年痴呆患者。可是因为“痴呆”这个敏感的词汇 ,很多老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一些看似“老糊涂”的症状就是老年痴呆 ,拒绝就医 ,给老年痴呆的预防和诊治带来困难。日前 ,本报记者采访了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科主任许贤豪教授 ,他强调 :对痴呆 ,要勇于承认、抓紧治疗、方法正确 ,才能尽早取得好的疗效。 词汇含贬义防治皆不利 说你痴呆是骂人吗 ? 如果有人对你说 :“你是不是

老年痴呆到底好治吗

患上老年痴呆症并非无药可救,只要诊断到可以治疗的原因,约十分之一的患者是可以完全被治疗的。其次,透过药物是可以改善患者的徵状,改善智能,例如:纾缓情绪、改善睡眠,控制行为骚扰及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 一般老年痴呆在发生之前会有很多的预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情况,会发生老年痴呆,比如说老年人经常感觉到记忆力减退,日常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对很多熟悉的地点经常忘记这就是老年痴呆的先兆,所以我们要及时预防及时通过饮食和活动来调理身体。

老年痴呆症要做哪些检查

1、老年痴呆症要做哪些检查 血液学检查 主要用于发现存在的伴随疾病或并发症、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痴呆。包括血常规、血糖、血电解质包括血钙、肾功能和肝功能、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甲状腺素等指标。对于高危人群或提示有临床症状的人群应进行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体血清学检查。 老年痴呆症要做哪些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结构影像学:用于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和发现AD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脑脊液检测 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和蛋白电泳分析:血管炎、感染或脱髓鞘疾病疑似者应进行检测。快速进

警惕老年痴呆症六大误区

误区一 老年人记忆力不好就是痴呆症 记忆可分为瞬间、近事、远事三种类型。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对久远的事情记忆犹新,而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但是,老年人记忆力不好,不一定都是痴呆症的表现。 这些老年人虽然自感记忆力减退,但如果不影响日常生活,而且智力检查也正常的话,就不属于老年痴呆症,这类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生理性记忆力减退”。当然,如果记忆力减退程度严重,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属痴呆症了。 误区二 老年痴呆症并不需要治疗 许多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可能会有轻微下降,但绝不会到

帕金森病是什么病

专家指出,帕金森病在老龄人群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疾病,很多人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误解,甚至把它当成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无法正确区分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症的区别就容易造成误诊出现,因此做好帕金森的自检工作非常重要,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会出现一些十分典型的症状,所以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下面的检验方法来判断老人是否已经被这种病悄悄侵袭。 震颤多是帕金森病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指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早期在变换位置或运动时,症状可减轻或停止。在现实生

治疗老年痴呆吃精神药物被证实有效

近10年来已发现,精神药物对精神行为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老年痴呆也是如此。 比如,抗抑郁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对改善伴发的抑郁症状有效;抗焦虑、镇静催眠药可用于焦虑和夜间失眠的患者,但要警惕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及可能引起的共济失调如摔跤等;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达嗪等)一直被认为对部分病人的幻觉、妄想及焦虑、攻击行为等症状有效,但药物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副反应,以及可能加重记忆力减退,甚至影响痴呆患者的意识形态,因此选用时应相当慎重。 近来出现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兰扎平等,对精

告诉你镇痛药可以帮助老人治疗老年痴呆

告诉你镇痛药可以帮助老人治疗老年痴呆的,利用简单的镇痛药治疗老年痴呆症焦虑更加安全。焦虑是老年痴呆症的一大常见症状,通常采取有“化学棍棒”之称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镇痛药可显著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焦虑症状 新研究发现,镇痛药可显著降低老年痴呆症患者焦虑症状。另一方面,具有强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会加重老年痴呆症状,增加中风或死亡危险。医生经常给具有攻击性或严重焦虑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开出抗精神病药物。 伦敦国王学院和挪威研究人员表示,老年痴呆症患者攻击行为和焦虑行为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疼痛所致。由于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