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腓骨肌萎缩症是怎么回事

腓骨肌萎缩症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CMT1型、CMT2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有散发病例。

①CMT1A致病基因定位于17p11.2-12,核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MP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过度表达,使PMP22蛋白增加;小部分病人因PMP22基因突变,产生异常PMP22蛋白而致病;

②CMT2型:CMT2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5-36,CMT2B定位于3q13-22,CMT2C定位于5q,CMT2D定位于7p14,CMT2E定位于8p21。CMT也有X-连锁显性(CMTX)染色体隐性(CMT4)方式。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方式

(1)CMTⅠ型: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性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两种方式。近年研究表明,CMTⅠ型又分为ⅠA型、ⅠB型及ⅠC型。CMTⅠA型最常见(56%~60%),由常染色体17P11.2-12上PMP-22基因突变所致。CMTⅠB型少见(30%),病理基因在Ⅰq21-23,与髓鞘蛋白P0(MPZ)基因突变有关。ⅠC型的病理基因至今不明。X连锁的病理基因在Xq13-1。

(2)CMTⅡ型:遗传方式有3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性连锁遗传。本病常染色显性病理基因在Ⅰp35-36。常隐及X连锁病理基因不明。

2.病理改变

(1)CMTⅠ型:CMTⅠ型腓肠神经活检结果是主要大、中等直径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束内胶原增生。随年龄增长,有髓鞘纤维密度进行性减少,脱髓鞘加重。由于返复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再生过程增强,施万细胞增生与神经内膜成分围绕轴索形成同心圆样“洋葱球”状结构。脊髓后索变性,其中薄束较楔束明显。

(2)CMTⅡ型:CMTⅡ型腓肠神经病理以轴索变性为主,脱髓鞘不显著者,施万细胞增生呈“洋葱球”改变且很少见。

腓骨肌萎缩症饮食保健及护理

饮食保健

1、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2、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3、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4、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5、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腓骨肌萎缩症中医治疗

1、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主肌肉、四肢。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导致运失调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从而造成了肌肉失养,形成肌肉萎缩。该病的症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枯萎消瘦,患者的神疲倦怠。所以中医治疗主张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2、肝肾亏虚

肝脏藏血、主筋,而肾脏藏精,主骨,如果患者的肝肾亏虚,就会导致精血不足,使筋骨经脉失去滋养,而造成肌肉萎缩。此时的症状表象为下肢无力,不能久立,伴有腰脊酸软,伴有感觉障碍,头昏目眩,耳鸣等症。此时的治疗宜采用益肝补肾,滋阴清肺。

3、血虚血瘀

人体的血虚则会导致四肢失养,而且如果血瘀,则可能会阻碍脉络而形成肌肉萎缩。有此类病因而导致的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四肢青筋暴露、手足麻木、舌下瘀斑、脉涩驰无力。对于此种情况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髓养血,祛瘀通络,这也是常见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腓骨肌萎缩症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可有蛋白含量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血清的蛋白电泳 对原因未明的特发性周围神经病应常规进行。

3.可有血清植烷酸水平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

4.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检测基因的点突变。

其它辅助检查:

1.神经电生理检查 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

腓骨肌肉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腓骨肌萎缩发病初期双足无力,活动不灵,麻木,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肢体远端呈套式感觉减退,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

腓骨肌萎缩症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CMT2型(轴突型),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正中神经传导速度>38m/s)。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虽发病率低但较其他两种遗传方式表型严重,且发病年龄较早。我们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各型主要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以上就是腓骨肌肉萎缩的有关症状,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腓骨肌肉萎缩这一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重大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因为适量的运动对于缓解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医疗技术能够快速的进步,给腓骨肌肉萎缩患者带来福音。

腓骨肌肉萎缩症是怎么回事

一、神经源性肌萎缩 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二、肌源性肌萎缩 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三、废用性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如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方式

1CMT 1(脱髓鞘)型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X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游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②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设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的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③运动NCV减慢为38m/s以下(正常50m/s);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

2CMT 2(轴索)型①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 1型相似程度较轻;②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饮食保健

腓骨肌萎缩症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山药排骨汤。原料:山药、排骨、葱、姜、盐、黄酒。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断,蒸2分钟

2、排骨洗净,砂锅加满水,煮开,撇去浮沫

3、放姜片葱结,加黄酒,转小火

4、煨一小时,捡去葱结,放山药,开中火沸腾后再转小火

5、半小时后加适量盐,继续煨半小时至山药排骨酥烂即可。

2、子参田鸡粥。主料:粳米100克,田鸡200克。辅料:猪肉(瘦)50克,太子参30克,百合(干)20克,青豆10克。调料:大葱5克,盐2克,香油3克,淀粉(蚕豆)6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做法:

1.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田鸡去皮、内脏,洗净后斩件。

3.猪瘦肉洗净,切片,加入淀粉、料酒、味精腌渍15分钟。

4.百合洗净,撕成瓣状;太子参洗净切段;青豆洗净。

5.将粳米放入沸水锅内,烧沸放入太子参、百合、青豆,再以旺火烧沸,放入猪瘦肉、田鸡,以小火熬煮至粥成,撒上葱末、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腓骨肌萎缩症吃什么好

一、腓骨肌萎缩症的食疗

1、山药排骨汤

原料:山药、排骨、葱、姜、盐、黄酒。

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断,蒸2分钟。

(2)排骨洗净,砂锅加满水,煮开,撇去浮沫。

(3)放姜片葱结,加黄酒,转小火。

(4)煨一小时,捡去葱结,放山药,开中火沸腾后再转小火。

(5)半小时后加适量盐,继续煨半小时至山药排骨酥烂即可。

2、子参田鸡粥

主料:粳米100克,田鸡200克。

辅料:猪肉(瘦)50克,太子参30克,百合(干)20克,青豆10克。

调料:大葱5克,盐2克,香油3克,淀粉(蚕豆)6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做法:

(1)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田鸡去皮、内脏,洗净后斩件。

(3)猪瘦肉洗净,切片,加入淀粉、料酒、味精腌渍15分钟。

(4)百合洗净,撕成瓣状;太子参洗净切段;青豆洗净。

(5)将粳米放入沸水锅内,烧沸放入太子参、百合、青豆,再以旺火烧沸,放入猪瘦肉、田鸡,以小火熬煮至粥成,撒上葱末、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二、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2、日常生活中鸡鸭鱼都可以吃的。

3、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三、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3、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4、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5、戒烟酒。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及预防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腓骨肌萎缩症预防

腓骨肌萎缩症是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是一组遗传性疾病。腓骨肌萎缩症唯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进行产前的基因诊断。通过基因诊断确定先证者基因型,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基因型,确定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

相关推荐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据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痿症治疗中心专家介绍:先天性肌萎缩症一出生就有的疾病,在患者幼小的时候不容易发现,而当症状明显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耽误了治疗。所以大家必须要了解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对此怎样讲解的吧。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都有哪些 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症:它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出现肌束颤动,常常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由于遗传因素引起,CMT1型、CMT2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有散发病例。 ①CMT1A致病基因定位于17p11.2-12,核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MP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过度表达,使PMP22蛋白增加;小部分病人因PMP22基因突变,产生异常PMP22蛋白而致病; ②CMT2型:CMT2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5-36,CMT2B定位于3q13-22,CMT2C定位于5q,CMT2D定位于7p14,CMT2E定位于8p21。CMT也有X-连锁显性(CMT

外伤肌肉萎缩该怎么办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所接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肌肉受刺激后就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云动,因而产生各种动作.当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身体的这部分就可能会瘫痪,并且可能导致骨骼肌的萎缩。 外伤性肌肉萎缩一组因各种外伤、手术创伤、骨折、骨折复位后石膏和小夹板卡压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常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如割伤、 划伤、撕裂、挫伤、砸伤、锐器伤、枪伤、烧灼伤、压迫伤及手术后创伤等,损伤的部位有腕部、肘部、肩部、脊柱、股骨头、骨盆、膝、踝部等。 伴有肌

肌肉萎缩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肩胛带肌肉萎缩: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原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 2、肌原性面部肌肉萎缩: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3、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通常以手

腓骨肌肉萎缩症怎么检查

腓骨肌肉萎缩症一个严重影响了人体正常发育的疾病,所以如果感觉到任何不对的地方,都应该及时去检查治疗。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对分型则必不可少常选大小鱼际肌胫前肌腓肠肌进行肌肉安静状态下有无矢神经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电位位相及峰值电位检测用表面电极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2duction velocity,mcv) 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ensory nerve con2duction v

先天性肌肉萎缩有哪些症状体现

1.肌源性肌肉萎缩症:这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表现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由于肌无力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所以常常出现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等现象。缺血性肌先天性肌萎缩:这种先天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和无菌性坏死而致。 2.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症:它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肌萎缩症状,常常出现肌束颤动,常常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如果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

末梢神经炎

1.中毒 如铅、砷、汞、磷等重金属,呋喃西林类、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长春新碱等药物以及有机磷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2.营养代谢障碍 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3.感染 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4.过敏、变态反应 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等。 5.其他 如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等。此

运动神经元有哪些症状说明发病了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

共济失调有哪些典型的症状表现

1、共济失调有锥体外系症状:部分共济失调患者,特别ADCAI型、复杂型HSP等,可伴有肌强直、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也可伴有面、舌肌搐颤(SCA-3/MJD型)、肌阵挛、肌痉挛、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等。这些临床表现的存在说明部分共济失调患者有基底节病损。 2、共济失调有肌无力和(或)肌萎缩:肢体肌无力可以共济失调患者首先提出的主诉,尽管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肌无力。伴有周围神经损害时,常表现四肢肌无力、肌萎缩(远端为甚),可见于FRDA、Refsum综合征、腓骨肌萎缩共济失调等

运动神经元病有哪些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症状 早期运动神经元疾病,以手脚无力或反射增强為主,常被误认為颈椎神经受压迫,而接受颈椎手术,等到开完刀后,情况没有进步,持续恶化,才确定诊断為运动神经元疾病。有些患者以吞嚥、呼吸困难為主,亦被误诊為食道或神经质的问题。一般而言,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中晚期的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内存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三型。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