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认识失眠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失眠的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睡眠对人们的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眠、睡眠不深、早醒多梦等睡眠障碍,就是所谓的失眠了,中医称之为不得寐或者不得眠。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表现,临床上可将失眠分为重度失眠和轻度失眠。长时间的彻夜不眠属于重度失眠,而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早醒多梦等睡眠障碍则属于轻度失眠。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引起失眠的几大原因有心脾两虚、阴血不足、肝郁气滞、痰热内扰、胃气不和以及心肾不交。故在治疗时也要审症求因,根据患者所属的症型来选择用药。
中医治疗失眠,是通过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来改善睡眠状况的,一般来说,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要调理心脾;阴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常用天王补心丹或柏子养心丸来养心血;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要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除烦;痰热内扰引起的失眠要注重清胆热;胃气不和引起的失眠,常用半夏秫米汤来和胃安眠;而对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就要交通心肾,常用交泰丸或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进行调理。但相较于安眠药来说,中医治疗失眠不能立竿见影的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如何认识甲亢
甲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怒、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基础代谢率增高,血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吸131碘率增高等。该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女性甲亢病人是男性的4~6倍。
发生甲亢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四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甲状腺自身发生病变肿大,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如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甲状腺长有结节的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二是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肿瘤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进入血液;三是过多地服用了含碘的药物或食物引起的碘甲亢,或过多服用了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四是继发性甲亢,主要见于头部垂体瘤,导致垂体前叶分泌过多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过度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占80%~90%,其次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各种甲状腺炎。
怎样治疗失眠多梦
1. 空气负离子疗法:在海边、森林等地负离子的含量非常丰富。
2. 保健疗法: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
3. 饮食疗法:取大枣,小麦,冰糖,先取大枣、小麦水煎去渣取汁,纳入冰糖烊化顿服,每晚1次。
4. 药粥疗法:取大枣,元肉,大米,砂糖适量。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时加入大枣、元肉,煮至粥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5. 填脐疗法:取酸枣仁,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换。
6.补铁疗法:补铁食物猪肝、猪血、黑木耳、红枣、紫菜等,
中药失眠疗法
失眠症是中医脑科常见病。早在二千年前,中国有一部古医书《内经》称本症为“不寐”或“不得眠”。由此可见,中医是最早认识失眠症的。在中医治疗方面,治病求其本,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二千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应用的药方擢发难数。中药有调节人体睡眠/清醒周期,改变患者睡眠质量,服用后无昏睡感,不影响工作,无强制性催眠作用,需要睡眠时即可入睡,可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养心安神之功。
如何用中药治疗失眠
失眠症是中医脑科常见病。早在二千年前,中国有一部古医书《内经》称本症为“不寐”或“不得眠”。由此可见,中医是最早认识失眠症的。在中医治疗方面,治病求其本,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二千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应用的药方擢发难数。中药有调节人体睡眠/清醒周期,改变患者睡眠质量,服用后无昏睡感,不影响工作,无强制性催眠作用,需要睡眠时即可入睡,可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养心安神之功。
常见的现象竟是长期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原因很多,然而针对不同的失眠,我们只要找对方法才能预防失眠,然而很多人经常失眠不被重视,从而患有很难治的疾病,然而很多现象都是长期失眠的原因造成的,不如身体疾病等,我们应该怎样去避免预防失眠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其实诱发失眠的原因很多,比如患有肺癌、下肢肌肉痉挛剧痛等病的前兆都是失眠引起的,还有喝酒也会造成失眠,睡眠环境不合适自己,也会造成失眠,由此可见失眠的原因很多,而且原因都不是罕见的,但是确实生活中常被忽视的。
治疗失眠的关键我们也能找到了,就是对其与心理结合治疗为佳。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要患者正确的认识失眠的危害,高度重视,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变情绪,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在找准长期失眠的原因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严重的失眠并非不能改善。
以上就是小编搜集的如此常见的现象竟是长期失眠的原因有关资料,只有我们正确认识失眠的危害,合理的调节就能预防失眠的发生。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中医对沙眼的认识
中医将沙眼分为肝肾亏损型、气血两亏型和风邪外袭型,前者表现为流泪清稀,视物模糊,伴头痛、耳鸣或腰酸不适;气血两亏型常见流泪,长时间看东西伴有面色不佳,易忘事,疲乏无力,或见于产后妇女;风邪外袭型表现为平时两眼干涩不适,有风时眼泪增多,伴有头痛。对肝肾两亏损型可选用明目地黄丸、杞菊花地黄丸等,1丸/次,2次/日;外敷拨云眼膏、风火眼膏、马应龙八宝眼膏等。对气血两亏型可服十全大补丸(煎膏)和人参养荣丸(颗粒、片、煎膏、酒),1丸/次,2次/日。对风邪外袭型可服明目上清片,14片/次,2次/日。
失眠看中医还是西医
1:处方:花生叶(干品)50克
用法:日1剂,水煎沸10分钟,取浓液200毫升,睡前温服。
疗效:服药3~5天,有效率89%
2:处方:桑白皮、陈皮、赤芍、桃仁搁12克,柴胡、通木、半夏、苏子各10克,香附、大腹皮、甘草各15克,青皮14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6剂,有效率达100%。
痔疮的中医认识
目前对痔疮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它是指直肠末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或肛缘皮下静脉从的静脉血管发生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就认为是一种肛垫病理性肥大,或者是移位,或者是肛周皮下的血管血液淤滞所形成的一些团块,有这样两种理论。
痔其实是我们传统中医学很早就出现的一个概念,痔所指的范围比痔疮宽泛,它不光是指肛门部位的,在体表或体腔的其他部位发生一些凸出于腔道表面,或者体表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痔。比如说肠道的息肉,古代的传统医学把它称之为息肉痔,肛裂我们把它称之为裂痔,甚至是鼻腔里面的一些鼻息肉,也把它称之为痔,所以古中医里的痔它不是单纯的一种肛门病的疾病,只是在后面演化过程当中,大家习惯把肛门病成为痔,一想到痔就想到肛门的痔疮。传统意义上的痔漏,现在基本上把这个名字都称之为肛肠科,不叫痔疮科了。但现代通俗讲法来讲,痔和痔疮没有太大区别,痔就是痔疮。
俗话说十人九痔,精确的讲,应该是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个痔疮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据临床统计,女同志的发病率达到了60%以上,男同志的发病稍微低点,50%以上。
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把痔疮一般分为这么三大类,外痔、内痔、混合痔,外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得到,长在肛门周围的痔。内痔就是平常在肛门内部,不借助一定的器械仪器我们看不到,混合痔就是既有外痔又有内痔融合起来,融成一体形成的痔。
从中医的辨证分型来讲,目前我们一般把它分为这几大类型: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型,阴虚肠燥型共五型。以这几种分型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传统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有这些因素,有外感六淫,中医讲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饮食不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品;还有起居不规律,长期熬夜;还有久坐久立等不良习惯;还有妇女怀孕;还有长期便秘,大便干结这些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最后在体内产生瘀血浊气,下注肛门筋脉横解,肠辟为痔,这就是我们中医对于痔疮形成的机理的解释。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两大分类,一个是保守疗法,一个是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包括内服药,包括外敷药,或者是熏洗,或者是针灸,或者是注射,都包括在这个保守疗法里面。中医药治疗痔疮,特别是在保守治疗这一块,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有活血去瘀的,有消肿止痛的,有去腐生肌的,在临床上对应的非常多,因为痔疮无论是在做保守治疗或者做手术以后,它的并发症很多,中医在防治这个痔疮术后的并发症方面,也有它自己独到的优势的,疗效也非常的显著。
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是妇科疾病当中常见的一个多发病,它的病因很多,病机很复杂,这个病多半发生在年轻女性,特别是原发性闭经。一般都是少女月经来了以后,就开始痛经,它表现为经期或者是月经前月经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如果是痛的比较剧烈,甚至可以晕厥,有些女性还会伴随全身的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还有呕吐,甚至腹泻,肛门坠痛,以上这些一般都叫痛经。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编辑:何佳敏)
中医按摩5穴位治疗失眠
经常失眠的人怎么办?中医认为经常失眠的人是身体阴阳不平衡,那么,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呢?中医治疗失眠常采用食疗、针灸、按摩等手法。例如,失眠者如果配以穴位按摩,便可达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接下来,小编为你介绍按摩治疗失眠的方法及按摩误区。
按摩穴位法
1、天门开穴法
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二侧。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经神庭穴推至上星穴,然后两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速、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此时推摩局部产生热感,并向眉心集中。
2、百会穴点按掌摩法
用右手拇指尖在百会穴点按,待局部产生重胀麻感后立即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紧接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
3、玉锤叩击法
以指尖作锤,双手同时进行,从后向前,从左至右叩击整个头部,反复依次紧叩,不可遗漏。叩击时由腕部发力,甩力均匀,不可太重,不可太轻,以有较强的振荡感而不觉疼痛为度。约1分钟。
4、十指梳理法
以指代梳,指尖着力于头皮,双手同时进行,从前额开始呈扇状自前向后推摩。手法以揉为主,柔中带刚。此时会感到头部轻松舒适感。约1分钟。
5、抚摩静息法
用双掌分别摩头、摩面、摩颊。手法轻揉,约1分钟,再结束整个按摩疗程。
中药失眠疗法
失眠症是中医脑科常见病。早在二千年前,中国有一部古医书《内经》称本症为“不寐”或“不得眠”。由此可见,中医是最早认识失眠症的。
在中医治疗方面,治病求其本,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
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二千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应用的药方擢发难数。中药有调节人体睡眠/清醒周期,改变患者睡眠质量,服用后无昏睡感,不影响工作,无强制性催眠作用,需要睡眠时即可入睡,可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养心安神之功。
大肠的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中医对尿崩症认识
中医学虽无“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医学典籍《外台秘要》引《古今尿验》中有类似此症的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诸病源侯论》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临证中,此类病人多无“尿甘”之征象,只是饮多、溲多。因此,认为此病乃是属于下焦虚寒,膀胱不能制约,肾关门不利之尿崩症。
《内经》指出“肾为胃之关”,脾阳有赖肾阳之熏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要为精血不衰虚,阳气不得温养之故。肾阳虚弱,下焦虚惫,肾之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见小便频繁,饮多溲多。形体衰弱、头晕腰酸、两足无力为肾气疲惫,外不能充盈肌肤,内不能输步气血,舌质多淡、脉沉细,尺脉尤甚,均为肾气虚弱之症。《仁斋直指方》云“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苗出不紧”。此病乃属肾阳虚衰,下脚虚寒。
所以,在治疗终以《景岳全书》中的“巩堤丸”治疗。因为本药丸中以大量的温肾固涩药,治肾阳虚衰关门不利之症颇为合拍。因此,在采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山药、党参以补原方不足,加以益气健脾之功。脾气健旺,命门火足,肾气充盈,膀胱自藏,小水的制,故堤围既固,洪水无以泛滥成灾。
尿崩症一烦渴狂饮、尿频量多为主要特征,病程久者可伴体形消瘦、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皮肤干燥、毛发枯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膝酸痛、肢体麻木、心悸怔仲、大便秘结或五心烦热,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甚者神昏谵语、昏睡不醒等临床表现。辨证当分为阴虚燥热,但应区别孰轻孰重,治疗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固肾缩尿为为法,若阴伤及阳者,鉴于益气温阳。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