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梦游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梦游症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梦游症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睡行症:本症又称夜游症,梦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夜游症:夜游症也称睡行症或梦游症,多发生在儿童期,也可以是癫痫的表现之一,常于非眼快动睡眠的S3与S4期出现发作。该症曾被称为“梦游症”,后经脑电图研究确定,该症同夜梦无关。
夜游症患儿可兼有夜惊或遗尿,这三者都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可能具有类似的病理机制,但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三者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而夜游症可能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所出现的一种运动。临床表现:梦游期间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话,但多含糊不清,很少能进行长时间交谈;梦游时,能够躲避一般障碍物,甚至能够自己乘车,但由于人处于一种迷糊状态,还是有一定危险的,所以最好将室内一些危险物品收藏好,以免误伤。住楼房的,应该把窗子插死,因为梦游者有时可把窗子误当成门往外走。 患儿在开始入睡的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部表情恐怖,呈凝视状,有时喊叫,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并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表现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继续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发作一般持续十余分钟,又能自行入睡。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内容完全遗忘或只有片段记忆。部分患儿在发作时,可伴夜游,即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屈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本病偶可为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可结合脑电图检查加以区别。
梦游眼睛是睁开的吗
梦游眼睛是睁开的吗?
梦游的人是睁着眼睛的。
睡梦中睁开眼睛,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但步伐缓慢且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上还把玩一些器具像厨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语。
梦游的原因:
1、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2、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有梦游症
梦游症俗称“迷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
梦游显然是一种变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与周围环境失去了联系,患者似乎生活在一个私人的世界里。患者的情绪有时会很激动,甚至会说一大堆的胡话,旁边人很难听懂他在讲什么东西。患者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患者压抑的痛苦经历的象征式重现。梦游结束后,患者对梦游一无所知。
近年,夜游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夜惊与梦游症均为睡眠障碍,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
梦游症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睡行症:本症又称夜游症,梦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夜游症:夜游症也称睡行症或梦游症,多发生在儿童期,也可以是癫痫的表现之一,常于非眼快动睡眠的S3与S4期出现发作。该症曾被称为“梦游症”,后经脑电图研究确定,该症同夜梦无关。
梦游症的诊断标准
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最初第三期。
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
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
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
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
上面这些就是怎么样才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有梦游症的发生,所以当患者出现有梦游症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去医院里面接受治疗检查,这样的话才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个特别大的伤害的,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梦游症的成因分析
心理社会因素(25%):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遗传因素(30%):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发育因素(25%):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睡眠过深(20%):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梦游是一种病
专家表示,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或做出其它无意识的行为梦游症,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症状一般为在半醒状态下在居所内走动,但有些患者会离开居所或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如翻窗、开车等。……
引起梦游的因素
1、遗传
已有研究发现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梦游,其他人也可能会出现梦游。比如说一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小时候会梦游,那么这个孩子梦游的可能性就比一般孩子高。
2、心理刺激
孩子收到惊吓、压力等心理刺激后也会引起梦游。比如在睡前看了恐怖电影或者经常被家长训斥,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象,但是他们表达和发泄心理压力的能力受限,入睡后就可能会以梦游的形式表现出来。
3、心理素质
并非所有的孩子受到惊吓或压力都会梦游,这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关,有些孩子受到惊吓后很快就没事了,有的则会严重到引起发烧等身体应急反应。
专家指出,梦游虽然也算是一种病,但并非严重病态。儿童时期梦游的人一般成年后就可不医而愈,不会影响心智发展,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如果是频繁出现梦游,特别是在梦游中会做出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行为,最好要到心理精神科找医生咨询,酌情治疗。
对于偶尔梦游的人,家人需要做的是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要让他们乱跑以免跌倒受伤或者跑到马路上出现意外。另外,最好不要猛地叫醒梦游人,如果对方与你交流,就顺着他们的话说,以免让他们受到惊吓。
梦游症俗称“迷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
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专家表示,梦游的人虽然处于睡眠状态,但有一定的意识能听到别人讲话,所以如果有人与他交流,他可以对话。
梦游的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梦游怎么回事呢
考虑你朋友得了梦游症,梦游是在沉睡的阶段并非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人是不会做梦的,因此梦游称为睡中行走可能更符合事实。关于梦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法确知。估计可能有以下四方面:1.心理社会因素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睡眠过深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3.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4.发育因素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中医治疗梦游症
梦游症是一种较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统计发生率约占一般人口的1%~6%,男多于女,小儿多于成人,常有家族史。梦游症多发生于睡眠最初的2~3小时内,持续时间一般5~30分钟,发作后有可能意识转为清醒,也可能继续入睡。发病时脑的活动呈不完全觉醒状,处于一种意识朦胧状态。
梦游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属于功能性变化;少数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如癫痫合并梦游等。多数可在数年后自愈,因而推测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本病发作次数不定,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亦可一夜发作数次。
治法:养阴,重镇安神
磁石30(先煎) 龙骨30(先煎) 牡蛎30 酸枣仁12 郁金12 淮山15 生地12 丹皮12 云苓18 麦冬12 石菖蒲12 女贞子9 黄芪12
梦游是怎么回事
1.心理社会因素
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梦游和神游症区别
(1)神游患者在长至数天,甚至数年的时间里离家出走,通常游逛到较远的地方。
(2)神游症发作时,表现为突然不明原因的离家出走,外表上看似正常,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感知力,也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活动,如买东西、付钱、买车票、简单地交谈等,有的可以坐车、乘船长途旅行。若仔细观察病人,可以发现有些心不在焉。神游症多发生在白天,绝大多数病人发作后完全遗忘。
(3)与梦游不同的是,处于神游状态的人行为并不显得怪异。此外,他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开始生活的,不像梦游症患者那样,行为明显表现出过去的创伤经历。梦游症患者发作时行为十分引人注目,神游症患者却总能过一种平静、温和的生活,很少引起邻居的注意与猜疑。
梦游症的症状
1、梦游症的症状
梦游症常常和沉重的疾病(例如癫痫)同时发生。患梦游症的儿童后来往往会产生一种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种儿童身上,梦游症时常会与其他一些症状同时发生,使成人知道儿童在自身发展中明显的异常行为。在这种情形之下,儿童应该马上接受治疗。
他们患的不是精神病,而是心病,他们的性格有些不稳定不协调的质素。他们是神经过敏,神经质的,很容易被感动到痛哭或大笑,喜欢以自己为一切事物之中心,容易趋于极端。要唤醒一个梦游症者,比唤醒一个普通的睡眠者更加困难,其原因便在这里。他们整个身心只集中在一件事情--就是实现他们的欲望。他们完全被这个巨大原动力所控制。这一欲望似乎独立起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存在任何联系,所以,夜间所碰到的事情不在记忆之中。
2、什么是梦游症
梦游症俗称“迷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
3、梦游症的一般特征
梦游显然是一种变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与周围环境失去了联系,患者似乎生活在一个私人的世界里。患者的情绪有时会很激动,甚至会说一大堆的胡话,旁边人很难听懂他在讲什么东西。患者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患者压抑的痛苦经历的象征式重现。梦游结束后,患者对梦游一无所知。
儿童梦游症的病因有哪些
发育因素,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不成熟或延迟有关。临床表明夜行症的发生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低。
心理社会因素,部分儿童发生梦游症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日常生活规律紊乱、环境压力、焦虑不安及恐惧情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欠佳、学习紧张及考试成绩不佳等与梦游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遗传因素,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睡眠过深,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小儿梦游症的疗法
药物疗法:养阴,重镇安神磁石30(先煎) 、龙骨30(先煎)、牡蛎30、酸枣仁12、郁金12、淮山15、生地12、丹皮12、云苓18、麦冬12、石菖蒲12、女贞子9、黄芪12。
物理疗法,厌恶疗法:如欲治梦游的丈夫之病,可让妻子睡在床铺的外测,丈夫睡在内侧。这样当丈 夫起床梦游时,会将妻子闹醒。然后妻子取一警笛之类的东西,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其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唤醒,如此数次之后,可望将丈夫的梦游症治愈。
精神宣泄法:梦游症也可通过精神宣泄法加以治疗。这就要求家属或亲朋要多与梦游者促膝谈心,了解其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精神压抑的根源,然后设法解除其最根本的病因。如有些儿童往往因想念亲人而致梦游症,此时有关亲人要多加关心和爱护,可能时宜尽早与之相见;若一时相见有困难,多给孩子写写信或打电话,都可有效消除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从而避免梦游症的发生。
梦游症的症状有哪些
睡行症:本症又称夜游症,梦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夜游症:夜游症也称睡行症或梦游症,多发生在儿童期,也可以是癫痫的表现之一,常于非眼快动睡眠的S3与S4期出现发作。该症曾被称为“梦游症”,后经脑电图研究确定,该症同夜梦无关。
梦游症对孩子的健康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但家长必须注意加强保护,防止发生意外。如房间内不宜放置危险物品,不宜生火,门窗要加锁等。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门外,家长可将孩子牵回家中,使其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不要强行叫醒梦游症发作的孩子,因为强行唤醒孩子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更炎严重的意识模糊、兴奋躁动状态。
家长应使儿童避免可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白天过度疲劳,睡前过于兴奋等,以免诱发梦游症的发作。
随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逐渐发肓完善,梦游症可不治而愈,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忧。
梦游的危害是什么
据统计5至12岁的小儿中至少有一次梦游的就占15%。大多数梦游小儿不是下床到处乱串,只是在睡眠过程中蓦然出现不被觉察的“梦游小动作”,诸如不歇地直眨眼睛、轻敲脑门儿、莫名其妙地喃喃自语等。也有的小儿尽管翻身下床,但仅在卧室或卫生间转悠一下,就又爬上床沉入梦乡。出现的这些动作可能家长毫无知晓、睡醒起床的小儿也浑然记不得了。戴维斯医生指出:梦游儿童真正的危险在于他们深更半夜里做出吓人的“大动作”,如从窗户、阳台翻身爬出,或溜到厨房打开煤气灶开关,甚至潜出室外搭车漫无目的地远游等。据报道,仅在英国一地每年就有数百名儿童由此而致伤或失踪。
儿童梦游症一般说来并无任何精神病史,也无记忆力、逻辑推理等智力发育障碍及不良影响。小儿梦游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大凡父母或祖父母中有人在童年时期出现梦游症状者,其患梦游症的可能是其他儿童的2倍。专家解释,引起小儿梦游的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慢了一拍”,因此待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梦游症便会悄然销声匿迹。由于迄今治疗小儿梦游症尚无良药,专家提醒家长,为避免有梦游症的小儿遭遇不测,晚上睡觉时应加强对孩子的看护,窗门最好上锁,关好厨房门,藏好刀具等。
梦游症状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群体的梦游现象主要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相关。如果生活无规律,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过大,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一系列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梦游症的发病。
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