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1、首先了解什么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这样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危急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占出血性脑卒中的%。

2、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出血原因主要为缺氧及产伤.其中缺氧为主要高危因素。

早产儿因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尚未完善,特别在合并宫内窘迫等缺氧情况下,脑组织发生充血,水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渗血或出血,加之缺氧还可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而加重出血。

3、产伤是引起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另一个高危因素,常见于有难产史的足月儿.缺氧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当受到机械牵拉时更易破裂出血。上述各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造成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4、如果出血量很少,宝宝自己可以吸收的,要注意尽量少摇晃搬动头部.满月后再去做个头部CT或MRI.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旦过了危险期,最重要的就是早期干预.比如:(1)视觉刺激法:颜色鲜红球挂床头每日逗引或看人脸;(2)听觉刺激法:音调低沉悠扬音乐,每日3次,每次15分;(3)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抚摸和按摩 .对宝宝以后发育有很大帮助.您可以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我相信会比我在这里说的要详细完善的多!

蛛网膜出血的病因是什么

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见于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 因为你有外伤所以首先要考虑外伤的原因阿可能很普通的外伤,不需要合并其他的症状也可能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阿。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误区

大脑位于颅腔中,在颅腔于大脑之间有一层脑膜叫蛛网膜,蛛网膜与大脑之间的空隙叫蛛网膜下腔,其中充满脑脊液,而大脑就被浸泡在脑脊液内。供应大脑血液的大血管就在蛛网膜下腔中穿行,并且所有的脑神经也从蛛网膜下腔中穿出。

当脑血管破裂出血时,血液首先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严重时会出现昏迷。

医生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手段是头颅CT,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为下图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普通人对其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某些医生对其也存在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误区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疾病,应该由神经内科治。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长期以来都是由神经内科诊治。但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见下图),其次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少见的原因为脑肿瘤、脑血管异常闭塞症。这些原因都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得到彻底根治,而内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不应该再是内科疾病,而应该是神经外科疾病,理应由神经外科收治。

误区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就是治疗头痛,头痛好转就是治疗好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症状是头痛,即使不治疗,随着出血的消散,头痛自然会减轻。但是出血的原因如果不处理,肯定还会再出血,那时所有的前期治疗将化为乌有。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来说,头痛的好转绝不是病情的痊愈,还需要查清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误区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不能转运,只能就地治疗,搬运会引起再出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是防止再出血,而防止再出血的关键是诊断出血原因并处理原因。对于没有没有条件诊断和处理出血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瘤)的医院来说,所作的治疗并无实际意义,一旦再出血,所有前期的治疗将前功尽弃。所以,与其呆在没有条件的医院等死,不如早期转院求得最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并没有证据表明搬运病人会导致再出血,而不处理脑动脉瘤是导致再出血的更本原因。

误区四:出血早期不能做脑血管检查。实际上,现在的脑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非常安全,不会引起出血的风险,而等待的风险远大于检查的风险,所以应该尽早进行脑血管的检查,查清原因。现在的CTA检查不需要动脉插管,几乎没有风险,可以清晰显示颅内的脑血管和引起出血的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急危重症,临床上常称的 SAH一般是指自发性SAH,是具有高病死率和高病残率的常见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其主要原因。据统计,每年每10万人中约10人会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

SAH 患者入院前的死亡率为12%,入院一个月以内死亡率(月死亡率)可达40%。Broderick等研究发现死亡的SAH患者中近2/3是由初次出血造成的,并且他们几乎都于SAH后2天内死亡。同时,再出血导致的死亡仅占SAH患者月死亡率的 22%。

结合我国居民基数大的特点,每年SAH患者可达数十万之多,应该引起广大居民的重视。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类的大脑在颅骨内由三层膜保护着,就象我们穿衣服一样,蛛网膜是大脑的第二层衣服,犹如它的名称一样,蛛网膜在显微镜下象蜘蛛丝一样透明菲薄而美丽,肩负着保护大脑的职责。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类:蛛网膜下腔出血依据出血原因分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50%以上为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小部分病人是由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血液病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病人剧烈头痛,如头要炸开的感觉,频繁呕吐,大汗淋漓,颈部疼痛,也可迅速发展为昏迷状态。

诊断:做头部ct扫描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及时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的部位、数目等。

治疗:脑外科在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及用弹簧圈行动脉瘤栓塞术两种方法治疗动脉瘤。

危险系数:第一次动脉瘤破裂早期死亡率占36-45%,一般在48小时内因脑疝形成而死亡。第二次出血占30%,一般在第一次出血后一周至半年内发生,死亡率更高。

建议:

1、调整好心态,日常生活中控制好高血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缓脑动脉硬化;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2、凡日常生活中出现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一过性意识障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已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要在医生的安排下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诊断,早期治疗,达到彻底根治颅内定时炸弹,不再发生在出血而危及生命。

4、有些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随着治疗头痛好转,出血吸收,自认为疾病已痊愈,拒绝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结果再出血而失去手术时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救方法

虽然我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的急救才是最好的,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救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转送病人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2、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3、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4、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6、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7、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对于很多严重的疾病来说,紧急急救就是对他们生命的延续,这样可以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方面的知识,因为它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部疾病。

小孩颅内出血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ICH时可有贫血,血沉加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加,如为白血病所致时可见幼稚细胞。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出血,均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糖尿及高血糖等变化。

(2)脑脊液检查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在新生儿尚可借助脑脊液内有无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而予以区别,若有则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持续1周左右,离心后上清液的黄染逐渐加重。另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多增多,糖正常或稍低。但如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或临床怀疑其他部位的ICH,则应暂缓腰穿检查,以免诱发脑疝。

(3)硬膜下穿刺检查 适用于幕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对新生儿和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在前囟的侧角进行硬膜下穿刺即可确诊。若有硬膜下血肿可流出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红色或黄色或水样液体。为明确硬膜下血肿是否为双侧性,对前囟门的两侧均应穿刺。对新生儿穿刺后流出0.5ml以上的液体即有诊断意义。

(4)病因学检查 应结合病史与临床表现进行相应检查,如血象、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以鉴别出血原因。

2.其他辅助检查

(1)颅脑CT 是确诊ICH的首选检查,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并可估计出血量及查见出血后的脑积水。

(2)颅脑B超 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对ICH的诊断率较高,可以随时了解血肿及脑室大小的变化。

(3)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 是明确出血原因和病变部位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脑血管造影即可确定诊断,还可进行介入治疗。

(4)脑电图 脑出血时行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出血侧有局限性慢波灶,但无特异性。

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关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痉挛常发生于被血块包绕的血管,推测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目前认为有机械性因素、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

1.机械性因素:当SAH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脑水肿及脑室扩张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常常造成短暂的局部性CVS。

2.神经因素: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这些丝上有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时,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

3.化学因素: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及前列腺素等神经介质。目前认为5-羟色胺是 SAH后血管痉挛的最重要的物质。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内皮素(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NO)结合,耗竭内皮源性NO是CVS发生的根本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SAH病人应住院监护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以免发生动脉瘤再破裂。由于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需审慎降压至160/100mmHg,通常卧床休息和轻度镇静即可。头痛时可用止痛药,保持便通可用缓泻剂。适量给予生理盐水保证正常血容量和足够脑灌注,低钠血症常见,可口服NaCl或3%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不应限制液体。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注意营养支持,防止并发症。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

(2)SAH引起颅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和人血白蛋白(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颅内高压征象明显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挽救病人生命。

(3)预防再出血:抗纤溶药可抑制纤溶酶形成,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用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4~6g加于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5~30min内滴完,再以1g/h剂量静滴12~24h;之后24g/d,持续3~7天,逐渐减量至8g/d,维持2~3周;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副作用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氨甲苯酸(止血芳酸)0.4g缓慢静注,2次/d,或促凝血药(立止血)、维生素K3等,但止血药应用仍有争论。高血压伴癫痫发作可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常规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苯妥英钠)300mg/d。

(4)预防性应用钙通道拮抗药(calciumchannelantagonist):尼莫地平(nimodipine)40mg口服,4~6次/d,连用21天;尼莫地平(硝苯吡酯)10mg/d,6h内缓慢静脉滴注,7~14天为一疗程。可减少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缺血合并症。用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使血压升高可治疗血管痉挛,确定动脉瘤手术治疗后用此方法较安全。

(5)放脑脊液疗法: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每次10~20ml,每周2次,可减少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发生率,降低颅内压,应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观察。

2.手术治疗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1)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最终手术治疗常用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等。患者意识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采用Hunt和Hess分级法(表2)对确定手术时机和判定预后有益。完全清醒(Hunt分数I、Ⅱ级)或轻度意识模糊(Ⅲ级)患者手术能改善临床转归,昏睡(Ⅳ级)或昏迷(V级)患者似乎不能获益。手术最适时机选择仍有争议,目前证据支持早期(出血后2天)手术,可缩短再出血风险期,并允许用扩容及升压药治疗血管痉挛。未破裂动脉瘤治疗应个体化,年轻的、有动脉瘤破裂家族史和低手术风险患者适宜手术,无症状性动脉瘤患者适合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超选择导管技术、可脱性球囊或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

(2)动静脉畸形:力争全切除是最合理的,也可采用供血动脉结扎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或γ刀治疗等。由于动静脉畸形早期再出血风险远低于动脉瘤,手术可择期进行。

(二)预后

SAH预后与病因、年龄、动脉瘤部位及瘤体大小、出血量、血压增高及波动、合并症和及时手术治疗等有关。发病时意识模糊或昏迷、高龄、收缩压高、出血量大、大脑前动脉或椎-基底动脉较大动脉瘤预后差,半数存活者遗留永久脑损害,常见认知障碍。

动脉瘤性SAH病死率高,约20%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5%死于首次出血后或合并症,未经外科治疗约20%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天。90%的颅内AVM破裂患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

胎儿脑积水会导致畸形吗

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颅内炎症、脑血管畸形、脑外伤、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毒素、缺氧、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等都可通过不同机制造成液体在脑组织内积聚而成。可能与父母接触了某些化学放射物质,孕早期发热、服用某些药物、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有关。较多见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⑵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室炎等,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特别多见于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发生脑积水。⑶出血:颅内出血后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产伤后颅内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儿脑积水的常见原因,且往往易被忽视。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蛛网膜粘连而发生脑积水。⑷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新生儿期难得遇见肿瘤,以后可发生神经胶质瘤,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室管膜瘤、神经母细胞瘤。

相关推荐

外部性脑积水

外部性脑积水,是交通性脑积水的头围异常增大,影像学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增宽,前半部球间裂隙增宽,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脑室扩大为其特征。国外文献又称其为 “假性脑积水”。临床可分为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和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1、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头围异常增大,CT改变符合外部性脑积水特征。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原因还尚不清楚,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发育滞后、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有关。 2、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 继发于脑缺氧、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以及颅脑外伤后具备上述特征者。

什么是新生儿颅内出血

什么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影像学(如B超、CT)发现脑部有出血,出血部位包括脑室内出血、脑实质的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小脑出血。足月儿颅内出血主要由外伤、产伤或者缺氧缺血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跟早产本身有关。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缺氧缺血 围产期的缺氧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各种因素导致围产期缺氧缺血后,脑部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大脑本身会进行调节,如果失代偿后,有可能发生颅内出血。 产伤 若孩子个头较大,或胎位不正,分娩非常困难,不得不用产钳助产的情况下,孩子有

如何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一旦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及时在当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或转送医院抢救治疗。 1、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 2、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 3、转运前应给予脱水、降压等治疗; 4、尽量避免长途转送,选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 5、运送过程中尽量避免震动; 7、转送病人时应有医务人员护送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8、有随时进行抢救的基本设施。 9、不论是手术治疗或是内科治疗后,一定要预防再出血的发

新生儿窒息后脑出血怎么办

1、缺氧缺血 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 。 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 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原因:胎儿头部受到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 因素:头盆不称、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臀位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 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 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脑出血是如何引起的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它们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但也有出血后破入脑实质内形成脑内血肿。

胎儿脑积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脑导水管畸形又分为:导水管分叉畸形、导水管狭窄或闭锁、导水管隔膜。 2、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由于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疝至椎管内,第四脑室变狭长,正中孔与侧孔下移,使CSF循环受阻;本畸形可单独存在,但多数与脊髓脊膜膨出伴发,或与颅底凹陷症伴同。 3、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锁少见,需与颅内感染后继发粘连引起者相鉴别。 4、相当多一部分先天性脑积水可由于婴幼儿后颅窝肿瘤引起。 5、其它一些先天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颅颈交界畸形、脊柱裂、斑痣性错构瘤病、Dandy-Walker综合征、胼胝体缺如、

脑积水的原因

脑积水常见的致病因素: 一、脑脊液分泌过多 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因学说较多,公认的学说则为侧脑室脉络丛增生,分泌旺盛,引起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紊乱,从而发生脑积水。 二、脑脊液吸收障碍 如胎儿期脑膜炎等所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三、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 1、先天畸形:可能与父母接触了某些化学物品、放射线、放射元素、孕早期发热、服用某些中药、坠胎药、转胎药、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有关。较多见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脑导水管狭窄、脑血管畸形等,脊柱裂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膨出者常有脑积水。 2、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液压力的基本信息

新生儿0.29~0.78kPa 儿童0.69~1.96kPa 成人0.69~1.76kPa 增高:颅高压综合征(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脓肿、脑肿瘤、高血压脑病、脑水肿、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积液,纵隔肿瘤,颈部肿瘤,巨大甲状腺,气胸,屏气,腹肌紧张,精神紧张,惊厥,躁动,咳嗽,癫痫持续状态等。 降低:颅低压综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针位置不当或不通畅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很重要: 中青年人要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戒烟忌酒、均衡膳食、规律起居、大便通畅等良好生活习惯,平时要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保持平和心态,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有疾病。对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条件者可首选颅脑CT检查,CT扫描不能确诊者可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时,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并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

脑积水有几类呢

脑积水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各又可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 (一)先天性脑积水的原因有: 1.脑导水管畸形 又分为:①导水管分叉畸形;②导水管狭窄或闭锁;③导水管隔膜是脑积水的原因。 2.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是由于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疝至椎管内,第四脑室变狭长,正中孔与侧孔下移,使CSF循环受阻。本畸形可单独存在,但多数与脊髓脊膜膨出伴发,或与颅底凹陷症伴同。 3.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锁 少见,需与颅内感染后继发粘连引起脑积水的原因相鉴别。 (二)后天性脑积水的原因有: 1. 颅内感染 婴儿在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