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艾灸脾俞的位置图 艾灸脾俞的好处

艾灸脾俞的位置图 艾灸脾俞的好处

艾灸脾俞能健运脾胃,加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补阳气血,增强体质,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均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并且可以主治脾的病症。具体好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艾灸脾俞的好处 调和脾胃

艾灸脾俞穴能调和脾胃,解湿热之气,消除肢体乏力,背痛等虚劳症状,同时也可辅助治疗胃溃疡,胃炎,胃出血,胃扩张神经性呕吐,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拉肚子怎么艾灸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功效:补肾止泻。

卵巢囊肿艾灸有效果吗 卵巢囊肿艾灸位置及方法

位置: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艾灸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体质湿热是导致卵巢囊肿的原因之一,经常艾灸脾俞穴对卵巢囊肿有缓解、治疗的作用。

位置: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胃俞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用。它是胃气的保健穴,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可用于治疗主治脾胃虚弱、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腹胀肠鸣、胃痛呕吐等症。艾灸此穴对于体质淤湿导致的卵巢囊肿有缓解、治疗作用。

位置: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向下4横指,当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即是足三里。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灸盒随身灸,更为便捷。

功效:足三里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作用。艾灸此穴对于气滞血结、脾胃湿热导致的卵巢囊肿具有防治作用。

位置: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在我们膝盖下缘的内下方会有一个突起的骨头,沿骨头下方和内侧摸会有一个凹陷,此处为阴陵泉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灸盒随身灸,更为便捷。

功效:阴陵泉和阳陵泉其实是成对的穴位,一个在小腿的内侧,一个在小腿的外侧。阴陵泉穴气血深藏、按揉此穴可以健脾利湿。艾灸此穴对于湿毒壅滞、正气衰虚引起的卵巢囊肿具有缓解、治疗的作用。

位置:水分穴属任脉俞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功效:水分穴之“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它具有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艾灸此穴可防治卵巢囊肿。

位置:神阙穴属任脉俞穴,位于肚脐窝正中。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3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神阙穴的皮肤较薄,艾灸时应有家人看护以避免烫伤。

还可采用艾灸盒随身灸,更为方便安全。

功效:“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它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作用。艾灸此穴可防治卵巢囊肿。

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艾灸,以感到艾灸处温热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

功效:艾灸此穴可行气解郁,对于长期忧思郁怒导致的卵巢囊肿有防治作用。

位置:心俞穴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可从颈部 突起最高的大椎开始,向下数到第5个凹陷,再向左右两侧旁开2横指宽处即是。

艾灸方法:艾灸时,被艾灸者取俯卧姿势,艾灸者站于一旁,将艾条的火头垂直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在左右两个穴位间平行往复地回旋艾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艾灸此穴可理气宁心,对于心烦气躁、气滞血结导致的卵巢囊肿有防治作用。

艾灸脾俞的作用和功效 艾灸脾俞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能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唇;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禀直官,主宰中焦,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胆,胰等的消化和吸收作用。艾灸脾俞能健运脾胃,加强集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均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1.脾俞是脾的背俞穴,主治脾的病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失运化,则消化功能减弱,以及由此而致的身体衰弱,脾俞穴有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故能治疗脾胃虚弱,慢性消化不良,胃痛,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2.脾的运化还包括水湿的运化,水液代谢障碍,则水湿滞留,引起水肿,灸脾俞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作用。

3.脾统血,脾不统血,则血不归经引起皮下出血,崩漏,灸脾俞,有补脾摄血的作用。

卵巢囊肿艾灸哪里 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艾灸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体质湿热是导致卵巢囊肿的原因之一,经常艾灸脾俞穴对卵巢囊肿有缓解、治疗的作用。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辨证加灸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艾灸脾俞的位置图 补虚利湿

脾是主管人体水谷运化的重要器官,主要与消化有关,是气血化生的根源,艾灸脾俞穴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疾病有重要意义。艾灸脾俞穴时配合使用胃俞穴,治疗效果更佳。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热。

脾俞在人体背部的哪边 怎么艾灸脾俞

艾灸脾俞穴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可以使用艾条来艾灸,每次需要五分钟到十分钟左右,每天艾灸一次或者隔一天艾灸一次,需要连续艾灸1到3个月。艾炷直接灸,每次5到7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1-2个月,隔姜灸,每次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1个月。

月经不调可以艾灸哪个部位

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穴位

三阴交穴、血海穴、肾俞穴、涌泉穴、气海穴、归来穴、太溪穴、肝俞穴、脾俞穴

施灸方法

三阴交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或者直接使用艾灸罐艾灸三阴交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 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调理气血。

血海

血海穴的位置: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骨内侧边缘往端上2寸(3横指宽)、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

作用功效:养血润燥。

肾俞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取俯卧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

辨证加灸

症状1:月经提前,加涌泉、气海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涌泉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2、气海穴的位置:气海穴位于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用艾条艾灸气海穴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阳益气,扶正固本。

症状2:月经延迟,加归来、太溪

归来穴的位置:归来穴位于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头突出部位的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温和灸。分别取仰卧位与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

施灸时间:经后施灸,每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作用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症状3:经无定期,加肝俞、脾俞

1、肝俞穴的位置: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 有一穴。

施灸方法:使用艾条艾灸肝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促进血液循环。

2、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选用艾条艾灸脾俞穴。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5~30分钟。

作用功效:利湿升清,濡养气血。

相关推荐

艾灸对肠胃有好处吗

调理肠胃应该选择以下穴位进行艾灸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取穴: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卧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丰隆-化痰湿除肥胖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艾灸丰隆能调和胃气,使胃的通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慢性肾衰竭艾灸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肾俞穴10-20分钟。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章门穴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

艾灸美容灸哪里 消除眼袋艾灸哪里

脾俞穴:艾灸脾俞穴可以使新陈代谢旺盛,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水液代谢,消除水肿和眼袋。 足三里:艾灸足三里对机体有强壮和保健作用,可以改善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增强免疫功能,帮助水液代谢,消除皮下水肿及眼部组织液聚集,从而消除眼袋。 三阴交:艾灸三阴交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症状有平衡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女性睡眠质量,调节精神状态,预防眼袋形成。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片 阳虚腹疼艾灸方法

治法 :温肾益脾,缓急止痛。 艾灸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义:肾俞,关元补肾壮阳以祛寒,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以生血,三阴交健脾止泻,气血温煦濡润,经脉通利,脏腑得到温养,则腹疼可除。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次,每日灸1次。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选用麦粒大艾炷,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调理脾胃艾灸哪里 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伏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好处: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头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风寒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发病较急,头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凤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列缺穴施灸。 艾灸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痰浊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白腻。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风池穴,脾俞穴,胃俞穴,然后取仰卧位,取印堂,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施灸。 艾灸功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血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

闭经艾灸哪里最快

血枯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补气血,益冲任为主,佐以养血,滋阴,健中。 艾灸取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虚者,加灸胃俞,中脘;肝肾虚者,加灸命门,阴谷,腰夹脊,膏肓,内关,神门。 艾灸方义:血之会穴膈俞,脾,肝,肾三俞,调益三阴经之精血,关元填精培元,足三里健中斡旋,脾肾复健,精血得复,血盈海充,时自溢下,闭自开,枯自解矣。 艾灸方法:除背俞穴须让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艾条悬灸15-30分钟。 血滞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理气活血,祛痰化瘀。 艾灸取穴:中极,合谷,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