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老年人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根据血糖监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等,不同时间检测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至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适时间和频率,首先要与医生咨询,尽量做到针对病情合理安排。

一般说来,当近期血糖较高时,应该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准确地反应出患者血糖升高的程度。而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则最好检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因为低血糖更常发生于餐前和夜间。此外,人在进食后约5分钟,便有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糖类排空是最快,蛋白质其次,脂肪最慢。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而老年人胃排空速度下降,导致排空时间延长,血糖监测可出现假阳性。

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糖尿病为首的慢性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或者靶细胞对机体胰岛素反应迟钝所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因目前没有特效治愈方法,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1]。如何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生成为临床备受关注话题。针对此问题,特进行了如下研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并且发生夜间低血糖的1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4例,年龄在61~84岁,平均为(73.17±2.33)岁,以上全部患者经相关临床检查均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病程2~42年,平均为(148.59±2.67)年。其中3例合并有糖尿病肾病、7例合并有高血压、1例合并有冠心病。

1.2 临床表现 4例患者自觉心慌、无力、烦躁,观察患者面色苍白,震颤、大汗淋漓。5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语言表达不清,四肢乏力,甚至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表现;2例患者无自觉症状,夜间监测血糖时发现数值过低。测血糖,以上全部患者值在2.8~3.9。以上全部患者发现后,立即给予甜食如点心、糖果、高浓度葡萄糖液口服,经处理,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不良事件。

1.3诱因分析 4例患者因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后进食不足所致;1例因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后剧烈运动所致;3例因调整降糖药物用量所致;2例因使用降糖药物过量所致,1例原因尚不明确。

2方法

2.1紧急处理方法

2.1.1低血糖反应较轻,意识仍清醒者,主要通过口服糖类制剂提高血糖。发现后,给其20g糖类制品,如糖块、葡萄糖等,并随时监测血糖改变,一般为10min/次,若血糖仍不达3.9mmol/L,继续口服葡萄糖15g,直至病情缓解。

2.1.2血糖过低,出现意识障碍时,应以迅速提高血糖浓度为主。主要措施为静脉注射20ml50%的葡萄糖或肌肉注射0.5~1.0mg胰高血糖素,并随时监测血糖,若处理后血糖值仍不达3.0mmol/L,继续静推50%的葡萄糖60ml,直至血糖升高。患者意识恢复后,仍需监测48h,无异常情况方可停止。

2.2预防措施和护理。

2.2.1加强夜间巡视,及时识别问题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尤其注意夜间巡视,观察其活动情况和神志反应。老年患者因感觉功能减退,部分患者不能及时感知病情变化,在无警觉的状态下出现昏迷或诱发心梗。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观察患者反应,尤其是血糖不易控制患者,孤寡老人等,必要时增加夜间血糖测量次数[3]。

2.2.2加强睡前血糖监测,适当放宽血糖控制范围。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了解当前血糖水平,可为是否加餐或继续降糖提供依据,为临床用药调整提供指导。有研究称,若睡前血糖低于6mmol/L,患者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因老年血糖调节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反应迟钝,因此,平日使用降糖药物时不宜将血糖将至正常低值,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不易调节[4]。

2.2.3做好用药护理,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正确遵医嘱用药,掌握用药剂量、用药途径、注意事项等,保证药物正常发挥疗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呼叫医务人员。另外,告知家属准备一些甜食,以备不时之需。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加强日常自身监测。

2.2.4重点观察 护理人员应尤其注意老年糖尿病患者,注意收集血糖监测结果,日常活动、饮食情况,是否合并其他易引发低血糖的疾病,如消化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等。护理人员更换班次时,注意此类人群的交接工作,严防工作疏忽造成的不良后果。

3讨论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发展。因血糖水平主要靠饮食和药物控制,其稳定与否和外界控制因素直接相关,一旦控制失衡,极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作为患病人群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年龄较大,器官组织功能减退,食物消化能力、药物代谢能力均受明显下降,这就给降糖药物正常发挥作用造成了阻碍。此外,老年人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不足,对药物用量、方法掌握不够充分,用药不足或用药过量均不利于血糖调节,这也是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在其他疾病用药可能对血糖水平造成一定影响,这对血糖控制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作用。针对以上原因,护理人员应更加提高警惕,重点关注、加强了解、时刻监测,将老年患者的血糖值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防止意外事件突然发生。

血糖高怎么控制 血糖检测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空腹波动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略高,但应小于7.8mmol/L。血糖高的人要学会血糖自我监测,血糖监测能够准确的反应机体实际血糖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或者药物方案,减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血糖监测时间:

餐前血糖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睡前血糖检测、夜间血糖检测、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检测。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低血糖对人身体有哪些危害

(1)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

(3)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4)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有时更甚于高血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往往不敏感,发生低血糖时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老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低血糖而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低血糖的危害虽然较大,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加强日常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日常饮食、运动等,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外出时做好防范措施,如随身携带病情卡及糖果、点心等,以备应急之需。

血糖值正常范围是多少呢

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 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对于降糖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建议患者对血同(血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检测。较低的血同值能大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正常值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 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③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孕妇血糖正常值

①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

②孕妇餐后1小时: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用于检测孕妇糖尿病检测中,权威数据表明孕妇餐后1小时不得超过10.0mmol/L才是血糖的正常水平;

③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通过对血糖正常值的检测,了解血糖标准值有助于您提高做好糖尿病防治。

血糖值正常范围

血糖值正常范围

血糖值是针对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对很多糖尿病人来说,就很关心了,其实在诊断糖尿病时要从空腹血糖值和饭后两个小时血糖值两方面来判断。 空腹正常血糖值: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3.9-6.1mmol/L(70-110mg/dL),高于7.0mmol/L(126mg/dL)诊断为糖尿病。 那么空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7.0 mmol 或者是 126 毫克这个标准,你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诊断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没到糖尿病。我们管这种症状叫做空腹血糖增高(受损)。饭后正常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mmol/L(70-140mg/dL)。餐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11.1 mmol 或200 毫克以上。那么140 和200 之间也有一个差距。如果血糖在这个阶段,我们管它叫做餐后血糖增高。这种人既不是糖尿病人,也不是正常人。不过这种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得糖尿病。这种人一定要小心。帽子就悬在他的头上。若不加注意,很快就会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即使是血糖完全正常的人,如果具备一些高危因素,还得要注意预防糖尿病。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许多人都可能会血糖偏高,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就有演变为糖尿病的危险了。另外,冠心病患者有八成都有高血糖,而且高血糖一般还会伴随高血脂,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冠心病伴随高血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放支架后再狭窄、猝死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因此,民众体检中心心血管专家李广仁教授呼吁所有冠心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40岁、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曾发生妊娠糖尿病或生出巨大儿的患者,每年都要化验血糖、做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值正常范围

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8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2.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3.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时间:

4.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5.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6.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7.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的血糖。

8.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9.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预防护理夜间低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专家告诉您怎样自测血糖

1.问:何时进行血糖监测?

一般来说,何时进行血糖监测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决定,比如:1型还是2型、用药的剂量和次数、血糖波动。这些要由您的主治医生来为您制定一个血糖监测方案。一般平均每天至少一次。但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当你得了其他疾病或是处于应激状态,还有饮食、作息习惯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以及治疗方案变更时,必须增加血糖监测次数。

2.问: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到医院检查以下,是否有必要做自我监测?

需要。因为你的感觉好坏并不代表你的疾病状况,一个血糖高出正常的病人可能感觉良好,但要是血糖一直处于未控制的状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3.问:Ⅰ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一样吗?

不一样。一般来说,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要根据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每天注射1-2次胰岛素,则至少每天检测一次,最好二次,一般在早餐或晚餐前进行。如果每天要注射2次混合型胰岛素且剂量要按规律调整,则应每天在早餐前、晚餐前及睡前各检测一次,以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如果根据病情须进行强化治疗时,则每天都要在三餐及睡前各测一次血糖。

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刚开始治疗时需每天测四次血糖:三餐之前及睡前各一次,等到餐前血糖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时可以开始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等餐前及餐后血糖均维持在稳定而理想水平时可以只在早餐前检测,每周1~7次。另外,每个月中你必须用1~3天时间重复检测三餐前及睡前的血糖,以便与以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血糖监测,都应该向医生进行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问:血糖仪操作复杂吗?结果是否可靠?

血糖仪的操作非常简单。有了这种血糖仪,不论是在家或外出都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都能测量血糖,而且测量时间很短,每次不到一分钟即可得出结果。使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只要操作正确,结果就不会有问题。

5.问:患者是否每天都要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不用。患者可以自己购买一台袖珍血糖仪,在家中自己检测,不必天天上医院。

冬季低血糖三类高危人群

第一种是体型偏瘦的人群。因为体型偏瘦的人胰岛素抵抗轻,很容易造成低血糖,有条件可以定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第二种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容易造成使用不当或过量;另外,如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会加重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第三种是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这样的患者长期打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感知能力差,很容易忽略低血糖症状。

冬季天冷,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询问主治医生是否需要重新调整降糖方案,另外,定期监测也很关键。

高血糖的自我监测诊断方法

关于血糖监测,相信大家是既熟悉又迷茫。“熟悉”是因为血糖监测伴随着糖友的病程,而“迷茫”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血糖监测的诀窍。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原则之一,由于受年龄、病情、顺从性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病人往往很难坚持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这样做能够准确地反映身体内的实际血糖水平,更好地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血糖仪可以让我们随时监测血糖,把握自身的微小变化,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生活的节奏、饮食的种类,了解各种治疗的效果,以摆脱糖尿病的困扰,强化控制血糖达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何科学地监测血糖,成为糖尿病患者必须关注的热点。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糖仪的准确性也是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检测血糖仪的准确性可以采取用血糖仪测量您的毛细血管血糖(指尖血),同时抽取静脉血用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两种方法的血糖结果应该接近,误差应小于15%。血糖试条是影响血糖仪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有的血糖试条采用瓶装,试条瓶打开后试条必须在3~4个月内使用完,有的血糖试条采用单片铝箔包装,不易受潮,有效期长达一年。

所有的血糖仪均需要适当的保养,有的血糖仪需要更多的清洁和维护,需要更换专用电池,这也是购买仪器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购买血糖仪,贵的并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您使用的,才是最好的血糖仪。拥有适合您的血糖仪,就为科学监测血糖奠定了基础。

2、选对“时辰”准确测血糖

好的血糖控制应该是把全天的血糖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血糖监测的时间应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1~3点时的血糖等。

同时,对于不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时间点也有所侧重,例如新诊断的患者往往需要规律监测一段时间的血糖,从而指导治疗,一般每天应坚持测4-7次。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时,每月监测2~4次;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不同时间监测空腹、餐后血糖至少4次。尝试一种新的饮食方法,运动前后,旅行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次数,有低血糖症状时,怀孕或打算怀孕时要增加监测次数。

温馨提示:“糖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一、血糖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反映的是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正常参考范围为4-6%,(各个医院可能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别)。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建议达标需控制在6.5-7%以下,因人而异,个体化。有些单位还可查糖化血清蛋白(白蛋白),它主要反映近2-3周血糖控制的水平。这两个都是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

2、静脉血清血糖:

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它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不做为血糖监测的一个常用指标。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与空腹血糖(IFG)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单用相比,如果把这两项指标联合应用,能更好的筛查糖尿病的高危者。因此说目前常规体检仅仅查空腹血糖还是有一定的漏诊率,有条件可同时查糖化血红蛋白。

3、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是通过特殊仪器持续、动态地检测血糖变化,它可以每3-5分钟自动记录血糖数据,可连续记录3天,来观察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它可绘制每日血糖变化曲线,并且可在曲线上标注进餐、运动、重大事件等。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没有规律的患者,通过这张图标可以观察到很多常规监测不能发现的情况,并且推断其与事件有无关联,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这种仪器价格昂贵,一般在较大的医院才有。更先进的仪器还有把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相结合,这就是所谓的“人工胰腺”。

4、自我血糖监测:

就是患者每天用普通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的情况来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

二、常用的监测指标:

空腹、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是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常规点,一般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即刻血糖,但需注意该检测并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尿糖:在无条件或条件受限的地方,尿糖的检测也是一种了解自我血糖控制情况的一种方法,但其受肾糖阈的影响,对于肾糖阈增高的老年人或降低的妊娠患者,尿糖监测就没有意义,甚至有误导治疗的可能,对低血糖的监测也没有帮助。

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有的还要加测0am、3am血糖等),直到血糖控制稳定。当病情稳定,饮食、活动规律、血糖达标后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5次。

血糖检测时间有讲究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1、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3、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5、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6、妊娠期的患者;

7、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您平时应该测多少次血糖呢?

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及血糖控制的实际水平来推荐适合您的日常监测血糖的次数。通常推荐的监测频率如下:

? 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 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该每天监测血糖1-4次

?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2型糖尿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的血糖

? 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有其他急性病患者,应每日监测直至血糖得到控制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方式是什么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 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2.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并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和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3) 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监测和控制

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糖之外,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相关推荐

糖尿病人的饮食该注意什么

要素1:饮食 很多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快餐和精加工食品,加入适量高纤维或全麦食品以降低饮食的总糖量并平缓血糖波动,同时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的摄入量。其次要减少脂肪摄入,因为高脂肪,尤其是高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减弱机体的葡萄糖耐受性,并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性。 要素2:减肥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体重超重的问题。超重甚至可使健康人出现糖尿病前期综合症。尤其是腹部过度肥胖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减肥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锻炼有助于体脂的燃烧,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不应进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

三诺血糖仪是什么

三诺血糖仪是由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作产制造的,经过了德国技术集团质量体系认证与欧盟CE认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测及糖尿病筛选,简单且方便! 据了解,三诺血糖仪在国内普遍受欢迎,因为三诺血糖监测产品以准确、简单、经济的特点,主要适用于两类人群:1、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用于每天监测血糖,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时间。2、肥胖人群、家庭有遗传史的潜在糖尿病人,用于平时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 看看新的发展!最新推出的尿微量白蛋白测试条、尿酸测试仪将进一步完善代谢性疾病的快速监测产品体系,为代谢性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也很重要

预防: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虽然目前儿童糖尿病患者还是以遗传性的1型糖尿病居多,然而,近年来,在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的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李榴柏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过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和缺少运动是其主要发病原因。面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最应该反思的,其实是千千万万的家长。要让孩子远离糖尿病,必须教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多动获益———多步行、多运动,提高消耗,促进健康代谢。 均衡营养———要减少高脂肪、高

血糖高怎么办

1、药物治疗 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患者具体使用何种药物,需医生根据血糖情况、经济状况、自身体质等多方面考虑,不要乱用药,结果延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 2、适当运动,合理饮食 每位患者都知道适当运动和饮食控制,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准确掌握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热量规范,同时不能坚持下来。瑞京医院专设营养科,营养专家根据您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精细化饮食方案;瑞京专家还会根据您的年龄、体质制定最适合您的运动方案。 3、血糖监测同样重要 因为血糖监测有利于糖尿病控制,尤其餐后2小时血糖,而且血糖较尿糖测

血糖仪测血糖为什么会出现误差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倾向于在家里进行血糖监测,这种情况对患者来说是非常方便了,也大大方便的糖尿病诊断的流程。但是有许多患者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发现血糖监测并不准确,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检测不准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误差的原因包括样本差异,操作不当,血糖仪选择等各种原因。其中因血糖仪选择不当而引起误差的情况尤为突出,而这一点上也是患者在了解各种血糖仪工作原理后,结合自身情况而有效避免的。 患者对血糖仪应该有所了解,选用适合自己的血糖仪。把血糖仪称作“血糖监测系统”可能更为

血糖患者的诊断方法

主要做血糖检测,了解血糖变化。 血糖监测方法:临床上常用纸片法,微量血糖仪取足跟部毛细血管微量血检测血糖及静脉血监测,要求生后1,3,6,9,12,24h早期定时监测或入院新生儿当时及定时监测,但广大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血糖监测,天津市儿童医院提出应用电子计算机就其内在低血糖危险因素(日龄,体重,胎龄,感染及缺氧)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数式Y=-0.18295X1-0.90382X2-0.0519X3+5.6895X4+5.10437X5,用此式对新生儿进评分Y≥-33.80474者判为低血糖高危儿,应采取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认为,只有发生急性并发症、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才需要治疗,因为这些急症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急症,病情看似不严重,也需要治疗。倘若患者盲目自诊自医,往往会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一般说来,糖尿病患者具备下列情况时应该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

检查血糖的意义

1、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 合理的血糖监测就是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基础,如果不测血糖,第一不知道血糖是多少,第二不测血糖也意味着没有重视这个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话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不好或不测血糖的人,往往并发症的发生要提前5-10年。 2、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能够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检测空腹及餐前血

老人低血糖可致痴呆!

老年人血糖有什么危害? 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往往不敏感,产生低血糖时经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老年人多注意脑血管疾病,一旦产生低血糖而又没实时发明,往往会致使紧张结果。 低血糖的危害两方面都有,既容易发生昏迷危及生命,也会对人体器官产生损害。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 (1)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2)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3)低血糖还可以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