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淋巴结核的症状是什么
儿童淋巴结核的症状是什么
周围淋巴结结核是儿童期肺外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可见于各年龄期,但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最多见。全身各组淋巴结皆可发生结核,但最多见的是颈、颌下、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
患儿除低热外,缺乏全身症状。病初淋巴结增大,较硬,无痛,互不粘连,可以移动。通常为单侧,也可双侧发生。随着感染进展,多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块,或与皮下组织相粘连,极易发生干酪样变。干酪坏死液化后形成冷脓肿,触诊时有波动感。
患儿常呈高度过敏状态,表现为结素试验强阳性反应,常伴有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睑缘炎,湿疹及结节性红斑等。
有一特殊类型的淋巴结结核称泛发性淋巴结结核,是全身血行播散的结果,全身多组淋巴结同时或相继发生结核,其临床特点为淋巴结快速增大,压痛,有波动感,严重的全身结核中毒症状,热度甚高,常呈弛张型,持久不退,盗汗明显,患儿苍白,消瘦,全身无力,有中等度或严重贫血。
此病可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高度过敏反应及广泛的病灶周围炎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激素、大量维生素C及钙剂,以达到脱敏及消炎的目的。局部用药如淋巴结已形成冷脓肿,可先将脓抽出,然后用异烟肼(INH)液1~2ml,或用10%~20%氨基水杨酸(PAS)溶液1~2ml,注入淋巴结内,隔天1次或每周2次,如脓肿已破溃,可用10%氨基水杨酸(PAS)软膏外敷或用小檗碱(黄连素)纱条换药。
以上便是关于儿童淋巴结核的症状是什么的具体解答了,如果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请一定要咨询医生,在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因为看不出孩子是得了大病的情况下给孩子当成普通的小感冒发烧来治疗了,所以会导致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小孩子淋巴结核的发病部位
1.颈部淋巴结核: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据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
2.腋窝部淋巴结核:本病临床较少见。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3.腹股沟部淋巴结核: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多来自下肢或外阴部的外伤。但是,结核菌向全身播散,偶尔也可发生。开始可为仅伴有轻度疼痛的肿胀,如不积极处理,则可自溃。
4.腹部淋巴结核: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肠结核的基础上,相继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在主诉中,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肺部也未发现病变是常有的。也有包括过去曾有肠结核症状,或者是因为治疗肺结核,早已接受化疗者。
5.肺门淋巴结核:当机体尚未产生变态反应时,肺内初感染原发灶中结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属淋巴结。从肺门到纵隔有许多淋巴结。病势进展时,纵隔淋巴结也相继发病,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干酪化,从肺淋巴结流借肺门纵隔淋巴结,最后多从右静脉角淋巴流入肺静脉内,故结核菌随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门淋巴结核是处于容易发生潜在性菌血症的状态。
淋巴结核症状
一、淋巴结核常见症状
淋巴结结核、进行性颈部肿块、结核中毒、淋巴结退化、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盗汗
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淋巴结核分型
淋巴结核分型:干酪型结核、增殖型结核、混合型结核、无反应性结核。
三、疾病分类
结核病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淋巴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颈部淋巴结核
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据日本资料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由淋巴管到达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亦可因肺、肠结核病灶经血液扩散所致。中医认为,本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肝郁则化热,痰热互搏,敬于颈项之脉络,而成瘰疬。亦因素体虚弱,肺肾阴亏,致使阴亏而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瘰疬。
五、腋窝部淋巴结核
本病临床较少见。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六、腹股沟部淋巴结核
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多来自下肢或外阴部的外伤。但是,结核菌向全身播散,偶尔也可发生。开始可为仅伴有轻度疼痛的肿胀,如不积极处理,则可自溃。
七、腹部淋巴结核
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肠结核的基础上,相继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在主诉中,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肺部也未发现病变是常有的。也有包括过去曾有肠结核症状,或者是因为治疗肺结核,早已接受化疗者。
八、肺门淋巴结核
当机体尚未产生变态反应时,肺内初感染原发灶中结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属淋巴结。从肺门到纵隔有许多淋巴结。病势进展时,纵隔淋巴结也相继发病,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干酪化,从肺淋巴结流借肺门纵隔淋巴结,最后多从右静脉角淋巴流入肺静脉内,故结核菌随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门淋巴结核是处于容易发生潜在性菌血症的状态。
为什么家长常忽略儿童淋巴瘤
家长常忽略儿童淋巴瘤是因为儿童淋巴瘤的症状主要是在身体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早期时不痛也不痒,因此家长常有所忽略。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则可能产生脸色苍白、发烧、不正常出血等症状,因此遇到小儿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要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颈部淋巴结结核症状
淋巴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其多发于颈部、腋下、颌下、腹股沟等处局部结肿硬如核,累累成串也可有单个的,严重时可溃破流脓。结核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中医所称“瘰疬”和民间俗称“老鼠疮”,均指淋巴结核。淋巴结核复发率高,西医多用治疗肺结核的药品治疗淋巴结核,效果都不理想,同时对肝、肾功能影响也较大。手术治疗易复发,故手术治疗及西医西药治疗都不予采用。可用用中医疗法治疗可完全治愈,且愈后不复发。淋巴结核((难治、耐药、复发型)), 淋巴结核早中晚期全部都能彻底治愈。
颈部淋巴结结核有哪些临床表现?这是许多患者都想咨询的问题。这里,金冠医院的夏院长给我们这样解释:
1、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病缓慢,常偶然发现黄豆大、鸽蛋大或鸡蛋大,开始无痛,质地较硬,具有散在性、活动性,无粘连,有轻度压痛的肿块。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活动度逐渐减少,可排列成串珠状。
2、有明显的淋巴结周围炎,明显的疼痛及压痛,活动受限,中心部开始变软,如以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可使病变趋向增生、钙化、结疤。
3、如病情未得到控制,肿块由坚硬逐渐趋向软化,而软化是由于干酪样变或液化而形成,局部无热,不红或皮肤发红。触之疼痛,有波动感。一旦破溃,可流出牛奶样或豆腐渣样脓液。
4、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可形成瘘道或溃疡,常流清稀脓水,破溃口多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色紫暗,缠绵难愈。
肺门淋巴结核症状
1肺门淋巴结核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是会出现咳嗽的症状,经过抗生素治疗之后没有效果,并且还会比以前更加的严重,咳嗽也比较厉害,如果要确诊的情况下,是要做胸片还有就是抗核抗体等检查才能确诊的,所以建议尽早的带孩子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
2肺门淋巴结核的症状一般都是发生在小朋友身上,十岁以内的比较常见,肺门结核的症状一般都会出现有低热的状态,尤其是在午后,低热比较明显,也有可能会突然的发烧,但是时间都不长,反反复复的多,降下去又开始变高热,这样的话就要注意了。
3肺门淋巴结核的症状还有比较明显的就是会出现咳嗽,但是没有什么痰,几乎都难咳出来,会出现消瘦的明显症状,或者是颈部淋巴结肿大,这样的话就要带去医院做痰细菌培养,结果可能会显示阳性,但是做结核菌试验的话一定会是阳性的,这样的话就能确诊宝宝是得了肺门淋巴结核。
肺部淋巴结核症状是什么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空然咯血才被确诊,追溯其病史可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因突然起病及突出的毒性症状与呼吸道症状,而经X线检查确认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或干酪样肺炎。老年肺结核患者,易被长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所掩盖。偶见未被发现的重症肺结核,因继发感染而有高热,甚至已发展至败血症或呼吸衰竭才去就医。鉴于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在结核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发病率低的地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尤应认识其不典型表现。
(一)全身症状
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若肺部病灶进展播散,常呈不规则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二)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痰中带血多因炎性病灶的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中等量以上咯血,则与小血管损伤或来自空洞的因管瘤破裂有关。咯血后常有低热,可能因小支气管内残留血块吸收或阻塞支气管引起的感染;若发热持续不退,则应考虑结核病灶播散。有时硬结钙化的结核病灶可因机械性损伤血管,或合并支气管扩张而咯血。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此时患者极度烦躁、心情紧张、挣扎坐起、胸闷气促、发绀,应立即进行抢救。
淋巴结核症状
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luǒlì】,是体现于肌表的毒块组织,是由肝肺两方面的痰毒热毒凝聚所成。西医则指,人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组织的淋巴系统,遭遇来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
目录1 疾病症状2 病因病理3 淋巴结核分型4 疾病分类▪ 颈部淋巴结核▪ 腋窝部淋巴结核▪ 腹股沟部淋巴结核▪ 腹部淋巴结核▪ 肺门淋巴结核5 疾病诊断▪ 诊断依据▪ 检查顺序6 淋巴结核的鉴别诊断7 治疗▪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8 针灸截根治疗9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接种卡介苗10 保健▪ 精神养生▪ 饮食养生11 常见误区▪ 治疗误区▪ 流行发病误区疾病症状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病因病理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淋巴结核症状
淋巴结核的病因病理
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肝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淋巴结核的症状
常见的淋巴结核症状表现是在患者的颈部长出疙瘩,然后疙瘩逐渐长大,但是此时淋巴结核患者并没有疼痛或是很痒的感觉,也没有明显的压痛感。随着身体抵抗力降低,疙瘩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淋巴结核症状表现就是这些。淋巴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其传染源就是结核患者。所以一旦发现淋巴结核患者必须马上隔离进行治疗。如果淋巴结核患者在早期就能及时接受治疗,那么治愈率是比较高的,所以早期治疗淋巴结核很重要。
淋巴结肿大如何区分的重视
儿童的身体状况往往是一家人十分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对于一些疾病的出现大家也不要过分的担忧,下面,小编将主要的为大家介绍引起儿童淋巴结肿大有哪些原因?
1.慢性的局部炎症如口腔内扁桃体炎、龋齿、牙周炎、脂溢性皮炎、中耳炎等,均可引起下颌下、枕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2.结核性炎症感染结核杆菌后,小儿也可有颈部、耳后、颌下的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同时还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
3.传染病及全身感染例如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及白血病,这时可在全身各浅表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哪些淋巴结肿大应该重视?
急性感染和结核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要注意预防和治疗,但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更应该引起重视。例如有的孩子有全身性疾病,高热不退,全身皮肤发红,颈淋巴结明显增大,这很可能是一种毒性严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败血症所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有的发热1~2周还不退,而且面部、足手心、皮肤发红,眼球结膜、口腔粘膜也很红,皮肤上还出现些疹子,颈部淋巴结显得特别大,这是一种叫做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得了这种病后有可能引起心脏病。
更严重的是一些恶性病,如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等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如不及时治疗,全身情况逐渐恶化,往往危及生命。如果遇到淋巴结显著增大,互相粘连,不能活动,有触痛,或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而伴有贫血或全身症状严重时,必须及时请医生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治疗,不能疏忽大意。
发现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首先要看小朋友的全身情况如何。同时检查一下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能不能移动,压上去痛不痛。观察一下体温有没有改变,淋巴结是否在继续增大。如果全身情况很好,小孩很活泼,不发热,胃口也很好,体重在增加,面色正常,那就可以放心。
如果肿大的淋巴结只限于枕部、耳后、颈部、颌下,可以活动,没有压痛,开始发现于感冒或附近有过脓疮,淋巴结也不是很大直径1公分以内,虽然增多一些,但没有继续增大,还不要4。但要把病因治好。
通过对于上述材料的阅读,相信大家对于儿童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如果是自己身边的小孩有上述的状况,就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但是,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还是要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
宝宝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导致小孩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多种,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一些慢性的局部炎症是可以导致小孩出现淋巴结肿大,另外传染性疾病也是可以导致小孩淋巴结肿大的出现。
儿童淋巴结肿大有哪些原因?
当触摸到这些疙瘩时,孩子并不感觉疼痛,一般不用处理。这是人体正常的浅表淋巴结,如果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超过黄豆大小,单个或成串状,触摸时孩子会哭闹或叫痛,家长应该重视。因为它是小儿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常见的疾病有以下三类:
1.慢性的局部炎症如口腔内扁桃体炎、龋齿、牙周炎、脂溢性皮炎、中耳炎等,均可引起下颌下、枕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2.结核性炎症感染结核杆菌后,小儿也可有颈部、耳后、颌下的淋巴结肿大和疼痛,同时还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
3.传染病及全身感染例如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及白血病,这时可在全身各浅表部位摸到肿大的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