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缺血性结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2.组织病理学检查
肉眼见结肠黏膜浅表性坏死和溃疡形成,或黏膜全层坏死。镜检可见黏膜下增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黏膜下动脉中可有炎症改变和纤维蛋白栓子;黏膜固有层可呈透明样变性;肉芽组织周围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含血红蛋白铁的组织细胞浸润。慢性期表现为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组织相间的黏膜腺体损伤和腺体再生。黏膜腺体数量减少或黏膜固有层内纤维组织的存在提示原有的病变比较严重。
3.直肠指诊
常可见指套上有血迹。
4.X线平片
腹部平片可见结肠和小肠扩张,结肠袋紊乱,部分患者可有肠管的痉挛和狭窄。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有时可见结肠穿孔引起的腹腔内游离气体以及由于肠壁进行性缺血、肠壁通透性升高引起的肠壁内气体和门静脉内气体。
5.钡灌肠造影
该检查可以对病变的程度,尤其病变的范围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有引起结肠穿孔的危险,因此对病情严重,伴有大量便血以及怀疑有肠坏死的患者应慎用。典型的影像表现有:①拇指印征(假性肿瘤征):是缺血性结肠炎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时的早期表现。因病变部位肠壁水肿、黏膜下出血,使结肠黏膜凹凸不平地突入肠腔,在钡剂造影时由于钡剂在该部位的不均匀分布而呈现拇指样充盈缺损。一般在起病后3天左右出现,持续2~4周。该表现在结肠脾曲最为常见,但也可以在其他部位见到。②结肠息肉样变:当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许多炎性息肉时,在病变部位可见到典型的结肠息肉样改变。③锯齿征:伴有广泛溃疡的患者,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腔边缘不规则,呈锯齿样改变,与克罗恩病引起的表现很相似,单纯靠钡剂灌肠检查难以鉴别。④结肠狭窄:病变严重的患者,结肠钡剂检查还可见节段性结肠狭窄,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结肠囊性扩张。在高龄患者,如果结肠狭窄仅仅局限于某一部位,病程较短,同时伴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钡剂灌肠检查所发现的狭窄需与恶性肿瘤引起的狭窄认真鉴别。在这种情况下,纤维结肠镜检查对确诊很有帮助。
6.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检查方式。当患者被怀疑有缺血性结肠炎,但不伴有腹膜炎体征,腹部X线平片没有明显结肠梗阻和结肠穿孔的影像表现时,应考虑行内镜检查。
缺血早期可见黏膜苍白水肿,伴有散在的黏膜充血区和点状溃疡。在伴有黏膜坏死和黏膜下出血的部位可见到黏膜或黏膜下呈蓝黑色的改变,部分患者可见隆起的黏膜中有出血性结节,与在钡剂灌肠检查时见到的拇指印征或假性肿瘤征一致。连续的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发展过程,黏膜异常可逐渐被吸收而恢复正常;或进一步加重形成溃疡和炎性息肉。慢性期的内镜表现随早期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而有明显不同。以前发生过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可仅仅表现为原病变部位肠黏膜的萎缩、变薄和散在的肉芽组织。
7.肠系膜动脉造影
由于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动脉阻塞部位在小动脉,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难以发现动脉阻塞的征象。另外,由于造影剂有可能引起进一步的血栓形成,应谨慎使用。
8.CT扫描
部分患者可见到肠腔扩张,肠壁水肿引起的肠壁变厚等非特异性变化。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不能吃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是非常有用途的,而且知道了这个问题,对于一般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是有益处的,所以很多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这个方面。那么,下面就来介绍下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不能吃什么 这个问题。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支配结肠的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性疾病使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而发生的肠道损害。
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一、饮食
1、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宜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多吃蔬果,注意营养均衡。
2、老年人缺铁性结肠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二、不宜吃油腻食物
三、忌刺激性食物
应禁忌辣椒、芥末、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夏天尤其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
四、少吃粗纤维食物
忌选粗纤维的食物和加工粗糙的食品。因为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所以,应尽量限制食物纤维,如韭菜、芹菜、白薯、萝卜、粗杂粮、干豆类等。疾病活动期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可制成菜水、菜泥、果汁、果泥等食用。不要用大块肉烹调,要经常用碎肉、肉丁、肉丝、肉末和蒸蛋羹、煮鸡蛋等形式。
五、慎吃海鲜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多位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该处血供相对较差。常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衰等“低流灌注”引起;此外,也见于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栓塞或血栓形成,腹主动脉重建术或大动脉炎后。急性结肠缺血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改变,少数可发生全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结肠失血。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大于或等于五十岁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缺血性结肠炎、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有时可有便秘,感染、服降压药、心律失常,休克等诱因。
2.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
3.多有贫血,结肠镜有特征性缺血坏死表现;钡灌肠X线检查,急性期可见拇指印,后期肠道狭管征象;肠系膜动脉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或阻塞表现。
4、病史及症状: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下腹痛或中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血性腹泻,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便。应注意询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人应注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
5、体验发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可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指检查指套带有血迹。严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现。
6、辅助检查:缺血性结肠炎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便常规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及褐色粘膜坏死结节。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粘膜下层坏死、出血和肉芽组织,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等。早期钡灌肠可见结肠轻度扩张,可有典型指压征。应与炎症性肠病、细菌性痢疾等相鉴别。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中老年人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的疾病。
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自发性的,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往并无结肠疾病史的,而突然出现急腹症的表现,其最一致的症状和体征是:腹痛,腹泻及便血,这种失血通常量很少,疼痛发作急骤,为痉挛性,常常局限于左下腹,大便急,并常伴有疼痛,可能出现继发与肠梗阻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常可见与缺血结肠相对应部位的腹胀和触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发热,直肠检查常可见带血的大便,心血管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吃什么好
结肠炎的饮食总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不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病情缓解。
适当的加强锻炼对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引起我们的患者的重视,保持好的心态积极的治疗。
所谓“缺血性结肠炎”是指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动脉硬化、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均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偶尔亦可发生于血管造影和腹部手术以后。
中老年人较年轻人更具备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而且这种患者目前在医院里并非少见。
因为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此外,还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
缺血性结肠炎
Boley及其同事于1963年首次描述了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即认为是由结肠的可逆性血管阻塞所致。1966年Marston等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近年来,临床上也有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非坏疽型和坏疽型两种,其中非坏疽型包括了一过性、可逆性IC和非可逆性IC,其中非可逆性IC又分为慢性和狭窄性IC。IC是由于结肠灌注不足,不能满足结肠代谢需求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从一过性自限性黏膜和粘膜下缺血到急性爆发性透壁病变并发肠坏死而导致死亡。IC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表现是腹痛,然后便血。IC是肠缺血最常见的一种病变,据估计发病率每年100 0000人中有4.5~44例发病。资料显示IC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年轻人也时有影响。而且,近年来,IC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而逐年增加,这也成了消化和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研究表明IC的发病与一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几个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共占50.6%(27.1 % 和23.5 %),便秘占15.3%,糖尿病占9.4%,COPD和腹部手术分别占10.5%,IBS占7.1%和结肠癌8.2%和血管病变占5.9%。85例患者中38例(44.7%)服用了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洋地黄制剂,避孕药,NASAID,5-HT3 受体拮抗剂等),这提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增加IC的发病率,但是对于5-HT3 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或西兰司琼)与IC发病率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尽管FDA报告IC发病与阿洛司琼的相关性大大高于安慰组(0.15vs 0.0%)。而本组85例IC患者中,仅6例(7.1%)短期内服用了该药。所以对服用于5-HT3 受体拮抗剂是否IC发病有关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I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等。IC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LDH,CPK及淀粉酶增高等,腹平片的典型特征是沿着肠壁的“指压征”,腹部CT典型表现为病变肠壁环周增厚,但它们对于明确诊断IC并不是特异性的。此外,钡灌肠检查残留的钡剂会给后续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带来不便,而且也影响急诊外科干预。因此有学者认为结肠镜检查加上黏膜活检病理是诊断IC的金标准。
IC镜下的表现随缺血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缺血早期,镜下可见黏膜苍白、发脆、水肿,点状出血,散在糜烂,节段性红斑,有或无溃疡和出血。中度缺血的镜下的特征是线性溃疡或病变沿结肠纵轴分布。进一步缺血时,镜下可见到蓝-黑黏膜结节。有时也可看到假息肉,甚至假瘤和伪膜。慢性缺血的镜下特征是狭窄,结肠袋消失和黏膜呈颗粒样改变。
结肠血供主要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内脏动脉分支。由于血液循环或局部供血区的肠系膜血管解剖或功能改变而引起结肠血流压力降到40mmHg以下时,结肠就可能发生缺血。尽管结肠任何一部分都可能被缺血影响,但结肠最易被影响的部位就是血供差的“分界区(watershred)”,如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乙交界等。一项对于1000多例IC的患者的研究提示了大约75%的患者发生在左半结肠,大约25%的患者发生在脾区。本组病例中,病变肠段在左结肠为68例,占80%。
IC的内镜下表现并不是特异性的,所以诊断IC需要结合临床背景资料和病理。同时应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鉴别,如果IC的内镜表现节段性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直肠很少影响,多提示为IC。
IC的病理表现也是非特异性的,可观察到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出血,隐窝破坏,血管内血栓形成,坏死,有隐窝脓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假息肉改变,类似Crohn病的表现。慢性IC,可见到黏膜萎缩、肉芽组织及富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等。狭窄型IC可观察到透壁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总的来说,玻璃变性,固有层出血和含铁黄素沉积,全层粘膜坏死,散在的伪膜等在IC中更加常见,这也可与伪膜性肠炎区别。
总而言之,IC具有一定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熟悉IC的内镜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IC的诊治,减少误诊。但由于IC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是非特异性的,因此为明确诊断IC,需求临床工作者结合详细的病史,不能顾此失彼。另由于IC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临床中,特别要鉴别开来。
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某些病人可能迟发性的全层坏疽,累及结肠不同长度的肠段,产生极为严重的腹部缺血性结肠炎症状,如:脓毒症、休克的临床表现。
常因结肠动脉主支血运障碍而导致结肠大块坏死,溃疡深达肌层及浆膜层。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突发左下腹或左季肋部剧痛,呈绞痛性质,阵发性加重,伴有腹胀,进而排出暗紫色或鲜血便,并可有血水样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后者可发生肠穿孔及腹膜炎,缺血性结肠炎症状并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相应的表现。
狭窄型是因肠壁显着水肿,增厚,僵硬导致管腔狭窄,又因常有痉挛,使肠壁狭窄更为明显,病人可有腹胀、腹痛、腹泻,严重者也可有便血,但轻者可无症状。
一过型是因结肠终末小动脉轻度血运障碍所致的结肠小范围节段性病变,缺血性结肠炎症状通常只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但其肠壁的结构和功能可在1~2周内完全恢复。起病有不同程度的左侧腹痛,多有血便和腹泻,并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数天而愈。一般不复发。
预防缺血性结肠炎从何做起
缺血性结肠炎是老年病之一,发病突然,坏疽型愈后极差,对治疗成功与否影响重大。无论是内科、外科治疗均应掌握时机,密切观察,及时调整药物,首先去除诱因,例如便秘、感染,心律失常,不合理使用降压药、休克等,建议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治疗,多运动,促进血液回流,若出现不明原因突发腹痛及便血应警惕此病发生。
治愈后对缺血性结肠炎的预防:腹痛、血性腹泻完全消失,肠镜显示肠粘膜恢复正常;2.好转:腹痛,血性腹泻明显好转,肠粘膜趋向正常或遗留后肠腔狭窄;3.未愈:腹痛、血性腹泻未缓解,甚至肠穿孔,多发生在坏疽型。
在非坏疽型患者,缺血性结肠炎常为自限性;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依据患者的年龄、肠坏死的范围、是否伴有肠穿孔和腹膜炎以及诊断的早晚和治疗情况,病死率可达28%~90%。
缺血性结肠炎的预防 对该病的预防中老年人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此外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
缺血性结肠炎
肠道供血主要来自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当这些血管发生血运障碍,相应肠道可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缺血性结肠炎多由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非闭塞性缺血所致;少数由微小栓子或血栓形成闭塞性缺血所致。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其中半数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急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为其临床特点,分坏疽型、一过型和狭窄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