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个的最佳运动
宝宝长个的最佳运动
影响人身体长高的因素很多,遗传虽然占很大的比重,但并不是百分百左右着人的身高。有关专家研究证明,在影响身高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占33%,后天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
人体的高矮是由骨骼的生长发育决定的。在长骨的两端,有一种专管骨骼生长的骺软骨。未成年时骺软骨不断增生,骨骼就不断增长;成年后增生停止,个子也就不再长了。在骺软骨还没有停止增生以前,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刺激骺软骨的增生。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体育锻炼是最积极、有效的促进长高的方法。
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机械力能促进骨中的钙质沉淀,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实。医学专家的调查和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科学家建议,青春期的孩子每天运动应不少于1小时。
参加什么项目的锻炼有助于长高呢?
一般来讲,最有效的锻炼项目是跳跃、跑步、摸高、自由体操、打篮球、打排球、游泳、跳绳和引体向上等运动。跑步、跳跃、负重运动,主要能起到牵拉肌肉和韧带、刺激骺软骨增生的作用;引体向上则可以拉伸脊柱,使脊柱尽力伸展,促进脊柱骨的增生;游泳时,用力伸展脊柱、蹬夹腿的动作以及水的浮力,对脊柱骨和四肢骨的增长很有利。
强度较大的运动,如比赛或较大重量的力量练习,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应该长一点,而总的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过度疲劳;强度小的项目,如慢步、跳绳等,锻炼时间可相对延长,使肌肉、关节和骨骼得到充分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身高还受内分泌的影响。因此,青少年运动切勿过量,以免影响睡眠,扰乱内分泌。另外,加强营养也是使身体长高的重要环节,加强锻炼的同时,必须及时、足量地补充建造骨头的材料——胶质和无机盐。
揭开宝宝长高的四大秘密
秘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地一项报告,儿童地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地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地最佳时间。
秘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地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地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地身高吗?给你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你能了解宝宝地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每个宝宝地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地影响而有所差异。
秘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地一个重要指标,宝宝地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地,与身高相关地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地长骨三部分。各部分地增长速度是不一致地,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1)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地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地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地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地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2)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地第一年,脊柱地增长快于四肢。宝宝地动作发育应与脊柱地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 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地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地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3)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地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地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地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地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宝宝长高做什么运动好
1、游泳
游泳锻炼的确对身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人体在水中做伸展运动时,重力影响降低,还可以拉伸韧带,关节和骨骼的生长就会更好。尤其是蛙泳的抱水,蹬腿动作更有利于锻炼。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游泳这类后期锻炼虽然有促进身高的作用,但是家长也不能对其期待过高。孩子长身高除了运动外,更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睡眠规律。因为人体在入睡后才会大量分泌生长激素,晚上9时左右是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保证睡眠时间,让体内自然分泌的生长激素发挥效用,对于长个的作用要比游泳锻炼大得多。
另外,游泳时也最好在日光充足的地方,这样既能晒到太阳让身体吸收钙质,也能锻炼出好身材。
2、篮球
个子的高矮,主要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是后天的各种条件,尤其是能否从小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身高的遗传变异,促使其长得更高。青少年经常参加篮球,可使全身各部位肌肉都得到活动和锻炼,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使长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及营养供给充分,有利于成骨物质的合成,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有利于身高增长。篮球,排球这些有跳起动作的运动非常有助长高,如果没有时间去做这些运动,平时多练习摸高也有好处。
除了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外,还应该注意营养,保障充足的睡眠等。如果后天的影响因素还不能使孩子达到理想身高,在骨骺线还未闭合的时候采取一定的医学手段,帮助孩子达到理想的身高是最明智的选择。
3、跳绳
跳绳是一种有氧运动,也是一种全身性运动,对身体热量的消耗是比较大,对内脏器官,身姿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在对我们身高增长方面,它可以消耗掉大量的热量和脂肪,加速营养物质的吸收,促使脑垂体加速分泌生长激素。使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加大。在跳绳运动中,身体不断地跳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身高的增长。
但是跳绳每次的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过度的运动不仅不利于身高的增长,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甚至造成对身体的损伤。
4、瑜珈
真实有效的成人无痛科学长高的方法,将一些对脊柱,大小腿,颈部有显着拉伸效果的动作整理,辅以防止拉伤的缓冲性动作组合而成。这些特定的体育动作可以锻炼这些影响骨骼间隙的肌肉和韧带,增强对骨骼间隙的控制,达到长高目的。
5、伸展
可以找一些增高操来练习,让身体伸展开来。原本弯曲的骨头只要伸直那么一点点,骨头合起来就有好几厘米。练单双杠也好的,但主要不是让你练手臂肌肉,而是通过身体在空中垂摆,让身体受重力作用长高。其他运动方式,凡是涉及伸展的,都可以尝试。每天早晚都要练,坚持才有效果。
吃什么水果能长高?
1、梨
梨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水果,它营养价值极高,最常见的功效它可以治疗咳嗽。对骨骼的作用,它能够保证骨骼细胞的健康,软化血管,能够促使血液将营养元素(如钙质)输送至骨骼,促进骨骼对营养的吸收,达到骨骼的正常生长,从而可以保障身体的进一步长高。
2、西梅
西梅是一种外来水果,原产于美国加州。西梅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及铁、钾等矿物质,却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它是一种强身健骨的理想水果,多吃不仅利于骨骼的健康生长,还不宜发胖,一举二得。
3、火龙果
火龙果营养丰富,是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水果。火龙果并非富钙水果,但是它锌、钾、锰、维C等成分的含量比较高,这些都是维持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促进骨骼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除此之外对骨骼最大的功效就是能够有效的增加骨密度,为身体能够健康的长高打基础。
运动是宝宝长高助跑器
除了全面的营养,适合宝宝年龄的适量运动,同样是宝宝长高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运动,是宝宝向高个儿冲刺的“助跑器”,有了它,宝宝向长个儿发起冲击的步子会更有力。
运动与身高的3个关键点:
关键点1
增进食欲,保证睡眠质量。运动对孩子的身高是间接的影响,主要目的是通过运动,使孩子增进食欲,保证睡眠质量,有利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的发育。
关键点2
促进生长激素分泌。适量的运动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因为人体的生长激素是脉冲式的分泌,运动过后,在进入睡眠后,生长激素分泌就会呈脉冲式分泌。成人如此,儿童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充分的户外运动、新鲜的空气、阳光都是孩子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点3
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人体长高是由于长骨两端的骺软骨不断生长,而骺软骨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骨骼组织供血增加,使骨骼生长发育旺盛。
适合不同年龄宝宝的运动:
一些能够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给予骨骼一定程度纵向压力的运动对长高都有益。比如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以及打排球等。至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根据他的发育水平来决定,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还没有达到某项运动的要求时,家长不可强求宝宝过早开始运动。
1岁以内的宝宝:应该以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主动运动即帮助宝宝进行一些抬头、爬行、翻身的练习。被动运动则是父母给宝宝做一些婴儿操、按摩抚触,这也有利于小宝宝的生长发育。
1~2岁宝宝:练习跑跳、拍球、双腿跳。
2~3岁宝宝: 跳绳、蹦床、单腿跳。
幼儿期:宜以调整运动能力的项目为主,如过独木桥、舞蹈,结合游戏所进行的跑跳等。
少儿期:宜以室外活动为主,如打球、跑步、做操、进行日光浴等。
青春期:宜以弹跳运动为主,如跳跃摸高、跳绳、引体向上等。
有助于长高的运动
球类运动;芭蕾、伸展体操;
游泳、慢跑;跳绳、跳高;
不利于长高的运动
举重、消耗过大的运动。
特别提醒:
1、 牵拉运动不适合于很小的孩子,如果造成损伤,反而会影响身高。跑、跳等运动可以做。
2、要掌握好运动量。运动过量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活动量适当与否,可根据孩子锻炼后的感觉、表现和反应正常与否来确定。若孩子运动后自己感觉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说明运动没有过量。如果发现孩子运动后出现疲劳、睡眠不好、精神不好的情况,说明运动过量,家长应及时指导孩子减少运动量,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身高。
3、每天至少保证宝宝有2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4、骨骼的发育一定程度上来自纵向的压力,但是过强的压力(举重等)反而让骨骼在纵向难以生长。
5、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果孩子不愿意,勉强让孩子进行运动,会影响孩子情绪,不利于身长激素的分泌。所以,再利于增高的运动,也不能以强迫的方式进行。
运动能让宝宝长高吗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由于改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了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了骨细胞的生长能力,因而能使骨骼生长得更旺盛,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实,这样,宝宝的个头也就自然长高了。
根据医学专家调查研究,同年龄和同性别的少年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不爱运动的平均身高相差4厘米~8厘米,有的甚至更多。
少年儿童的四肢长骨,只有骨干部分比较硬,两端则由软骨组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些软骨会出现一个骨化中心,软骨也会逐渐变硬生长扩展,人的身高也就逐渐增加。
什么运动最适合宝宝长身高
人体的高矮是由骨骼的生长发育决定的。在长骨的两端,有一种专管骨骼生长的骺软骨。未成年时骺软骨不断增生,骨骼就不断增长;成年后增生停止,个子也就不再长了。在骺软骨还没有停止增生以前,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刺激骺软骨的增生。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体育锻炼是最积极、有效的促进长高的方法。
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机械力能促进骨中的钙质沉淀,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实。医学专家的调查和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比不参加锻炼的同龄儿童平均高4~8厘米。科学家建议,青春期的孩子每天运动应不少于1小时。
一般来讲,最有效的锻炼项目是跳跃、跑步、摸高、自由体操、打篮球、打排球、游泳、跳绳和引体向上等运动。跑步、跳跃、负重运动,主要能起到牵拉肌肉和韧带、刺激骺软骨增生的作用;引体向上则可以拉伸脊柱,使脊柱尽力伸展,促进脊柱骨的增生;游泳时,用力伸展脊柱、蹬夹腿的动作以及水的浮力,对脊柱骨和四肢骨的增长很有利。
强度较大的运动,如比赛或较大重量的力量练习,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应该长一点,而总的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过度疲劳;强度小的项目,如慢步、跳绳等,锻炼时间可相对延长,使肌肉、关节和骨骼得到充分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身高还受内分泌的影响。因此,青少年运动切勿过量,以免影响睡眠,扰乱内分泌。另外,加强营养也是使身体长高的重要环节,加强锻炼的同时,必须及时、足量地补充建造骨头的材料——胶质和无机盐。
揭开宝宝长高的四大秘密
宝宝长高的4大秘密
秘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地一项报告,儿童地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地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地最佳时间。
秘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地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地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地身高吗?给你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你能了解宝宝地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每个宝宝地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地影响而有所差异。
秘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地一个重要指标,宝宝地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地,与身高相关地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地长骨三部分。各部分地增长速度是不一致地,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1)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地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地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地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地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2)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地第一年,脊柱地增长快于四肢。宝宝地动作发育应与脊柱地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 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地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地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3)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地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地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地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地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宝宝做什么运动能长高 腹部运动
婴儿大部份时间都是躺着,但若是将他们翻转过来改用肚子朝下,将有助于建立脖子、手臂、肩膀、背部和胃部等处的肌肉,宝宝自医院回家后的第一天就可以开始腹部运动了,初期会有些不调节,可以先从3至5分钟开始,将宝宝身体朝下、肚子放在地板的毯子或游乐垫上,陪他们玩耍,等他们渐渐享受这样的活动而且变得更有力之后,可以将每天的时间加长至20分钟。
影响孩子身高的四件事
错误做法一:早早叫醒宝宝
妨碍指数:五级
许多爸爸妈妈都是上班一族,而看到近期各大校车事故之后,父母更加是不放心让宝宝自个出门了。为了让 学龄前 的宝宝能准时安全地上学,父母也要自己亲自带他们入校门,而父母自己这边还得准时上班不迟到,就要委屈宝宝早早起床了。
但是,你是否知道。孩子要长高个子,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以上。因为生长素的分泌在人入睡后45—90分钟内明显升高,且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超过全天量的一半以上。
睡眠对宝宝大脑的发育、脑功能的恢复、记忆力的增强和巩固,也都有良好的作用。所以,不要以为宝宝早睡就行,早早叫宝宝起床也是宝宝长高的一个大忌。
错误做法二:发育前忽视宝宝身高
妨碍指数:四级
许多父母都在抱怨,自己宝宝身高平常都只是比别人矮那么一点,直到别家的宝宝都已经发育了,自己的宝宝还是没有长高,以为只是宝宝发育比较晚。拖了几年,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宝宝的骨龄只差一点就全部闭合了,已经没有办法再纠正身高问题了。
现在有许多只有1.4米左右的孩子大概都是因为父母对他们身高的忽视。关注孩子的身高越早越好,特别是对 遗传 背景不佳(即父母身高都不很理想),或者有身高特殊意愿的宝宝而言,在他们出生时就应该开始特别关注,因为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 营养 及发育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出生后的生长发育。
有不少父母错误地认为,在宝宝发育前并不需要为孩子将来的身高担心,只要发育正常身高就不会比别人差,等到宝宝该长高却仍没有长高的迹象时,家长才开始着急。而此时,大多宝宝的骨骺往往已经或者将要闭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合理的营养、科学的运动和定期检查,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错误做法三:强迫宝宝运动
妨碍指数:三级
想让宝宝长得高,运动是必须的,家长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培养宝宝的运动兴趣,这样宝宝才会多运动多锻炼,自然也就能长得更高。但是帮助宝宝长高也要注意适当和适量,更要确保宝宝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千万不要盲目地运动,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只会对宝宝的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所以,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献上一句箴言,运动要适度。适当的运动可以使宝宝不断地生长,而过度的运动则会受到反效果。宝宝的肌肉会因为过度伸展而失去弹性,反而限制了宝宝的生长。
要切实的了解宝宝的运动量。了解多大的运动量才适合宝宝,为宝宝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才能更好地长高。那怎样可以知道宝宝适合多大的运动量呢?
尝试给宝宝安排一个运动项目,给宝宝测一下心律并记录下来,再让宝宝开始运动,运动结束后再测一下宝宝的心率变化,如果加快不超过宝宝原有心率的一倍,并在停止运动后,心率很快就恢复了,这种量的运动就是对宝宝是适合的。
当然,只要家长细心,多加观察,就会找到适合宝宝的最佳运动量。
错误做法四:没有定期做生长监测
妨碍指数:二级
现在无论在城市父母还是农村父母,都没有养成给宝宝定期做生长监测的习惯。宝宝的个子没有长高,很多父母都把原因归咎为宝宝还没有发育成熟。生长监测是指对一个宝宝在特定的年龄段反复测量身高和体重。每一次测量的身高、体重值反映的是当时宝宝所处年龄的生长水平。
宝宝的生长速度是判断是否有生长障碍最直接、最简便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时期内连续测定身高,就可以看出身高的生长速度是否正常。对宝宝身高观察和监护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坚持、持续,任务还是很重的。因为,3—13岁是治疗矮小的黄金时段,家长最好从宝宝一出生就定期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和比较。
我国儿童身高增长城乡差别不大,一般规律是在婴儿期长得很快,比如一个宝宝如果出生的时候是50厘米,第一年会长25到28厘米,第二年大概长10到12厘米,第三年长6到8厘米。三岁以后,到青春期前大概每年平均长5到6厘米。到青春期开始的时候,生长速度又加快了。只有好好地监测,宝宝长高个子有才更大的希望。
儿童长高必知的四大常识
常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常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的身高吗?给你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你能了解宝宝的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每个宝宝的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常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 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常识4:6大因素影响宝宝身高
遗传宝宝的身高受遗传影响较大,所以从父母的身高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宝宝未来所能达到的身高,有公式如下:
男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78÷2
女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简单运动促进宝宝长高
运动项目帮宝宝长高
慢跑10分钟,做柔韧训练和放松训练20分钟,包括劈腿、前后弯腰、抖动身体等,可以加速身体代谢,提升机体各种生理能力,有助孩子长高。
跳跃训练。可以让孩子练习跳跃训练,每天200次以上,比如跳起摸高,双脚跳起、单脚跳起轮流做,尽可能跳得更高。跑步和跳跃属于负重运动,可以起到刺激下肢骺软骨增生的作用,但最好配合一些全身性运动。跳跃容易影响脚的发育,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冲击较大,要穿有弹性的鞋子,保护关节。5~10岁的孩子可选择跳绳,耗时少但耗能大,能刺激骨质,促进骨骼生长、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平衡感和反应力。
游泳。游泳时,蹬腿和伸展脊柱的动作以及水的浮力,对脊柱骨、四肢骨的增长都是非常有利的。4~8岁的孩子就可以学习游泳了。
引体向上。可以起到拉伸脊柱的作用,促使脊柱骨的增生。也可在单杠上悬垂,每次坚持20~30秒。
球类运动。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都是很好的全身性运动。球类运动对孩子来说基本不会有运动过量的风险,只要保证第二天不会太过劳累就可以。运动后要有放松练习,比如慢跑一会儿,运动中要注意补水。
牵拉运动。可以父母双方一人握住双手,另一人抓住双脚,同时向相反方向轻轻牵拉身体,每次20秒。
虽然,以上的运动可以帮宝宝长个子,但是运动也要适量哦。
春季宝宝长高好季节
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
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想知道宝宝将来的身高吗?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个2-12岁儿童平均身高估算公式:身高(厘米)=年龄×7+70
通过这个公式,父母就能了解宝宝的未来身高情况,当然上述数值只是总体而言,不同宝宝的身高会受到胎龄、性别、母亲营养状况、宫内发育情况、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的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的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如果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地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减肥最佳运动强度
不适当的运动反而“增重”
并非运动都对减肥有帮助,不适当的运动有可能反而使你“增重”。
若运动量加大,人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也就相应增加,这就要靠心脏加强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增加心脏输出血量来运输。
做大运动量运动时,心脏输出血量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使机体处于缺氧的无氧代谢状态。无氧代谢运动不是动用脂肪作为主要能量释放,而主要靠分解人体内储存的糖元作为能量释放。
在缺氧环境中,脂肪不仅不能被利用,而且还会产生一些不完全氧化的酸性物质,如酮体,降低人体运动耐力。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血糖水平会降低,血糖降低是引起饥饿的重要原因,这时人们往往会食欲大振,这对减肥是极为不利的。
减肥最佳运动强度
在进行有氧运动时,首先动用的是人体内储存的糖元来释放能量;在运动30分钟后,便开始由糖元释放能量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大约运动1小时后,运动所需的能量才以脂肪供能为主。
要达到全身减肥的目的,就应做心率每分钟在120-160次的低中强度、长时间(1小时以上)耐力性有氧代谢全身运动。例如:健身操、慢长跑等。
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刚开始运动减肥时,可以每周进行2次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慢慢增加到每周3-4次,每次40分钟至1小时,最好达到1小时以上。
怎样才能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呢?
1、测量脉搏:一般来说,脉搏的频率与身体的生理负担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身体负
担量越大,脉搏频率就越快。脉搏是反映身体机能状态的灵敏指标,通过测量锻炼前后的脉搏来掌握运动量大小是比较科学的。
测量的方法是:早晨起床前测出安静时的脉搏次数,代入以下公式进行计算:(200-安静时每分钟脉搏次数)×70%十安静时每分钟脉搏次数=锻炼时每分钟适宜的脉搏次数。
要是锻炼后的脉搏次数和这个得数差不多,说明你的运动量是合适的;要是低于这个得数5次以上,说明运动量偏小;要是高于这个得数5次以上,则说明运动量太大了。
2、身体感觉:锻炼过后感到些许疲累是正常的。假如锻炼后有疲劳感,但是精神状态良好,感到体力充沛,睡眠好,食欲佳,则说明你的运动量是合适的。若是锻炼后感到十分疲乏,四肢酸软沉重,到第二天早晨还感到疲劳甚至头晕、无力,外带食欲欠佳,那就说明运动量过大了,需要及时调整。
以上两种方法,一个量的是客观标准,一个测的是主观感受,在判断运动量大小是否合适时,两项结合起来就比较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