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般会给百草枯中毒患者做何种检查
医生一般会给百草枯中毒患者做何种检查
医生一旦接诊,首先就会抽血检查,而且在最初 48 小时内,每 6~12 小时就应当重复检查一次,之后化验的间隔取决于临床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情的走向)。如果预后不良,则多数采用「姑息疗法」,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他们的痛苦。
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电解质:这是因为由于恶心、呕吐、腹泻、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容易发生,因此电解质检查必不可少,并通过检查结果「缺啥补啥」,指导临床用药。
(2)肾功能:肾功能的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对预后帮助很大。肾功能的指标里肌酐最有用,如果血肌酐上升的缓慢,中毒患者活下来的几率就高。
(3)血气分析:患者开始由于剧烈呕吐丢失大量胃酸,会出现碱中毒,随后由于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拍不出去,或者腹泻丢失了大量的碱性肠液,会出现酸中毒。
(4)血乳酸含量:乳酸是酸中毒的指标之一,表示全身器官的血液循环、供血受损害的整体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5)胸片:胸片能够帮助评估肺功能,看看有没有通气过度或肺水肿。
(6)其他毒性物质筛查:百草枯中毒通常不会有神智问题,如果患者出现精神状况,则应注意有无其他物质中毒。
(7)尿百草枯浓度:这项检查不贵,且对诊断很有帮助。通常吞服六小时内,尿中就能检出百草枯。
(8)血百草枯浓度:有助于诊断和预后。
百草枯多少能中毒
百草枯中毒分为轻型、中到重型,还有爆发型。轻型百草枯的摄入量一般是小于二十毫克每公斤体重,患者除胃肠道症状外,其他症状不明显。中到重型百草枯中毒,摄入量为二十到四十毫克每公斤体重。爆发型百草枯的摄入量一般大于四十毫克每公斤体重。严重的胃肠道症状,一到四天内死于多功能脏器衰竭,极少存活。
百草枯中毒为什么不可以吸氧 百草枯中毒氧饱和度低怎么办
如果百草枯中毒的患者出现氧饱和度较低的情况,可以酌情考虑给与少量吸氧,使动脉血氧分压达到70mmHg即可。
百草枯中毒很痛苦吗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在口腔会出现烧灼感、糜烂、溃疡,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感,在肺脏会出现进行性胸闷气短、发绀、呼吸频促、呼吸困难。到了后期可能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而且它的中毒致死量为一到三克,毫无疑问是痛苦的。
百草枯中毒为什么不可以吸氧 百草枯中毒可以吸氧吗
不可以
百草枯中毒会造成人体肺部纤维化,如果吸氧会加速肺部纤维化,所以百草枯中毒不能吸氧。
百草枯中毒早期症状有哪些
百草枯中毒早期症状口服百草枯浓缩液(普遍为20%浓度)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一般消化道刺激症状,数小时内患者可无其他特异性表现,伺候可逐渐产生口腔、咽喉和食道的化学性烧伤,引起灼痛感,随后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咳嗽的症状,并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各种消化道刺激症状。
若口服超过50毫升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急性肺水肿,肺出血、严重的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心肌功能抑制剂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导致患者迅速死亡。
百草枯早期中毒症状 百草枯中毒可以吸氧吗
肺损伤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最突出和最严重的改变,表现为进行性胸闷、气短、发绀、呼吸频促,早期多为刺激性咳嗽,呼吸音减低,两肺可闻及干性啰音,所以百草枯中毒患者一般不主张氧疗,是为了避免加重肺损伤,除非氧分压小于四十毫米汞柱,或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吸入大于21%的氧气或用PEEP机械通气。
百草枯中毒目前为止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方法多在探讨之中,病死率在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以上,百草枯中毒预后与摄入百草枯的量有关,近年不断有口服百草枯超致死量抢救成功的报道,人经口服致死量为一到三克,也有皮肤污染致死的报道。
百草枯中毒症状 百草枯中毒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咽、食道、胃、小肠等黏膜出血肿胀、水肿、溃疡。
第二阶段:中央区肝细胞受到损伤,近端肾小管受损,心肌、骨骼出现局部坏死,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系统和胰腺受损。
第三阶段:一般在吞服2-14天明显表现症状,百草枯主要集中在肺组织内,破坏肺的实质细胞,使肺出血、水肿,肺纤维化、气体交换严重受损,导致血液和组织缺氧而导致死亡。
百草枯中毒的饮食
1.食盐解毒(民间方)
主治:食物中毒。
配方:食盐60克。
用法:将食盐炒黄,用开水溶化内服,以催吐;也可用食盐1汤匙,炒后煎汤饮服。或者饮大量千分之五的盐水,然后用手指或羽毛刺激喉咙,促进呕吐。
2.生姜汤(民间方)
主治:中毒。
配方:生姜适量。
用法:单用生姜煎服,可解鱼蟹中毒。或煮食鱼蟹时,稍加几片生姜,以防中毒。
3.黄绿豆散(民间方)
主治:解一般毒。
配方:黄豆、绿豆各250克。
用法:同研末,加水1碗,搅拌均匀后澄清饮清液。
百草枯中毒能治好吗 百草枯中毒怎么治疗
目前来说针对于百草枯的治疗包括:洗胃、导泻、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抗自由基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