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我们多数人没见过“响尾蛇”导弹,但我们从新闻、评论、科普读物等文字描述中,会对这种东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在心里勾画出一个粗略的印象。这是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可称之为心智型。孩子自有另一套学习方式,称之为感觉·运动型。
一个孩子认识苹果的方式是:用眼睛看到苹果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闻苹果的气味,用手摸摸苹果的质感,掂掂它的重量,再放到嘴里尝一尝,小耳朵里听见妈妈说:“这叫苹果。”孩子的大脑将这么多的感觉讯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孩子就开始有点认识苹果了,下次妈妈问他:“哪一个是苹果?”他就会用手指给妈妈看,或去拿来给妈妈。当然,也许他开始会搞错,不过,经过几次这样的感知、运动过程,他便很快学会了。
七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用感官和身体的运动来学习的。孩子的大脑象是一部感觉处理的机器。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整合,从而使机体作出适应性反应。
影响宝宝社交的因素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诉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在幼儿园里,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给孩子报兴趣班常犯的四个错误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孩子说话晚是什么原因 听力障碍的影响
语言是学习模仿而来,若听力出现障碍,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说话。先天性听力丧失的小儿,几乎无法学习语言,也就是“十聋九哑”。也有的孩子对高频声音听不到,如“丝”、“夫”等,而低频声音则可听到,如钟表“滴滴哒哒”声音,拍手、关门、汽车声等,所以,父母常常无法发现孩子听力障碍,而说话却晚,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对孩子做进一步检查。
小孩尿床护理知识
01家长要弄清楚孩子尿床的原因,如果是孩子晚上睡觉前喝了太多的水而尿床,那么家长以后需要注意晚上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喝那么多的水,白天可以多让孩子喝水。日常饮食中孩子不宜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遗尿症患儿也不宜吃过多的调味品,更不要喝太多的碳酸饮料,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吃糖,家长要注意严格控制孩子对糖的摄入量,因为糖摄入的过多,对于遗尿症病的康复也是不利的。
02如果孩子是因为精神紧张,在睡梦中无法控制而尿床,家长就要注意看看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紧张,是学习压力比较大,还是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是家长自身经常打骂孩子,让孩子比较紧张,分析了原因后,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遗尿症的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03家长在白天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排尿,同时家长还要注意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小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会面临同样的烦恼,那就是孩子明明很聪明也很乐观,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这些孩子普遍都存在学习态度差的特点。很多孩子对学习写作业有一种排斥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所以说要想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进行,面对孩子的时候多一分耐心,少一分责骂。
青少年早恋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一定是不可以直接严厉到禁止的,因为这样的话是会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越是会想要去做。建议现在可以多给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到内心的想法,然后进行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正是对两性之间的关系处于好奇心的阶段,也要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措施,以方犯下错误。
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都会出现学习态度差,学习不认真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要想纠正孩子上课不认真,首先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不要因为学习不好就对孩子打骂体罚,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同时还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宝宝不喜欢喝水怎么办?学这七招你就解放了 及时学会使用杯子
孩子满六月龄时,及时让孩子学习用杯子饮水,通过半年的学习,到一岁时可以达到自己用杯子饮水,顺利戒断奶瓶。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学习使用的杯子是和成人使用差不多的宽口杯,吸管杯、鸭嘴杯等杯子是在学习过程有困难时过渡使用的,最终目标是学会使用宽口杯。如果孩子准时开始训练用杯,半年的时间足以让孩子养成用杯子喝水的习惯,而且这个年龄学习,他们的自主意识尚未很强,习惯更能养成。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
暗示学习法。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哪怕从早玩到晚兴趣依然都觉得玩得不够。如果没大人的一些提醒,就很难想到该学习了。于是要经常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一些暗示是有必要的。如孩子忘记做作业时,可以暗示说:"你的同学李小红已经认真地完成了作业,明天交给老师批改后定会得到表扬的。”这时孩子就会想到自己也该学习了。
培养学习兴趣法。孩子一旦对某学科或某种知识点感兴趣了,那么他就会自觉地去学,学习中能做到勤动脑、肯钻研,对不明白的地方就想问个“为什么",这样要比强行孩子去学效果好得多。
言传身教法。“近朱者赤“,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行为,甚至在思想方面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大人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好。
耐心教导法。教育孩子是一门资深的艺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现孩子在思想方面存在某种问题或是学习上落后了,需要给予孩子耐心的教导,更不可半途而废。
鼓励胜过批评。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应该多给予一些温馨的鼓励帮他找出原因提示他以后多注意学习,不要一昧地批评,一昧地批评只会伤他自尊心,让他厌学,产生逆反心理。教育适得其反。
宝宝不会说话怎么回事 听力障碍的影响
语言是学习模仿而来,若听力出现障碍,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说话。先天性听力丧失的小儿,几乎无法学习语言,也就是“十聋九哑”。也有的孩子对高频声音听不到,如“丝”、“夫”等,而低频声音则可听到,如钟表“滴滴哒哒”声音,拍手、关门、汽车声等,所以,父母常常无法发现孩子听力障碍,而宝宝到了2岁还不会说话,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对孩子做进一步检查。
儿童多动症具有哪些症状表现
很多家长们对儿童多动症比较陌生,从而也就不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针对现阶段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专家在这里为家长们讲解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家长们对儿童多动症关注,以至于使孩子尽可能的避免儿童多动症的危害。
儿童多动症通常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但是由于在行为和精神上出现障碍,导致还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长和教师感到没有办法。
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在孩子幼年就会出现,主要表现为行为多动,容易使家长与顽皮的孩子弄混,从而耽误治疗。家长可能有时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过分活泼了,特别是在外面玩或来客人时,显得更加活跃,在床上、沙发上到处乱跳。对于这种情况,多数家长以为孩子是顽皮而不会联想到多动症。
学龄前儿童多动症与儿童顽皮不易区分,但上学后两者的差别就越来越明显。小学一、二年级后,多动症儿童往往学习很吃力,往往是学习成绩差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在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喜欢惹事生非,不服老师管教。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容易产生逆反、敌对心理,究其原因多动症是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在0~6岁阶段可表现出胎动过多,1岁以内时睡眠比较少、爱哭闹,2岁后不认生、不害怕危险、人来疯,易受伤,没有礼貌。
专家提醒:儿童多动症的危害非常严重,而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阻止这样的事发生,而对儿童多动症早期治疗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多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从而才能及早发现孩子是否出现儿童多动症。
学习能力的关键技巧和方法
在学习上,付出≠回报
“人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跟收获和成就一定成正比吗?”
不一定。面对着同样繁重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有些孩子就能轻松应对,而有些孩子则做不到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看这个孩子是否具备比别人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动机,指的是孩子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能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有没有“我想要,我想学”的激情。
另一个是学习方法,指的是孩子懂不懂得管理实现学习目标,能不能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会不会给自己树立信心,能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和困难等等。
学习能力的关键技巧和方法才是孩子轻松胜任学习的最有效的法宝,其中,把握住四个关键点就可以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自信心管理。
妙招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
对于目标管理,孩子需要懂得区分目标与愿望的区别,会根据目标设立标准和原则,比如SMART原则,为自己设立可以实现的聪明的目标,而不是凭主观臆想设立一些不切实际的笨蛋目标。当目标制定了,还要懂得通过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步骤加以实现,以及掌握对目标进行及进调整的方法。同时,衡量一个学习目标是否制定合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时间”,要教会孩子管理时间,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效率的事。
妙招情绪管理和自信心管理
有家长会说,我孩子制定了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表,可常常是三分钟热度,几天后就坚持不了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学会自我控制。人人都有情绪,都会有对某些约定或规则感到厌烦的时候。
是否能遵循目标计划,区别在于是人控制情绪还是情绪控制人。有情绪管理能力的孩子就会熟练地运用各种缓解情绪的技巧将这种负面情绪处理掉,而且能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最后一个要点是孩子需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拥有自信很难,其实只要有正确的培养方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能不能为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以及教授给他们关键的技巧和方法。
好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
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遭遇到困难,区别只是在于有的孩子他具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非常强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非常善于从前人身上吸取经验和方法,而有的孩子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天生条件优越的天才孩子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绝大部分的孩子必须通过教授的方式来获得这种学习能力。因为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自我形象的塑造都是属于情商的范畴,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专业的儿童情商培训机构让孩子拥有这几项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轻松胜任学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功创造加速度。
孩子犯错家长该怎么教育
心理学家:孩子犯错是学习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而不是地想到怎么惩罚,更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于东辉解释说,从心理学来讲,打骂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是在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则出问题的几率会小很多。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是教育的好时机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错,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其“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错”在什么地方,告诉他下次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反思,孩子会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孩子犯错时家长应遵循7个一原则
1、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2、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3、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4、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