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位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开始偷家里的钱,还撒谎。后来被家长发现,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买名牌衣服,怕家长不给,所以只好偷。

追求名牌、追求前卫是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潜滋暗长的虚荣心,为了吸引周围人注意,就会在衣着、新潮电子用品方面与同学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毙!

怎么应对孩子爱攀比的心态

方法一:告诉孩子挣钱的辛苦

我会对孩子说那是人家爸爸挣的,有本事你自己长大买。

我会对孩子说,别人家富裕是别人家的事情,这都是靠自己努力才得到的。

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爸爸妈妈挣钱的辛苦,不要让孩子得到太多的满足。

方法二: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

我会跟孩子说,读书好的小朋友要比穿得好看的小朋友得到的赞许更多。

我会跟孩子说,你现在把学习学好,长大了有本事,才能讲享受。

家长要引导孩子将物质上的攀比转化到学习上。

专专妈:是的,家长要改变孩子的攀比心。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就要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攀比。

孩子攀比心理怎么办 游戏模拟

当孩子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那个被嫌弃的人,让孩子亲身体会到攀比的坏处,再进行思想教育。

怎样克服攀比心理 找出攀比关键源

每个人攀比的关键源都不同,想要克服攀比心理,必须先找到自己的攀比关键源,才能对症下药。比如朋友家住的是别墅,而你家住的是平房,这让你有了攀比心,究其源头,朋友家的别墅也不是他自己买的,而是他爹买的,这是双方父母经济能力的差异,也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你也无需埋怨自己的父母,因为你有钱你可以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买不起,为什么要要求父母给你买呢?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住上别墅,住平房的也不止你一个人,这么想是不是心里舒服了许多?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位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开始偷家里的钱,还撒谎。后来被家长发现,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买名牌衣服,怕家长不给,所以只好偷。

追求名牌、追求前卫是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潜滋暗长的虚荣心,为了吸引周围人注意,就会在衣着、新潮电子用品方面与同学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毙!

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攀比手机、攀比衣服、攀比吃喝,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不自信,所以更在意外在的东西。孩子既可以通过这些外在的条件”证明”自己,又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有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

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他的身体成长情况,对他的一些其他问题,也都是要进行一些了解,使得发生错误的时候,都是可以进行改正,那现在有很多儿童都出现攀比的心理,及时的一个小橡皮,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那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呢,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呢,也都是要从家中做起,对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很多都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因此家长也都是要注意,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家长知道该如何做。

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切勿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让孩子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

当孩子提出越来越多的"我也要"时,建议家长做到"四应四忌":应言传身教忌单纯说教;应合理引导忌过分溺爱;应培养好习惯忌随心所欲;应正视优缺点忌厚此薄彼。

什么是儿童攀比心理:

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怎样克服攀比心理 变得更加强大

攀比心理也不完全都是坏处,若是利用得当甚至能成为我们进步的工具,当发现自己一方面不如他人时,就努力钻研这方面,增强自身实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去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等到自己成功时,不仅当初的攀比心理实现了,而且在努力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进步,一举两得。

互相攀比的坏处 养成凡事都爱攀比的习惯

攀比心理也分轻症状和重症状的,轻症状为最初时的攀比,你可能只是因为别人有了一个新书包,一个新文具盒而想攀比,但如果这时的攀比心理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就会养成爱攀比的习惯,也就是攀比心理的重症状,到后来因为各种小事、大事你都会想要攀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盲目攀比,养成凡事爱攀比的习惯会让人活的很辛苦。

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只与自己比

树立正确的攀比心理,只与自己比。攀比他人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人生退步,只有与自己比,把自己的劣处当作唯一的敌人,把跟别人攀比的注意力放到自身的成长上来,多关注自己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退步了,用跟自己比取代跟别人比,这样才能得到进步。

人为什么要攀比 攀比心理的利与弊

攀比心理的好处:能够让人专注于某件事情的能力,提供给人奋斗的动力,如果将攀比的重心放在学习等有意的事情上,能够带来不错的效果。

攀比心理的坏处:对自己的身心来说都十分累,常常伴有巨大的焦虑,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印象,还可能会影响做事的效率。

论幼儿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攀比心理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作用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李某小朋友贪玩,学习成绩很落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学习成绩赶得上,而与他约定:如果成绩能赶得上张某小朋友就买与张某一样高档的书包给他。这样迎合了李某小朋友的心理,结果李某的成绩果然赶上了张某。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而给加把劲,使他赶得上别人。

2.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

相关推荐

孩子挑食会导致小儿厌食吗

小儿厌食是一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的疾病,小儿厌食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小儿挑食会导致小儿厌食,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导致孩子小儿厌食,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孩子小儿厌食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知识。 1.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能按时定量进餐,长时间饥一顿饱一顿,打乱了胃肠道的规律,导致消化液的减少,无饥饿感。相反,两次餐间吃太多零食,使胃永远保持一个半充盈状态,定点吃饭时的愿望就会降低,从而没有食欲。 2.因家长的饮食偏嗜影响孩子,造成孩子偏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长的暗示,对某些食物出现异常的偏嗜,造成

孩子攀比心理怎么办 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虚荣的父母很可能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爱攀比的人。家长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自己爱慕虚荣,孩子也会。而家长谦逊的力量能够感染孩子,减少攀比行为。

婚前焦虑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1恐惧心理。谈婚论嫁到了婚前最后一个阶段时,或许是最值得书写的一个时段,它比婚礼举行的那一刻来得细腻复杂,有太多对未知的憧憬,有太多对过往的释怀。 2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却在此时常常困扰着新人,心理素质不好的新人在有了某些不良躯体反应后往往还会产生逃婚的念3头。心理专家称,新人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其实是婚前焦虑症的症状表现。 攀比心理。和别人进行攀比。怎么看自己找的对象也没有别人的好。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还是说明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

引起节后综合症的原因

1、每逢放假,大家都会出去旅游、拜访亲友或者和朋友出去逛街吃饭等,生活丰富多彩。而放假结束后,职场上繁重的工作总是让人感到安静。这样有闹到静的转换让人一时间无法适应。 2、虽然过节几乎家家都人来人往,忙忙碌碌,但生活内容却是十分休闲。节后,立即要投入快节奏的工作学习中,压力又要重新降临。 3、原本大家的自我感觉良好,心理很平衡,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可是节假日里同学聚会、亲友来往以及朋友约会,大家交流的信息多了,互相了解近况,不免会产生一种攀比心理。不过,这只是一种不良心理状态,而不是心理疾病。

小儿自闭症的心理护理

随着小儿自闭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专家提示:小儿自闭症的治疗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有效进行小儿自闭症的护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科学的护理对小儿自闭症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因此小儿自闭症的护理是很重要的。 1、让患儿多结交小朋友:对儿童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快活自在的事,能联络感情、增长见识、提高应变和活动能力。另外,儿童有类同的思维和爱好,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在群体中相处,有助于身心健康,避免性格孤僻。 2、增加新鲜刺激:每一种声音和色彩对儿童都是一种诱惑,他们的感官和眼睛需要新鲜东西的刺激。父母应经常

婚前恐惧症的表现 爱与他人攀比

在与其他同性朋友交流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个性经历比别人少,虽然内心的道德感支持了自己的行为,但是同性之间的攀比与一些无谓的玩笑慢慢的冲击着他(她)的心理防线,久而久之,受到周遭环境和人群影响,攀比心理越来越强烈,甚至让他(她)动了再找一个人的心思。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之站立 对儿童进行正常协调的站立指导和训练,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纠结异常的动作。促使关节再次发育健康生长,为将来健康行走做好全面的准备。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之控制头部 儿童脑瘫的话眼睛无法对视他人,头部也只能低落难以伸展。首先可以用矫正器帮助儿童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引导改善儿童的动作。尽量教会儿童独立主动完成抬头动手,适当给予帮忙和引导。仰卧和俯卧循环交替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之训练爬行 引导和规范儿童,让儿童进行爬行。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儿童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和协调。更多的是在活动的范围内

如何使儿童远离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目前困扰着很多的小朋友,给家长带去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为了避免该病的发生,一定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带患儿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

宝宝学走路用什么方法最好 方法六:走路晚是正常现象

错误方式:如果宝宝比其他孩子走路晚妈妈就会有“攀比心理”。 正确方式:大部分孩子会在15个月时能够独立行走,有个别孩子在16—17个月学会走路。假如其他方面没有异常,稍微延迟走路也是正常的。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