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的症状有哪些
直肠前突的症状有哪些
①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粪块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向前突内,停止用力后粪块又被挤回直肠,造成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而用力努挣,结果腹压进一步增加,使已松弛的直肠阴道膈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加深前突,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排便困难越来越重,少数患者需在肛周、阴道内加压协助排便,甚至将手指伸入直肠内挖出粪块。
②便不尽
因粪便不能排除,患者由蹲位改为立位后,直肠内粪便会再次刺激直肠后壁的排便感受器,引起便意而再次排便,造成便不尽。
③排便间隔时间长
因排便感受器位于直肠后壁,直肠前突后,病人立位或坐位时,直肠前突部位是直肠的最低点,粪便进入直肠后首先要进入直肠前突内,无法对排便感受器进行有效的刺激,无法产生便意。只有在有足够多的粪便产生时,才能产生有效刺激,才有便感,这是排便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④单次排便时间长
因直肠内有效排便压力的降低,造成粪便不能直接排出,必须等到直肠内粪便多出很多时才能排出来。
⑤有劲使不上
因直肠前突时,患者排便不畅,粪便进入直肠前突内,尽管努力使劲增加腹压,因为直肠前突的作用,并不能使直肠内形成足够排便的压力,仍然不能排出粪便。
⑥下坠感
由于粪块积存在直肠内,患者有肛门下坠感,
⑦腹胀
因为直肠前突排便困难的同时,有时排气也会受到影响,肠道内气体排出不畅,就会引起腹胀。
直肠前突的病因
大部份学者认为女性直肠前壁薄弱是直肠前突的病因,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撑,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组成,内有肛提肌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若直肠阴道隔松弛,则直肠前壁易向前膨出,类似疝突出,多见于慢性便秘致腹内压长期增高的女性,多产妇,排便习惯不良者,老年女性会阴检弛等。
分娩,发育不良,筋膜退变及长期腹压增高均可使盆底受损而松弛,尤其是分娩时,可使肛提肌裂隙中的交织纤维撕裂,腹会阴筋膜极度伸展或撕裂,从而损伤直肠阴道隔的强度,影响其抵抗排便的水平分力而逐渐向前突出,本组患者多在产后发病,提示本病发生与经阴道生产有关;本病多发生于中年,提示可能与结缔组织的退变有关。
便秘是什么原因 特殊原因
1.药物性便秘。可在服用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后出现。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可损害支配肠道的神经,继而产生便秘。
3.肛肠病。痔疮、肛裂等病,由于肛门部位剧烈疼痛,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使排便延迟,出现便秘。
4.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
5.出口梗阻便秘。这是指直肠下端和肛门出现问题导致排便不畅。如盆底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等。
女人便秘类型
1、孕期便秘
国外报道40%妇女妊娠期可发生便秘。妊娠期由于黄体形成,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抑制肠蠕动,降低肠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致便秘。妊娠6个月后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及盆腔血管,使盆腔静脉淤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便秘。
2、产育期便秘
产后由于女性的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胀的子宫胀松,甚至是由于部分的肌纤维断裂会容易是腹壁肌以及肠壁肌和肛提肌等等的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会降低,之后就会加重产妇的体质变得虚弱,不能够依靠腹部的压力去协助排便,这个时候粪便就会留在肠道中,由于水分过度的吸收就会导致便秘了。
分娩后,产道裂伤、会阴切开而引起疼痛,疼痛或畏痛也可造成排便抑制。同时,产后数天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也是影响排便的原因之一。
3、女性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
表现为排便后不尽感、下坠感、会阴部重压感或需要手法帮助排便。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该型便秘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直肠前突性便秘
女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直肠前突,其中经产妇占96.5%。主要由于分娩、产伤等原因损伤直肠阴道隔,表现为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落入袋内,使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
2)子宫后倾位性便秘
正常的子宫在膀胱预制厂之间的呈前倾位。由于我们的子宫的发育不完全或者是由于分娩中的损伤和多产以及产后的保养不挡而造成的盆腔炎症等等的原因,就会导致子宫向后方倾斜,就会压迫直肠前壁,这样会让肠道变得狭窄、弯曲,就会容易造成粪便通过的障碍。在临床学上面表现为排便的不顺畅以及大便细扁和便后不尽感等等的。
盆底失驰缓综合症
盆底肌功能不良型(失驰缓型)便秘
● 耻骨直肠肌综合症由肛窦炎、肛裂、肛旁脓肿的炎性刺激,使耻骨直肠肌产生痉挛,肛管延长、狭窄,肛门紧缩,病人感到用力排便肛门也不放松,甚至反而收缩更紧。
● 盆底痉挛综合症本症常与耻骨直肠肌综合症同时存在,排便时盆底肌(横纹肌)不能松弛,甚至反而收缩,以致封闭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
● 内括约肌失调驰缓症由于长期抑制便意,或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在排便过程中内括约肌不能放松引起的便秘。
● 外括约肌失调综合症是一种排便时外括约肌异常收缩的病症,此症多见于老年人。
注意以下区分
直肠无力型(驰缓型)便秘
因人体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直肠型便秘。
● 直肠前突主要由分娩产伤,损伤了直肠阴道膈,使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方向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陷入袋内,病人会感到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自觉肛门下坠,便意频频,有时需在前方用手加压方能排便。
● 直肠黏膜内脱垂发病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中气不足或排便久蹲、强用力有关,造成直肠黏膜松弛,脱垂于直肠壶腹内。排便前病人感到会阴胀满,排便时下背部疼痛,多数患者有长期排便困难史,每次排便需数小时。
直肠前突的检查
直肠指诊及排粪造影等是诊断直肠前突的主要检查方法。
㈠指诊检查: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突出更明显。
㈡排粪造影: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钡剂通过肛管困难,前突的形态多为事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前肌病变,则多呈鹅征。
㈢所隔排出试验:将一头连接气囊的导管插入肛门壶腹部,注入100ml气体,让患者用力作排便动作,从中了解直肠的排泄功能,正常者5分钟内可将气囊排出,超过5分钟者为排出延迟,作者检查39例,其中有2例排出正常;16例排出时间>5分钟,8例>7分钟,5例>10分钟,6例在15分钟左右,2例>15分钟仍未排出,阳性率达94.9%
大便颗粒是怎么回事 直肠前突
大便一粒一粒可能是直肠前突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粪块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向前突内,停止用力后粪块又被挤回直肠,造成排粪困难,粪便成颗粒状。
女性便秘可能直肠前突
便秘不仅是一种疾病,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患便秘,男女之比为1∶3。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华南肝胆医院胃肠外科吕永添教授说,女性便秘,可能是由于直肠前突,那是因为直肠阴道隔薄弱,长期在排便时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凸出引起便秘。
便秘原是直肠惹祸
钟太太既是职业女性又是家庭主妇,外人都羡慕钟太太的好福气。可是,钟太太却有说不出的苦衷,那就是每天的排便,对钟太太而言都像是受刑,蹲到双脚麻木,费九牛二虎之力,都解不出大便。不得不到中山二院南院求医。
经过直肠指检,吕永添教授发现钟太太直肠前壁有明显薄弱松弛区域,诊断钟太太是患了直肠前突这种病。吕永添教授说,直肠前突造成的便秘,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尤其是多产、难产妇,因直肠前壁向前膨胀所致。从发病原因上看,由于前壁肌层变薄,粪便进入直肠突出部分,不能由肛门排出,出现排便困难。发病时,盆腔内有沉重和疼痛的感觉,排粪困难,必须用手指向后压迫阴道后壁,才能使粪便从肛门排出。如果治疗的话,可以采用手术方法,修补缺损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
便秘原因多种要分清
吕永添教授介绍说,便秘是种常见病,表现为粪便排出困难,便质干燥、坚硬;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值得注意的是,便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除了直肠前突之外,可能是结肠的运输能力受到损害(运动失调),也可能是因肛管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另外,众多的消化道疾病、药物及神经、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的异常也可引起慢性便秘。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便秘原因是由于大肠过长。小肠用于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用于吸收水分。大肠长了,吸收的水分也会相应增多,导致粪便变硬,就很难排出了。清远有位黄先生,远道前来求医,肚子胀得像个小冬瓜,把吕永添教授都吓了一跳,一问,原来黄先生居然已经两个月没解过大便了,整个人脸色萎黄,贫血消瘦。正常人的大肠一般只有1.5米长,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可是黄先生的大肠竟长达2.1米,难怪他要两个月才排一次便了。
此外,长期便秘也可能是患了横结肠脾曲综合征。陈阿婆便秘已经五年多了,大便解不出就导致下腹部胀痛,大中小医院都求过诊、做过检查,名医、游医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中山二院南院的黄天立教授检查后,诊断陈阿婆为患了一种少见的假性肠梗阻———横结肠脾曲综合征。那是由于长期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长期积粪、扩张所致,黄天立教授帮陈阿婆洗肠洗了五天还是洗不出什么,进病房施行脾曲松解手术时,结肠内全是硬性粪便,足有三四斤之多,甚至做钡剂灌肠后的钡剂还在里面。
吕永添教授表示,盆底痉挛综合征也会导致便秘。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和肛管外括约肌松弛,使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松弛,便于粪便排除。若排便时以上两肌不能松弛,甚至收缩,则会阻塞肠道出口,引起排便困难。
便秘多吃纤维素食物
吕永添教授说,对于一般便秘而言,可以先行保守治疗,如多进食纤维素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等;必要时可辅用泻剂、栓剂或灌肠。纤维素包括水溶性纤维素和非水溶性纤维素两种,含非水溶性纤维素多的食物有水果和蔬菜的皮,全麦类和种子类,含水溶性纤维素多的食物有水果、蔬菜、燕麦、大麦、燕麦麸、豌豆、大豆类等。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比如那位天生大肠比别人长的黄先生,可以采用切除部分大肠的办法,但是如果切除大肠过多,保留大肠太少的话,由于大肠吸收水分能力减弱,术后有可能会出现粪便比较稀烂的情况。
提肛运动的危害 哪些人不宜做提肛运动
1、陈旧性肛裂患者,本身括约肌痉挛,再予以提肛运动,会使患者的症状加重。
2、肛周炎症性疾病如肛窦炎、肛周脓肿等患者不宜提肛。
3、排便困难的疾病,如盆底肌失迟缓、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前突等,如果进行提肛运动,会加重病情。
4、PPH手术后一月内禁提肛运动。
5、处于饥饿、精神紧张、情绪不佳、疲劳状态下的人群。
肛肠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肛管、大肠上的各秆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等。
解析肛肠病的有效治疗
肛肠病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对于肛肠病带来的排便困扰很恐惧,由于肛肠疾病的种类有很多,很多人对于肛肠病的类别及治疗方法都不清楚,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常见的肛肠病治疗方法介绍。
1、肛肠病的常见类别
1.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肛管、大肠上的各秆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
2.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裂【译】: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2、肛肠疾病种类
常见肛门部疾病有痔疮、肛裂、肛痿、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隐窝炎、化脓性大汗腺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湿疣、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神经性皮炎、肛门接触性皮炎、肛门白化斑、肛门癣、肛门闭锁、肛管炎、耻骨直肠肌综合症、骶尾部畸胎瘤、肛门良性和恶性肿瘤、肛管皮肤缺损、直肠尿道痿、蛲虫病、直肠癌、直肠类癌、直肠息肉、脱肛、直肠前突、直肠炎(溃疡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异性等)、克隆氏病、直肠阴道痿、直肠内套叠、肛门直肠损伤和异物、粪嵌塞、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等匹十余种。
3、肛肠病治疗方法有:
1、手术切除:可从肛门内取出的息肉,用肛门镜或扩肛器扩开肛门,钳子夹住息肉,在基蒂部用丝线结扎,切除息肉。广基的息肉切除后,粘膜的创面要予以缝合。
2、开腹手术:息肉位置高,无法用上述方法治疗,需要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切开直肠前壁切除息肉。已恶变的要按直肠恶变治疗。
3、对多发的家族性息肉病,根据直肠内息肉的分布决定能否保存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浆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太等。
4、其他炎性息肉可采用抗生素、激素保存灌肠治疗。
女人产后容易得哪些肛肠病
一、直肠前突
由分娩中直肠阴道膈撕裂引起,可表现为排便困难
产后头两天出现排便困难很常见。可有的产妇产后一连四五天也拉不出大便,或是产后出现习惯性便秘,经检查往往可发现直肠与阴道之间的隔膜撕裂。因为压力不够,肛门括约肌不开放,做排便造影可见大便向阴道方向拱,这被称为直肠前突,常见于难产或多次生产的产妇。
症状:几天也排不出大便,大便秘结
处理:一般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疗法,多饮水、多吃水果(避免吃油酸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未成熟香蕉等),必要时服缓泻药,增加体育活动。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修补缺损。
二、痔疮
孕期出现痔疮可能被忽视,分娩后症状会加重
滨江诚铭妇科医院专家说所谓“痔”,很多人以为是肛门内黏膜肿大。何裕隆教授纠正了这一说法:痔疮实际就是肛垫,而肛垫是像海绵一样的组织,当肛门收缩的时候,肛垫会把肛门整个堵住,防止直肠里的大便、气体不受控制地流出,它的功能就像一扇大门。健康人的肛垫是很好用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组织老化,以及大便反复刺激,很可能引起肛门局部组织发生炎症甚至纤维断裂,从而导致肛垫下移,产生痔疮的症状。
另外,怀孕期间,因为胎儿增大引起腹压增大,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如果本身有长期便秘或肛裂,或孕期饮食结构改变,吃肉多吃菜少,对痔疮的形成更是有利。不过,有些孕妇患上痔疮却浑然不觉,可能痔疮只有I-II度,既很少出血,也不脱出肛门,不疼痛,所以很容易被忽视。
症状:反复出血、痔块脱垂、疼痛。
处理:分娩过程中痔疮可能发生急性出血,正常情况下医生应立即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结扎,即用血管钳钳住出血的血管,然后用针线缝扎或直接将血管结扎,打结有可能松掉,缝扎会更牢靠。当痔疮产后加重变为II度以上,会出现排便时脱出,并经常出血,此时可行痔上黏膜环切术,即将直肠黏膜切掉2-3厘米,进而将脱出的肛垫上提。而血栓性外痔常需手术将血栓取出。
女人为什么更容易便秘
(1)孕期便秘:国外报道40%妇女妊娠期可发生便秘。妊娠期由于黄体形成,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抑制肠蠕动,降低肠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致便秘。妊娠6个月后子宫增大,压迫肠管及盆腔血管,使盆腔静脉淤血,直肠蠕动功能下降,引起便秘。
(2)产育期便秘:产后由于腹直肌和盆底肌被膨胀的子宫胀松,甚至部分肌纤维断裂,使腹壁肌、肠壁肌、肛提肌等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减低,加之产妇体质虚弱,不能依靠腹压来协助排便,粪便在肠道过度滞留,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分娩后,产道裂伤、会阴切开而引起疼痛,疼痛或畏痛也可造成排便抑制。同时,产后数天卧床休息,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也是影响排便的原因之一。
(3)女性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表现为排便后不尽感、下坠感、会阴部重压感或需要手法帮助排便。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导致该型便秘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直肠前突性便秘:女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直肠前突,其中经产妇占96.5%。主要由于分娩、产伤等原因损伤直肠阴道隔,表现为直肠前壁黏膜呈袋状向阴道突入。当排便时,粪便即落入袋内,使粪便向阴道方向堆积而不能排空。
2)子宫后倾位性便秘:正常子宫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前倾位。由于子宫发育不全或分娩中的损伤、多产、产后保养不当及盆腔炎等原因,可导致子宫向后方倾斜,压迫直肠前壁,使肠腔狭窄、弯曲,造成粪便通过障碍。临床表现为排便不畅,大便细扁,便后不尽感。
3)直肠内套叠: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腔扩大和直肠黏膜松弛。
4)肛门括约肌失弛缓症:女性蹲位排尿时,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为节制粪便的排出,其内括约肌则处于紧张状态。尿路感染时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促进上述因素持续存在。
5)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指诊可有肛管延长,紧张度增高,耻骨直肠肌增厚变硬,有压痛,让患者做收缩肛门动作时,耻骨直肠肌收缩不明显。排粪造影显示排便时肛管不开放,在静止及用力排便时,可有“搁架征”。
6)直肠子宫陷凹滑动性内疝:正常情况下,女性盆腔内的腹膜从膀胱返折至子宫,最后再返折至直肠前壁,在子宫直肠之间形成直肠子宫陷凹,如直肠周围组织松弛,可使此陷凹加深,形成疝囊。排便时,乙状结肠疝入其内,压迫直肠,产生一系列排出障碍、下坠症状。
7)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指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较紧,肛管直肠环后侧发硬,有触痛。
8)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为多种妇科手术的并发症,婚育后妇女常见。其异位处多在直肠陷凹处,形成坚实的结节或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