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 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何首乌的形态特征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
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乌鳢的形态特征
形呈长棒状。头部扁平,头大,口裂大。吻部圆形。口内齿牙丛生。偶鳍皆小,背鳍和臀鳍特长,尾鳍圆形。头部与躯干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鳞片。侧线完整,在胸鳍的后方有个弯曲。 头顶部有许多感觉小孔,大鱼其数目较多。体色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作八字形排列的显明黑色条纹。头部有三对向后伸出的条纹。[1]
乌鱼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
乌鳢 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乌鳢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乌鳢鱼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
乌鳢 乌鳢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乌鳢的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乌鳢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乌羽玉的形态特征
乌羽玉属植物。产于墨西哥北部。植株具粗大的肉质根,在原产地根部的体积比茎部大好多倍。茎球状,球体柔软,表皮为绿色或灰绿色。棱沟呈螺旋形排列但不明显。植株顶部的生长点多生绒毛,灰白色。刺座圆形,很大。刺退化,被绵毛取代。花小而短,花期短,直径约在1厘米左右,淡红色。果实呈棍棒形,红色或粉色。每个果实约有10到30粒种子不等,可自花授粉繁殖。
棱8—10,螺旋形排列但棱不是很明显,几乎没有棱沟。植株顶部多绒毛,灰白色。刺座圆形,很大,无刺只有绵毛。花小而短,开放短促,直径1.25厘米,淡红色。果实棍棒形,红色。
老植株易丛生,单株球体扁球形,顶部稍平,直径6~7cm。有肥大的直根长达10cm以上。棱分成瘤块状,瘤块低圆,灰绿色。刺座上无刺,有白色或黄白色软毛。植株肉较软。花着生在球体顶部,钟状或漏斗状,直径1.3cm,粉红色。果实棍棒状,长2cm,粉红色浆果。种子少,每果仅数粒至10余粒,黑色。本种为仙人掌类中著名的代表种之一,除观赏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栽培方便又无刺,是理想的家庭栽培种类。
乌羽玉有时会开花,其花朵细小及呈粉红色。种子细小及呈黑色,需要炎热及潮湿的环境来发芽。乌羽玉有多种苯乙胺生物碱,当中最主要的是麦司卡林。新鲜乌羽玉内含有约0.4%的麦司卡林,而干乌羽玉则有3-6%。它们的生长率极低。培植标本生长得较快,有时只需3年时间就可以由种子长成开花。将乌羽玉接枝到成熟的青绿柱根上就会生长得更快。
乌羽玉的冠部会长出地面,呈盘状。若适当的处理,根顶部会形成愈伤组织,并令根部不会腐烂。若收割不宜,整棵乌羽玉都会死掉。乌羽玉在德克萨斯州南部能在野外生长,但因过度收割而被州政府列为濒危物种。
中药乌药叶的形态特征
植物乌药,别名独脚樟。为常绿灌木,高达4-5米。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连珠状。树皮灰绿色。幼枝密生锈色毛,老时几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5-10毫米,有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3-7.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仅中脉有毛,下面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中脉直达叶尖。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3轮,花药2室,内向瓣裂。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柱头头状。核果椭圆形或圆形,长0.6-1厘米,直径4-7毫米,熟时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乌蔹莓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攀援藤本,长达3米左右。生于低山灌木丛中。
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2-3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鸟足状5小叶,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2.5-4.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7厘米,宽0.5-3.5厘米,顶端急尖或圆形,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每侧有6-15个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微被毛;侧脉5-9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1.5-10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2.5厘米,侧生小叶无柄或有短柄,侧生小叶总柄长0.5-1.5厘米,无毛或微被毛,托叶早落。
花序腋生,复二歧聚伞花序;花序梗长1-13厘米,无毛或微被毛;花梗长1-2毫米,几无毛;花蕾卵圆形,高1-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或波状浅裂,外面被乳突状毛或几无毛;花瓣4,三角状卵圆形,高1-1.5毫米,外面被乳突状毛;雄蕊4,花药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花盘发达,4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短,柱头微扩大。
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有种子2-4颗;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近中部呈带状椭圆形,上部种脊突出,表面有突出肋纹,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半月形,从近基部向上达种子近顶端。[2]
枝
小枝疏被柔毛或近无毛。
叶
卷须2-3叉分枝。鸟足状5小叶复叶,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2.5-4.5厘米,侧生小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圆,每边有6-15疏锯齿,下面无毛或微被毛;叶柄长1.5-10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2.5厘米,侧生小叶几无柄或有短柄。
花
复二歧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达13厘米,无毛或微被毛。花萼碟形,全缘或波状浅裂,花瓣二角状宽卵形,外面被乳突状毛;花盘发达,4浅裂。
果
果近球形,紫蓝色的浆果,径约1厘米,有种子2-4。种子倒三角状卵圆形,腹面两侧洼穴从近基部向上过种子顶端。
何首乌形态特征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花: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
何首乌图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毫米,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毫米;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果: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乌贼的形态特征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乌贼身体可区分为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质内壳。
头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四周围具口膜,外围有5对腕。头两侧具一对发达的眼,构造复杂。眼后下方有一椭圆形的小窝,称嗅觉陷,为嗅觉器官,相当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
足已特化成腕和漏斗。腕10条,左右对称排列,背部正中央为第一对,向腹侧依次为2-5对,其中第4对腕特别长,末端膨大呈舌状,位体前端,呈球形,其顶端为口,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四周围具口膜,称为触腕,可以捕食,能缩入触腕囊内。
各腕的内侧均具4行带柄的吸盘,触腕只在末端舌状部内侧有10行小吸盘,此称触腕穗。雄性左侧第5腕的中间吸盘退化,特化为生殖腕或称茎化腕。可输送精荚入雌体内,起到交配器的作用。
根据茎化腕可鉴别雌雄。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不仅弱小的生命将丧生于乌贼的腕下,即便是海中的庞然巨物——鲸,遇见体长达十余米的大乌贼也难对付。漏斗位头的腹侧,基部宽大,隐于外套腔内,其腹面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的软骨凹陷称闭锁槽。
与外套膜腹侧左右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母扣状,称闭锁器,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漏斗前端呈简状水管,露在外套膜外,水管内有一舌瓣,可防止水逆流。当闭锁器开启,肌肉性套膜扩张,海水自套膜孔流入外套腔;闭锁器扣紧,关闭套膜孔,套膜收缩,压水自漏斗的水管喷出。此为乌贼运动的动力。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
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
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
躯干呈袋状,背腹略扁,位头后。外被肌肉非常发达的套膜,其内即为内脏团。躯干两侧具鳍,鳍在躯干末端分离、鳍在游泳中起平衡作用。由于躯十背侧上皮下具有色素细胞,可使皮肤改变颜色的深浅。乌贼躯体方位依其在水中的生活状态,头端为前,躯干末端为后,有漏斗的一侧为腹,相反一侧为背。
但根据软体动物的体制与乌贼的形态比较,其前端应为腹侧,因足让腹侧,后端为背,背侧为前,腹侧为后,这是乌贼的形态学位置、但为了观察叙述简便多采用前种定位。
乌贼身体扁平柔软,非常适合在海底生活。乌贼平时做波浪式的缓慢运动,可一遇到险情,就会以每秒15 米(54公里/小时)的速度把强敌抛在身后。有些乌贼移动的最高时速达150 千米。
它不但逃走快,捕食更快。乌贼是水中的变色能手,其体内聚集着数百万个红、黄、蓝、黑等色素细胞,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做出反应调整体内色素囊的大小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便适应环境,逃避敌害。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