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打断大人说话
孩子总是打断大人说话
这样你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就不会断。
接着你可以迅速的结束一个话题或者找适合停下来的时机,对孩子说:“真谢谢你等我宝贝,现在你可以告诉妈妈,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
孩子没有被拒绝的感受,就不会有不安~关键是你注意力没有打断,心情就不会糟糕,不会被情绪带走说一些气话。
我曾经是一个为了完整的打上一个电话而躲进衣柜的妈妈!当我开始和我3岁的宝宝这样互动时,就完全不担心了~尽管我知道孩子不会一直等下去,但是至少给我一点点时间结束正在进行的谈话,然后转换思路去面对孩子。
孩子在其中除了延迟满足、变得更有耐心,以后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会更懂得尊重别人,不随意插嘴。
阿尔茨海默症怎么护理
如果家里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对患者的日常照顾中需要特别注意。除了不能让患者单独面对水、电、火、药、交通工具、孩子等事务,多些耐心和细心也很重要。说话要耐心,不能粗暴打断或制止老人说话。如果老人变得整天沉默寡言、闷不吭声,则要尽量抽些时间陪伴老人,调节老人的不良情绪。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糖尿病以及肥胖,或者是活动不足以及吸烟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得了这种病,那么在生活中更是要戒烟,积极地控制血压,并且适当的做一些活动。平时患者要注意安全,对于这种疾病的患者来说,最好不要单独外出,避免走失。
宝宝几个月才会说话
宝宝几个月才会说话
通常到10个月以后,有的婴儿就会发出他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音节,一般是爸爸、妈妈等容易发的音,之后,语言就像他们每天的食物一样,不断地存储进他们的大脑,词汇量成倍地增长。这也显示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地发育,负责语言的区域日益活跃。
1、1—3个月:能够发出简单的单音节,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生理现象;
2、4—6个月: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会咿咿呀呀地回应,能够发出笑声;
3、6—9个月:听到声音会寻找,听到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会试着模仿大人的声音,发出一串的呀呀学语声;
4、1岁:出现有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知道挥手表示再见,能够模仿简单的声音,能够指认常见物;
5、1岁半:会话的语汇增多,可以使用简单词语与人交流、表达意思,明白别人给予的简单指令,会跟着大人学说单字,如:车、喝、饭等;
6、2岁:能够使用简单词汇说出不完整的句子,如:表达需求时说“喝水”、“给我”等,会重复句子的最后一两个字,语言发展快速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清楚的常用句子。
怎么教宝宝学说话
1、鼓励发音
1岁以内的婴儿有一段咿呀学语期,在他精神愉快时喜欢不断发出声音,这时就可以和他一起玩,模仿他的声音。
2、手势练习
可利用一些手势或身体动作来帮助理解语意,如挥手表示再见。也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摇手、点头等,让他做出动作。大人可以先做给他看,让他模仿,也可以直接带着他做。
3、创造言环境
将生活环境中有关人、事、物的事情一一告诉孩子,对那些重点的词语讲得慢些、清楚些,并且提高声音重复多次。让孩子置身在一个充满有意义话语的环境中,有利于理解力的增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大人要面对着他,也要孩子注意我们的嘴型,眼睛看着我们。
4、我说你学
模仿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步骤。可先从单字叠音开始,如:“爸爸”、“妈妈”等名词。同时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说给他听,如:“灯”“门”等,之后用看图识物的卡片教给他名词,帮助他学习认识物体和发音。
5、连词成句
孩子有一个阶段习惯于用两个字代替句子,如:他想上外面玩,他会说“街街”,这时,大人可以反复讲给他听表达需求的短句,如“上街”、“吃饭”、“喝水”等。
6、读读说说
唱儿歌、念童谣及说故事,都可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念故事书上的内容时,不一定要逐字宣读,而是用他能听得懂的句子,简单直白地说故事。
7、耐心等待
多制造机会给他表达,可以拿他想要的玩具吸引他的兴趣,以口型或小声提示,要他说出东西的名称,或是一个句子。孩子在说话时,大人要表示出听的兴趣,而且耐心地听,不要打断他,也不要催促他快点,更不能笑他话语中的错误。
宝宝学说话有什么好处
婴儿期的宝宝对语言还不了解,更加无法用语言与你沟通。但是婴儿的脑细胞是在他所听、所看、所闻的刺激下来刻画印象。因此,在你对着宝宝说话的每一个瞬间,都对宝宝的脑细胞产生着惊人的影响。
1、促进语言发展
孩子说话的过程早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期相当长,满月前是反射性发声阶段,由生理上的需要作出哭喊反射;1个月以后出现条件反射发音,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母亲能听出来;2个半月左右开始呀呀学语,以发声为快乐,无意识地积极练习发音;6个月以后,已能“听懂”一些词,作出正确反应;1岁左右会说个别的词。如果我们在语言发生准备期注意和孩子说话;引导他做听和说的前期准备,就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2、增强认知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说话声也对婴儿的认知能力起很大影响。对3个月大的婴儿来说,语言造成的影响大于其它声音(包括音乐)的影响。
3、有助智力发展
多对婴儿讲话还有利于发展他的智力。比如,引导他区分不同声音,使他随着说话声音寻找声源,辨别语言代表的物体,可以发展感知能力。对婴儿说话可使他逐渐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这对他的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将有好处。
4、使产生安全感
讲话本身就是情绪交往的重要手段。对婴儿说话本身就是和他进行情绪接触,说话者的表情、声调、态度都能够使婴儿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和良好的情绪交往是婴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也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大人说话,他也会把听到的话作为信息,存入记忆库中,为未来的语言交往打下基础。因此,父母对婴儿说话还应注意尽量用标准语,避免使用不健康的语言,以利于孩子日后语言能力和标准语言的发展。
孩子遇见长辈不打招呼怎么办
行为一:遇见长辈不打招呼。不少孩子碰到邻居或者父母的朋友时,要么低下头爱答不理,要么躲到妈妈身后。这种情况若偶尔出现,可能是因为当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别的地方,有的孩子则是针对特定人物和场合。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表现去观察,了解他们不主动打招呼的原因。但若是不分场合的普遍性习惯,那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改善方法:年纪越小的孩子,遇见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戒与退缩,这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这时,家长可以通过“宝贝,这是住在隔壁的李妈妈”等介绍开始,将孩子自然地拉入大人的社交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怎么不叫人?没礼貌!”这种口气来责备孩子。平时在路上碰到熟人时,可以多提醒孩子:“你看那是谁?”孩子可能就会主动跑去打招呼。打招呼不见得都得说“叔叔阿姨好”,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一个微笑、点头或招手,都是礼貌的回应。还有一种情况: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不愿主动打招呼,尤其是冲孩子发过火、表情严厉的人。这时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行为二:与人交谈不直视对方。一些孩子跟大人说话时,眼睛总是盯着地板,或者玩手里的玩具,回答大人的问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看起来很没有礼貌。其实,在孩子眼里,比他们高大的成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生物。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这样的要求会更困难。
改善方法:不要期待害羞的孩子转性成为外向活泼的人,学习一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降低人际焦虑感。如果孩子害羞,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引导他:“你低头不看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说话。”当孩子有所改变时,家长要立刻做出回应:“你刚刚说话时看着阿姨,很棒!”很可能你提醒十次只能成功一次,但要有耐心,看见孩子进步,就要立刻给他鼓励。另外,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培养,就会形成习惯。
行为三:接电话没礼貌,或者打扰别人打电话。电话铃声一响,大多数小孩子就会兴奋地抢着接,但刚一拿起又转身跑了,如果不让他接电话,他又哭个不停;你正在接电话,孩子突然大喊大叫,或者制造麻烦打断你的谈话。对小宝宝来说,电话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好奇又好动,所以喜欢抢着接电话。可是,当他们跟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声音说话时,他们又会感到害怕。
改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基本的电话用语:“请问你找谁?”“谢谢,再见!”“你等等,我去叫妈妈”……建议7岁以下的孩子接电话时,大人最好在场,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正确传递信息。当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在电话旁放好纸笔,让他们自己记录来电者的信息。
小孩口吃别着急 分析原因再纠正
小孩口吃的主要原因:
1、在孩子学话时,家长操之过急,威吓逼迫孩子说话,或突然打断孩子说话,使孩子精神紧张,易引起口吃。
2、有些孩子本来说话很好,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如果家中有说话口吃的人,孩子经常模仿,久而久之,造成口吃。
3、讲话姿势不正常,如低头、眨眼、扮 鬼脸、身体过度动作。
4、孩子突然受到惊吓或打骂等精神刺激,易诱发口吃。
5、有的儿童在学说话或词汇还不丰富的时候,由于说话过急过快,语言和思维发生脱节,也会形成“口吃”。
6、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童得过重病, 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受到损害,出现“口吃”现象。
“口吃”能否纠正过来?
除非在生理上受到损害,否则应该可以痊愈,关键是掌握好时机和方法。时机,是指正确纠正这种现象的时间越早越好。家长发现儿童刚刚出现“口吃”现象时,应马上予以纠正。但家长不必过于着急,首先要分析口吃的原因,逐步纠正:
1、在孩子讲话时要耐心、和蔼地倾听,鼓励孩子慢点说,或先想好了再说,使孩子养成从容不迫的讲话习惯。
2、当孩子说话不清时,大人不要笑他,以免孩子紧张害羞,不能勇敢地学说话。
3、纠正不正确的语言习惯,大多数口吃孩子伴有不正常的姿势,人们称这种姿势为“口吃 行为模式”。因此,纠正口吃应注意纠正口吃行为模式,必要时可对着镜子训练讲话姿势。
4、培养孩子的胆略、勇气、自信,多与小朋友及大人交往,多教孩子练习朗诵、说儿歌、讲故事,或说绕口令,孩子语言逐步流利,口吃也会随着纠正。
自言自语的好处 有助于孩子学习
如果你有孩子,或是与孩子们打交道就会发现,他们几乎从不闭嘴!这是件好事,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大人说话,通过听并重复,来学习声调、词汇和语法等。
不可忽视宝宝的四种小习惯
1、孩子打断你讲话。
孩子可能有时会很兴奋想要告诉你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允许他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拥有特权去取得别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别人不理会他,以致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
解决方法:
如果你要打电话或者见朋友的话,告诉孩子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要打扰你。然后给他安排另外的活动。如果孩子跑过来缠着你的话,你可以指着凳子让他过去坐并且在你结束之前都要保持安静。你的目的是让他知道中断你的讲话的话他很难达到他的目的。
2、装作没有听到你说话
不断地给孩子重复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挥会让孩子养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说的话,渐渐地还会发展到不理会你的说话。如果孩子的这种习惯继续下去的话,他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
尽量不要远距离地跟他说话,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说清楚你的要求。当你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孩子看着你并且要有所反应。
3、态度轻浮
你可能会认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才会有反叛的行为,例如他边跟你说话边做鬼脸或者用很轻挑的态度跟你说话等等,但实际上很多学龄前的孩子也会有这些行为,他们的目的是要测试一下父母的反应。很多父母可能会忽视这些行为,因为他们会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只是过渡阶段,但如果你不让孩子尽快改正的话,他可能会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
解决方法:
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例如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诉他这种行为表明他不喜欢你所说的话,你可以停止跟他说话并且走开,然后跟他说当他态度变好的时候才会跟他说话。
4、夸大事实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吹牛一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尽早从源头截住。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说大话会令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话他很快就会养成经常讲大话的习惯和推卸责任等。
解决方法:
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跟孩子说清楚撒谎的说谎的坏处,让他明白大话讲多了,别人可能会不再相信他说的话。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孩子说谎的目的,要让他明白说谎的话他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
英国家长给孩子的10句保命金言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孩子人人有若干权利,如呼吸权、生命权、隐私权,这些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告诉孩子,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的安全权,安全重于一切。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孩子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孩子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利。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告诉孩子在遇到暴徒时有权坚决拒绝暴徒的要求。许多暴徒表面凶狠,内心却很胆怯。
所以众多孩子齐心协力,一齐高喊“滚蛋“,通常能把坏人吓跑。万一遇到真正的身体威胁,孩子身单力薄,一般只能向坏人屈服。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回家挨打受骂。
例如有的小孩会想:如果我的自行车被坏人抢了,父母准会打死我。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重要得多。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的,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孩子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孩子并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如果孩子向大人诉说,而未得到信任,这种骚扰也许会经年累月地持续下去。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有权对毒品、烟酒坚决说不。
6.“不与陌生人说话。”
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
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有权打破所有规章和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之中,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司马光砸缸就是典型事例。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
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告诉孩子,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比如有人欺负了你,他往往说:“小朋友,这个事告诉爸爸妈妈是不对的,咱俩拉个钩,这是咱俩自己的小秘密。“这个对不对?坚决不对,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有不保守秘密的权利。
10.“坏人可以骗。”
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
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宝宝5个月发育指标详解
下肢:孩子能自主地屈曲和伸直腿,让他脚着地保持直立时,他将向下推并伸直他的腿。
小动作:会用一只手够自己想用的玩具,并能抓住玩具,但准确度不够,做一个动作需反复好几次。
大动作:坐位时背挺的很直。醒来时,总是想翻身,经过一段时间,偶尔能一下子从仰卧翻到侧卧。
运动:当大人扶着宝宝站立时,在床上处于俯卧时,很想向前爬,但伸手腹部还不能抬高,所以爬行受到一定限制。如果让他仰卧在床上,他可以自如地俯卧位。
视觉:可以区别家人与陌生人的声音。
听觉:可以区别家人与陌生人的声音。
语言:能发出辅音。
社交:可以辨认出熟悉、不熟悉的成人;显出期待,挥手,抬胳膊要人抱,被抱时,紧紧趴在人的身上;可以学着逗趣,弄出声音打断大人的谈话;和他讲话时,他会停止哭;反抗想拿走他玩具的人。
认知:认人认物,如能识别陌生人,对陌生人做出躲避的姿态。
电话总是被孩子打断
问题:
我的孩子总是在我打电话时打断我,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但确实很让人讨厌。尤其是在我打工作电话时,因为那会让我显得不专业。
思考:
当你在打电话时,孩子们看不到也听不到电话那端的人,他们看到的只是安静的、看起来可能会和他们玩的父母。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获得你全部注意力的机会。
解决方法:
1、教孩子区分哪些时候是可以打断家长通电话的。列一张表来说明哪些时候是可以的、哪些时候是不可以的。通常,孩子们只注意到自己的需要,而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有多粗鲁。
2、告诉孩子,在你打电话的时候他如果想要什么,他应该走到你的面前,轻轻拉拉你的手臂。然后你会拍拍他的手,表示你知道他在那里并且很快就来了。在刚开始时,迅速地做出回应,这样孩子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否则,孩子就会越拉越用力)一段时间以后,你就可以等得久一些——仅仅是不时轻轻地拍拍他,让他知道你还记得他的请求。
3、停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并且说:“我一分钟以后就来。”然后就转过去,并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不要不停地要求孩子停下来。如果他不停地打断你,而你有无绳电话或是电话线很长的话,就走进卧室并且把门锁上。
4、进行几次模拟性训练可能会有所帮助。寻求一位朋友或者家庭成员的帮助。让孩子来接电话,示范被打断的烦恼,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再根据前面提到的解决方法有礼貌地再做一次。当角色互换,而孩子成为那个在打电话的人时,他就会很清楚地看到你那样要求的原因了。
5、做一个装满小玩意儿的“电话玩具盒”,或者找到一种只能在你打电话的时候玩的游戏。在开始的几次,当你拿起话筒的时候,坚决地让他去玩那些东西。孩子会渐渐开始期待你的下一个电话的。
6、在你打电话之前,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做什么。“我要打个电话。这会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在我打电话时,自己找点事情做吧。”
7、可以因为以下原因而表扬孩子: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孩子说了“很抱歉”,孩子没有打扰你打电话,或者孩子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得不打扰你。
宝贝5岁前必备的10种礼仪
1.如何说“请”和“谢谢”。“请”和“谢谢”是紫色小恐龙班尼的台词,这的确是一对有魔力的词。在家养成说“请”和“谢谢”的礼节,让这些礼节形成终生的习惯。
2.如何在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嘴。任鼻涕和吐沫横飞很粗俗。相信我,老师们更偏爱那些入学前就懂得这一礼仪的孩子。
3.如何在动别人东西前询问。没有什么比孩子不懂得他并非宇宙的中心,不能为所欲为更令人不安了。他们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前应该询问,这也包括爸爸妈妈的东西。
4.如何真诚地道歉。这里所说的道歉并非那种被生气的父母强迫说出的毫无意义的“我很抱歉”。同情绝对是一种生活技能。
5.如何在进屋前敲门。这包括妈妈享受私人如厕空间时的洗手间房门。
6.如何说“打断您一下!”孩子们天生就很急躁。大多时候你会发现,父母们每每讲话就会被孩子打断,爸爸妈妈们只能忽略这些。事实上,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打断别人,什么时候不可以打断别人,并且应该学会如何礼貌地说“打断一下”,而不是一直接连不停地打断说“妈妈,妈妈,妈妈”。
7.如何静坐。看电影时一直说话很不礼貌。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自感无趣的情况下尽量少扭动,更不要笑出声来。耐心绝对是一种美德。
8.我的晚饭餐桌也总是乌烟瘴气。尽管如此,我的孩子依然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餐具,吃东西的时候不讲话。当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餐桌礼仪也是必须的——即便是我5岁的女儿也是如此。
9.不要取笑别人。学步的小孩和幼儿会因在公共场合指点他人巨大的痣或肥胖的人而不讨人喜欢。但是父母们一定要教育孩子,这种情感上的侮辱实在没有必要。指出别人的缺点或者取笑别人很不好。
10.如何帮助他人并富有同情心。当看到别人双手拿着东西能够主动帮他人开门。询问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是否有杂务需要帮助。了解如何让自己变得有助于他人并对他人抱有同情心是孩子们能在幼二时期就学会的礼仪,这一天礼仪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并深受他人喜爱。
怎样才能纠正儿童口吃
1、当孩子发生“口吃”时,大人对“口吃”的正确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急躁、斥责、打骂、取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果大人不把这当回事,不露声色地提个词,孩子的心理不紧张,也就逐渐说话流畅了。
2、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多说话,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乐观向上、心胸开阔的精神情操。并及时对其进行语言训练,使孩子减少紧张情绪,放松颈部,面部和全身肌肉,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慢慢地说。
3、成人和孩子说话时,节奏要慢,吐字要清晰,使孩子听清楚,提醒孩子想好了再说,不要着急,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当他重复或拖延时,要安静的听着,不要打断她或斥责其停下来说,让孩子感到她有足够的时间把话说出来。
4、创造一个轻松、和蔼和温馨的生活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呵护,多陪孩子一起游戏、说儿歌、讲故事,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的说、尽情的说,缓解紧张的心理、烦躁情绪,增强自信,加速“口吃”的矫治过程。如果能根据情况,找出原因,对症矫治,孩子的口吃一定会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