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肾脏病的危险因素
1、老龄。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脏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其他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有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病程越长危险越高。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损害,因此高血压患者也是肾脏病的高危人群。此外,血尿酸升高是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药物滥用。解热镇痛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肾损害。另外,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等,也会引起肾损害。
除了年龄变老是无法避免的,其他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高血压的危害有哪些
高血脂 有人研究高血压与总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密切相关,血脂代谢紊乱,使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和发病率明显增加。
肾病 在人类,肾脏参与高血压的形成与维持,反过来,肾脏又因血压升高而损害,长期高血压没有治疗,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或加速肾实质的破坏导致原发或继发的肾脏疾病。
周围动脉疾病 高血压使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3倍,可能是因为血压升高使某些特定的部位如下肢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加速,导致下肢动脉发生缺血、营养障碍,甚至坏死。
中风 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的7.76倍,还有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使中风发生率降低40%,冠心病危险降低15%。
左室肥厚 在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比正常血压增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可达10倍。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女性偏头痛警惕中风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偏头痛会增加女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其危险程度仅次于高血压。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公布的这项新研究对近2.8万名妇女进行了研究,这些参试女性中有1435人患有偏头痛。研究期结束时,共发现1030例心脑血管疾病。结果发现,深受偏头痛折磨的妇女比无此症状的女性患中风和心脏病危险高3倍。新研究负责人,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科医院的托比亚斯·库尔思博士表示,与糖尿病、吸烟、肥胖症、心脏病家族病史等中风和心脏病风险因素相比,偏头痛的危险性更大,其危险程度仅次于头号风险因素高血压。
早期研究发现,偏头痛与中风和心脏病危险翻番有关联。最新研究首次确定偏头痛为女性中风和心脏病的第二大风险因素。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公布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偏头痛并服激素避孕药的妇女,更容易发生血栓。
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1、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痛风。
2、尿酸结晶到肾脏、输尿管、膀胱容易形成结石。如体内多余的尿酸,以尿酸盐结晶在肾盂、输尿管或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沉淀,形成肾结石。
3、除结石外,高尿酸血症还导致急、慢性尿酸性肾病。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本身是加重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也与肾脏肥大、肾功能损伤、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4、血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报道:血尿酸每升高1毫克/分升(即60umol/L),冠心病危险性增加48%,血尿酸水平>6毫克/分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7毫克/分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5、高尿酸血症常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疾病并发,同时也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预知心脏病发病风险
随着人们的健康知识的了解,预防意识的提高,健康体检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血脂的检查在体检项目中已成常规。关注血脂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有着明确的意义。
人们对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指标已有足够的重视并了解,并能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治疗,但对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有研究者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LDL与HDL的比值与心血管病发病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的分级关系:当比值小于3.3时,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不大;当比值在3.3-3.7时,危险因素在明显增加;当比值达到3.7-4.3时,心血管病的死亡率达到最高值。如果这个比值增加一个单位,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会增加53%。如果病人既往没有心脏病,但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那么比值增加一个单位,则心肌梗死的危险会增加75%。已患有高血脂血症的中年男性,因甘油三酯水平者而言,这个比值对心血管发病的危险更具预示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它是预知患心脏病危险因素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者还发现,LDL与HDL的比值在服用他订类药物治疗时变小。
由于每个引起血管粥样硬化的粒子都含有一个载脂蛋白B分子,每个高密度脂蛋白的粒子都含有一个能对抗引起粥样硬化的载脂蛋白A-I的分子,因此两者浓度的比值能准确地预测心脏,血管病的发生危险。研究者认为低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作为预测发生心脏病危险的指标,要比单独检测低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作为指标更准确。如果采用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还衡量心血管的健康状况,建议进行降胆固醇治疗的临界值因为2.5。
肾上腺肿瘤会引发什么疾病
肾上腺肿瘤多伴发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你必须知道的心脏病危险因素
1. 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 如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
(2)社会环境: 如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导致),竞争大等。
(3)自身环境: 如血压高(高血压),血脂高,血糖高(糖尿病),口腔卫生不佳等。
2.睡眠因素:
(1):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等。
(2)睡眠过多或不足。
3.危险情绪因素:
情绪不良如激动,精神紧张,慢性压力等。
4.运动危险因素:
(1)缺乏运动:长时间坐位,体力活动少,BMI异常(超重或肥胖)等。
(2)过度运动:如过度,心肌肥厚等。
5.危险因素:
(1)饮食不当:如大吃大喝过剩导致肥胖,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新鲜,盐过量,水不足等。
(2)吸烟(主动或被动)。
(3)过量。
(4)不当。
另一类是不可调的危险因素,应尽可能延缓或减少:
1.增龄(衰老)。
2.性别。
3.种族。
4.家族史。
其他因素
1.感染如急性或慢染。
2.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3.消化道疾病:如胃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
4.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
5.疾病:如,肾血管异常等。
6.疾病:如,血小板异常等。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1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49%(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
东亚人群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以上证据说明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由framingham研究及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所证明。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不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联。mrfit研究显示,在34万35~57岁男性白人中随访15年后,因血压升高而造成冠心病额外死亡的总数中,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的占31.6%,在140mmhg~159mmhg的占42.9%,在≥160mmhg者只占24.1%。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两组范围的居多,而收缩压≥160mmhg者,固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但在人群中居少数。
由此可见,血压“正常偏高”及ⅰ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我国首都钢铁公司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在140mmhg~159mmhg者增高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是连续的,因此任何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人为的,许多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由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产生更大的效果。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而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能使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减少1/4。
老年冠心病的原因
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为无冠心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1972~1991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占57.7%(49.9%~70.2%)。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冠心病事件发生较大。血压升高通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糖及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这些都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危险。糖尿病是另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有糖尿病病史者为8%(3.9%~13.3%),亦呈上升趋势。妇女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过程与男性有所不同 妇女更年期后患病率上升,绝经后妇女患冠心病者为未绝经者的3倍。西方长期以来注意雌激素与妇女冠心病危险的关系,199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报告,雌激素能防止妇女病变的心脏冠脉收缩,但对男性无此作用。老年妇女冠心病增多与寿命延长以及雌激素分泌变化有关。
发现高血压之后,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1)血液检测(验血):监测血糖,血脂水平,评估肾脏功能。
(2)尿液检测(验尿):评估肾脏功能。
(3)心电图检查(ECG):监测心脏功能,评估心脏病发病风险。
医生还会询问以下情况:
(1)健康状况,相关病史
(2)吸烟史(是否吸烟)
(3)饮酒史(每日饮酒量)
(4)家族史(家族成员是否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
以上检查和问题帮助医生评估您是否有高血压的其它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但不直接引发高血压),比如高血脂,医生会参考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采取治疗措施。
哪些疾病会导致心肌缺血呢
高血压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心肌缺血发病的危险。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患病率比正常血压组高4倍。血压升高是心肌缺血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跛行。
高脂血症
研究证实了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肌缺血呈正相关。一般来说,胆固醇水平在5.2~5.7mmol/L时心肌缺血的发病相对稳定,但当胆固醇值超过此水平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随胆固醇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国外研究表明,空腹时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是心肌梗死型心肌缺血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葡萄糖耐量不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的强的易患因子。糖尿病作为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对两性来说,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但经校正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有报道,糖尿病是女性心肌缺血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说防治
发病攀升 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00万人,心房颤动800万人,由于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大约50万人。大量患者因病致残,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负担。不断上升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攀升的根源。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3000多万;超重者2.4亿,肥胖者7000万,吸烟者3.5亿。我国面临的心血管病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以常见的高血压病为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1959年第一次全国高血压普查患病率是5.11%,1979年达到7.33%,1991上升到11.16%,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与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年我国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极低水平,分别只有27%、12%和3%。即使到了2002年,也只有30%、25%和6%。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高血压的防治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01.17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2.65%和19.74%。以2003年为基期年,扣除价格影响(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后,得到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8.95%)。排在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366.03亿元)、冠心病(264.33亿元)、脑梗死(237.32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37%、4.60%、4.13%。
五大变化 彰显综合防治成效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居民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与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已进行了40余年。1969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基地。80年代以来,以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形式,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十余组人群进行了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1995年世界银行卫ⅶ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七市一省启动。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从1997年起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24个省(区、市)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在这40年中,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历经五个重大变化:从数千人群到数十万人群的综合管理,从仅管理高血压患者到管理社区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及多种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管理,从注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到重视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如上海、浙江),从专家以科研、项目为实施手段到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的一体化管理(如北京的折子工程),从普及健康知识着手到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为重点(如全科医生教育、卫生部全国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系统化发展。
试点经验 亟待社区推广实施
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实施人群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不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所引起的医疗费用。
依据人群心血管病归因危险约40%为高血压病所致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我们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大范围试点,开展“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的研究。在全国22个省市的18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探索社区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病综合干预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20多万,一年时间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70%左右。在治疗率提高的同时,居民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认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作为技术规范和模式探索阶段业已完成,应该在全国层面作为适宜技术加以推广实施,尽快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人群防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1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49%(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
东亚人群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以上证据说明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由framingham研究及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所证明。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不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联。mrfit研究显示,在34万35~57岁男性白人中随访15年后,因血压升高而造成冠心病额外死亡的总数中,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的占31.6%,在140mmhg~159mmhg的占42.9%,在≥160mmhg者只占24.1%。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两组范围的居多,而收缩压≥160mmhg者,固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但在人群中居少数。
由此可见,血压“正常偏高”及ⅰ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我国首都钢铁公司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在140mmhg~159mmhg者增高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是连续的,因此任何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人为的,许多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由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产生更大的效果。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而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能使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减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