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逐渐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燥不安,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按轻重可分三度:Ⅰ度为轻型,Ⅱ,Ⅲ度为重型。
Ⅰ度营养不良:
精神状态正常。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
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驰,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较正常减低。
Ⅲ 度营养不良:
精神萎糜,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婴 幼 儿 营 养 不 良 诊 断 标 准
程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与肌肉全身情况
Ⅰ度 15-25
Ⅱ度 26-40
Ⅲ >40腹部皮下脂肪减少
厚度0.8~0.4cm
肌肉松驰
腹部皮下脂肪近消失
厚度<0.4cm
皮肤弹性差
肌肉明显松弛
腹部皮下脂肪消失
肌消瘦或萎缩面色正常或稍发白一般情况好
面色苍白抑郁不安食欲下降
精神萎靡反应低下烦躁不安晚期高度抑制,拒食
小儿营养不良和孕妇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不良是指摄食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能量缺乏,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的病症,又称蛋白能量不足性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的幼儿。
孕妇营养不良
怀孕期母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这是因为胎儿血液循环、胎儿器官和骨骼生子发育、胎盘生长等需要更多的营养,以及母体本身重要器官工作量增加等所致。所以在怀孕时期,膳食应多样化,营养要平衡,避免饮食中的营养缺乏,保证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使自己血液中能含有足够的、为胎儿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但也不可营养过剩。
小儿营养不良的预防
1、预防婴儿时期的消瘦,最妥当的办法是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最合婴儿营养。早产婴儿由于发育不足,喂哺困难,另一方面营养的需要又相对较高,更应强调母乳喂养。如无母乳,可用牛奶等替代品,还要按时增加辅食。
2、患胃肠疾病时,必须给相当营养,补充代谢的损失。患兔唇、腭裂及幽门痉挛时,也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患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时,同样要注意营养,使抵抗力增加,疾病得以早日康复,才不致因久病产生营养不良。
3、饮食调节是治疗营养不良的基本措施。轻度营养不良以调节饮食为主,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小儿吃饱为度。中、重度营养不良遵循序渐进的方法,热能由低度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食物种类也逐渐增多;增加食量以患儿的食欲和大便情况而定,进食顺利者热量可增加到每日每千克体重120~140千卡。营养不良治疗后其热量再调整到正常需要量。
4、对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及时纠正合并症。此外,可采用中药、针刺、捏积、推拿、口服助消化药品,千方百计地提高病儿的消化能,增进食欲。
小儿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营养失衡:营养不均衡是导致营养性疾病的最大原因。营养失衡可出现两个极端:其一是偏胖,其二是偏瘦。有些小孩脾胃功能弱的就吸收不好导致营养缺乏,有些小儿则吃什么就吸收什么,长辈也乐在其中,但是体重是一个劲的上涨,成了胖小孩。也许家长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可胖会出现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
造成营养失衡的有几点因素:添加辅食不合理:有些妈妈在给婴儿添加辅食时,不注意各个阶段的婴儿的发育状态,没有一定顺序的添加或什么最有营养就添什么,导致幼儿是吃什么拉什么或消化不了吐了或积食或影响到婴幼儿脾胃的正常发育。
喂食不注重婴幼儿的发育过程:婴幼儿的唾液腺一般在三月后才发育。对于一些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以及豆制品应分阶段喂养。牛乳和母乳虽属动物蛋白,但由于其颗粒小容易被吸收。2—3月的婴幼儿可以吃些鱼肉,搅碎成肉泥喂给宝宝。营养丰富且易吸收。只有在8—9月后的幼儿才可以吃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或豆制品。在这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喝些菜汤,以增强肠道的消化蠕动。
母亲太过营养:妈妈生完小孩后,的确需要滋补,因为母亲在怀孕及生育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和营养,中医上认为是气虚加血虚,需要大量的产后调养。但是母亲在坐月子的过程也是哺乳期。母子关系在胎儿脱离母体后通过哺乳来维系。当然也有抚摩等。妈妈通过乳汁将营养、免疫,也包括细菌、病毒。如若妈妈的营养过剩或大鱼大肉的导致乳汁内脂肪堆积,乳汁过厚就会导致宝宝消化不了或吐或泻或积,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出现宝宝偏瘦、体质下降、疾病百生。
是先天不良:不管是呼吸道疾病还是消化道疾病,都是粘膜免疫功能太弱所导致。呼吸道粘膜有其正常的免疫功能,在外来细菌的侵袭下会自动免疫防御。比如咳嗽就是一种防御功能的反映。消化道也一样。粘膜会通过咯痰把细菌排除,还有自身的免疫。有些小儿经常性犯病,最后只能通过中药来增强体质,还有锻炼。
情志:小儿吃饭有时跟心情有关。虽然说婴幼儿是没有七请六欲,但是通过临床考证,厌食症的产生有极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在饭桌上说教所导致的。在压抑的情绪下怎么会有食欲呢?这是普遍家庭值得注意的。
厌食:这与家长的饮食习惯、小儿的饮食习惯是紧紧相依的,还有情志。
能否合理的喂养小儿,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各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原因却是相同的。从根本去了解营养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在生活中处处注意,从而在根本上防止。
小儿营养不良的危害
宝宝出生以后,头围迅速增大,尤其是出生后的两年内,这说明,他们的脑在迅速发育,如果这个阶段营养摄入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有人曾经对营养不良的宝宝进行随访观察,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营养不良的宝宝,不仅体重不增长或者增长速度缓慢,智能与动作发展也落后于一般宝宝,即使以后纠正了营养不良,体重上升,但是智能发展上的落后却无法弥补.
而2—3岁以后患营养不良,即使宝宝体重轻、智力落后,但只要纠正了营养不良,两者都可以恢复正常.这说明,在脑迅速发育阶段,如果营养供应不足,可能对智力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营养不良不仅影响脑的功能,而且会影响脑的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营养的供给首先要满足热能及蛋白质的需要,蛋白质中的优质蛋白质要占1/2—2/3.牛磺酸和脑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它在母乳中含量丰富,而在牛乳中含量却较少,所以牛乳喂养的宝宝应注意补充牛磺酸.必需脂肪酸应占热能的1%—3%,对脑的发育及神经髓鞘的形成有利.
缺乏微量元素也会对宝宝的智力产生影响.缺铁会引起贫血,而在贫血症状出现之前,宝宝已表现出容易发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补充铁剂后这类症状就会消失.
膳食中缺锌,可造成宝宝血锌下降,影响体格发育及智能的发展.
缺碘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而甲状腺素可以促进脑的发育.维生素B1、维生素B6缺乏可引起抽搐,并影响宝宝将来的智力.因此,宝宝要聪明,营养要均衡.
小儿营养不良吃什么
三餐规律,少吃零食。
每餐饮食要以谷物为主,补充充足的碳水化合物。
每星期吃三到五顿的粗粮。
做到每餐都吃蔬菜,每天都吃水果。每天最好吃一斤左右的蔬菜,而且其中的一半要是绿叶蔬菜。
孩子正在长身体,一定要每天喝牛奶,补充充足的钙质。辅以多运动,多晒太阳。这样能促进身高的生长。
每天要吃一些大豆制品,比如豆腐、干豆腐、豆浆等等。
少吃肥肉,多吃瘦肉。因为瘦肉富含蛋白质,而肥肉脂肪含量很高。
每天一个鸡蛋。至少每周吃一次鱼
别喝可乐等甜饮料,一个是能量高,另一个是添加剂太多,对孩子的代谢不好。喝白开水就好。
孩子每天的均衡膳食就按照以上的方式做就好,然后如果知道孩子缺乏哪方面的营养,再着重补充那方面就好。
幼儿营养不良有什么危害
1儿童营养不良,肯定会比较瘦弱,个子也比较矮,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容易受到嘲笑,心理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非常的不合群,爱动怒,爱发脾气,会有抑郁的情绪。
2一般营养不良的孩子的免疫力也比较低,抵抗力比较差,就容易生病,比如家里有谁感冒发烧什么的,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3营养不良的孩子,精神状态一般都不会很好,晚上睡眠质量不好,容易做梦,失眠,白天没精神,精力不容易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自卑心理。
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
健康的基础来自于营养,而对小儿来说,既要警惕营养过剩,又要注意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常见表现为:
1、蛋白质缺乏:临床容易疲劳,常伴有贫血,小儿体重减轻,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等。
2、脂肪缺乏:小儿容易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的缺乏等。
3、糖类缺乏:小儿容易发生低血糖,临床常表现为疲劳、生长发育迟缓。
4、钙不足:小儿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骼牙齿发育异常,有些患儿可发生低钙抽搐等。
5、磷不足:小儿常有食欲不振,临床易发生软骨病,表现为骨骼和牙齿发育不正常,严重的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6、钾不足:小儿常出现肌肉无力,严重的可发生心律失常。
7、食物纤维不足:临床常表现为便秘等。
幼儿营养不良有哪些表现
从我国大部分的幼儿身体情况来说,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7种表现:
1.糖分不足:孩子容易疲劳,身体发育不如同龄人,经医院检查后,发现血糖极低。
2.缺乏钙质:牙齿或者骨骼发育异常,骨质差,严重者可因此发生惊厥。
3.钾不足:这类幼儿四肢没劲,心律失衡,有不容小觑的心脏疾病。
4.蛋白质不足:这类孩子偏瘦,体重不达标,发育也比同年龄孩子要迟,容易疲劳,常有贫血症状,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攻击。
5.磷不足:这类孩子的胃口不佳,口腔和骨骼发育异常,常常发生骨折。
6.脂肪不足:孩子维生素指数不达标,特别是在VA和VD缺损得相当严重。
7.食物纤维不足:这类孩子通常在排泄上非常艰难。
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
喂养不当
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饮食习惯不良
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疾病因素
营养不良的阿富汗婴儿在母亲怀中哭泣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
肯尼亚一名营养不良的男孩坐在医院病床上 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小儿营养不良怎么办
1、小儿营养不良的饮食治疗
0-3岁宝宝的肠道机能都比较脆弱,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在选择配方奶粉的时候,要精心选用添加β-植物油(亲和结构脂)和适度水解蛋白的配方奶粉,适度水解蛋白,将蛋白质大分子经过水解后形成的较小分子混合物,减轻胃肠消化负担,更易于宝宝吸收。
2、小儿营养不良用西药治疗
2.1、治疗期间宜予以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或维生素B族等药物。其他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25毫克,肌肉注射,每周二次,同时给予足量蛋白质类饮食。
2.2、一般认为婴儿期以牛乳加蔗糖和植物油为最好的食品基础。年龄稍大可根据当地习用食品加添固体食物以提高热卡供给,如无腹泻、呕吐,早期即给予每天每公斤190热卡,逐渐增至200热卡。不能耐受乳糖者忌用乳类。
2.3、少量多次输血、输血浆,行静脉或肌肉注射。亦可用胎盘血多量多次灌肠。
2.4、顽固病例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考地松等激素。
2.5、针刺肝俞、胃俞、身柱,用短促强刺激。
3、小儿营养不良用用中药
3.1、取黄鳝鱼1条,鸡内金10克。将鳝鱼去内脏,切块放碗中,加鸡内金,蒸熟后食用。
3.2、红薯叶30克,鸡内金10克,煎汤,调味服。
3.3、人乳拌麦芽,煎汤服。
3.4、山楂数个,红糖少许,煎汤服。
3.5、鹅不食草3克,炖猪肉食用。
3.6、金不换草60克,同豆腐炖服。
小儿营养不良的食疗
1、百合蒸鳗鱼
配料:百合100克,鳗鱼肉250克,黄酒、味精、精盐各适量,葱末、姜末少许。
制法:将鲜百合撕去内膜,用精盐擦透,洗净,切块放入碗内。鳗鱼肉,切成小块,放少许盐,用黄酒浸渍10分钟后,放在百合上面,撒上姜末、葱末、味精,上笼蒸熟,即成。
功能:润肺清心,补虚扶羸。本膳用百合,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钾等成分,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虚损劳瘵、小儿疳积等。
2、乳粥
配料:牛乳或羊乳适量,大米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用文火煮粥,待粥煮至半熟时,去米汤加牛乳、白糖同煮成粥。早晚餐热食,空腹食用较佳。
功能:补血润燥,和胃健脾。本膳用乳类,有补血润燥的作用,牛乳为常食的营养滋补食品,同大米煮粥,既可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又能延长在胃肠内消化吸收的时间,加强补益作用。
3、鸡肝粥
配料:鸡肝1个,大米60克。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碎;粳米,淘洗干净。锅上火,放入适量清水,下入粳米、鸡肝,用大火烧沸,后用文火煮至粥熟即可,分次饮用。
功能:养血明目,补肾和胃。本膳用鸡肝,营养丰富,其味甘、性微温,有补肝肾作用此粥常食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
如何预防小儿营养不良
1、要让孩子多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阳光能够促进孩子营养的吸收,在运动中可消耗人体的热量,增强食欲,也能提升孩子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如果孩子偏食,就更应让他多运动,运动之后,胃口会大开,能够帮助改掉偏食的坏习惯。
2、规范孩子的生活,均衡营养、合理的调配孩子的饮食;定时食用;保证孩子充分的睡眠时间等等,都能有效的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改善儿童的营养不良。
3、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挑食、偏食,不要过多地吃零食。经常带小儿到屋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常开展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按摩,父母可以用手心贴在孩子的小腹顺时针轻轻打圈按揉,每天按摩三次,每次3分钟即可,最好在手心发热的时候按揉,否则会让宝宝腹部受寒。这样能够促进孩子胃肠蠕动,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更好的消化所摄取的食物营养。
小儿营养不良的诱因
1.长期喂养不当,热量不足:出生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未能合理选择主食,而以米汤、米糊等低蛋白低热量食品作为主食;或添加辅食不及时,到了8—9个月以菜汤拌稀饭.
2.骤然断奶:不能有计划有步骤为小儿断奶,而是突然断奶,从流汁直接到固体;或原一日六餐减到一日三餐,使小儿肠胃不能适应,民间俗称“奶痨”.
3.肠胃疾病:长期腹泻,先天性畸形如唇裂、愕裂、幽门狭窄、贲门松弛,过敏性结肠炎,频繁呕吐等,影响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4.慢性消耗性疾病:肝炎、肾炎、肺结核、肺炎、肺脓疡、麻疹、百日咳、败血症.因长期发热,食欲不振,消耗增加而致营养不良.
5.体弱儿:低体重儿、双胎、多胎或因难产及窒息等意外引起的体弱儿容易得营养不良.
6.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婴儿湿疹:由于这些因素而忌食高蛋白的食品,比如长期不吃鸡蛋、鱼、肉而只吃素食,使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因湿疹而断奶,改用米糊之类.
其实以上6个诱因归根到底源自于生活中某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它们包括:
1.寄生虫.寄生虫会把孩子需要的营养夺走,造成营养不良.预防寄生虫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卫生.平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餐具要经常消毒,生吃的瓜果要洗净削皮等.
2.偏食和挑食.偏食和挑食会使孩子得不到丰富和均衡的营养,造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纠正的方法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
3.不良情绪.不只是孩子本人的情绪不好会影响营养与健康,家长的情绪不好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因为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从而使营养受损.家长应注意在吃饭前后不要训斥孩子,为进餐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氛围.
4.不良生活习惯.包括起居、进餐无规律、不定时,暴饮暴食等.纠正的重点在于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其次应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会使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