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各期表现
口蹄疫的各期表现
牛:潜伏期为2~4天,最长1周左右。病牛初期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流涎咂嘴,开口时有吸吮声。2 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水疱。此时病牛大量流涎,嘴角挂满口涎。水疱约经一昼夜破溃,形成边缘整齐、浅表的红色溃烂,以后体温降至正常,溃烂逐渐愈合,全身状况好转。如继发感染则溃烂加深,愈合后形成瘢痕。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蹄部柔软部皮肤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表面溃疡,以后干燥结痂而愈合。如再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跛行,重者蹄壳脱落。乳头和乳房部皮肤有时也出现水疱和烂斑。
本病多呈良性经过,一般经1~3周可痊愈。恶性口蹄疫在上述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病牛因心脏麻痹而死亡,病死率为20%~50%。犊牛患病时多呈恶性,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病死率为50%~90%。
羊:潜伏期为1周左右。临床症状与牛相似但较轻。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山羊口腔症状明显,羔羊常因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猪:潜伏期为1~2天。症状以蹄部水疱为主。病初体温升高达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不久在口腔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处形成米粒大或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出血性溃疡面。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可侵害蹄叶,使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病猪的鼻盘、乳房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哺乳子猪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为60%~80%。 人主要由于饮食带毒乳,或通过挤奶接触患病动物等引起感染。主要表现为唇、齿龈、颊部黏膜及指尖、指甲基部等处发生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或溃烂。病程为1周左右,愈后良好。儿童感染后发生胃肠卡他,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口蹄疫都有哪些危害呢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等症状。
排病毒量以在病畜的内唇、舌面水泡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烂斑处以及乳房处水泡最多;其次在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中也会有病毒排出。
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病畜心脏麻痹并迅速死亡。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哪些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详细介绍: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产品、污染的空气、饲料等)传给易感动物。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完整皮肤(如乳房皮肤)、黏膜(眼结膜)。另外还可通过空气,也可以通过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FMDV是偶蹄类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由一条单链正链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
FMDV在病畜的水泡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DV。不过,FMDV也有较大的弱点:耐热性差,所以夏季很少爆发,而病兽的肉只要加热超过 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传播途径防不胜防,人受到口蹄疫的感染,身体会发生异常,高烧不退等等,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就医,有必要的情况下还会进行隔离,因此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在日常就做好各方面的防范,多喝水多开窗,预防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应与口蹄疫相鉴别
大家都听说过手足口病和口蹄疫这两种疾病,它们都属于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感染疾病,给患儿的健康危害极大,但是两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家长们要多了解下这些疾病的常识,以便孩子感染后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有以下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四,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 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需与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等相鉴别。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手足口病和口蹄疫应该能分辨清楚了吧,这些常识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帮助。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尤其是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教会宝宝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
手足口病疱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鉴别
一、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因为口蹄疫是通过口蹄疫病毒为媒介进行传播,是属于人和动物共患的病原体。但是手足口病却不同,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或者病菌感染导致的。
手足口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二、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三、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因为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人群才会病发,可以通过日常中的一些生活用品,餐具以及玩具等污染经口感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所以手足口病可以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传播途径不同
四、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
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32.85‰,3~6岁为14.23‰,7~14岁为1.27‰,15岁以上0.05‰。常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
五、症状体片不同
口蹄疫和手足口病的患病部位虽然极其相似,都有可能在口腔、手指之间以及脚部等处,但是它们的症状和体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六、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宝宝是不是得了口蹄疫病
鉴别要点1 疾病的名称不一样
妈咪常常可在报纸、杂志或电视节目中见到“口蹄疫”、“手足口病”等病名,但有的媒体由于对它们了解的并不准确,所以经常说得比较含糊,甚至还说成是一种病。这样,就使不少的妈咪经常把这两种疾病相混起来。有时,会误以为宝宝得了口蹄疫,不仅着实的虚惊一场,而且还可能居家做出不当处理。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口蹄疫的英文名称为Aphthae Epizootic,而手足口病的英文名称为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鉴别要点2 疾病的病原体不一样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引起。这种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只会引起偶蹄类(两半蹄子)的动物发生口蹄疫,如牛、羊、猪、鹿、骆驼等,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因此,口蹄疫的传染源是动物。只有先出现了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则是由肠道柯萨奇16病毒感染所致,它的传染源是患者及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的疾病而不是人畜共患。
鉴别要点3 疾病的传播途径不一样
口蹄疫是人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后,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可能是食用了被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受到感染,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这样的患者,或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餐具、玩具的污染,然后间接经口感染;也可通过咳嗽、喷嚏的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因此,手足口病不是散在的发病,而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鉴别要点4 疾病发病的对象不一样
由于人患口蹄疫取决于是否与患病动物有接触,所以发病对象的年龄很广泛,可以是任何年龄的人,儿童和老年人患病后症状会很严重;手足口病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超过5岁,常常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出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