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 老人防“五寒”
立冬后 老人防“五寒”
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老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杨明说,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防肺寒
喝热粥散寒。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李芳指出,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万里介绍,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脚寒
常做足浴。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南京自然医学会足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倪正主任医师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泡足后擦干用手****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老人冬季怎么防寒
1、老人冬季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2、老人冬季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冬季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3、老人冬季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4、老人冬季防头寒,外出要戴帽子保暖。
由于冬季天气多伴有风,且常常寒流侵袭,如果只注意身上穿得暖和,而不注意外出时戴帽子,不仅热能会从头部散发,而且又因屋内温度高于户外,还很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外出应戴帽子,尤其晨练者更不能麻痹。
5、老人冬季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疗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6、老人冬季防背寒,睡觉多穿防寒内衣。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因此,老年人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以棉或丝绵为宜,保温隔寒性能好。夜间起床时应披衣防感冒。
霜降每年都是同一天吗 霜降后是什么节气
立冬。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立冬则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天已经开始了,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也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过渡,所以到立冬的时候,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寒气入侵引起疾病。
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养生 立冬节气吃什么最好
立冬节气吃饺子属于传统习俗美食,吃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据说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现在的人们也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因此在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在街头随处可见,不可错过。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另外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立冬进补比喻。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冬季老人防寒保暖6个部位最关键
肺部——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头部——防头寒外出要戴帽子保暖
由于冬季天气多伴有风,且常常寒流侵袭,如果只注意身上穿得暖和,而不注意外出时戴帽子,不仅热能会从头部散发,而且又因屋内温度高于户外,还很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外出应戴帽子,尤其晨练者更不能麻痹。
脚部——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疗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背部——防背寒睡觉多穿防寒内衣
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因此,老年人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以棉或丝绵为宜,保温隔寒性能好。夜间起床时应披衣防感冒。
脖子——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
鼻子——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老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立冬风俗吃啥
不同的地区立冬风俗饮食各有差异,如: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有的还讲究吃“倭瓜”馅的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补冬”的食物之一。
在山东滕州地区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在宝岛台湾,立冬有吃肉进补的习俗。立冬当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自己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来自民俗谚语,可见立冬吃枣子也是比不可少的,而且冬枣尤为甘甜脆爽,还富含维生素C,是补气血、生津开胃、美容养颜的佳品。
冬天是从立冬开始还是冬至开始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物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人们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有的还讲究吃”倭瓜“馅的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能起到滋补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补冬”的食物之一。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民俗有云:“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品 南京:立冬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冬季养生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御能力也随之衰减,立冬前后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因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变化,及早防范,注意预防以下三种疾病的发生: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需要及早预防,切勿掉以轻心。预防要做好几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气的变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凉;二要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三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心肌梗塞也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塞死亡,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视防寒保暖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平时可遵医服用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药物,以免突发意外。
老人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故在寒冬季节,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
民间有谚云“立冬补冬,补嘴空”,也意味着冬季进补开始了。中医养生专家指出,立冬之后寒气渐盛,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心脑血管养护,而立冬进补则不可盲目进补,要防虚不受补的现象。人们有在立冬节气进补的习惯,但不可盲目进补,最好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虚实而定如何进补,但有一个原则很关键,就是健益脾胃。为了防止冬季进补的“虚不受补”,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作为“引补”,如淮山芡实瘦肉汤等,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立冬后,天气日渐寒冷,对于手足冰凉、怕冷、腰酸、畏寒等阳气虚损体质的人群,多吃温阳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海参、鳝鱼、韭菜、枸杞、核桃仁等。传统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温补之品,但也要注意适度,不可过补,否则过犹不及。
冬季除了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室内不适宜开暖气太高温度,室内外的温度不宜相差过大,对身体一些对寒冷特别敏感的部位,如膝关节、头颈部、肩背部等应当注意保暖。
立冬过后是什么节气 立冬过后几天是冬至
42~45天左右。
立冬和冬至是两个节气,分别属于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和第二十二个节气,之间有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从立冬到冬至,大概有42~45天的间隔,立冬意味着初
冬的开始,而冬至即寒冷将至,有可能会出现下雪、低温等气候特征,要注意防寒保暖。
立冬节气穿什么衣服
白天
立冬后,白天的平均温度在14℃左右。
白天出门建议穿毛衣、夹衣、风衣、牛仔外套、夹克衫、西装等保暖衣服。
晚上
立冬后,晚上的平均温度在2℃左右。
建议晚上出门穿风衣、大衣、冲锋衣、毛呢外套、羊毛衣、西装、防寒服等保暖衣服。
老人冬季怎么防寒
1、老人冬季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老人冬季怎么防寒
2、老人冬季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冬季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立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3、老人冬季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4、老人冬季防头寒,外出要戴帽子保暖。
由于冬季天气多伴有风,且常常寒流侵袭,如果只注意身上穿得暖和,而不注意外出时戴帽子,不仅热能会从头部散发,而且又因屋内温度高于户外,还很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外出应戴帽子,尤其晨练者更不能麻痹。
冬至和立冬的区别 冬至和立冬谁在前
立冬在前。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天天气寒冷,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日常要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上以温补食物为主,例如羊肉、牛肉、鸡肉等,为身体补充流失的能量。
立冬吃什么传统食品
南京:立冬吃生葱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