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的用药治疗
小儿尿路感染的用药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含足够热能和蛋白质。
2.抗感染治疗
(1)药物选择:细菌性尿感根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血和肾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②根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
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神萎者,建议静脉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静脉滴注要慎用,时间不可长。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但7岁以下小儿慎用。磺胺甲噁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适用于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一般用药5~7天。对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药。
(2)疗程:由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合并畸形的比例较高,短程疗法,包括单剂量疗法和3天疗法,在儿童中均不宜推广。采用短程疗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儿童,其复发率和重新感染的机会均大于2周左右的常规疗法。只有年龄大于5岁,尿路没有畸形,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
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经有效抗菌治疗,多于2~3天热渐降,尿常规迅速恢复正常,常规疗程为2周。对治疗恢复不顺利者应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疗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后第1,2,3,6,12个月应随访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至少1年。
(3)复发和再感染的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天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儿可有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常见的原因有:
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包括未选用针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和仅选用了肾组织内浓度低的药物,因而达不到有效的杀菌目的。
②出现了耐药菌株: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见,如初次治疗后72h症状和菌尿未消失,应及时按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
③L-型细菌:占肾盂肾炎复发的20%,根据其仅能在肾髓质高渗条件下生存,可通过多饮水来降低肾髓质渗透压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选用红霉素和氯霉素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重新治疗。
④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可为细菌提供有效的庇护所,逃脱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疗中止后,成为复发的病因。
⑤病原菌:除大肠埃希杆菌外,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1岁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变形杆菌为主,对这些病人应按药敏选用抗生素,剂量要大,疗程要长,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续存在或经2次6周以上治疗仍频繁复发,则要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顿服为宜,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3~1/4,药物可选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两种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应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
再感染多发生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以上,常见于女童,占再发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常合并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应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规治疗,如症状和菌尿消失,继之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重新感染,可供选择的药物有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头孢氨苄等,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规治疗无效,应延长疗程至6周,有效者继续以小剂量抗生素预防,无效者或当时有效但随后再感染频发,宜选用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方法同上,疗程至少1年以上,如确诊有尿路畸形,则需用至畸形被矫正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后1年为止。
(4)无症状性菌尿的治疗:无症状性菌尿大多不需治疗,因为抗菌治疗并不能降低再感染的发生率。不过,如果患儿合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继往感染留下肾内陈旧性瘢痕,则应给予积极治疗。否则,菌尿、并存畸形可促进旧瘢痕的发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肾性高血压形成,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先采用10~14天常规疗法,菌尿转阴后,给予小剂量长期预防,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与再感染病人的预防相同。
(5)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常有肾皮质瘢痕形成,并伴有肾乳头和肾盂肾盏的变形扩张,或持续的肾功能损害和肾脏挛缩。慢性肾盂肾炎大多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少数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极少见。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
小儿尿道感染症状
1、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肾盂肾炎
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膀胱炎
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无症状性菌尿
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内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4、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急性期
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及早作尿常规检查及悄、血培养以明确诊断。
5、小儿尿道感染症状之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肾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脓尿及细胞尿可有或不明显。病儿多合并悄返流或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b型超声波检查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瘢痕,如能早期矫治可减少肾损害。
哪些症状属于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有哪些症状表现?尿路感染作为常见的尿道炎症,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段。小儿也是尿路感染的易发人群之一。那么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下面就由我们专家为您详细介绍。
婴幼儿尿路感染的症状:多数婴幼儿发生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后症状不典型,不易察觉,故家长要多观察。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突发高热、食欲差、呕吐、腹泻、睡眠不安、排尿哭闹,哺乳期婴儿出现吸吮无力或拒绝吸乳,如果婴幼儿出现上述情况要警惕患尿道感染。
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儿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症状通常比较明显。排尿时会感到尿道口灼热感、排尿次数频繁、背部下方或腹部疼痛、发生尿床、血尿(尿液颜色可能是红色、粉红或暗红色)。
专家提醒,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小孩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应尽早带患儿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收集患儿的尿液样本检查,一旦证实是尿道感染,应多饮开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要在医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疗。
尿路感染吃什么药呢
关于尿路感染来说到底是如何治疗的呢,其实用药治疗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什么样的药物好呢,因为很多人会常见于尿路感染的,如果平时不好好的感染的话,对疾病治疗是没有帮助的,那么尿路感染如何用药治疗呢?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好发于女性。
尿路感染吃什么药1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注意外阴的清洁卫生很重要。尿路感染多有一定的诱因,故应仔细检查患者有无尿路结石,肾或输尿管有无畸形等情况。除药物治疗外,多喝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这样起到尿路冲洗的作用,对于尿路感染的治疗也很重要。另外,目前淋球菌性尿道炎也很常见,如有者,应先按淋病治疗。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尿路感染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可以应用如清热解毒的板兰根、地丁、败酱草、车前草等,此外,还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尿路感染吃什么药2
尿路感染女性发病居多,尿频尿急建议以中药治疗为主,西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中药方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使用疗程及副作用,选择有效的治疗还可以减少复发。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如西药呋喃妥因肠溶片等。平时你一定要注意避免着凉潮湿,饮食尽量避免辛辣,戒烟酒,注意卫生,避免过度劳累。用药过程中要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并稀释尿液,使病菌尽快排出体外。
尿路感染吃什么药3
尿路感染是由于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的,其致病菌大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呋喃坦啶和左氧氟沙星都是有效的药物。建议两种药物同时服用,效果较好。治疗期间应注意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可以用竹叶泡茶频饮,对于缓解症状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遗尿有时也提示小儿尿路感染
遗尿俗称“尿床”,一般指3岁以上小儿睡眠时小便自遗,不能控制,醒后方知。至于3岁以下小儿,由于智力发育尚未完善,自主排尿习惯未养成,夜间尿床,不为病态。引起遗尿症的原因很多,大部分为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常见的原因是精神因素,尿路感染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但是,临床中,往往将尿路感染这一原因忽略,而其引发的后果有时却相当严重。在临床中,发现部分原发病不明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幼年及少年时期曾有遗尿史,他们多为青中年男性。因此,对于一些疑有尿路感染的遗尿症患儿,宜尽早做尿沉渣检查,必要时做中段尿细菌培养,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小儿尿路感染有何特点尿路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小儿尿路感染主要有以下特点:
(1)婴儿尿路感染中男婴明显多于女婴,男女之比大约为10∶1,可能主要与男婴的阴茎包皮有污垢及尿路畸形多于女婴有关。
(2)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婴儿期尿路感染往往以高热起病,与呼吸道感染十分相似,有的还伴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烦躁,甚至惊厥等,很少出现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往往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甚至颅内感染等。学龄前儿童尽管可以自诉尿频症状,但容易被忽略。
(3)小儿尿路感染合并尿路异常率较高,大约为30%~60%。一般小儿尿路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痊愈,但合并尿路异常时尿路感染通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4)婴幼儿尿路感染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和肾瘢痕,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后果远较成人严重。据统计,小儿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中,约1/3有肾瘢痕形成,多发生于5岁以前,而其中半数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以后即使已无菌尿,这些损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成人期看到的不规则瘢痕化的肾盂肾炎都是从小儿期肾盂肾炎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儿期尿路感染的诊治。
小儿尿路感染应该怎样进行检查
小儿尿路感染让很多年轻的家长很是苦恼,因为这种疾病的产生会使得宝宝身体的很多器官遭受重创,那么,小儿尿路感染该怎样进行检查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的专家对此是怎么说的。
如果医生怀疑宝宝有尿路感染,他需要对宝宝的尿液采样做尿液培养检查。这对帮助医生确诊尿路感染以及确定是什么细菌引起了感染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抗生素来治疗尿路感染。
对宝宝做尿液采样的困难在于医生需要“无菌尿”,也就是没有被细菌污染的尿样。而细菌总是存在于宝宝的皮肤上,对于还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或不能按照特殊要求排尿的小婴儿或幼儿来说,采集尿液做这种尿路感染检查是很困难的。
医生采集尿液样本时,可能会把一个塑料袋放在你宝宝的外生殖器上,但这样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皮肤细菌的污染,因此,用这种尿液样本做的尿路感染检查有时并不十分准确。
也有可能医生会用导管来获取合格的尿液样本。他会先用消毒剂清洁宝宝的外生殖器皮肤,然后在消毒区域铺一块小毛巾。接下来,医生会将一根导管向上通过尿道插入膀胱,直接从膀胱取尿。这是一个安全的常规操作过程,大概只需要1分钟时间。有些孩子对这个过程很紧张,但有些孩子并不是很在意。另外,还有一种不是很常用的方法是:将一根针插入下腹部,直接从膀胱收集尿液来做尿路感染检查。
采集好尿样后,可能需要等一两天,才能得到化验结果,但如果医生从最初的结果证实有尿路感染,可能会立即开始治疗。
医生也可能建议进行其他检查,因为尿路感染可能预示宝宝的尿路系统有问题。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包括泌尿道阻塞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即尿液从膀胱反流入肾,简称vur)。在发生尿路感染的婴幼儿中,30%~40%的宝宝患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症状。
小儿尿路感染护理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女童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泌尿系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这与女童生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较小的婴幼儿不能控制排尿、排便,需要使用尿布,因此尿道口常常受到粪便污染,再加上女婴尿道口较短,尿路免疫功能差,膀胱防御机制较弱,容易使尿路发生上行感染,另一方面,宝宝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容易被病菌所侵扰,进一步破坏尿道周围的防御屏障,导致细菌侵入引起尿路感染。
夏季是尿路感染的高发季节,原因在于夏季天气较热,一些孩子喝水少、排尿少。有些孩子尤其是女孩儿喜欢游泳,也容易出现特殊病原体的上行感染。同时,孩子患有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细菌也会诱发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最易被误诊虽然尿路感染在幼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可是该病却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症状,但据临床观察,婴幼儿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这种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常以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起病,或以发热、腹痛、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症状,而尿路局部症状不明显。特别是新生儿常以发热、拒奶、苍白、呕吐、腹泻、腹胀、体重增长缓慢、呆滞少动、抽搐、黄疸等全身症状为主,而泌尿系症状罕见,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稍大点的儿童尿路感染的症状较为明显,多会有尿频、排尿时有烧灼感、尿床、血尿等症状。
小儿尿路感染可以通过尿液样本检查来确诊,确诊后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尿路感染的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疗程。一般来说,服用抗菌药物后,患儿的尿痛、尿急症状会很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后,患儿应当按照医生要求继续用药,再经过2~3次尿检正常后,方可停止服用药物,以免因治疗不彻底,导致病情反复,损伤孩子的肾脏组织。
防尿路感染当重日常护理除了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外,尿路感染患儿的日常护理也很重要。如果患儿有高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平时要鼓励患儿多喝水,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小小孩儿要勤换尿布,从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或煮沸消毒、太阳下晒干。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幼儿穿开裆裤,婴儿要勤换尿布,便后及时帮宝宝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有什么特点
尿路感染是小儿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小儿由于泌尿器官解剖结构的特点,有些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故在受到感染就有不同的表现。婴儿尿路感染中男婴儿明显多于女婴,男妇之比大约为10:1。这主要与男婴的包皮有污垢及尿路畸形多于女婴有关。婴儿尿路感染症状很不典型,婴儿期尿路感染往往以高热起病,与呼吸道感染十分相似,有的还伴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体重不增,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和发热甚至惊厥等,很少出现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往往被误诊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甚至颅内感染。因婴幼儿不易收集尿标本,膀胱穿刺培养对确诊帮助较大。2岁以后,尿路感染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但尽管可以自诉尿频症状,但容易被忽略。婴幼儿因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约半数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故尿路感染易致肾发育障碍和形成疤痕,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其后果远较成人严重。肾疤痕常在5岁以前形成,以后即使已无菌尿,这些肾损害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甚至发生肾衰。故认为凡有尿路感染的小儿,均需作静脉肾盂造影,如肾盂造影有异常或治疗后持续有菌尿者,应作排尿期膀胱尿路造影,必要时作膀胱镜检查。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同成人一样,特别要注意纠正尿路功能异常或器质性梗阻。
小儿尿路感染症状
1.肾盂肾炎: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或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神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败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炎: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腹不适,耻骨上区疼痛,尿失禁的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发热。
3.无症状性菌尿:无症状性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患者多有感染或尿路刺激的临床症状,结合尿常规,尿培养菌落计数可以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