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食用方法
吴茱萸食用方法
吴茱萸粥
材料:吴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葱白2茎
制作: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来源:《食鉴本草》
吴茱萸酒
配方:吴茱萸、明矾各15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前2味共研细末,入白酒调和成泥膏状,制成药酒饼2个,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酒饼敷患儿两足心或手心,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功效:散寒、消炎、退热。
主治:编辑小儿各型感冒。
引自:《药酒汇编》。临床验证均效。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2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桂心1两、生姜5两、半夏1升、小麦1升、当归2两。
用量:以水1斗5升,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日3次。
方法:上切。
主治:寒冷腹痛。产后虚冷。
来源:《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吴茱萸党参生姜汤
组成:吴茱萸9克、党参5克、生姜20克、大枣6枚、公丁香(后下)3克。
制作: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浊止呕。适用于肝胃虚寒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6期
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6克、木瓜(切)12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1.3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约隔一小时半服一次。服后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愈。
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引苏长史方。
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与吴茱萸是不同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功效、不同用途的中药材。临床用药时,两者不可混淆,更不可相互代替。
【山茱萸】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味酸,性微温;入肝、肾经;常用名有山萸肉、蜀枣、药枣、枣皮等;有补肝肾、涩精、敛汗的功效。
山茱萸微温而不热,是一味平利阴阳的药品,不论阴虚或阳虚,都可配用。它既能补肝肾,又能收敛固湿。能利能湿是它的一大特点。临床上,它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疼痛、遗精、尿频、虚汗不止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山茱萸含莫罗忍冬甙,7-甲基莫罗忍冬,并含有熊果酸、没含子酸和皂甙等。其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皮肤真菌。
山茱萸温补收敛,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
【吴茱萸】
吴茱萸是芸香料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吴茱萸将近成熟的果实;味辛、苦,性热;入肝、胃经;常用名有吴萸、淡吴萸、茶辣等;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
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临床常与它药配伍用于脘腹冷痛、胁痛、疝痛、脚气疼痛、经行腹痛、虚寒久泻以及肝胃不和而致的呕吐等。另外,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或神阙穴,可治疗高血压、口舌疮、咽喉肿痛及小儿腹泻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挥发油。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吴茱萸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宜多用久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吴芋的注意事项 降逆止呕
吴茱萸是性热的中药,入脾经,对于因腹部受寒导致的腹部冷痛、呕吐泛酸的情况,在《伤寒论》记载用吴茱萸配伍生姜、人参等药的方剂吴茱萸汤,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用吴茱萸还是建议在医生的医嘱下合理用药。
茱萸有多辣
是一种较辣的调味品。
茱萸分为三种,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这里说的是食茱萸。食茱萸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名为樗叶花椒,严格来说是花椒的一种,花椒的味道辛辣、刺激,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很多地区都用食茱萸当做辛辣调味品使用,《本草纲目》还称其为“辣子”。
茱萸可以吃不
在对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吃一些。
茱萸一般可以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三种,而重阳节佩戴的茱萸其实是吴茱萸,是属于中药材的一种,其味辛、苦,偏热性,归肝、脾、胃、肾经,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
吴茱萸在临床上常常被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寒湿腹痛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大便泄泻等症,因此在对症的情况下是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茱萸的。
制吴茱萸粥
煮制方法:将吴茱萸择净,研为细末;姜葱洗净,切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吴萸粉、葱姜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 效:健脾暖胃,和中止呕。
适 应 症:适用于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泻泄等。
粥义解说:吴茱萸,又名吴萸、淡吴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的果实。唐朝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但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何物,一直困扰着人们。茱萸也是一味中药,茱萸分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一般用于寒湿脚气、高血压、口疮、湿疹等病的治疗;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作用,多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的治疗。那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身上插的是哪一个茱萸呢?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孝涛考证,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插的应该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叶子大,有香味,与有关史料的记载一致。
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
插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
重阳节的时候天气已经比较凉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或者插上一些茱萸,具有辟邪、驱虫消毒等功效。茱萸分为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都是有名的中药材,具有杀虫、祛寒等功效,辟邪的说法较为夸张,但是驱虫消毒是有依据的,有条件的人群重阳节的时候可以插茱萸、佩戴茱萸应节。
制吴茱萸的配伍应用
制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 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与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制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 疏肝行气、温中散寒 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 补血行血 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 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 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制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 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
【性味】
辛;苦;热;小毒。
《本经》:味辛,温。
《别录》:大热,有小毒。
《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
入肝、胃经。
《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吴茱萸具有止呕,抗溃疡,健胃作用,镇痛作用,抗血栓形成,抗菌,抗病毒,保肝作用。用于厥阴头疼,寒疝腹疼,寒湿脚气,经行腹疼,脘肚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散寒止痛
包括温中,也包括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若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如鸡鸣散。略有行气作用,但偏于止痛。
止呕
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治中焦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的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它常和清胃热的黄连等配伍,治疗胃热呕吐或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
助阳止泻
它苦燥,能燥湿,用于泄泻、腹泻,虚寒泄泻证。本品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阳虚、有寒的泄泻,它补阳、散寒止痛、燥湿,最合适。
疏肝理气
辛苦而温,入肝经,用之可疏肝气去寒解郁,故可用于肝气郁滞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本草便读》:“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要……其性不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旨,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
温脾利湿
味辛能散,味苦能燥,性温能祛寒,故可用于因寒、温所致各种病症,《本草纲目》: “茱萸,辛热能散、能湿;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吴茱萸的作用
降压作用
吴茱萸蒸溜液、煎剂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正常犬和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进行静脉注射,剂量为2~4克生药/每犬,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持续时间长,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煎剂给犬灌胃降压幅度较静脉注射小。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主要是使外周血管扩张而减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且与组胺释放有关。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吴茱萸对离体小肠活动有双向作用,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既能拮抗烟碱、毒扁豆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酚妥拉明、利血平对离体小肠的兴奋作用;亦能对抗六烃季胺、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罂粟碱、异搏定、美散痛对离体兔小肠的抑制作用。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离体子宫作用,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为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其兴奋子宫作用能被二甲基麦角新碱阻断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主要为镇痛作用,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静脉注射吴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体温升高,也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的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其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吴茱萸水煎剂5g/kg和20g/kg均能显著延迟痛觉反应时间,可维持2.5小时都不消失.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与生姜同服,镇吐作用可被加强。但亦有报告指出,吴茱萸煎剂及丙酮浸膏分别给犬灌胃,对4%硫酸铜所致犬的呕吐均无镇吐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吴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给麻醉猫静注产生依赖性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 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给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压。两侧肾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显著降低其升压作用。实验表明:吴茱萸煎剂、冲剂和蒸馏液,静注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 但肌肉注射则降压作用甚弱,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丧失。吴茱萸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但能对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报告认为,吴茱萸醇水提物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产生的。
驱蛔虫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抗菌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其他
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 0.5 -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 0.5毫升/1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 0.02- 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誓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Evoxine 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死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1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1公斤,吴茱萸的成份,如吴茱萸内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Rutamine)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 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gl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菌茵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所射的兴奋性,松驰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的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吴茱萸的功效作用
1.散寒止痛:①用于头额冷痛经常发作,日久不愈,兼吐涎沫者,与党参、生姜同用。②用于冷气腹痛,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同服,也可用本品与香油和酒煎服。③用于寒湿脚气上逆、腹痛、闷乱不识人,与木瓜、槟榔、生姜配用,如吴萸木瓜汤。④用于寒湿阻胃,胃脘胀痛、吞酸烦心,与黄连、高良姜配用。
2.理气止呕:①用于胃中虚寒,症见食后欲吐,腹痛,或干呕吐涎沫,可与炮姜同用;若为肝火犯胃,症见胁痛,吞酸,呕吐者,可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②用于口舌生疮,属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者,可用本品研末醋调贴足心。
3.温脾利湿:用于寒湿脚气、下肢足胫肿胀,可与木瓜、槟榔、苏叶等同用,如鸡鸣散。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粥
山药四神糊
山药200g,肉豆蔻20g,吴茱萸10g,补骨脂30g,五味子20g,白糖200g。把以上各药烘干研为粉末,加入白糖和匀盛于容器中盖紧,每回取50g,先使用温热水调成浆,再入热水中煮到不厚不薄的糊食用。温肾健脾止泻。比较适用于肾虚腹泻,症见每天早上腹泻,伴有腰酸腿软,畏冷,四肢冰冷者。
羊肉葱姜汤
羊肉150g,葱白,生姜各15g,橘皮6g,吴茱萸5g,白胡椒粉适量的。把材料同放到砂锅里,加(3碗)水将肉煮熟。喝汤吃肉,每天一剂。温中助阳,解表散寒。对脾阳虚又外感风寒的老年人最为适宜。
吴茱萸15克(汤浸7遍,焙干,微炒,捣末),粳米50g,葱白,豆豉。粳米加水以葱豉煮粥。粥熟,下吴茱萸粉6g,搅均匀。空肚子食用。温中散寒止疼。比较适用于心腹冷痛,痛和胁肋。
吴茱萸酒
吴茱萸50g,甘草15g,白酒250ml。把前2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沸,拿出待冷,浸泡1夜,去渣即可。口服。每回服30ml,每天服3回。温中解毒。比较适用于中恶心痛。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1、吴茱萸有许多药用作用,但是要注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服用。其中以阴虚火旺的人为主不能使用,例如《纲目》所言的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脾胃虚弱冒暑的人都是不可以服用的。
2、《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3、《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4、《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