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症状表现有哪些
肝胆病症状表现有哪些
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胆囊炎用艾灸怎么调理
胆囊炎艾灸穴位:
日月:乳头直下3个肋间隙,即第7肋间隙。
期门:乳头直下2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
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
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
胆囊穴:阳陵泉穴下1寸左右的压痛点。
解析:日月,期门分属胆,肝二经,均位于胁肋部位,从局部疏调肝,胆之气;胆俞,肝俞配日月,期门为专治肝胆病症的前后配穴法;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病症的第一要穴;胆囊穴位专治胆腑病症的新穴,解痉镇痛。
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为宜,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灸后多喝水,稍事休息,同时注意保暖。
胆经不通的症状 胆经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肝胆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胸部拔罐的位置图片 期门穴和胃止痛
位置:乳头直下, 第6肋间隙。取仰卧位,先定第4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脐下两肋(第6肋间隙)处取穴。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胸肋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胆病症,胃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少阳胆经功能主治
主治肝胆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循行路线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头痛,目眩,烦躁易怒,胁肋部疼痛,口苦,失眠,神经衰弱,面色晦暗,皮肤干燥,下肢外侧疼痛等。
肝胆病吃什么好
1、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适宜食物::胡椒,龙眼肉,鹅肉,羊肉,鸡肉,醍醐,蚶肉,白酒,人参,鸡蛋,南瓜,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
适宜食物::田螺清热利湿、利小便,蚌肉清热,常食有清热利湿及止痛之效。此外,食用佛手、绿萼梅、猪肝、玫瑰、豆腐等,有疏肝、补肝作用。
肝胆病的早期症状
肝病的前期症状有很多,包括急性肝炎起病急,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肝区不适、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尿黄如浓茶水色,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骚痒,大便有时呈灰白色,一般需2-4个月恢复。部分病人肝功能正常后仍有口苦、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根据是否出现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较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稍重。 当然,肝病的前期症状不只这些,还需要我们知道的是常见的症状有发烧、呕吐、腹痛、头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轻微黄疸等等,不过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忽略,因而延误治疗。当病症进一步严重的时候(例如肝脏肿大、腹部积水、黄疸加剧等等),则有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和致命疾病,所以我们不应对轻微的肝炎病症掉以轻心。
胃痛的鉴别
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推肝经的最佳时间 足厥阴肝经主治什么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都有一定的联系,该经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以及该经经脉所过的左右部位的疾病,如少腹痛、胸胁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的等症。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胃疼是人人都容易患上的疾病,由于平时不注意饮食方面还有时间规律,或者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专题都容易患上胃疼这种疾病,胃疼是一种慢性的疾病,下面我们就和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胃疼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吧。
诊断胃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常用化验检查包括有:查血,尿,粪三大常规,还有大便隐血试验,寄生虫,微生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自身抗原或(和)抗体,癌胚抗原,胃泌素,胰泌素等测定。
2、形态学检查有:X线钡餐检查,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
3、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据研究认为该菌与以下疾病有关。
4、B超检查: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5、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6、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特别详解】诊断胃疼的方法有哪些?上述就是消化系统专家给患者总结的详细内容,专家表示,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吃油腻的东西头晕怎么回事
1、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这主要是因为肝胆病患者出现了代谢异常;吃油腻食物头晕。
2、患者会感到低热:这主要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3、常会觉得浑身乏力、劳累异常:孙淑娟专家指明,这主要是因为肝脏出现损伤以后,不能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营养,使得糖原减少,供应不足,患者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4、黄疸症状:肝胆患者还会出现巩膜黄染、皮肤发黄、尿黄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肝胆病患者体内的胆红素偏高引起的;
5、除此之外,肝胆病的症状除了上述所列的以外,还有牙龈出血、免疫力下降、肝区疼痛、腹部胀痛等症状。,由于肝胆病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也没有什么特异性,常常容易被患者忽略,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一般肝胆疾病症状比较多,如果患者发现自己有一些症状,建议还是尽快的去一些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一下,如果发现是一些肝胆疾病,尽量立即治疗,而且在生活中饮食上也要特别的注意,特别是油腻的食物一定不要食用。
肝胆病累积肠胃所致
所谓肝脾不和乃肝胆疾病累积肠胃所致,它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临床有肝郁脾虚、土虚木乘、肝木太过横逆而犯脾土等区别,具体而言,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方都是此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药。
按木土失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机,其中肝胆脾胃的升降失运是关键。脾胃同居中焦,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脾主升清,胃主受纳,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畅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病理状态下,肝失疏泄,脾胃失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胀、痞满、嗳气、脘痛等表现。
“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故疏肝理气是遣方的重要法则,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肝之疏泄太过,横逆而犯脾胃,脾胃不和,均可引起脾胃系病证,故调肝可以安胃。本病例即是,用了一系列调理气机的药物如厚朴、苏叶、苏梗、陈皮、枳壳、香附、佛手、香橼、大腹皮等。其次,用清解郁热的变通之法,胃病日久,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日久均可郁而化热,临证时病人的舌象反应最明显,要灵活运用。本例中患者舌暗红,显然有郁热之象,故用连翘清此郁热。第三,健脾养胃,补虚以固本,尤其是慢性胃病,中医讲治病求本,故健脾养胃时时刻刻都要牢记。在本例中成肇仁用六君子汤补益脾气,焦三仙消食和胃,以补脾胃虚之本。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收效甚好。
肝胆病怎么办
1.肝胆湿热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2.湿热黄疸
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泄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栀子、车前子、茯苓、滑石、连翘、赤芍。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黄疸加深,嗜睡或昏迷者,宜送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胃疼患者的鉴别诊断方法
如果情况复杂,难以判定是哪个位置不舒服及发作的时间与疼痛的性质,应马上到医院请医生帮助诊断与检查,这才是最直接且准确的方法。
专家建议,认为自己有胃痛症状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上腹部一痛就断定为"胃痛",急到医院诊察,告诉医生自己是"胃"痛,这样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是延迟病情。最好以疼痛的位置及症状的表象来形容病况,在经全面的诊断后,才能认定是否为"胃"的问题。
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