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饮食指南 土茯苓木瓜汤
荨麻疹饮食指南 土茯苓木瓜汤
原料:土茯苓25克,木瓜15克,米醋适量。
制法:木瓜洗净,切成小块。茯苓洗净,切成薄片。共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滤渣取汁饮用。
用法:每日1剂,病愈为止。
功效:清利湿热,通络止痛。适用于荨麻疹。
土茯苓煲汤的食用禁忌
土茯苓煲汤虽然对身体有莫大的好处,也适合经常食用。而且,在炎热潮湿的春夏季,食用土茯苓煲汤还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但是,食用土茯苓煲汤也是有禁忌的。
1、食用土茯苓煲汤不能与茶同饮,也不能用铁的容器浸泡土茯苓。
2、食用土茯苓煲汤时禁忌茶水,另外服用中药的时候,饮食上禁食油腻,辛辣,生冷,鱼腥制品。注意心情舒畅。
3、肝肾阴亏者慎服土茯苓煲汤。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10大痛风食谱
栗子粥
配方:栗子粉30克,糯米50克(小儿减半)。
制法:栗子粉与糯米加水400毫升,放砂锅内用文火煮成稠粥。
功效:健脾胃,壮筋骨。
用法:温热服食,早晚各1次。
木瓜粥
配方:鲜木瓜1个,粳米50克。
制法:木瓜剖切为4块,或干木瓜片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取汁,入粳米、白糖,再加水400毫升左右,煮为稀粥,用白糖调味。
功效:健胃祛湿,舒筋通络。
用法:每日分2~3次,温热服食。
葡萄粥
配方:鲜葡萄30克,粳米50克。
制法:粳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粥半熟未稠时,把洗净的葡萄粒加入,再煮至粥稠即可。
功效:补肝肾,益气血。
用法:早晚分食。
牛膝粥
配方:牛膝茎叶20克,粳米100克。
制法:牛膝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入粳米100克,再加水约500毫升,煮成稀粥。
功效:健脾祛湿止痛。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顿服,10天为1个疗程。
首乌粥
配方:何首乌粉2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粳米加水煮粥,粥半熟时调入首乌粉,边煮边搅匀,至黏稠时即可,加白糖调味。
功效:补益肝肾,健脾和胃。
用法:早晚分食。
薏米防风茶
配方:生薏米30克,防风10克。
制法:以上二者加水煮熬,去渣取汁。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宣痹。
用法:代茶饮,每日1~2剂,连饮1周。
茯苓粥
配方:茯苓粉15克,梗米30克。
制法: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茯苓粉稍煮。
功效:健脾化湿。
用法:早晚食用。
苡仁粳米粥
配方:苡仁粉30~60克,陈仓米(即陈粳米)60克。
制法:以上二者同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
功效:健脾化湿,除湿躅痹。
用法:每日早晚餐顿服,10日为1个疗程。家常菜谱
土茯苓骨头汤
配方:土茯苓50克,猪脊骨500克。
制法:猪脊骨加水煨汤,煎成1000毫升左右,取出猪骨,撇去汤上浮油。土茯苓切片,以纱布包好,放入猪骨汤内,煮至600毫升左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补肾壮骨。
用法:每日饮1剂,可分2~3次饮完。
蒸茄子
配方:茄子250克,食盐、麻油、蒜泥各5克,酱油15克。
制法:将茄子削皮,切成两半,上蒸笼蒸烂,略晾凉后,放上酱油、麻油、蒜泥、食盐,拌匀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用法:佐餐食用。
赤小豆扁豆煲鲮鱼
近一星期来,广州人经历了非常典型的“回南天”——阴晴不定、雾气迷蒙、时冷时热,到处湿漉漉。中医认为这种湿气易引发身体种种不适,就是湿邪致病,出现身体倦怠、胸闷、食欲差等,甚至诱发湿疹、关节肿痛、心血管疾病等。今天推荐一道赤小豆扁豆煲鲮鱼汤,能健脾祛湿、利小便,是春日的养生汤品。做法:1. 赤小豆和扁豆洗净,稍浸泡;2. 瘦肉洗净,切大块,汆水捞起;3. 洗净宰好的鲮鱼,热锅,拍裂一小块姜,用姜块在锅上擦一遍,放两汤匙油,待油六成热下鲮鱼,煎至微黄;4. 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赤小豆、扁豆、瘦肉、姜片、蜜枣和煎好的鲮鱼,武火煮沸,转小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功效:健脾祛湿,益气活血,利小便。●美食科学堂回南天多喝祛湿汤南方的“回南天”,时常阴晴不定、雾气迷蒙、时冷时热。而且风速小、粉尘多、湿度大,特别容易滋生细菌,人体的皮肤容易过敏、出现痘痘、甚至产生皮癣、湿疹等。除此以外,在这“闷锅”中,人体还容易产生骨蒸潮热、体倦力乏和腹涨肚滞、大便溏稀等等。在这典型的南方春季中,人们饮食上应掌握一个原则,宜清淡、化湿、养阴,慎温补,多吃豆类,以利尿、化湿。广东人爱煲汤,则煲汤时可多选择冬瓜(带皮)、玉米(带须)、薏米、芡实、土茯苓、豆类这些擅祛湿的食材。豆类中,赤小豆、扁豆、荷包豆(又叫去湿豆)不仅以利水祛湿见长,而且还能健脾和中。此时适宜饮用的汤水有土茯苓煲蝎子汤、竹蔗茅根马蹄红萝卜水、薏米赤小豆鲫鱼汤、芡实杞圆龟苓汤、木棉花薏米炒扁豆煲瘦肉、夏枯草猪横脷汤等等。如果嫌煲汤麻烦,不妨每日来一杯菊花杞子泡茶,也有清肝祛湿的功效。●靓汤心水放块瘦肉一起煲汤,汤味更为清甜。
湿疹吃什么食物好的快 湿疹吃什么好
材料:海带50克、薏米25克、冬瓜500克。
做法:海带漂洗刷干净,薏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备用;冬瓜去皮、切块。将三者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祛痘,可以缓解夏季皮肤病。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14个、鲮鱼40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陈皮分别洗净,陈皮去瓤;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鲮鱼宰洗净,去脏杂,慢火煎至微黄。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热下火、祛湿润燥。
材料:苡仁60克,小米150克,土茯苓2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将土茯苓用纱布包好,同煮成粥。取出土茯苓喝粥,1周数次。服时忌茶。
功效:土茯苓可利湿解毒,健脾胃,利筋骨,消炎清热;小米甘平;苡米甘淡微寒。全方清热除湿,健脾整胃,对肝解毒能力差、容易出现湿疹,皮肤疾患,痉挛骨痛,恶疮溃烂肿毒等症状体质,都有预防兼治疗的功效。
材料:冬瓜皮一两、生薏仁一两、车前子五钱、土茯苓八钱、木棉花五钱。
做法:将上述中药放入瓦煲内,注入五碗水煲约一小时,令汤煎至一碗,放适量盐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祛湿、解毒止痒,适合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湿疹。皮肤出现红疹、水泡、痕痒或有渗出物,搔之有水液,色黄稠,甚至皮肤糜烂、红痂、舌苔淡黄腻、脉滑数。
材料:猪嵴骨250克,土茯苓5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加入10碗水煎至3碗饮汤。
功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湿解毒功用。用治湿疹湿疮、女性阴道炎导致的白带增多、瘙痒等,适量服食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适合青少年、中年,有皮肤湿疹瘙痒者或女性阴道炎患者尤佳。
得了湿疹可以吃韭菜吗 得了湿疹食疗方有哪些
1、海带薏米冬瓜汤
材料:海带50克、薏米25克、冬瓜500克。
做法:海带漂洗刷干净,薏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备用;冬瓜去皮、切块。将三者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祛痘,可以缓解夏季皮肤病,对湿疹有一定缓解作用。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14个、鲮鱼40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陈皮分别洗净,陈皮去瓤;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鲮鱼宰洗净,去脏杂,慢火煎至微黄。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热下火、祛湿润燥,对湿疹有一定缓解作用。
材料:苡仁60克,小米150克,土茯苓2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将土茯苓用纱布包好,同煮成粥。取出土茯苓喝粥,1周数次。服时忌茶。
功效:土茯苓可利湿解毒,健脾胃,利筋骨,消炎清热;小米甘平;苡米甘淡微寒。全方清热除湿,健脾整胃,对肝解毒能力差、容易出现湿疹,皮肤疾患,痉挛骨痛,恶疮溃烂肿毒等症状体质,都有预防兼治疗的功效,对湿疹有一定缓解作用。
材料:冬瓜皮一两、生薏仁一两、车前子五钱、土茯苓八钱、木棉花五钱。
做法:将上述中药放入瓦煲内,注入五碗水煲约一小时,令汤煎至一碗,放适量盐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祛湿、解毒止痒,适合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湿疹,对湿疹有一定缓解作用。
孕妇可以吃土茯苓吗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疗疮,痈肿,瘰疬.
中药土茯苓煲龟,土茯苓煲龟骨头汤都是人们常见中煮的汤。基中中药土茯苓是一味清热解毒药,尤擅解湿热之毒,兼具除湿利关节之功,可用于痈肿、湿疹、梅毒、关节疼痛及湿热下注之小便短涩赤痛或带下等,还可解汞毒。
很多人都喜欢在煲汤时采用土茯苓。但至于孕妇可不可以吃土茯苓汤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说法。有中医师指出可以去胎毒,但也有部分中医师持反对意见。认为土茯苓容易导致滑胎。所以建议各位孕妈妈怀孕期间还是少饮为好。
荨麻疹饮食指南 甘草绿豆汤
原料:生甘草12克,生石膏18克,绿豆30克。
制法:将生甘草、生石膏一起煎汁,去渣留药汁。将绿豆放入药汁中煮粥,绿豆熟烂后即可。
用法:吃绿豆。每日1剂,连服2~3日。
功效: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的中药配方
辨证论治 :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周有川治疗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认为本病多属虚证。
(1)血虚受风,治宜养血疏风,方选四物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血热受风,治宜疏风凉血,清热解毒,处方:浮萍、防风、荆芥、蝉蜕各9g,生地黄、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
(3)表虚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选玉屏风散加减。(4)中虚兼风寒,治宜温中散寒,升 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特点为皮肤突然出现疹块,大小不一,此起彼消,瘙痒难忍。荨麻疹一般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近年来中药治疗荨麻疹取得了显著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多由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荨麻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对某种物质或某种刺激因素过敏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或其他介质引起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而引发。
张作舟根据临床特点,将慢性荨麻疹分四型治疗。
(1)表虚不固、营卫失和,治宜固卫和营,佐以酸敛,方用固卫御风汤(黄芪、白术、防风、党参、桂枝、白芍、乌梅、五味子、白鲜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2)血虚气弱,风从内生,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养血熄风汤(当归、黄芪、何首乌、白芍、五味子、乌梢蛇、全蝎、白鲜皮、羌活)治疗。
(3)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潜阳熄风,方用养阴宁荨汤(生地黄、白芍、女贞子、黄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蛎、珍珠母、白鲜皮、秦艽)治疗。
(4)肠胃湿热,治宜清热理脾,宣化湿浊,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疗。
陈汉章将本病分为7型治疗。
(1)风邪袭表,治宜疏风散寒,解表透疹。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刺蒺藜)。
(2)邪侵肺卫,治宜清热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贝母、蝉蜕)。
(3)邪陷少阳,治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草豆蔻、知母、白芍、黄芩、甘草、柴胡、荆芥、防风)。
(4)邪入阳明:
①升降散证,治宜透郁泻热、升清降浊,方用升降散加减(白僵蚕、姜黄、大黄、蝉蜕、火炭母、凤尾草、茵陈蒿)。
②葛根芩连汤证,治宜解表清热,透疹止痒,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刺蒺藜、防风、珍珠草)。
(5)肾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风)。
(6)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刺蒺藜、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甘草、蝉蜕)。
(7)情志内伤,治宜疏肝理气,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风)。
龚国樑根据荨麻疹的临床特征辨证分型如下:
(1)风热型,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
(2)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3)肠胃型,治宜祛风解表、通腑泄热。处方:荆芥、防风、制大黄、苍术、苦参、生甘草各9g,茵陈蒿15g,生山栀子6g。
(4)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味。
吴干银认为急性荨麻疹治在肺,肠胃型荨麻疹调肝脾,慢性荨麻疹治肾为主。(1)急性荨麻疹,属风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饮汤加减;属风热犯肺者,用银翘散加减。
(2)肠胃型荨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调脾法,方用逍遥散加味。
(3)慢性荨麻疹,偏肾阳虚者用肾气丸加减;偏肾阴虚者用大补阴丸加减。
李元文从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将慢性荨麻疹分为3型:
(1)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风,用自拟治荨I号方(柴胡、郁金、白术各 lOg,茯苓皮20g,大枣3~5枚,全蝎6g,丝瓜络lOg)。
(2)肝阴不足型,治以柔肝养阴熄风,方用自拟治荨Ⅱ号方(银柴胡、白芍、乌梅、五味子、当归、钩藤、白僵蚕各lOg,蝉蜕6g)。
(3)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除湿祛风,用自拟治荨Ⅲ号方(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六一散(包)、浮萍、防风各lOg,自鲜皮30g)。
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在哪
生长环境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一般寄生于松树根部。
土茯苓,别称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叶如大竹叶而更为厚滑。根连缀而生,大如鸡鸭蛋。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口感
茯苓:味淡。
土茯苓:味偏苦。
功效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土茯苓: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土茯苓还有解毒、抗肿瘤的功效。
功能主治
茯苓: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土茯苓: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用药配伍
茯苓
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
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
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
4.与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可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
5.配半夏、枳壳同用,可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
土茯苓
1、治血热头痛,咽喉肿痛,经血淋漓等妇女血症:土茯苓与金银花、诃子、栀子、川楝子、黄连、瞿麦配伍
2、治梅毒,淋病:土茯苓与金银花、紫草茸、茜草、枇杷叶、草乌(制)、诃子、栀子、白云香、苘麻子、红花、瞿麦、黑云香配伍。
食疗方法
茯苓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土茯苓
1.土茯苓老鸽汤:土茯苓250克,老鸽1只,瘦肉100克,蜜枣2料,盐适量。将土茯苓切片洗净,老鸽一开四焯水,所以材料一起入锅加水烧开,文火煮两小时下盐调味就好了。有滋补身体之功效。
2.土茯苓赤豆鲫鱼汤:准备鲜土茯苓,赤小豆,鲫鱼,瘦肉,姜。瘦肉淖水,鲜土茯苓去皮剁大块,赤小豆洗净后浸泡一夜,鲫鱼煎至两面金黄,所有材料一次性放入汤煲内,加足水,大火煲开后转小火2小时。祛湿健脾。
食用禁忌
茯苓:阴虚津伤严重者慎用,食用时忌米醋,肾虚者不能食用。
土茯苓:食用时忌茶,肝肾阴亏者慎服。不能用铁器皿。
茯苓和土茯苓原来有这么多不同,您了解了吗,下次不要买错了哦。
脖子上长荨麻疹怎么办
首先,内用药抗组织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其次,局部用药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都可达到暂时的疗效。
中药治疗各类荨麻疹有显效。急性荨麻疹风热型用荆防汤,风寒型用麻桂各半汤治疗。丘疹状荨麻疹用荆防汤治之,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同急性荨麻疹治疗;病程迁延者用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温中补肾,辨证治疗。有热者用清热宽胸汤,有风寒者用永安止痒方,脾虚用胃苓汤,人参健脾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等治之。
荨麻疹食疗方
方1牛肉南瓜条
组成:牛肉300克,南瓜500克。
用法:牛肉炖七成熟,捞出切条,南瓜去皮、瓤,洗净切条,与牛肉同炒即可。
功效:固卫御风。
主治:荨麻疹,属风寒者,皮疹色淡呈丘疹状,遇寒尤剧者。
方2玉米须酒酿
组成;玉米须30克,甜酒酿10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玉米须放在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入甜酒酿,煮沸后放人白糖调味。每日2次,每次1剂。
荨麻疹中医调理方法
1、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动物性食品和农作物的高含量的维生素,如干酵母,土豆,牛肝,肾,香蕉等。
2、中医的辨证风热型的肥肉荨麻疹患者,饮食宜清热宣肺,应该吃绿豆,冬瓜,黄瓜和其它食品冷饮。
3、中医辨证属风寒型荨麻疹患者,饮食宜温中散寒、辛温解表,宜食用南瓜、荔枝、生姜、红糖、木瓜等性温热的食物。
4、中医辨证属血虚型荨麻疹患者,宜食用具有滋阴养血、疏散风邪、补气强身功效的食物,如芝麻、红枣、廋猪肉、鸡肉等。
鉴于这种疾病是荨麻疹,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生活中有很多应重视的方面,它是非常重要的卫生保健方法。荨麻疹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疾病,临床上用于荨麻疹有更多的分类。
除了较常见的I型过敏性反应,还有I、II和IV型。如输血、治疗用的抗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引发的荨麻疹,就属于III型过敏反应。
荨麻疹的治验
1.外感风邪:多在季节变换时为风邪乘袭,客于肌肤。证见无汗恶风,舌淡苔白,风团微红,遇风则甚,脉浮。治宜疏风散邪,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甘草、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梓白皮可用桑白皮代,赤小豆即饭赤豆,不能用一头红,一头黑的相思子。痒甚加蝉退、荆芥、防风;口干咽干,舌红脉数,去姜、枣,加石膏;风团色红者,加凉血药如紫草、丹皮、赤芍;搔之流水者,加祛湿药如苍术、车前草、地肤子、苡仁、滑石;腹胀、大便干结者,加酒炒大黄,或配吞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
病例举例:任某某,女,14岁,2002年9月13日初诊。患荨麻疹三天,已用过抗过敏西药及地塞米松,风团仍未消退,周围色红,有抓痕,瘙痒异常,微恶风,心慌烦躁,脉浮数。拟祛风,解表,清热凉血。药予:麻黄6g,连翘10g,蝉退3g,荆芥6g,防风6g,赤芍6g,丹皮6g,甘草3g。二剂仅服一剂,即愈。
2.血热:风团周围色红,剧烈瘙痒,心烦汗出,口干,舌红,脉滑数,多由风邪在表不解,深入血络,或忧思郁怒,五志化火,重灼血分,而致血热生风,治宜清热凉血,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味,药如生地、红花、桃仁、赤芍、丹皮、紫草、白鲜皮、当归、夜交藤、银花或忍冬藤等。
病例举例:何某某,女,22岁,风团周围色红如丹,周围痒甚,烦躁欲哭,咽干,舌红,脉滑数,凉血清热可也,用桃红四物汤加银花、连翘、丹皮、紫草、蝉退、荆芥,一剂效,二剂已。
3.积滞脾运不及:荨麻疹亦有因饮食积滞,聚湿而致者,徒用一般祛风清热凉血之剂往往乏效,湿为有形之邪,其性黏滞,故往往日久难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湿邪未化热之前,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大便干溏不定,或便前腹痛,或恶心作呕,舌苔厚腻,或白或黄,渴不思饮,舌淡,脉濡,瘙痒风团周围呈淡红色。治宜芳香淡渗,燥湿行气,常用药如苍术、山楂、白蔻、藿香、茯苓皮、徐长卿、苡仁、木香、厚朴、槟榔、陈皮、冬瓜皮、防风。湿蕴化热,或饮食辛辣燥热,风团周围鲜红,痒甚,为湿热化火生风,治宜清利,常用药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车前草、茯苓皮、滑石、石膏、丹皮、赤芍、地肤子。
病例举例:谭某某,男,46岁,军人。荨麻疹合并湿疹,已一年余,瘙痒不已,面红,喜冷恶热,腰腹部血痕累累,牙龈肿,苔腻,大便干结,脉滑数。湿热深入血分,治拟凉血活血,燥湿祛风,佐以清热泻火,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苦参、白鲜皮、虎杖、山楂、蝉衣、荆芥、防风、黄芩、白芷、升麻、细辛、徐长卿。6剂。
复诊:荨麻疹不再起,自谓已愈80%以上,已不作痒,局部遗留色素沉着,眼眶周围黯黑,苔仍厚腻,餐后腹胀。重点改为燥湿活血,用楂曲平胃散加土茯苓、防风、蝉衣、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白鲜皮、紫草、徐长卿。10剂而愈。
慢性荨麻疹有病延十多廿年的,我有两例治验,值得一说的一例为胡某,十几年来,风团此伏彼起,痒无宁日,曾经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俱无明显疗效。经仔细辨证,此人疹块焮红,喜冷恶热,湿热素盛,大便干溏不定,舌质黯淡,舌苔厚腻而黄,乃思子和“陈莝去而肠胃结,癥瘕尽而营卫昌”之语,用酒炒大黄、黄芩、黄连、马齿苋、冬瓜子、败酱草、生苡仁、槐花清肠,枳壳、木香调气,桃仁、丹参、红花、赤芍化瘀,佐以僵蚕、蝉衣、地肤子祛风止痒,十余剂而痊愈。十余年后,我回四川相见,彼尚感谢不已也。另一例是北京外语学院教师,因在年轻时接受输血后而患荨麻疹,已二十多年。疹块苍白,遇寒则起,得热暂安。因门诊病人多,我简单问了几句,就开出一张通套的祛风活血方,患者看了,皱着眉头苦笑,说:这样的药,我吃过上千服了。我要回处方,询及尚有食少便溏,乏力,自汗等症状,静心思虑再四,乃从“得热暂安”上悟及此阳气不足又加营卫失调,改拟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制附片 12g,淫羊藿12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珍珠母3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6g。服24剂,竟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