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 警惕是孤独症
不合群 警惕是孤独症
第一种是社交沟通障碍。具体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肢体语言贫乏,不善于与人交往,目光对视不佳,对别人的话爱理不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特别自我。
第二种是狭隘的兴趣及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常常会出现玩手、旋转手指、把纸放在眼前抖、喜欢制造奇怪的声音等刻板、异常的行为;有些孩子甚至会迷恋于某些物件或玩法,如排列物件、反复开关电灯按钮等;部分儿童还会出现仪式性的行为,如出门或回家必须要走固定的路线等;兴趣狭隘,常沉迷于某些玩具或者固定的兴趣爱好。
第三种是感官统合失调。如对别人的声音没有反应,但对某些很细小的普通儿童几乎都不会留意的声音却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打雷或鞭炮,不喜欢别人触碰或者特别喜欢别人拥抱,对痛觉非常不敏感等。
儿童自闭症是怎么回事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国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有关。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但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病因可能与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其中15号染色体长臂部位,被认为与阅读障碍有关,而阅读障碍也是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因而受到重视。进一步研究发现孤独症不符合单基因遗传的特征,多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较大。
(2)生物学因素
患儿具有围生期损害史者较正常出生婴儿多,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难产、产伤、窒息等。孤独症患儿发生癫痫者较多(10%-15%),脑电图多有异常。研究发现,患儿左颞叶角部扩大者较多,提示大脑中颞叶可能有病变存在。
由于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是研究结果不一,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尚不明确。
(3)生化因素
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家庭因素
可能因为父母对儿童教育方法不当或因父母个性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遗传,或二者兼有。患儿的父母文化水平大多较高,父母性格较内向,对子女冷淡和固执,家庭缺少温暖。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
孤独症的快乐疗法介绍
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孤独症调查资料,国际上一般认为孤独症病情严重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五,病情较轻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十左右。这样算来,目前我国病情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左右,较轻的则有500多万。据专家人士称,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它正成为严重影晌儿童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约3/4的孤独症患儿表现为智力低下。一旦发现您的孩子有这些迹象,一定要及早诊断、及早开始治疗,不要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1.目前,教育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主要方法,简单讲,就是通过适当形式的奖励来对正面行为进行强化,对负面行为进行抑制,从而让患儿养成合适的行为规范、提高认知水平。
2.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3.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孤独症虽然是一种疾病,多发于孩子但是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奇迹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相信各位家长对于治疗这种疾病也是费了很多心思,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只要用对了治疗的方法,相信各位家长能用自己的爱治好孩子的这种病。
阿斯伯格综合征多被误诊为多动症
几乎在每个学校都会有这么几个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的孩子,注意力很不集中,兴奋、多动、话多,课堂纪律差;做事我行我素,极其“自我为中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时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问问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考虑对方是否感兴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很容易与陌生人混熟……总体来说,这种孩子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自我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注意力分散、聪明古怪。
阿斯伯格综合征≠多动症
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可能老师和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多动、注意分散、课堂纪律差”的表现而去就诊,而在儿童心理行为门诊上,这类孩子也往往由于“多动、注意分散、不合群、交流差”的首诊主诉而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是俗称的多动症。其实,这是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它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专家表示,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病史,这类孩子也有他们的“特点”甚至是“优点”,他们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 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得文绉绉,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比较讨厌书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当然,这些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障碍:社交困难。
阿斯伯格综合征漏诊误诊多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连续系统中,它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因为其语言及智力水平发育大多正常,其社交困难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加上国内对该症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误诊较多。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伴随注意力涣散、多动、课堂纪律服从性差的问题,故学龄期患儿往往因为以上表现而就诊于儿童心理行为门诊。这类患儿的社交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情绪、面部表情等社交信息捕捉能力差,不能推测他人心理,不能换位思考,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很难与他人产生情绪共鸣,融入集体困难。
轻度自闭症应该如何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外向型孤独症是什么意思
概述
外向孤独症,指某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看似“外向”,实则“孤独”,没有可以倾诉内心情感的朋友。外向孤独症与医学上的“孤独症”截然不同。
你是人来疯,你是聚会的焦点,你是朋友圈的幽默大王。人群散去,你又换了另外一面--孤独患者。
简介折叠
外向孤独症,是一种网络语言,准确点说应该称作“外向的孤独”,指的是这样一类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交际,有很好的人缘,在大家的面前总是喜笑颜开、快快乐乐的样子,给大家以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的印象 这就是所谓的“外向”相反的则是“内向”。
2、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情感往往很丰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们不喜欢将之表现出来,不喜欢刻意地找人诉说。周围人也误以为他们内心很强大而没用心关心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孤独”。
3 多重性格,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讲什么样的话。能适应不同性格的交往对象。
于是,他们的情感没有人来理解。他们的朋友虽多,但没有几个可以倾心相谈的。所以他们自我感慨道:“我虽外向但还是孤独。”故有了外向孤独症一说。
外向孤独症可以说是双重的人格,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你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呢?如果有的话那就应该注意了,因为这也是作为一种疾病,是需要注重心理调理和治疗的,只有注重调理,才可以让自己摆脱这种孤独心理,让自己无论在人前人后都可保持乐观的心态。
儿童孤独症与汞代谢紊乱相关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婴儿期的发汞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儿童。研究人员推测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汞代谢紊乱,不能正常吸收汞或排泄汞,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holmes等为了证实孤独症儿童与高水平汞暴露相关,从94例孤独症儿童和45名对照儿童的父母那里收集了这些儿童出生后第一次理发时的头发,并进行了发汞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的平均发汞水平为0.4ppm,远远低于对照组(3.36ppm);而且,孤独症症状越重,发汞水平越低,轻、中、重度孤独症分别为0.79ppm、0.46ppm和0.21ppm。
研究人员认为,大多数汞来源于母亲,包括汞合金填充物、rh阴性母亲所注射的含工汞硫代水杨酸钠的rhod免疫球蛋白和鱼的过量摄入(定义为每月吃鱼≥5次)。对照组儿童的发汞水平随其母亲汞暴露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虽然有高汞暴露,但发汞水平却很低。可能的解释有以下几点。其一,孤独症儿童存在金属元素吸收障碍。如果该解释成立,那么孤独症儿童可能同时还应存在锌、铁和铜等大脑发育必需金属的缺乏。其二,一些儿童可能存在汞排泄障碍,导致了汞在大脑中的蓄积而产生孤独症症状。大多数汞通过尿和粪便排泄,但发汞缺乏提示汞并没有进入血流,而是留在了细胞里。
由于孤独症和汞中毒症状存在很多相似点,所以汞可能是孤独症的原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鱼、汞合金及工汞硫代水杨酸钠等不同形式汞所致中毒与孤独症的表现并不相同。既往也有孤独症儿童血汞水平升高、用螯合剂进行试验性治疗等相关研究,但要明确孤独症与汞暴露及汞代谢的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儿童自闭症跟家庭环境有关
儿童自闭症究竟跟什么有关
1、遗传学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孪生子。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患儿家中有孤独症患者的较一般家庭中多,孤独症同胞及双亲的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
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以及Rett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症状与孤独症有关。但多数孤独症患儿并没有上述遗传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病因可能与其他有关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来自母亲的15号染色体长臂、X染色体、7号染色体长臂区域的异常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其中15号染色体长臂部位,被认为与阅读障碍有关,而阅读障碍也是孤独症的表现之一,因而受到重视。进一步研究发现孤独症不符合单基因遗传的特征,多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较大;
2、生物学因素
患儿具有围生期损害史者较正常出生婴儿多,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难产、产伤、窒息等。孤独症患儿发生癫痫者较多(10%-15%),脑电图多有异常。研究发现,患儿左颞叶角部扩大者较多,提示大脑中颞叶可能有病变存在;
由于在孤独症儿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T淋巴细胞亚群也与正常人群有差别,提示孤独症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但是研究结果不一,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尚不明确;
3、生化因素
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家庭因素
可能因为父母对儿童教育方法不当或因父母个性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遗传,或二者兼有。患儿的父母文化水平大多较高,父母性格较内向,对子女冷淡和固执,家庭缺少温暖。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而所谓一部分孤独症父母表现的冷漠和教养形式化其实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轻型的类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