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日常保暖问题中的两个疑惑
婴儿日常保暖问题中的两个疑惑
要不要将宝宝的手脚包起来?
中国人习惯将宝宝包得密密实实的,认为这样宝宝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会因为身体反射动作而受到惊吓,可是西方的父母却喜欢让宝宝手脚自由活动,以便促进其身体感觉发展,究竟宝宝的手脚该不该包起来呢?
正解
新生儿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脚,往往会因为身体痉挛或一些突发的声音,而产生惊吓反射动作,并且容易从睡梦中惊醒。包裹他的手脚,可以让他重温母体中的安全感,慢慢适应外界的环境,同时也能帮助婴儿保持体温,因此,医师建议,满月以前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最好将其手脚包起来,等到满两个月以后,宝宝开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较不容易受惊了,就可以脱离襁褓。
宝宝要穿多少才不会着凉?
南方有句谚语:“婴儿没有六月天”,也就是说婴儿怕冷、不怕热。因此,为了避免宝宝着凉感冒,爸爸妈妈拼命给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个小粽子,可是反观欧美日等国家,即使大冷天,宝宝也穿得不多,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产生“宝宝该穿多少,才不会着凉”的困扰。
正解婴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较怕热,冬天时固然应该穿得保暖一点,但是天气热的时候,穿太多反而会令宝宝不舒服,加上他的体温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在给他穿衣时,必须更注意环境的冷暖变化。一般而言,大人觉得冷,必须穿多时,就给宝宝多穿一件;大人觉得热,必须少穿时,就帮宝宝多脱掉一件,而夜晚则比白天多穿一件。
女人宫寒的症状 保暖
尤其注意胞宫的保暖问题,特别下身要少受凉,尤其注意给小腹、腰部以及双脚保暖。脚部保暖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要美丽冻人,虽然好看了,但是苦了自己。
婴儿体温计常见问题
测温的目的是测量核心体温,即人体心器官的温度.耳温准确反映人体核心温度,因为耳鼓与脑部的体温控制中心下丘脑具有同一血液供应来源耳部比其他位置更快更准确地反映了体温的变化.为什么在耳朵测量?
⑴腋下温度测量的只是表皮的温度,因此不能可靠地反映核心体温
⑵口腔温度受饮水、进食和呼吸的影响
⑶肛温落后于核心体温的变化,并有交叉感染的危险
10个日常防晒的疑问
1、18岁以前是防晒的关键(正确)
成年人的黑色素瘤大多起因于儿时所受的暴晒,6个月的婴儿不能进行海滨浴,7岁前的幼儿要穿上T恤衫,戴上遮阳帽,并涂抹儿童用防晒霜,夏季中午12点至下午4点尽可能不外出。
2、人与生具有受晒“资本”(正确)
据资料显示,普通人晒5000小时才会引起皮肤癌,但这个日晒时间不仅仅是指夏季阳光的暴晒,也包括日常所有与阳光的接触。因此,日晒次数较多,扣分越多,当5000小时都扣完了,把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就非常危险了。
3、晒伤是太阳对皮肤造成的惟一伤害(错误)
众所周知,太阳的暴晒会形成色斑、皱纹、皮肤松驰,然而这些仅仅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实上,它还会对细胞与基因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些细胞当场被杀死,而有些受伤的细胞则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刺激毛细血管,造成其破裂,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晒红。尤其是UVA能渗透皮肤,破坏DNA,使皮肤失去弹性,严重的还会引起皮肤癌。
4、气温越高的地方紫外线越强(错误)
首先大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紫外线是不会发热的,如在海边、爬山或滑雪时,你越觉得凉爽,紫外线却越强。
5、SPF30防晒霜的防晒功能是SPF15防晒霜的两倍(错误)
虽然SPF30防晒霜阻隔紫外线的能力大于SPF15防晒霜,但这并不意味着SPF30防晒霜可以阻隔两倍的紫外线。如果SPF15能阻隔94%的紫外线,那么SPF30的防晒霜则能阻隔97%的紫外线。当然,不管是哪一种防晒霜,都应该隔2到3个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6、打把遮阳伞就无任何晒伤危险(错误)
事实上,50%的紫外线都能透过遮阳伞,它只能隔离会让人有灼热感的UVB,而UVA却能毫无困难地穿透遮阳伞。
7、云层是紫外线的最佳杀手(错误)
云层对紫外线几乎没有任何隔离作用,90%的紫外线都能穿透云层,尤其是臭氧层已千疮百孔的今天。只有昏暗而厚实的云雨层才能阻隔部分紫外线。
8、T恤衫是最佳防晒品(正确)
一件简单的T恤衫加一顶遮阳帽胜过任何防晒霜。
9、既能防UVA又能防UVB的防晒霜是最佳防晒品(正确)
UVB会刺激黑色素细胞,让皮肤变黑,而UVA则会让皮肤过敏、起斑,因此,两者兼顾的产品才是最佳防晒品。
10、皮肤一旦晒黑,就不需要防晒霜(错误)
皮肤晒后呈棕黄色,表明皮肤进入自我保护状态,黑色素的产生是皮肤自我保护的表现。但黑色素只能吸收UVB,使肌肤不受损伤,却不能吸收UVA。因此,户外活动时,涂抹防晒霜是十分必要的。
多发性硬化症疑惑问题
哪些人容易罹患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的高发人群是中青年,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容易罹患多发性硬化症。患上多发性硬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而这里所说的遗传并不是遗传病,而是遗传易感性,即人的身体素质。现在科学研究认为一些组织相关抗原是多发性硬化的易感基因,即存在多发性硬化易患人群。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指病毒感染等,免疫系统犹如国家的保卫防御系统,当外来者侵入时首先免疫识别系统工作,将信息报告给相应部门,对病毒进行消灭。由于某些病毒含有与人体脑脊髓髓鞘成分相同的分子结构,免疫系统在对病毒进行清除的同时也破坏了脑脊髓以及视神经的正常成分,于是人就患了炎性脱髓鞘疾病,也就是多发性硬化。
哪些情况更容易发生多发性硬化症?
专家指出,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和劳累也有关系,当人劳累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等容易侵入机体,注射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可以阻断或减轻炎症反应,髓鞘逐渐修复,病也就好了。可再次受到病毒等感染,就又发生了炎症反应。而小李这次患病有些症状没有好转的原因,则是因为髓鞘可以修复而轴索不好修复,当轴索损害或反复脱髓鞘导致髓鞘不能修复,治疗效果就不好了。
多发性硬化对免疫系统有哪些影响?
多发性硬化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机体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各种因素的感染。当我们的免疫系统攻击外来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或者真菌时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特异性免疫细胞和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就像前线的卫士。与它们共同抵御外来入侵者的叫T细胞,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部分。多发性硬化只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其它的还有克隆氏病,银屑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上面的几个问题,多发性硬化症的高发人群,以及促进多发性硬化症的情况等,万一发病后更要注意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注意,注意疾病对身体的危害,此病主要影响的是免疫系统的发病,因而也需要注意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危害。
冬天怎样预防冻疮
冻疮的预防重在保暖。
手上生冻疮是因为没有注意手部保暖,其他裸露部位也要注意保暖,例如耳朵保暖,出门前可以戴上耳套、围巾、穿上保暖的鞋子,日常在家也要多多注意保暖问题。
胃病患者经常困惑的几个问题
1.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胃镜?
上消化道的症状(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来源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不能明确区分是胃食管返流、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或是单纯消化不良,故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我国汉族人群,年龄大于45岁,或者(虽然可能不满45岁,但)具有呕血、黑粪、消瘦、剧痛等所谓报警症状,需要内镜检查。
2. 如何对待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50%,随年龄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升高。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都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建议根除治疗的人群有:有确定的上消化道症状、有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的胃癌家族史、有现有的溃疡或曾经的溃疡病史、有确定的较重的慢性或畸形胃炎。
3. 小孩子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13岁以下的青少年除非有确定的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一般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理由有以下几点:1)儿童根除后复发率高,2)抗生素干扰肠道微生态,不利于儿童消化道正常发育免疫功能的建立,3)抗生素存在其他的安全隐患。
4. 萎缩性胃炎就是离胃癌不远了吗?
萎缩性胃炎是伴有萎缩的胃粘膜炎症,其危害程度不在于萎缩,主要在于伴随的炎症和萎缩伴随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稳定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会发生恶变的几率升高。
5. 胃粘膜萎缩能看好吗?
岁年龄的增加,胃粘膜腺体减少(就是萎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故胃窦粘膜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萎缩是不可避免的。与年龄相关的轻-中度萎缩像皮肤上的皱纹一样是正常老化的伴随现象,不会完全逆转,也不需要彻底逆转。对于过度的(超越年龄因素)萎缩改变,只要去除病因会伴随炎症的减轻而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6. 肠化生是什么?会变癌吗?
肠化生是胃粘膜损伤后修复的胃粘膜呈现肠粘膜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肠化生是局部环境下(胆汁酸、炎症活动)的一种适应现象,即轻度的小肠型化生并没有危害。如果病因(幽门螺杆菌、胆汁酸、炎症等)持续存在,损伤不断发生,肠化生加重,或呈现不稳定的大肠型化生,就存在进一步恶变的风险。
7. 不典型增生、内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什么?可怕吗?
不典型增生、内皮内瘤变、异型增生都是相同意义的概念。就是不稳定的增生现象,存在恶性变风险,轻度的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轻度异型增生,需要积极治疗和内镜随访(一般要求1年内复查)。重度的不典型增生、重度的异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立即内镜复查,如有局限性改变,一般推荐内镜下微创治疗。
8. 抑酸药长期使用安全吗?
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尚未发现长期使用有促发类癌或胃癌的证据。担有长期使用会增加感染机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等担忧。无孕妇不良反应或对胎儿不良影响的证据。
婴儿两个月该应注意哪些问题
(1)理发 1-2个月大的婴儿头发一般不会长得很长,脑袋后面的头发好像要被磨掉似的。但有的孩子头发也会长得很快,乱蓬蓬的,这种情况下,可将长的部分剪掉。因为 宝宝还小,皮肤很嫩,还不能用剃刀,弄不好碰伤皮肤会造成细菌感染的,所以只用剪刀剪剪就行了,不必在意是否整齐好看。
(2)修剪指甲 婴儿指甲长得特别快。1-2个月的婴儿的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长,10天就能长1毫米,1个月能长3毫米。而且婴儿喜欢用指甲抓脸部及身上其他部 位,往往会抓破皮,因此要经常给宝宝剪剪指甲。由于婴儿指甲很小,很难剪,所以每次剪的不要太多,以免剪伤。最好在宝宝洗完澡睡觉的时候用小指甲刀剪。
(3)眼屎 一两个月的婴儿分泌物还很多,很容易有眼屎、鼻涕等,而且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许多孩子会倒长睫毛,如果倒长睫毛,因受刺激眼屎会更多。洗完澡后或眼屎多 时,可用脱脂棉花沾一点水,由内眼角往眼外角方向轻轻擦。如果出现眼屎太多,怎么擦也擦不干净,或眼白充血等异常情况时,可请眼科医生看看。
(4)鼻塞 一两个月的婴儿鼻涕分泌得较多,由于鼻孔很小,往往容易造成鼻塞。鼻子不通气,呼吸就会困难,宝宝就会不好好吃奶,同时情绪会变坏。
婴儿棉球需要消毒吗
婴儿棉球在使用时,有时需要消毒。
我们知道,婴儿棉球是用来给宝宝洗眼睛或作肚脐护理时用的,而有人说了,凡是宝宝的用具用品,都要进行消毒之后再用,以免细菌侵害宝宝。于是有部分妈妈也开始疑惑了,婴儿棉球需要消毒吗?
妈妈们会这样疑惑其实不奇怪。因为婴儿棉球一般是搭配酒精或消毒水使用,一般已经带有消毒功能,而且,棉球要如何消毒也不好说。
其实,婴儿棉球在使用的时候,是否消毒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
婴儿棉球如果是用来给宝宝擦洗眼部的话,只需要沾清水,挤干水分然后擦拭就可以,不需要消毒。
婴儿棉球如果是用来给宝宝护理肚脐的话,就要沾点消毒水或酒精,再对宝宝进行擦拭。这种情况的话,其实就已经带有消毒功能啦!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是不需要消毒的。那就是购买消毒棉球。这种棉球本身已有消毒功能,使用的时候就不需要担心消毒的问题啦!
不得不知的新生儿护理常规事项
新生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可爱漂亮。新生儿全身布满皱纹,而且睁不开眼睛,但是只要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变得非常可爱喔。
对于新生儿的第一天,新爸爸新妈妈们或许会对宝宝存在很多疑惑,不知道他的第一天会做些什么?也不了解喂母乳还是奶粉?多久喂一次?
出生后,本来在妈妈腹中生活的胎儿现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在刚出生时,新生儿就要接受有助于呼吸的基本护理,并好好做一下身体的清洁。
做完新生儿的基本护理后,医生就要马上对新生儿展开全面的身体检查。此时,妈妈也可以参与,因此最好向医生或专业人员咨询疑惑的问题。
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由于肠道发育还没完全,而且臀部皮肤细嫩,因此经常会有便秘、腹泻、尿布疹、红臀等等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新生儿的大小便显得尤其重要。
新生儿大便:新生儿大便里面,隐藏了很多宝宝身体里的小秘密。爸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便便的性状、排便次数等,去了解宝宝消化状态和适时调整孩子饮食。爸妈对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数要心中有数,留意便便的颜色有没有异常,有没有特殊气味等。
婴儿尿布疹:尿布疹是发生在裹尿布部位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发红、发肿,甚至出现溃烂、溃疡及感染,稍有轻微的外力或摩擦便会引起损伤。
臀部护理:宝宝肌肤娇嫩,特别是臀部经常被尿布包裹着,容易引起尿布疹。保护及护理宝宝的臀部肌肤,成了新手爸妈的一项必修课。护理宝宝臀部,最重要是勤换尿布,让宝宝臀部保持干爽。
脐带护理:宝宝脐带切断后,脐带残端会逐渐干枯变细而成为黑色。通常在出生后3—7天内,脐带残端会逐步脱落。脐带结扎剪断部位容易感染,同时脐带可直达宝宝的体内血管,因此在断脐后,对脐带残端的护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