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血小板的偏方
降低血小板的偏方
偏方一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味。
【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偏方二
【方名】加味脾阴煎。
【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偏方三
【方名】加减紫癜方。
【组成】鸡血藤15克,丹皮15克,茜草15克,当归15克,大枣10克,茅根15克,旱莲草20克,三七粉5克(冲服),仙鹤草20克,山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对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患者可以根据文章介绍的方法去选择一些治疗它的偏方,这样就可以提高血液中血小板的浓度了。血小板是有凝固作用的,如果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最好是皮肤不能够出现破裂,否则会引起一些血流不止的情况的。
吃什么食物能降低血小板
1、血小板增多症吃生姜好
生姜中含有姜烯酚、姜烯酮,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脏血管梗塞和脑梗塞,具有超过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生姜还被称为“血液清道夫”。
2、血小板增多症吃黑木耳好
黑木耳中含有氨基酸、甾醇类、乌苷酸、谷氨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还含有肾上腺素等多种抗血栓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3、血小板增多症吃维C好
水果和蔬菜中所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大量进食水果和蔬菜的人具有最活跃的纤溶活性,反之很少进食水果与蔬菜者,其纤溶功能较差,引发血栓风险极大。所以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哪些人不宜吃鱼
哪些人不宜吃鱼
1、出血性疾病患者忌多吃。这些人本来体内血小板就少,血液凝集功能差,而鱼的体内有一种叫EPA的蛋白,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如果再吃鱼,就会加重毛细血管出血。
2、肝硬化病人忌吃某些鱼。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因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以血小板偏低,很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吃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沙丁鱼、金枪鱼、青鱼等,容易使病情加重。
3、结核病人在抗痨治疗过程中慎吃鱼。结核病人服用异烟肼时,如果同时吃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4、痛风患者不宜吃鱼。因鱼类含有丰富的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孕妇血小板低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妇血小板偏低会影响胎儿吗?
血小板主要是起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过低会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轻者是皮下出血,也就是皮肤紫癜,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就是内脏出血或是颅内出血,是有生命的危险. 妊娠期间,血小板轻度减少,没有任何症状,但可能存在轻度的ITP,需要重视的,因为母亲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血小板减少。
孕妇血小板低怎么办?
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增加营养,多食鸡、鸭、鱼、肉、牛奶和豆制品等,选择含铁较多食品如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脏、瘦肉、蛋黄,蔬菜以波菜、芹菜、番茄,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波罗、无花果等,还可以选用炖乌鸡,花生等补血。如果确实是低的,快到分娩时可以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往往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怀孕对血小板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本身就有导致血小板降低的疾病,在孕期可复发或者变严重。
总的来说,孕妇血小板低,很可能也会导致胎儿的血小板减少,从而让胎儿表现出血小板低所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所以,为了胎儿的健康考虑,孕妇朋友如果血小板低的话,建议通过饮食来改善,必要时也可通过药物来治疗,从而改善血小板低的症状。
教你降低血小板的方法
西医的治疗
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当病人血小板计数超过1X106/μl和存在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时要给予治疗。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的适应证尚不大明确的。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小儿血小板高是怎么回事
1、血小板偏高是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
2、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3、必要的话可以做个骨穿检查,看看骨髓造血有没有问题。这种病的根本病因是人体免疫机制缺陷,免疫系统失衡紊乱导致的发病。
4、西医用药一般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病情的作用,但达不到治本,而且毒副作用很大,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5、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中草药调理可以达到治本的,但中医全国各地都有,只是每个中医专家的治疗方案不同,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也是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很重要的。
血小板偏高的问题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孩子还处于生长身体的阶段,一旦发现出现了问题,就是应该治疗,否则以后的问题会加重,严重的危及到生命。所以在小编分析了原因之后,家长一定要注意,要控制好血小板的数量,预防以后的疾病出现。
孕妇血小板偏低要怎么办
1、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增加营养,多食鸡、鸭、鱼、肉、牛奶和豆制品等。选择含铁较多食品如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脏、瘦肉、蛋黄、蔬菜以波菜、芹菜、番茄。水果中以杏、桃、李、葡萄干、红枣、菠萝、无花果等;还可以选用炖乌鸡,花生等补血。
2、如果确实是低的,快到分娩时可以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往往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怀孕对血小板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本身就有导致血小板降低的疾病,在孕期可复发或者变严重。
3、多食含丰富,优质蛋白质白质,铁、钙、磷及维生素食物,如木耳,海带,动物肝脏,果类,避免食用腌制类和有硬壳类食物。
4、多吃花生、红枣和红豆。
5、血小板少可以食补的,如猪肝牛奶,花生仁的红色表皮,最好是生吃,或者有热水烫一下就行,要是煮完营养都没了。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血小板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出现血小板异常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孕妇血小板偏低要怎么办,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孕妇血小板低会影响胎儿吗
孕妇血小板偏低会影响胎儿吗?
血小板主要是起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过低会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轻者是皮下出血,也就是皮肤紫癜,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就是内脏出血或是颅内出血,是有生命的危险. 妊娠期间,血小板轻度减少,没有任何症状,但可能存在轻度的ITP,需要重视的,因为母亲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血小板减少。
孕妇血小板偏低在日常的注意点
1、孕妇禁止使用损害血小板的药物和检查,如不要服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和进行X线检查。
2、孕妇要避免外伤和感染,这二者会增加血小板的消耗。
3、向医生陈述病史,在产前2周口服泼尼松,以提高血小板数量,阻断胎儿体内出血倾向,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量。
4、孕妇分娩后要在医院住一段时间,让医生对母婴双方的病情进行观察和治疗。
5、避免母乳喂养婴儿,以免母体的抗血小板抗体和药物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伤害婴儿。
幼儿血小板低怎么回事
1.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原发性血小板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患者有出血倾向,如皮肤上有瘀点、红斑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
2.炎症、服用磺胺药、血液病及先天性遗传缺陷等:但多数原因不明。
3.血小板数量异常:往往也伴有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都是典型的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疾病,但在心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肿瘤及外科手术中,血小板功能增高,是血栓产生的重要原因。了解体内血小板是否异常的最简单手段就是作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并根据血小板计数结果,初步判断其功能情况。进一步检查血小板的功能。对于血小板低的症状来说吧,可以使用中药治疗的。比如卷柏紫癜方。治疗的相对彻底,没有什么副作用。
以上就是 幼儿血小板低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血小板有个正常值,孩子也会遇到血小板偏低的情况,往往血小板偏低对人体都有一定伤害,尤其是婴儿,婴儿的免疫力本来就不如成人,生的病越多,孩子的抵抗力也会越低,对于治疗血小板,家长们可以用食疗试试。
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1、原发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血小板计数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而伴有质量异常。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倾向或血栓的形成。
2、反应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由于其他病症所引发的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吃什么食物能降低血小板
1、血小板增多症吃生姜好
生姜中含有姜烯酚、姜烯酮,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脏血管梗塞和脑梗塞,具有超过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生姜还被称为“血液清道夫”。
2、血小板增多症吃黑木耳好
黑木耳中含有氨基酸、甾醇类、乌苷酸、谷氨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还含有肾上腺素等多种抗血栓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3、血小板增多症吃维生素C好
水果和蔬菜中所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大量进食水果和蔬菜的人具有最活跃的纤溶活性,反之很少进食水果与蔬菜者,其纤溶功能较差,引发血栓风险极大。所以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宝宝血小板数目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宝宝血小板偏高,多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经治疗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偏高还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缺铁性贫血。引起的红细胞体积小,这些小红细胞在仪器计数时被当作了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另一方面是缺铁性贫血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等贫血好了以后还可以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低和淋巴细胞高是小孩的统一的表现,大人这个样子不正常,但小孩这个样子是正常的。
另外,看有无急慢性炎症或感染存在,这也是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除此之外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小儿缺铁性贫血多数发病的原因是饮食不当,故必须改善饮食,合理喂养。有些轻症病人仅凭改善饮食即可治愈。在改善饮食时,首先应根据小儿的年龄给以合适的食物。
由于患儿消化能力较差,改善饮食更换和添加辅食必须小心。一般在药物治疗开始数天后,临床症状好转地,逐渐添加辅食。
等到孩子长大到一定阶段以后一定要及时添加辅食,否则就会因为孩子缺铁而引起贫血。正常情况下,等到孩子满一周岁以后就可以适当吃一些蛋类、菜泥等食物。如果孩子有偏食的情况,那么则需要及时帮孩子改正这类情况。
儿童血小板高的原因是什么
血小板偏高是很多情况可以引起的,有生理性的正常人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较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高原地区较高月经后增高,运动后增高。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人在某种炎性因素作用下的炎性反应可导致血小板的升高,而其他值均正常.
人正常的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L,略高于正常值的人,如果其他值正常及没有症状,一般不会有问题.只是血小板参与凝血,于是值较高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宝宝血小板偏高347,为轻度增多,多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经治疗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其实有多身体上面的炎症也是可以很容易引起我们儿童血小板高的,因为儿童本身身体就比较弱,抵御疾病的能力相对于大人差一点,那么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治疗,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体检,才可以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哦。
哪些人不宜吃鱼
1、出血性疾病患者忌多吃。这些人本来体内血小板就少,血液凝集功能差,而鱼的体内有一种叫EPA的蛋白,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如果再吃鱼,就会加重毛细血管出血。
2、肝硬化病人忌吃某些鱼。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因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以血小板偏低,很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吃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沙丁鱼、金枪鱼、青鱼等,容易使病情加重。
3、结核病人在抗痨治疗过程中慎吃鱼。结核病人服用异烟肼时,如果同时吃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4、痛风患者不宜吃鱼。因鱼类含有丰富的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