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辨证
失眠中医辨证
失眠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下面就介绍一下失眠的中医辨证疗法有哪些。
一、肝郁化火
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人们承受压力时,肝是第一线作战的大将军,所以经常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的状态,很难入眠。
【助眠秘诀】——碰上压力大时,补充能舒肝减压的食物,比如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及绿色蔬菜。此外,肝火旺时容易口渴,需要喝充足的水。中医推荐可以镇静情绪的玫瑰花茶、薰衣草茶,若要加强促眠效果,可以加入少量具安神作用的酸枣仁一起喝。
二、食滞胃脘
中医有一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明白指出肠胃没顾好,造成胃气失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很难一夜好眠。适当的三餐分配要像倒金字塔,就是早餐吃得丰盛充足,午餐适中,晚餐则清淡少量。但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早上空着肚子赶上班,到了晚上忙于交际应酬,或借由吃一顿好的来解除压力。一直到上床就寝,可能肠胃还在拼命工作,无法休息,夜里当然睡不安稳。
【助眠秘诀】——1、晚餐掌握“77”原则。尽量晚上7点以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进食,吃7分饱就好,菜品轻淡为宜,避免高油脂的肉类及蛋糕点心。
2、经常腹满胀气的人晚上要少吃胀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等。
3、辛辣刺激的辣椒、大蒜及生洋葱,会让一些人感觉胃“烧得慌”,因而影响睡眠。4、用餐之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稍微走一走,帮助消化。
三、心阴亏损
经常熬夜加班,会一点一滴耗损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就算精疲力竭上了床,却睡不着,要不就是脑袋里连番上演各种梦境,觉得没法好好休息。时间长了更会发现,记忆力也在不断下降。如果你是这种“夜猫子”,就需要“滋心阴、养心神”了。
【助眠秘诀】——香甜的桂圆可补血,也是滋养心阴的好食物,和适量的红枣、莲子及糯米一同煮成粥,早上食用;或用6颗桂圆肉、10克莲子及芡实,加500毫升水煮成茶饮,每天早晚温热喝一次,能养心安神。但感冒中,或有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吃桂圆。
四、心脾两虚
这一类的人除了心神慌乱、健忘、精神疲惫、睡得浅而容易醒来之外,还伴随有脾胃(消化系统)不适的问题,例如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助眠秘诀】——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是“四神汤(莲子、淮山、芡实、茯苓)”,另外像红枣及薏仁也都有补益脾胃的效果。
鼓胀中医辨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尿失禁的中医辨证治疗
肾气虚寒
证候:小便不禁,随时自遗,小便频而清长,畏寒背冷,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倦怠乏力,膝腰酸软,两足无力,或滑精早泄,阳痿,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固涩。
主方:巩提丸合济生菟丝子丸
加减:气虚明显加人参;若下焦虚冷好转,应减少温补肾阳之品,可在缩泉丸的基础上加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
肺脾气虚
证候:小便不禁,次数较频,咳嗽气喘,神脾气怯,四肢乏力,纳减便溏,小腹时有坠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治法:健脾补肺。
主方:不中益气汤加味
加减:若困睡不醒,加菖蒲、远志清心醒神,兼以化痰湿;若大便溏泄者,加炮姜以温脾祛寒止泻;咳喘有痰者,加法夏、陈皮、枇叶、白果、款冬。
肝肾阴虚
证候:小便不禁,尿少短涩黄,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形体瘦弱,或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欠佳,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固涩。
主方:大补阴丸加减
加减:尿短涩不畅,可加土茯苓、半枝莲、鱼腥草清热湿;低热寐差加地骨皮、丹皮、酸枣仁、远志清虚热、安神。
湿热下注
证候:小便不禁,尿短黄涩,滴沥不畅,尿道灼热,刺痛,少腹重坠,腰酸低热,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滋补肝肾,佐以固涩。
主方:大补阴丸加减
加减:尿短涩不畅,可加土茯苓、半枝莲、鱼腥草清热湿;低热寐差加地骨皮、丹皮、酸枣仁、远志清虚热、安神。
下焦蓄血
证候:小便不禁,滴沥不畅,小腹胀满隐痛,或触及块物。苔薄,舌质淡黯,或有紫斑、脉涩或细数。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少腹逐瘀汤
加减:夹瘀热者,加山栀、黄连清热;气滞腹痛加柴胡、枳壳、白芍、元胡行气止痛;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贫血与血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您有时会因头昏心慌,夜里失眠找中医看病,医生认为是血虚引起。但化验血色素、红细胞计数都正常,并不贫血,您一定会感到奇怪,难道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不是一回事吗?
是的,贫血不完全等于血虚。西医的贫血是指血液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少于正常值。
拿成人来说,如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男性低于12克,女性低于10.5克;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性低于350万/立方毫米,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中医的血虚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收集到的症状加以辨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如见到面色萎黄或苍白,嘴唇淡无血色,头昏眼花,心慌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的病人,中医辨证便是血虚。这些症状并非只有贫血才会出现,其他疾病也可出现,所以验血不一定是贫血。
反过来,贫血病人在中医辨证也不一定就是血虚,不少病人属于气血两虚、心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个别贫血病人还属于血热或血瘀。但也有一部分贫血病人(如某些失血性贫血)辨证就是属于血虚。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贫血与血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肝阳上亢还是肝胆湿热,二者有什么区别
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大多与肝胆胃火重或肝胆胃有湿热,肾阴虚或阳虚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并应从饮食上调节,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也可以服甲硝唑芬布芬胶囊,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治疗。如果是肾阴虚者可以服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服肾气丸治疗。
2、经常睡眠不好,多梦、不能深层睡眠,容易醒。白天感觉疲劳,特别是午后。引起失眠多梦的原因很多,有心肾不交,心血不足,心脾两虚,血虚,气虚,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血瘀,忧思伤脾等等。建议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也可以选服养血安神片,解郁安神颗粒,安神补心片,脑心舒口服液,安神补脑液等治疗。
3、长期大便不成型,水冲即散。可能与湿热,脾胃虚弱等有关。
4、近两年容易长湿疹,包括肛门、阴囊部位。与湿热,体质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 5、偶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与肝肾虚弱,湿热,肝火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衡,导致阴阳失调,使人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从而睡不着。
2、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 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 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所
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如何全面诊断失眠症,调理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肝郁血虚型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1)症状: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2)病机: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郁热内扰,魂不守舍,所以不能入睡,或通宵不眠,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悸;肝失疏泄,则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
(3)治法:疏肝养血安神。
(4)选方:酸枣仁汤加柴胡。
(5)用药:酸枣仁9g,甘草3g,知母9g,茯神12g,川芎6g,柴胡12g。
(6)方解:方中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川芎调畅气血,疏达肝气;茯神、甘草宁心;知母清热除烦;酌加柴胡以加强疏肝的作用。
(7)加减:若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宜用琥珀多寐丸(琥珀、党参、茯苓、远志、羚羊角、甘草)。若肝郁化火者,宜用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栀)加忍冬藤、夜交藤、珍珠母、柏子仁之类。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贝母、半夏、陈皮、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连翘、甘草、土茯苓、独活解毒祛湿驱梅;青皮、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散结。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驱梅。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实火;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驱梅。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驱梅之功。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与生理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很大。失眠症的情绪症状不是焦虑,也不是抑郁,而是烦恼。入睡困难是失眠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好不容易睡着了,若睡眠时间偏短,不能保证很好的睡眠质量,患者会感到自己似睡非睡,有人甚至觉得通宵做梦,根本没有入睡。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1、心火炽盛:烦躁心烦、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尖红,可用朱砂安神丸来清泻心火、安神宁心。
2、胃气失和:胃胀不适、胸闷嗳气、大便不顺,可用半夏秫米汤来和胃健脾。
3、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头昏脑胀、口苦,可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4、心脾两虚:脸色苍白、四肢倦怠、多梦易醒、心悸、胃口差,可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5、痰热内扰:头重、胸闷、心烦、恶心,可用温胆汤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6、瘀血阻络型 入睡困难,易于惊醒,噩梦纷纭,或彻夜不寐,久治不愈,伴有烦躁不安,面部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来不畅。
7、肝郁血虚型 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8、心肝火旺型 如突受情绪刺激,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
9、胃气不和型 失眠而兼食滞不化的症状,如脘腹胀满或胀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或滑数。
10、心虚胆怯型 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并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
11、肝胆两虚型 肝病日久,身体亏虚,虚烦而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容易惊醒,终日惕惕,胆怯恐惧,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等。
12、阴虚火旺:头晕、心悸心烦、腰酸腿软、健忘、耳鸣,可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13、心胆气虚:多梦、易受惊吓、胆怯心悸、倦怠乏力,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温馨提示:失眠者皆有夜晚睡不着而白天却感到精神不振的体会。这样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很不利于健康。为了区分失眠的不同时间阶段,将失眠分为入睡困难、睡态不稳、早醒三种形式。失眠者切不可依赖于安眠药物,而应加强自我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