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大便其他常见性状
婴儿大便其他常见性状
1
奶瓣:指宝宝大便中有白色颗粒或瓣状物。奶瓣的大小程度,反映了宝宝对饮食中蛋白质消化的情况。奶瓣通常情况下小于米粒大小。当婴儿大便中出现大于米粒的奶瓣时,一般是蛋白质消化不好造成的,没消化的蛋白质和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了奶瓣。
宝宝肠道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完全消化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蛋白质或配方奶中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坚持母乳喂养。母乳的妈妈应注意饮食,少吃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喝奶粉的宝宝换成小分子蛋白的配方更容易消化。蛋白质消化好了,大便中的奶瓣可能因此变少和变小。妈妈可以考虑选择部分水解乳清蛋白配方替代常规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奶粉。市面上比较好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有几款,以雅培亲护易消化配方为例,部分水解蛋白更容易消化。这样就有机会改善因为大分子蛋白消化不好引起的,宝宝拉较大片奶瓣的状况。
如果改善了妈妈的饮食或者换成了小分子蛋白的易消化奶粉,仍然有奶瓣的问题,妈妈也不必着急。只要宝宝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宝宝已经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拉奶瓣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影响的。
2
泡沫便:婴儿大便是软的糊状,伴有泡沫,有酸臭味,宝宝食欲和精神正常的情况下,通常是碳水化合物消化不好。
宝宝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内用来消化乳糖的乳糖酶不够多。这时候如果吃了多的乳糖就会消化不了,肠道里的细菌会发酵没消化的乳糖,分解出的气体就是大便里的泡沫。
如果可以,应母乳喂养,妈妈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米粉、面条、面食、饼干及土豆、红薯等。普通奶粉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针对宝宝乳糖酶分泌不足的情况,改换成低乳糖配方,如雅培亲护等易消化配方粉,有可能改善泡沫便。
END
注意事项
对于腹泻的宝宝:做好臀部护理,防止红屁股。每次温水清洁后要抹一些护臀霜或者擦少许香油以隔绝排泄物。
对于便秘的宝宝:做好宝宝的行为调整,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最早可以从2~3月龄开始进行排便训练,先定时把便,等宝宝大一些后可以使用便器进行训练。
便常规有哪些项目
便常规检查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我们就看看便常规检查什么。大便常规检验中所具有的检查项目有大便性状、大便颜色、寄生虫等等,这些还能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项目:
1、大便潜血:它能查出大便中极小量、肉眼看不见的出血,出现潜血的常见疾病包括肿瘤、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胆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息肉等。一般的大肠癌患者和三分之一的腺瘤患者会有定期出血的现象。消化道癌症早期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达到90%以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大便常规潜血试验也多为阳性,或间断性阳性。
2、白细胞:白细胞能够证明人体是否患有炎症,如果白细胞偏高说明有炎症。
婴儿大便典型颜色性状
01绿黑色的大便,似柏油状, 这是正常的,宝宝刚出生是是这样的颜色,是红细胞代谢的原因,妈妈不用担心。
02黄色,黄色的凝固状,因为母乳中含有很多的营养,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一般不臭,大便时伴随放响屁,也是正常的。
03黄褐色,通常是糊状,是配方奶的副产物,在时候,当大便过硬或过希时妈妈应该注意。
04绿褐色,这是日常食品的混合产物,当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时,通常会排出绿褐色的大便。
05粉红色,宝宝吃进什么就排出与吃进的食物外形相似的大便,应该引起妈妈的注意。
06深绿色,在某些宝宝体内,肠道细菌与补铁剂或铁强化配方奶中的硫酸铁反应,使大便呈深绿色,这也是正常的。
07亮绿色,病毒会使宝宝的大便变成亮绿色,如果宝宝变得挑剔,显得烦躁不适,应及时就医。
08黑色,可能含有来自上消化道的血液,应该及时就医。
2个月宝宝大便稀是怎么回事
正常大便的性状和喂养方式有关。吃母乳的婴儿大便呈金黄色,偶尔会微带绿色且比较稀;或呈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通常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
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及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磅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初生婴儿大便稀怎么办
小儿由于年龄、饮食、排便习惯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数可以不尽相同。婴幼儿粪便的次数和性质常反映着小儿胃肠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以及混合喂养儿在排便次数上、粪便性状方面各有特点。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通过婴幼儿粪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况,及时调整食物的量及比例,促进婴幼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预防和减少腹泻,并可以及早地发现一些疾病,做到有病早治。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膏状或糊状,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
人工喂养儿,大便色淡黄或呈土灰色,质较干硬,条状,常带奶瓣,有明显臭味,大便每天1~2次。
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如果平时大便次数较多,但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体重不减轻,不能认为有病。
观察婴幼儿的大便性状可以了解其消化情况。
如果婴儿大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如果大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喂食淀粉类的食物。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若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水样,这时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母亲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开水,稀释乳汁,然后再给孩子哺乳。
初生婴儿大便稀应该怎么办呢?以上便是对初生婴儿的大便不同状况所对应的不同症状的介绍,一般来讲,当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大便呈现出稀样的时候,说明在母乳喂养中是需要准妈妈们们注意喂奶时间的调整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多观察初生婴儿的大便情况。
婴儿屁股起小红点怎么回事 便后不清洗
宝宝的大便稀、量多,因兜着尿布,大便常沾满了整个臀部。有些父母在小儿大便后用尿布将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没有清洗臀部,使整个臀部仍粘附着大便,当再兜着尿布时,在潮湿有刺激物的环境下婴儿屁股就会长出小红点。建议便后用温水清洗。
便常规检查贵吗
由于项目比较脏和麻烦,很多人都不愿意进行便常规检查。其实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很常见的检查措施,通过便的常规检查看出大便的性状是否发生病变。
在医院便常规检查并不算贵,一般是在2-5元之间。大家应该摆正心态,便常规检查能查出病患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进度是很快的。
因此建议大家能够以配合的方式进行便常规检查,从而能保证及时查出病因,进一步对症下药治疗病症。
注意6种大便预示宝宝生病了
1、胎便
新生儿在出生后2小时左右开始排出胎便,它是由胎儿期的肠道分泌物、胆汁和羊水组成,呈墨绿色稠糊状,并稍有腥臭味,多在2-3天排解完毕。待宝宝吃奶后,大便即转为黄色。
2、婴儿大便
如系母乳喂养,大便多呈金黄色软膏样并稍有酸臭味,有时呈淡绿色或混有少许奶瓣的软便,一般每天2—3次。以牛奶喂养为主的婴儿,大便常为淡黄色,质较硬,每天1-2次或隔日1次,每次量较多。
如孩子除吃奶外,还吃米粉、米汤等淀粉类食物,则大便量较多,味较臭。在最初给孩子添加蔬菜等辅食时,大便中可含有未消化的菜叶等,待孩子的胃肠功能逐渐适应了以后,该现象就会消失。
3、年长儿大便
与成人的大便性状基本相同,多为黄色或黄褐色软便,每天1—2次,或每隔1—2天1次。
如孩子吃了西瓜、西红柿,大便中可见红色瓜瓤样物,或解少许带红色的水样便。如食用了动物的血、肝和较多的肉类,或服用铁剂、碳剂,大便可呈黑色,在前一种情况下,大便的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在成形的大便表面附有少许黏液。
便常规化验单要怎么看
便常规化验单是便常规检测结果最直接的展现,它能够让医生准确确定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指导患者进行治疗。
便常规化验单有显示大便潜血,它能查出大便中极小量、肉眼看不见的出血,出现潜血的常见疾病包括肿瘤、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胆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息肉等。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大便常规潜血试验也多为阳性,或间断性阳性。
便常规化验单也有白细胞,白细胞能够证明人体是否患有炎症,如果白细胞偏高说明有炎症。
除此之外,便常规化验单还指出大便性状、大便颜色、寄生虫等等,这些还能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
宝宝大便拉丝是什么情况
孩子是受凉引起的,建议孩子不要吃得过饱,多吃些好消化的食物,晚上一定要给孩子盖好被子,避免着凉,可以给孩子熬点石榴皮配红糖熬水喝,按摩腹部,口服点妈咪爱,思密达,局部使用肚脐贴,给孩子查一下便常规,如有炎症在选用消炎药。
吃母奶的婴儿大便是金黄色的,质如软膏,不臭,酸性。初生儿每天有大便2--4次, 1岁大的婴儿每天只大便1--2次。喂牛奶的婴儿大便较硬,呈淡黄或灰土色,中性或碱性,有臭气,其中常见白色的凝块,每天大便1-2次。
如因母奶不足,加喂米、面等食物,婴儿大便的臭气增加,颜色变深,为暗褐色。如加喂蔬菜后,在婴儿大便中可能看到绿色菜屑,不是消化不良,多喂几天就好了,不必停喂。 从婴儿的大便可以判段婴儿的消化与健康。大便太臭是因为蛋白质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刚从母奶换牛奶时会有此现象,多泡沫时糖发酵旺盛,不是毛病。
母亲认为理想的婴儿大便应该是金黄色的、粘糊状的、均匀的“有形便”,这是一种偏见。其实,再没有比母乳喂养的大便更难看了。颜色不一定是黄色的,常常是绿色的便多。也很少能看到均匀的大便,大都混有白块或白疙瘩。不仅如此,有时还混有透明的线条状粘液。象打碎的鸡蛋黄那样没有任何开头的“腹泻便”也是屡见不鲜的
BB便便颜色健康晴雨表
正常婴儿大便颜色
墨绿色:出生后婴儿最初的几次大便为墨绿色,较为粘稠,称为胎便。
棕色或过渡便:当婴儿开始吃母乳时,大便逐渐变为绿色或棕色。
黄色:大约生后5天,母乳喂养的的婴儿通常排黄色或金黄色大便,内有少许白色颗粒,大便较稀。
棕色或土黄色: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大便为棕色或土黄色,糊状。
其他颜色:当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时,大便可变为深棕色;吃红色蔬菜时有可能大便为红色;吃蓝莓时,可能出现深蓝色大便;也可能出现绿色或橙色大便。有时大便内可发现不消化的食物。
异常的大便颜色
黑色:出生的最初几天大便为黑色。
血样:大便红色或含有血样物。
白色或灰色:可能有胆管或肝脏方面的异常。
多次为水样便:腹泻。
有排便困难:便秘或下消化道异常。
当换尿布时,注意婴儿大便性状的改变。如果对婴儿大便的颜色有疑问,最好去看医生,有必要时进行大便化验。就诊时注意描述大便的次数,干的、稀的还是水样的,大便的异常颜色是全部大便还是局部,如果有血样物,是附在大便外还是混在大便内,有无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腹胀、食欲不佳等。
婴儿大便常规检查有什么意义
1、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2、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
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4、粪便潜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5、粪胆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
6、粪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
7、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
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同时可根据药物敏感,选择有效的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