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交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龈交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龈交在口中,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龈交穴属督脉之终穴,位于口内上齿龈处,可疏通局部气血,泻热消肿止痛,治疗齿龈肿痛,口喎口噤,唇吻强急;任督二脉经气相交,故本穴有通调任督二脉经气,调和阴阳,治疗癫狂的作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又能通调督脉气血,治疗闪挫腰痛。
交信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交信穴功效作用
类属:交信穴为阴跷脉郄穴。
功效:补肾调经,清利下焦。
作用:交信属肾经,位于小腿内侧,为阴跷脉之郄穴。本穴对妇人月经具有双向良性调理作用,既可补肾气,培固本,以固摄经穴,治疗崩漏;又因本穴为郄穴,可 通调气血,治疗冲任,胞脉经气运不畅的月经不调;肾为封藏之本,补肾气可益脾气,而升提下陷,用于治疗阴挺,疝气。由于肾经经气由此会入脾经,故补本穴可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影响脾阳所致的便秘,泄泻,慢性痢疾。肾开窍于二阴,本穴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用于治疗睾丸肿痛,阴痒,淋证等。并可循经治疗下肢内侧痛。
遗精拔罐那个位置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八髎穴位置: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
2.八髎穴取穴方法:取穴方法:八髎穴即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3.八髎穴功效: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按摩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大赫穴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大赫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3.大赫穴功效:
散热生气,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神门穴位置: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神门穴取穴方法: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3.神门穴功效: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补益心气,宁心、安神、通络的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闭经拔罐拔哪些位置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身柱穴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身柱穴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身柱穴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气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气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气海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关元穴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中极穴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极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3.中极穴功效:
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 督脉不通怎么样调理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如果督脉不通造成身体不适的话,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按摩等方法调理改善,针灸针刺疼痛区域及周边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能改善督脉不畅,起到循环气血、疏通堵塞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擦法或按揉等按摩推拿手法刺激病变部位,从而疏通阻滞的经络。
阳交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足通谷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趾跖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足通谷属膀胱经,位于足外侧,为膀胱经之荥穴,五行属性属水,水可制火,故本穴有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衄;膀胱经循头入络于脑,故本穴可疏解头脑之风邪,而治疗癫狂。
龈交的准确位置图片 龈交穴的功效作用
龈交穴属督脉之终穴,位于口内上齿龈处,可疏通局部气血,泻热消肿止痛,治疗齿龈肿痛,口喎口噤,唇吻强急;任督二脉经气相交,故本穴有通调任督二脉经气,调和阴阳,治疗癫狂的作用。督脉循行脊中,故本穴又能通调督脉气血,治疗闪挫腰痛。
龈交的功效 龈交穴配伍应用疗法
龈交穴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配上关,大迎,迎风可行气通经,主治口噤不开;配承浆,有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口臭难近。
筑宾的功效 筑宾穴功效作用
类属:筑宾穴位阴维脉郄穴
功效:宁神降逆,调补肝肾,调理阴维。
作用机制:筑宾穴属肾经,位于小腿内侧,是阴维脉之郄穴,为阴维脉气所发之处;阴维脉主一身之阴络,起于筑宾,上行入于少腹,过足太阴脾经,沿胁肋第足厥阴经,故本穴通过阴维脉可调理肾,肝,脾经经气,治疗脾虚之呕吐痰涎,肝神经气失调之疝气,阴肿。肾经从肺出,联系心脏,与心包经相接,故可宁心安神,用于治疗癫狂痫证。并可循经治疗小腿内侧痛。
督脉的龈交穴有什么特点
督脉的龈交穴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 的相接处。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处 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癖、 两腮生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