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虾的种群分布
螯虾的种群分布
螯虾通常指淡水产的3科,其中螯虾科产于欧亚大陆和北美落基山以西,共 3属13种;美螯虾科产于北美大陆落基山以东,种数最多,至少有 10属260多种。拟螯虾科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淡水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曼群岛、南美南部、新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等,这科的特征是雌雄都不具第1腹肢,约14属120种。
烫水蛭的种群分类
日本医蛭:又名:医用蛭。体狭长稍扁,略呈圆柱形,体长3~5厘米,宽4~5毫米(固定)。
日本医蛭背面绿中带黑,有黄色纵线5条。腹面子坦,灰绿色,无杂色斑纹。体环数103;环带不显著,占15环。雄生殖孔在31~32环沟间;雌孔在36~37环沟间。眼5对,列成弧形。体前端腹面有一前吸盘。食道纵褶6条,颚3片,半圆形,颚齿发达。后端腹面有一后吸盘,碗状,朝向腹面,肛门在其背侧。生活于水田及沼泽中。吸人、畜血液。行动敏捷,能作波浪式游泳和尺蠖式移行。春暖时即活跃,6~10月为产卵期,冬季蛰伏。再生力很强,如将其切断饲养,能由断部再生成新体。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宽体金线蛭:体长大,略呈纺锤形,扁平,长6~13厘米,宽0.8~2厘米。背面通
宽体金线蛭常暗绿色,具6条细密的黄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背中线1条较深。腹面淡黄色,杂有许多不规则的茶绿色斑点。体环数107。环带明显,占15环。雄生殖孔在33~34环沟间;雌孔在38~39环沟间。眼与日本医蛭同。前吸盘小,颚齿不发达。生活于水田、河流、湖沼中。不吸血,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的幼虫及泥面腐殖质等。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茶色蛭:又名:牛鳖。体较宽体金线蛭略小,呈柳叶形,扁平背部棕绿色,有5条细密的绿黑色斑点组成的纵线;腹面浅黄色,甚平坦,散布不规则的暗绿色斑点。余与宽体金线蛭相似。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龙虾的形态
龙虾,原产地在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已扩展至安徽、湖北、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
龙虾的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腹部较短而粗,后部向腹面卷曲,尾扇宽短。龙虾有坚硬、分节的外骨骼。胸博具五对足其中一或多对常变形为螯,一侧的螯通常大于对侧者。眼位于可活动的眼柄上。有两对长触角。腹部形长,有多对游泳足,尾呈鳍状,用以游,尾部和腹部的弯曲活动可推展身体前进。
文蛤的种群分布
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冬季时2—3cm文蛤潜居深度为6—8cm,而4—6cm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夏季高水温期,栖息在不到lcm深的滩涂表层,冬季水温低,其栖息深度可达10—20cm。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对低盐度海水有一定的适应性,其幼苗对低相对密度海水的适应性更强些。适宜生活水温10—30℃,适应海水比重在1。0140—1。0240。文蛤耐干燥能力较强,耐干强弱程度与温度及个体大小有关,大个体比小个体文蛤耐阴干能力强。文蛤是滤食软体动物,依靠自身的出入水管道行呼吸与摄食。涨潮时,文蛤将出入水管伸出沙面,利用海水通过鳃小孔的机会达到呼吸与摄食的目的;退潮后,文蛤才把水管缩回壳内。文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南极虾的种群现状
生存威胁
磷虾资源极其丰富,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潜在的食物资源。现存问题是各国已经在南极海洋中大量捕捞磷虾,如果磷虾捕捞业不断扩大,势必危及到南极鲸类的生存,它们将不是死于捕鲸叉,而是死于饥饿。过度的捕捞将使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磷虾而生存。磷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应该将其捕获控制在最大的可持续捕获量之内,以保护南极的生态平衡。
数量反增
2013年10月9日,记者从中科大获悉,中国学者极地研究又有新发现,首次获得了东南极海域过去8000年来磷虾数量变化,表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曾对南极磷虾及海洋食物链变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
南极磷虾是一种喜冷水环境的南大洋食物链关键物种,对气候海冰变化极为敏感,气候温暖时期磷虾数量偏低,企鹅食物偏向鱼类,而偏凉时期相反,气候变化影响了企鹅食谱的变化和磷虾种群动态变化。南极磷虾是企鹅的首选食物,研究表明,近百年来气候变暖,但人类对南极海豹和鲸的猎杀导致磷虾天敌减少,从而使磷虾种群密度不降反增。这是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
龙虾的介绍
龙虾(学名:Palinuridae)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龙虾科下物种的通称。又名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等。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部分无螯,腹肢可后天演变成螯。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体呈粗圆筒状,背腹稍平扁,头胸甲发达,坚厚多棘,前缘中央有一对强大的眼上棘,具封闭的鳃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是名贵海产品。
龙虾是世界上的 大型食用 虾类 , 其味道鲜美 、 营养丰富 , 倍受人们 的青睐[1]
2014年9月,日本三重县鸟羽市答志岛出现一只雌雄同体的龙虾。其左半身是红褐色,右半身是黑色。
螯虾的简介
螯虾下目共有5科约400多种,主要栖于淡水。其中海螯虾科 (9属38种)和锯螯虾科(1属2种)为海生类型,其头胸甲前缘与口前板愈合,胸部末节腹甲与前一节相愈合,第2~5对步足基节与座节不愈合。种数虽不多,但有些种有重要经济价值。
中国大陆原有 3种螯虾,原产于东北寒温带区,隶蛄属。华北华东于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原产于北美的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它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近年来分布范围显著扩大。80年代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澳螯虾。
螯虾喜阴怕光,光线微弱或黑暗时爬出洞穴,通常抱住水体中的水草或悬浮物,呈 “ 睡觉”状。 光线强烈时则沉入水底或躲藏于洞穴中,具有昼夜垂直运动现象。 克氏螯虾对水体要求较宽,无论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均能生存,且有很强的耐污能力,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存。[1] 淡水产的各种螯虾许多种有经济价值,可供食用。人工养殖发展很快。
鸭的种群分布
钻水鸭
绿头鸭(Mallard;一种典型的钻水鸭)是大部分家鸭(参阅家禽〔Fowl〕条)的祖先,是最受欢迎的猎禽之一。绿头鸭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产卵,秋天再飞到南方越冬。它们被人类驯养后,便失去了迁徙的飞性,而且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鸭蛋,不让它们停产抱孵。时间一长,家鸭就失去了孵蛋的本领。分布全世界,主要在内陆水域,最常见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潜水鸭
潜水鸭包括最多海洋种类,如绒鸭、海番鸭; 也包括秋沙鸭族(其中大多数喜欢栖息在淡水地区,参阅秋沙鸭(Merganser)条)。一般生长在澳大利亚。
栖鸭
栖鸭如莫斯科鸭有长爪,是最喜欢树栖的鸭。以赤麻鸭(红鸭)为典型的硬尾鸭族(参阅硬尾鸭(Stifftail)条)极多水栖,其特征是腿位于身体紧後方。啸鸭(Whistling duck;亦称树鸭)不是真鸭,而与雁和天鹅亲缘关系更密切。该族分布广泛,尤以热带最多。
小龙虾是河鲜吗 小龙虾和龙虾的区别
1、龙虾和小龙虾亲缘关系很近,但龙虾所在的无螯下目都是没有大钳子的,这是龙虾与小龙虾最直观的区别。指的是虾的大钳子。严格意义上的龙虾是没有虾螯(大钳子)的。
2、除了虾螯的区别外,龙虾和小龙虾的的区别还体现在栖息地的差别。龙虾科的十几种龙虾几乎都是海水龙虾,且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鳌虾科的小龙虾则主要生活在淡水区域,部分品种也生活在汽水区(不是错别字哦。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地带就叫汽水区,如淡水河流的入海口),鲜少有常年生活在海水中的。
麻辣小龙虾什么时候放调料 麻辣小龙虾的由来
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学名叫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我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所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它被直接称为“蝲蛄”)。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所以又叫美国螯虾。原生地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虾。它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